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880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docx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近几年,温州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近郊农村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尚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

所以,政府要引导郊区乡村旅游成规模上档次,培育城郊区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重要力量,为城区市民提供丰富、舒适的休闲场所。

本文对温州城郊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客观的评价,为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开拓新途径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乡村旅游”有多种定义。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

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

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

日前,在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

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贵州的国际合作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已开始启动,将与新西兰、爱尔兰等专家一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开展的历史达百年以上。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

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从中也得到了丰厚回报。

凡是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都比较成熟。

二、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条件。

城郊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最关心的是健康,都愿意到郊区回归自然,体验一种纯朴、天然的生活情趣。

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不仅是都市人追逐的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朝阳产业。

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三大外部条件要素”和“三大内部环境要素”。

三大外部条件要素:

1、良好的区位条件。

一般来讲,能够形成农家乐专业村的,要么是沿路(省级以上的主干道),要么是傍城(毗邻人口稠密的县城或大城市),要么是靠近自然、人文景区。

这种区位优势,可以为农家乐经营提供相对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

2、便利的交通条件。

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一般都将出游时间放在双休日或节假日。

这就要求发展这种旅游产业,必须具备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

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人们驾车出行的心理,是农家乐发展兴旺的基础。

3、安定的社会条件。

平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心理底线要求。

如果一个地方事故不断,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缺乏安全感,就是生态环境再好,交通再便利,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三大内部环境要素:

1、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体是都市人。

因此,乡村旅游的经营首先必须能够提供符合都市人习惯的生活环境。

其中包括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等等。

这就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

2、舒适便捷的硬件环境。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村内公用设施比较健全,有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硬化道路等;二是从业户自身硬件设施比较到位,有标准客房、取暖降温设备、洗澡间、水厕等。

3、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人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除了对于回归自然的追求,关键还在于对农村淳朴、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三、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

而且,这种方式弹性小,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

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的道路。

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

因此,乡村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兴起的农业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使千百万农民实现向非农领域的转化,部分农民的家庭住房变成了旅游接待的家庭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首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形成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分工。

由农家乐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

农家乐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包括农家乐装修、建设的人员。

其次,农家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乡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

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实际操作中大多以50岁左右的人为主。

这部分人往往处于“种地难增收,出门无技术”的境地。

乡村旅游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的舞台,而且让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超越工业化路径、直接进入三产服务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已成为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加快群众增收,走向生活宽裕。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对传统旅游景点建设的一种补充,每个农家乐户就如同一个小型旅行社。

所不同的是,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

一般来讲,一户投资2-3万元就可以营业,成本少,见效快,回报高。

而且,他们置办的设施也是自己改善生活所必要的设施,有顾客时用于经营,没有顾客时自己使用,不存在闲置和浪费的问题。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

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

随着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开展,文明的语言、举止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正通过经营实践言传身教于农村和农民。

许多农民的卫生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接待客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从业户对自身生活环境卫生的讲究,也极大地推进了全村内部环境的改善。

另外,通过农家乐经营活动,有效地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减少了家庭矛盾,促进了邻里和睦。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业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作用很大。

据调查,所有发展旅游的农村乡镇,普遍整修了道路,装修了住房,修建了水冲厕所等,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此外,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农民主体意识,提升管理民主。

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他们直接面对游客、面对市场,是经营的主体,也是参与竞争的主体。

他们需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强化主体意识。

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和周边环境息息相关,这就迫使农民群众更加关注集体事业,更加致力于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

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村子往往也是管理比较规范、民主的村子。

四、温州乡村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1、温州旅游产业概况。

温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了由政府接待到产业化经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8年至200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每年以近100万人次递增,2002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10.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4.8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09%。

排除2003年受到SARS的不利影响之外,温州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都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3-1)。

但是也要看到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比较,温州旅游业产业地位偏低,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低于浙江省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见表3-2)。

而且,从旅游增长速度来看,国内旅游增长态势平稳,且近年增长速度有所降缓。

温州旅游接待总人数在浙江省内的名次不断下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7位(见表3-3)。

国内旅游收入在省内的排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5位;国际旅游收入在省内的排名也有所下滑,由1997年的第4位下降为2003年的第5位(见表3-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之模式探讨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

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

比如:

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

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

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

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

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

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

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

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5)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

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

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

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

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

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

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

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

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

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季节性较强。

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

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

“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

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

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喻小广

(2009年5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市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的乡村旅游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刚才,相关的县(区)、乡镇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永强、志敏同志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作了全面的总结和部署,省旅游局王处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下午,市旅游局专门邀请了成都理工大学朱创业教授给大家作乡村旅游专题讲座,启迪大家的思维,请同志们认真听取、积极思考。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它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

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意义非同小可,它不仅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大事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效载体。

今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生态旅游年”,就是以乡村旅游为重要内容,省旅游局也将乡村旅游提升行动,作为加快推进重振旅游工程的重要举措。

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关口,尤其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既面临着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调整的重大转折,也面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解决“三农”问题难度增大的严峻挑战。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扩大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可以说,乡村旅游是一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