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0367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docx

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预习阅读训练七

七年级升八年级2021年人教部编版语文暑期预习阅读训练(七)

一、古诗词赏析七年级升八年级2021年人教部编版语文暑期预习阅读训练(六)

(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

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

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2.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碛中作①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③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①这首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

碛(qi):

沙漠。

②天:

形容极西的地方。

③镇西:

安西大都护府。

3.辛文房评价岑诗超越“常情”。

任选上面一首诗歌,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其超越“常情”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一)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

“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

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

竹轿。

③天字开霁:

天空晴朗。

④雷峰:

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二)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

陡峭。

②陨:

坠落。

③摧:

崩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甚削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B.无逾此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

C.久之春冬之时(《三峡》)

D.忽见层崖之上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2)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8.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名著阅读

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项目化学习,小组打算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

有同学不理解剧本部分选材,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

剧本选材

疑问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

),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家庭背景]

(1)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

请联系你对名著的阅读简要分析。

[片头配诗]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

黎明没有到来,

那惊醒他的

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

过于殷切的想望。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2)片头配诗展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形象?

请联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结合诗节词句分析。

 

四、说明文阅读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

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

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

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

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

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

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

《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

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

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

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

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

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

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入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

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

法律类、童书教辅、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

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

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

,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

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

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

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

②通勤: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同样是看手机,你shi了吗?

”题目中藏着奧秘。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4.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

[资料]

硬核:

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

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五、记叙文阅读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

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辽河盘锦水乡徜徉。

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大小河流交错如织。

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

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

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

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

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

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

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浅水漫漫,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

据唐人《云仙杂记》中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

‘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耳听水流潺潺,满目双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着很深的田园情结。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

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其共有的生存态度,即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

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的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

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有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成熟庄稼气味的田垄。

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

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

放眼四望,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

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一线。

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诗人写下的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众多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是多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

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时分,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

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2.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1)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

(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4.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当的一处()

5.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家里不买书,附近不卖书,学校发的都是教科书。

在乡村,私有阅读空间的建设几无可能,拓建公共阅读空间成了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举措。

《孩子,你为什么不读书?

》《南方周末》2020.12.10)

2018年《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

乡村学校的书一般有两个来源。

一是学校招标,低价中标,这导致高品质、不降价的好书很难被选择;二是源于捐赠,捐赠者不加挑选,多多益善。

“当乡村孩子有了和城市孩子同样多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条件,以及得到阅读的帮助时,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其实就站在同一个起点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推进乡村阅读工作的原因。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如是说。

《中国儿童阅读现状》(《南方周末》2021.04.22)

今年,该项目落地贵州织金县、水城区10所村级小学,计划为每所小学设立一个励志书屋。

之后,励志助学中心将组织专家开展长期、系统的阅读交流活动,用高品质阅读陪伴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

公益项目“贵州乡村阅读计划”启动》(网易贵州2021.02.26)

材料二:

从2013年开始,总店设在江苏南京的先锋书店,把分店开进了乡村,在实体书店大盘震荡的背景下,不仅成功自救,还为不断空心化的乡村带去了人气和生机。

陈家铺平民书局位于浙江松阳陈家铺古村,由一座乡村会堂建筑改造而成。

平民书局第

一批选书包含中外文学、名家诗歌、旅行休闲及摄影建筑等类别的艺术图书,共计2万多册;同时还搜集了有关松阳历史变迁、民俗文化及文艺创作的图书,配置了关于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保护方面的图书,设置了松阳文化专区。

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

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民居,残存的老墙围绕着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古色古香的碧山书局已经成为皖南热门景点;浙江桐庐戴家山村畲族民居里的云夕图书馆,也成为当地村民和游客的公共生活纽带,带动了畲乡文创和民宿产业的发展。

“书店可以给村民一个阅读场所和公共空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尤其是孩子,有这样的阅读空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通过外来眼光的审视,村民对自身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先锋乡村书店计划执行人张瑞峰说。

《先锋书店:

把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文化报》2021.05.13)

“没想到一家小书店真的能够改变一个村子的命运,能够对乡村传统村落的复兴有那么大的推动力。

”建筑师张雷说。

建筑师黄居正认为,先锋书店来到农村,作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或许可以代替原来的祠堂,规训乡民、重塑乡村。

“我们常说,空间可以组织人的行为方式,但我认为,空间所形成的“氛围'也可以塑造人,这就回到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育人。

《先锋书店24年:

书店人驻乡村,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社区共同体》(澎湃新闻2020.12.03)

材料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xíjìnpíng)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xíjìnpíng)

1.先锋书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所人驻乡村的儿童阅读现状。

请根据材料完成分析图。

乡村儿童阅读问题

先锋书店对应方法

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

A.由朱永新的话可知,先锋乡村书店帮助乡村孩子站到了和城市孩子相同的起点上。

B.促进乡村文创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是实施先锋乡村书店计划的初衷。

C.黄居正认为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育人目标是通过打造新的公共空间达成的。

D.先锋乡村书店的一系列举措,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符合农村实际,能助力乡村振兴。

3.先锋书店想人驻宁安村,遭到了村委会拒绝。

村委会认为一个书店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合适的空地。

假如你是宁安村村民,请结合村子具体情况,运用文本所给信息,劝说村委会领导同意先锋书店人驻。

(要求:

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宁安村地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明清古道穿村而过,村内有鲍氏家庙古建筑及较多

的古树名木。

主导产业为水稻及果林种植。

全村总人口186人,常住人口96人,青年劳

动力外流,留守儿童较多。

村里公共服务设施陈旧,大会堂长久闲置。

各位领导:

【答案】

一、古诗词赏析

1.A

【解析】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2.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3.示例

(1):

《碛中作》:

这是一首边塞诗。

“欲到天”写出边塞离家之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殷切。

但诗人不作“常情”,并不低沉、哀伤。

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无边无涯的荒凉大漠中,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表达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示例

(2):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边塞诗)。

诗中写自己在饯行的宴席上喝醉了酒,可见诗人满怀惜别的情意。

但诗人不作儿女情长,着力描绘了裴子扬鞭策马,直上天山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裴子勇往直前、奔赴边疆的爱国热忱。

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勃发的诗情。

可见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

二、文言文阅读

1.

(1)门

(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

2.A

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后喝水)。

4.[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5.B

【解析】:

A.上面,向上;B.超过,越过;C.凑足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看见,了解。

6.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7.

(1)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

(2)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

8.【示例】选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三峡》主要运用正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

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只好)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牢固,踩一下就掉落,攀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脚绷紧了,手抓住了,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移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这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况。

过了好长时间,(我)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和一只脚抓牢以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和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好像要自己坠落,很久之后,幸好攀上去了。

三、名著阅读

1.示例:

①个人奋斗走向毁灭/苦苦挣扎没有出路②梁生宝③个人创业 发家致富

(①③符合人物形象即可,语言形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2.

(1)示例:

首先,这是周恩来真实的家庭背景,能体现微纪录片(纪实作品)的真实性。

其次,与《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

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能体现他革命决心的坚定。

书中另外写到他成功发动上海工人起义,特意点明他是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弟,同工人阶级素无接触,以此突出他的革命决心和领导能力。

(2)示例:

周恩来如同中国革命的“吹号者”。

在中国社会“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时,他“想望着黎明”,在“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中,最早“起来”,吹响了号角,这与《红星照耀中国》所写的周恩来形象、经历相符:

1919年就领导学生开展民主与社会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参与组织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等等。

诗中吹号者为追求革命理想而“不埋怨”艰苦环境的形象,与《红星照耀中国》所写的周恩来形象、经历相符:

因组织学生运动入狱仍坚持革命,在南方进行了多年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