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27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机化主推技术.docx

农机化主推技术

2015年农机化主推技术

(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A.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技术概述: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在育秧过程中使用机械以及温度调节和自动控制等手段,将种、土、肥、水、温度、湿度等条件置于人工控制之下的一项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所育出的秧苗均匀、整齐、规格统一,便于机插,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主要有:

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1.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通过精量播种,降低播种量,壮秧培育,提高机插效果,确保水稻栽植密度,显著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实现高产稳产。

技术要点:

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也叫规格化育秧技术,按选用的机械设备不同,又可分为工厂化硬盘育秧、框架育秧、隔膜育秧、嵌条育秧、切块育秧、模盘育秧等方式。

⑴床土配制。

要求土质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床土颗粒直径不宜太大,不得有石块等杂物,pH值应在5.5~7.0之间,对床土还要进行药肥混拌。

⑵种子的处理。

主要包括晒种、脱芒、选种、消毒、浸种、催芽、脱水等工序。

⑶播种。

包括装底土、浇水、播种、覆土等工序。

⑷育苗管理。

主要包括增温出苗和绿化炼苗两道工序,出芽时最适宜的温度是32℃,达到出芽要求后,要逐渐降低温度到20~25℃,再经过10小时左右即可出室。

⑸绿化期管理。

遮光保温、浇水、防病、灭草,秧苗一叶一心后炼苗,秧苗出室时,视情况施肥。

移栽前2d~3d排水,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

适宜区域:

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南方双季稻区及西南稻区等。

注意事项:

做好种子的精选,发芽率90%以上,精量均匀播种,减少机插漏秧。

2.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

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技术与工厂化育秧技术相比,具有投资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操作简便等特点。

每亩增产10kg,节省劳动成本投入30元左右。

技术要点:

⑴秧田准备。

按照1:

80~100比例留足秧田。

⑵种子准备。

选择主推品种,按每亩3~4kg备种;发芽率90%以上、发芽势85%以上。

⑶精细播种。

按照秧龄18~25天推算播期,播种前要准备好秧床,秧盘与地面要密合,秧盘与秧盘之间不能留有间隙,四周要用土培实。

⑷苗期管理。

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增温保湿措施,确保安全齐苗。

⑸秧苗要求。

苗高15~20厘米,秧苗直立,茎秆粗硬,秧块土层厚度应均匀一致,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应缺边、缺角,苗齐苗匀,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

适宜区域:

该技术主要适合江苏、湖北等省水稻生产区的应用。

注意事项:

双膜育秧是指在秧板上平铺有孔地膜,再铺放2至2.5cm厚的床土,洇足底水,播种覆土后加盖农膜,保温保湿促齐苗的育秧方式。

软盘育秧仅改双膜育秧中“平铺有孔地膜”为“平铺软盘”,其它工序与双膜育秧相同。

3.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

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发展机插秧的关键,也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可增产30~50kg/亩,对推进粮食生产增产高效有积极意义。

技术要点:

水稻工厂化育秧在环境控制条件下,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进行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其过程可分为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等阶段。

⑴床土准备。

取水田土,晒干粉碎过筛,直径2~3mm为床土,1~2mm为盖种土,然后拌入营养剂,对土壤进行消毒,调酸PH在5.5~7.0之间。

⑵种子准备:

晒种、选种、浸种、破胸,破胸后适当补水,注意通风增氧。

⑶秧盘准备:

最好选用硬盘。

⑷育秧生产:

床土厚度调试、洒水量调试、播种量调试、盖土量调试。

播种整个程序完成后送进催芽室催芽。

⑸催芽:

催芽最好是使用加湿加热器蒸汽催芽,做到适温催芽,温度控制在30~36℃。

⑹苗期管理:

苗盘土要保持湿润,苗叶要保持有水珠,若禾叶出现卷叶要及时洒水,晴天温度过高大棚边膜要经常打开通风,傍晚把膜盖好注意保温。

揭膜要求:

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若揭膜时最低温度低于12℃时可适当推迟揭膜时间。

晚稻育秧秧苗管理要注意保湿,防止曝晒,一天洒两次水,上午10点洒一次,下午4~5点钟洒一次为好

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生产区域。

注意事项:

一是双季水稻品种要搭配好,两季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之和不能超过230天;二是要推算好播种时间,一般早稻在20~25天秧龄、晚稻16~21天;三是整个播种批数不能超过5个周期。

B.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技术概述: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使用插秧机把适龄秧苗按农艺要求和规范,移插到大田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水稻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

国内开发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应用。

增产增效情况:

水稻机插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高产稳产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与人工插秧相比,水稻机插技术育苗较晚,苗量均匀,同时如果配合水稻防虫网育秧,可大大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技术要点:

(1)机械插秧农艺要求。

插秧深度1.5~2cm,每穴3~4株,相对均匀度≥85%;漏插率≤5%,伤秧率≤4%,行距30cm左右,株距11~20cm。

行要直,不漂秧。

(2)机械插秧对大田的要求。

田块要整平并沉淀,达到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沉淀不板结,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泥脚深度小于30cm,水深1~3cm。

(3)机械插秧对秧苗的要求。

苗壮、茎粗、叶挺,叶色深绿,苗高10~20cm,秧苗叶龄2.0~4.5叶,插秧前床土含水率35%~45%,秧根盘结不散。

盘育秧苗要求四边整齐。

运送不挤伤、压伤秧苗。

(4)机械插秧操作要求。

作业前要将插秧机安装调试好,先空运转,保证工作可靠、运转平稳。

可先进行试插,调整好取秧量、入土深度,确认各操作手柄在正确位置,检查机组运转情况和插秧质量,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再调整直至达到要求。

行走方法一般采用梭形走法。

机手和装秧手要密切配合,首次装秧,秧箱应在最左或最右端,秧块应展平放置,底部紧贴秧箱,不要在秧门处拱起。

压苗器压紧程度应适度,达到秧块能在秧箱上只允许滑动,不允许跳动。

(5)插秧质量检查。

插秧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插秧质量的检查,检查项目主要有:

插秧深度、每穴株数、漏插率、勾伤秧率等,检查结果都应在规定范围内,超过范围应找出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证插秧质量。

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于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各稻区和季节,在插秧期间温度较低的地区增产效果更明显。

注意事项:

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比,其秧龄短,抗逆性较弱。

采取前稳、中控、后促的肥水管理措施,前期要稳定,保证早返青、早分蘖,分蘖期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中后期严格水层管理,促进大穗形成。

(二)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A.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四方面内容。

在一定区域内,提倡标准化作业,小麦品种类型、耕作模式、种植规格、机具作业幅宽、作业机具的调试等应尽量规范一致,并考虑与其它作业环节及下茬作物匹配。

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

秸秆处理:

前茬作物收获后,对田间剩余秸秆进行粉碎还田。

要求粉碎后85%以上的秸秆长度≤10厘米,且抛撒均匀。

旋耕整地:

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率15%~25%。

旋耕深度要达到12cm以上,旋耕深浅一致,耕深稳定性≥85%,耕后地表平整度≤5%,碎土率≥50%。

必要时镇压,为提高播种质量奠定基础。

间隔3~4年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

深松整地深度一般为35~40cm,稳定性≥80%,土壤膨松度≥40%。

深松后应及时合墒。

保护性耕作:

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如田间秸秆覆盖状况或地表平整度影响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应进行秸秆匀撒处理或地表平整,保证播种质量。

耕翻整地:

适宜作业条件:

土壤含水率15%~25%。

对上茬作物根茬较硬,没有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区,小麦播种前需进行耕翻整地。

耕翻整地属于重负荷作业,需用大中型拖拉机牵引,拖拉机功率应根据不同耕深、土壤比阻选配。

整地质量要求:

耕深≥20cm,深浅一致,无重耕或漏耕,耕深及耕宽变异系数≤10%。

犁沟平直,沟底平整,垡块翻转良好、扣实,以掩埋杂草、肥料和残茬。

耕翻后及时进行整地作业,要求土壤散碎良好,地表平整,满足播种要求。

(2)播种。

适期播种:

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

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土壤类型、土壤墒情和安全越冬情况等。

旱地播种应掌握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的原则。

适量播种:

根据品种分蘖成穗特性、播期和土壤肥力水平确定播种量。

黄淮海中部、南部高产麦田或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播量一般控制在6~8kg/亩,基本苗控制在12~15万株/亩;中产麦田或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播量一般控制在8~11kg/亩,基本苗控制在15万~20万株/亩;黄淮海北部播量一般控制在11~13kg/亩,基本苗控制在18~25万株/亩。

晚播麦田适当增加播量,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播量12~15kg/亩,基本苗控制在20~25万株/亩。

提高播种质量:

采用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复式作业。

播种深度为3~5cm,要求播量精确、下种均匀,无漏播,无重播,覆土均匀严密,播后镇压效果良好。

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播种时应保证种子与土壤接触良好。

调整播量时,应考虑药剂拌种使种子重量增加的因素。

播种机具选用:

根据当地实际和农艺要求,选用带有镇压装置的精少量播种机具,一次性完成秸秆处理、播种、施肥、镇压等复式作业。

其中,少免耕播种机应具有较强的秸秆防堵能力,施肥机构的排肥能力应达到60公斤/亩以上。

(3)田间管理。

冬前管理: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发现漏播及时浸种催芽补种;苗期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合的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杆式喷雾机进行均匀喷洒,要做到不漏喷、不重喷、无滴漏,以防出现药害;适时浇越冬水。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5℃时开始浇越冬水。

一般每亩灌水量为40立方米左右。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低压喷灌、滴灌、微喷带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

春季管理:

返青期镇压。

对麦苗过旺和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应进行返青期镇压。

可采用拖拉机牵引镇压器进行镇压,以沉实土壤,提温保墒;起身拔节期追肥浇水。

浇水时间应视苗情和墒情而定,正常情况下,三类苗宜在返青期浇水,二类苗宜在起身期浇水,一类苗宜在拔节期浇水。

根据肥料运筹方式,结合浇水,同步施肥,可采用低压喷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

起身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病虫害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

各地应加强植保机械化作业指导与服务,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选择适宜的药剂和施药时间;在植保机具选择上,可采用机动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电动喷雾机、农业航空植保等机具;机械化植保作业应符合喷雾机(器)作业质量、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肥料运筹:

根据地力基础和产量目标确定肥料用量、时期及底追比例,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深施。

磷、钾肥和有机肥全部底施。

免耕播种时种肥要选用氮、磷、钾有效含量40%以上的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施用量一般40~50kg/亩,肥料应施在种子正或侧下方3~5cm处,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

追肥根据苗情长势而定。

(4)收获。

目前小麦联合收获机型号较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为提高下茬作物的播种出苗质量,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带有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确保秸秆均匀分布地表。

收获时间应掌握在蜡熟末期,同时做到割茬高度≤15cm,收割损失率≤2%。

作业后,收割机应及时清仓,防止病虫害跨地区传播。

注意事项:

作业前应检查机具技术状况,查看机具各装置是否连接牢固,转动部件是否灵活,传动部件是否可靠,润滑状况是否良好,悬挂升降装置是否灵敏可靠。

播种机播种量及施肥量调整准确,各行均匀。

植保机具作业后要妥善处理残留药液,彻底清洗施药器械,防止污染水源和农田。

适宜推广地区:

黄淮海地区

B.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

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四方面内容。

在一定区域内,提倡标准化作业,小麦品种类型、耕作模式、种植规格、机具作业幅宽、作业机具的调试等应尽量规范一致,并考虑与其它作业环节及下茬作物匹配。

技术要点:

(1)播前整地。

应根据茬口和土壤墒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耕整地方式。

籼稻茬口小麦播前有一定的耕整时间,应适墒采用深旋耕或翻耕浅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细整地,耕整深度应在15cm以上。

粳稻茬口相对较紧,应在水稻收获前10~15天排水,并采用深旋耕方式抢茬适墒整地,要求地表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土块。

如无整地茬口,可考虑采用小麦少免耕播种或稻坂茬播种。

提倡水稻秸秆还田。

收获水稻时应在收割机上加装碎草与匀草装置,稻秸长度控制在10cm以下,并均匀抛撒。

尽可能采用翻耕或反旋耕方式,深埋稻秸,特别注意尽量减少地表5cm以内土层的稻秸量,以保证播种质量,为麦苗扎根、抗冻防倒奠定基础。

耕地前应施足底(基)肥,提倡用播(撒)肥机精确控制施肥量,并提高施肥均匀度。

也可将种肥两用播种机的排种管和开沟器卸掉,用排肥器施肥,在精确控制施肥量的同时,还能通过肥料从高处降落并在地面的反弹,提高肥料颗粒在田间分布均匀程度。

底肥为复合肥和尿素,机械振动易造成复合肥和尿素在肥箱中自动分层,不宜直接混合后施用。

提倡采用双肥箱播(撒)肥机,或复合肥与尿素分别施肥的方式。

(2)播种。

根据农业部门的推荐,以及实际的茬口情况、品种特性、气候类型、土壤墒情等确定不同生态区具体播期。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与土壤墒情下,力争适期播种。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播期和地力水平,确定播种量,严格控制基本苗。

稻茬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每亩播量10~13kg,基本苗以15~20万株为宜。

早播、土壤肥力相对较好的田块播量适当减少,肥力相对较差的田块适当增加。

此外,迟于当地适播期,每推迟一天播种,播量应增加0.5kg/亩,但最大基本苗以不超过所选用品种适宜亩穗数的80%为宜。

坚持机械化匀播作业。

耕整地质量高、墒情适宜、肥力较好的高产田,提倡机械扩行条播。

茬口紧张的粳稻茬小麦需抢茬播种,应选择旋耕播种一体机,完成“旋耕-播种-盖籽-镇压”一次性作业。

土壤比较粘湿的田块,可用小麦摆播机进行机械撒播,改条播为机械均匀摆播,先播种后浅旋灭茬盖籽。

播种后用圆盘开沟机及时开沟,以利迅速排除地表水和降低土壤含水量。

同时将切碎的沟土抛撒到两侧,均匀地覆盖到已播的地表。

开沟深度25~35cm,沟距3~4米,左右两侧抛土幅度各2米左右。

(3)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

根据不同品种产量水平、品质类型、需肥特性和土壤类型,确定总施肥量,提倡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深施。

施肥量、肥料施用时间及比例。

病虫草害及倒伏防治:

稻茬小麦草害采用播种后出苗前“封闭化除”;在越冬前气温较高或返青后气温回暖、日均温达到5~8℃时,对需要防治的麦田,再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及时化除。

稻茬小麦区常见的病害为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其中,赤霉病应以预防为主。

近年稻茬小麦蚜虫等虫害呈加重趋势,在达到防治标准时应及时喷药治虫。

稻茬麦倒伏较为常见,在选用正确的栽培技术基础上,可考虑辅以化控防倒技术。

对于群体较大、有倒伏风险的麦田,应在起身前亩喷施60g浓度为0.25%~0.4%的矮苗壮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5g。

拔节至孕穗期发现有倒伏风险的田块,可在孕穗至抽穗期间喷施劲丰100ml/亩,降低植株重心防倒伏。

在植保机具选择上,可采用机动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电动喷雾机、农业航空植保等机具,机械化植保作业应符合喷雾机(器)作业质量、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排灌:

稻茬麦生长期间雨水较多,应搞好以排水为主的田间沟渠,合理配置外三沟和内三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连,排水通畅。

要求田外沟深1m以上;田头沟深40cm以上,并与田外沟畅通;田内横沟间距小于50m、深30~40cm,田内竖沟间距小于3m、深20~30cm。

机械开沟作业不仅效率高,且开沟质量好,走向整齐、沟壁和沟底光滑易于排水。

一般采用圆盘式开沟机(配置大型动力)或旋耕刀(切土刀)式开沟机(配手扶拖拉机)开沟,根据不同沟的功能要求,设定开沟深度。

冬春两季注意清沟理墒,保持沟系畅通、排水顺畅,确保雨止田干。

播种后若遇干旱和墒情不适,可灌出苗水,促进及时出苗,但切忌大水漫灌。

拔节期若遇持续干旱应及时灌小水。

灌浆期若遇到持续干旱和高温天气,也应及时灌水。

(4)收获。

收割前,应做好田间排水及机具通行条件准备。

目前小麦联合收获机型号较多,对土壤含水量高的麦田,应采用履带式稻麦联合收割机。

为提高下茬作物的播种出苗质量,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带有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确保秸秆均匀分布地表。

收获时间应掌握在蜡熟末期,同时做到割茬高度≤15cm,收割损失率≤2%。

作业后,收获机应及时清仓,防止病虫害跨地区传播。

注意事项:

作业前应检查机具技术状况,查看机具各装置是否连接牢固,转动部件是否灵活,传动部件是否可靠,润滑状况是否良好,悬挂升降装置是否灵敏可靠。

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作业中应及时清理保养;作业后应及时进行防锈处理;植保机具作业后要妥善处理残留药液,彻底清洗施药器械,防止污染水源和农田。

适宜推广地区:

稻麦(油)一年多熟制地区

(三)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

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播前种子处理、土壤制备、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收获等环节,每项技术措施都应该落实到位。

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

东北、西北地区提倡前茬秋收后、土壤冻结前做好播前准备,包括深松、灭茬、旋耕、耙地、施基肥等作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进行作业,提倡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深松作业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30~35cm;深松作业时间应根据当地降雨时空分布特点选择,以便更多地纳蓄自然降水;建议每隔2~3年进行一次深松作业。

当地表紧实或明草较旺时,可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实施浅耙或浅旋,表土处理不超过8cm。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区域,应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黄淮海地区小麦收获时,采用带秸秆粉碎的联合收获机,留茬高度低于20cm,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然后直接使用免耕精量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不提倡旋耕后再播种。

西南和南方玉米产区,在播前可进行旋耕作业。

丘陵山地可采用小型微耕机具作业,平坝地区和缓坡耕地可采用中小型机具作业。

对于粘重土壤,可根据需要实施深松作业。

(2)精量播种。

适时播种是保证出苗整齐度的重要措施,当地温在8~12℃,土壤含水量14%左右时,即可进行播种。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应按照当地的玉米品种特性,选定合适的播量,保证亩株数符合农艺要求。

应尽量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作业要求是:

单粒率≥90%,空穴率<3%,伤种率≤1.5%;播深或覆土深度根据土壤湿度而定,一般为5~8cm,误差不大于1cm;株距合格率≥90%;种肥应施在种子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且肥条均匀连续;苗带直线性好,种子左右偏差不大于4cm,以便于田间管理。

东北地区垄作种植行距采用60cm或65cm等行距,并逐步向60cm等行距平作种植方式发展;黄淮海地区采用60cm等行距种植方式,前茬小麦种植时应考虑对应玉米种植行距的需求,尽量不采用套种方式;西部采用宽窄行覆膜种植的地区,也应尽量统一宽窄行距。

西南和南方种植区,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相对稳定、适宜机械作业的种植行距和种植模式,选择与之配套的中小型精量播种机具进行播种。

(3)田间管理。

中耕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按各地目标产量、施肥方式及追肥用量,在玉米拔节或小喇叭口期,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进行中耕追肥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镇压等工序。

追肥机具应具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各排肥口施肥量应调整一致,追肥作业应无明显伤根,伤苗率<3%,追肥深度6~10㎝,追肥部位在植株行侧10~20㎝,肥带宽度>3㎝,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土严密。

植保:

根据当地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按植保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选用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

苗前喷施除草剂应在土壤湿度较大时进行,均匀喷洒,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苗后喷施除草剂在玉米3~5叶期进行,要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以减少药剂漂移。

玉米生育中后期喷药防治病虫害时,应采用高地隙喷药机械进行植保作业,提高喷施药剂的精准性和利用率,严防人畜中毒、作物药害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4)收获。

各地应根据玉米成熟度适时进行收获作业,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行距及作业要求选择合适的联合收获机、青贮饲料收获机型。

玉米收获机行距应与玉米种植行距相适应,且尽量使播种机与收获机行数成整倍数关系,以防由于衔接行的较大行距偏差而加大收获损失,行距偏差不宜超过5㎝。

机械化玉米收获时,植株倒伏率应<5%,否则会影响作业效率,加大收获损失。

作业质量要求:

玉米果穗收获,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杂率≤5%,苞叶未剥净率<15%;玉米脱粒联合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23%;玉米青贮收获,秸秆含水量≥65%,秸秆切碎长度≤3㎝,切碎合格率≥85%,割茬高度≤15㎝,收割损失率≤5%。

玉米秸秆还田按《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要求执行。

适宜区域:

全国农业产区

(四)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

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精量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四方面内容。

1.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及其处理

品种选择。

按当地生态类型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通过审定的耐密、秆强、抗倒、丰产性突出的主导品种,品种熟期要严格按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要求选择,杜绝跨区种植。

种子精选。

应用清选机精选种子,要求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13.5%,粒型均匀一致。

种子处理。

应用包衣机将精选后的种子和种衣剂拌种包衣。

在低温干旱情况下,种子在土壤中时间长,易遭受病虫害,可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防治。

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

虫害严重的地块要选用既含杀菌剂又含杀虫剂的包衣种子;未经包衣的种子,需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拌种剂可添加钼酸铵,以提高固氮能力和出苗率。

(2)整地与轮作

轮作。

尽可能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实施“玉米-玉米-大豆”和“麦-杂-豆”等轮作方式。

整地。

大豆是深根系作物,并有根瘤菌共生。

要求耕层有机质丰富,活土层深厚,土壤容重较低及保水保肥性能良好。

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率15%~25%。

①保护性耕作。

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如田间秸秆(经联合收割机粉碎)覆盖状况或地表平整度影响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应进行秸秆匀撒处理或地表平整,保证播种质量。

可应用联合整地机、齿杆式深松机或全方位深松机等进行深松整地作业。

提倡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深松耕法,构造“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间隔3~4年深松整地1次,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深度一般为35~40cm,稳定性≥80%,土壤膨松度≥40%,深松后应及时合墒,必要时镇压。

对于田间水分较大、不宜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区,需进行耕翻整地。

②东北地区。

对上茬作物(玉米、高粱等)根茬较硬,没有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区,提倡采取以深松为主的松旋翻耙,深浅交替整地方法。

可采用螺旋型犁、熟地型犁、复式犁、心土混层犁、联合整地机、齿杆式深松机或全方位深松机等进行整地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