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0238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领进门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老师领进门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老师领进门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老师领进门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老师领进门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领进门精.docx

《老师领进门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领进门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领进门精.docx

老师领进门精

课题

1、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1、按课后要求,能借助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词的意思。

2、会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造句。

3、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谦虚的出示态度,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课后要求,能借助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词的意思。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娓娓动听、恭恭敬敬

2、了解课文作者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作者:

刘绍棠,13岁发表小说,15岁成名,是当代著名作家。

2、导入课文:

这样一位著名作家,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

“老师领进门”,老师是谁?

“领巾门”指的是什么,领进的是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然后说说课文大意(田老师、文学创作的大门)。

2、自读课文,找出生字,集体识字。

(1)告诉学生识字新要求:

“大家看到了,课文课后没有列出生字,以后的课文也都没有列出生字。

为什么呢?

因为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请一名学生简单说说),还因为呀,有的字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就已经认识了,有的字教过了,一些同学已经忘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字是不同的。

怎么办呢?

自己找生字、自己学生字。

(2)预习反馈,交流自主识字情况。

①出示词语:

后殿红摹纸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衣襟(如大多不认识,可一起查阅字典。

②交流

3、指名读课文。

要求做到:

正确(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读破句)、流利(口齿清楚,音量适中,速度适宜)。

(教师随时板书读锗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学生思考:

作者主要从哪两方面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

(开学第一天上课的情景;40年后相逢的情景。

4、课文通过哪件具体的事情,说明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

(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我听得入迷。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怎样领进门的?

找到有关句子,然后交流。

2、领会田老师想像力的丰富。

(1)出示朗读课文中的小诗。

(指名,齐读)

(2)默读田老师讲述的故事。

A、田老师的故事可以用文中的什么词语来形容?

学习理解: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

B、指导有感情朗读:

把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读出来。

3、体会我的感受:

田老师这样教小诗,给我怎样地感受?

(1)出示:

“我听得人迷,恍如……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抓住词语“身临其境、入迷、惊醒、恍如、品味”体会故事的精彩。

理解“身临其境”

(3)理解田老师“戛然而止”的用意和上文的省略号。

(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戛然而止”

(4)体验想象,练习说话。

田老师娓娓动听地讲着故事,我听得入迷。

好像……(来到哪里?

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4、感受田老师对我的影响。

(1)正确、流利地朗读倒数第3节

(2)联系“老师领进门”的含义,谈谈理解和感受。

抓住“每课一个故事,四年上千故事;如春雨点点入地;培育我的想像力”,体会田老师启蒙我走向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

4、领略田老师的人格魅力。

(1)读读40年后村边相遇的情景。

(2)理解:

无心插柳柳成阴,体现谦虚的品质。

补充“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四、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1)出示朗读: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2)交流理解,朗读、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感激之情。

(3)总结:

田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当他卓有成就时,也不忘记是——老师领进门(读题)。

(4)说说不忘师恩的故事或者自己尊敬老师的事。

板书设计

1、老师领进门——文学创作娓娓动听

一首小诗一个故事身临其境

受业四年上千故事戛然而止

丰富想象给我开窍引人入胜

师恩难忘恭恭敬敬

本课小结

上新课前,我布置同学认真预习,每人都要准备好问题。

问题可以是对思想内容、段落、结构的疑点,也可以是语句含义、修辞用法乃至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疑问,欢迎提出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

上《老师领进门》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天把要求提出,让他们充分预习,做好准备。

讲课文前,先让大家举手提问。

果见课堂上一反过去教师提问时那种低头回避、举手寥寥的情况,人人举手,争先发问。

有问“课题老师领进门有什么深刻含义?

“有问:

“田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也有的学生提出了几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着同学们踊跃发问的情景,我打心眼里高兴。

这说明他们预习是钻进去了,才会提出那么多问题来。

  存在问题与困惑:

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同学或基础较差的同学经常不爱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中探索促进、激励的方法。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抄写词语。

2、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

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师傅)领进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心插柳柳成阴。

3、2选1

(1)选用“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娓娓动听、戛然而止”和自己积累的词语,写一段介绍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的话。

(2)以《40年后的重逢》,把四十年后师生相遇的情景写下来。

(动作、对话、神态等)

课题

2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不同的因果句式表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人物地对话。

3、了解孔子其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不同的因果句式表达。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

2、搜集了解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名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板书:

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补充所学《论语》中的三句话。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

孔子不仅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还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其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入《论语》中,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专门修建孔庙,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育学生吗?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并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2、了解课文内容:

孔子和谁,围绕什么话题对话?

对话中提到了哪些学生?

4、交流并板书:

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过渡:

这次对话,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1、了解孔子对学生的评价。

(1)同桌合作朗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孔子对学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2)交流概括孔子学生们的特点。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理解子夏的疑惑和孔子解惑。

(1)对孔子的评价,子夏产生了怎样的疑惑?

(指名读)

指导朗读子夏的话。

(疑惑的语气)

(2)指名读孔子的回答。

理解:

和颜悦色指导朗读

(3)对于孔子的回答,你认为最关键的意思是什么?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

虽各有优点,但要不断学习。

3、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

(1)朗读课文第1节,说说孔子的可敬之处。

(板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理解: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出示: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小结:

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

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4)想象:

对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孔子会怎样“因材施教”?

交流

小结:

孔子这么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他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

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5)句式训练:

课后练习二

(1),学习不同的因果句式表达。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1、朗读最后一节。

2、总结课文:

孔子受到学生的尊敬是因为……;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之师”是因为……

3、句式训练:

课后练习二

(2)

4、拓展

(1)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讨论交流理解,并要求背诵。

(2)交流孔子的其他名言。

(3)简介《论语》

板书设计

2孔子和学生(子夏)

颜回守信用有教无类

子贡聪明各有优点但要不断学习因材施教

子路勇敢

子张严谨庄重

本课小结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

而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题固然重要,方法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本课的设计,教师就像是一位教会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创设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有机运用小组学习和梯度推进,重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对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实现学习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本课教学设计,花样不多,实实在在,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并掌握因果句式不同的表达形式。

3、摘录、背诵孔子的名言。

课题

3父亲的叮嘱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理解“和颜悦色、面面相觑”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父亲的叮嘱的含义,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和颜悦色、面面相觑。

(3)质疑。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听说过这样的谚语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喜欢叮嘱我们,希望我们一切顺利,美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父亲的叮嘱》。

板书:

叮嘱。

读词语,理解词语。

说说看爸爸平常都对你有哪些叮嘱?

2、对课题练习质疑。

(出示课题)

叮嘱是什么意思?

父亲叮嘱孩子什么?

父亲的叮嘱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字词。

(2)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3)教师检测正确读出生字新词,再回答问题。

素描休养轮廓审视和颜悦色不知好歹

(4)抽读课文,做到正确朗读。

(5)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读懂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时候,我生病在家,爸爸教我画素描,他是怎么嘱咐我的?

划出有关的句子。

2、爸爸嘱咐我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读2、3小节,了解作者看到的杨桃像什么?

完成填空。

我在写生课上把杨桃画成了_________,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作者在特殊的角度看到杨桃时,心里很矛盾,他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说话)

3、父亲的嘱咐告诉我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所以我如实照画!

师引读课文2~3小节。

(三)学习课文4~19节

1、读一读,找出老师神态变化的词以及同学的反应。

圈出有关词语。

2、议一议,老师为什么会神态改变?

3、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好人物对话

4、指导理解“……”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板书: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四、教师总结,课外拓展。

1、有感情的齐读全文,教师总结。

2、课外找一些坚持真理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3父亲的叮嘱

……不要想当然

要如实照画

不仅在画画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本课小结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他们的生活积淀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不够丰满,他们与文本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

因此,教师如何努力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通过阅读话题的建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界融合、张力消除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我根据“画杨桃”一事中人物对话语言较多,而又大多没有提示语这一潜在资源,通过创设想境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学生获取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的情趣,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是期望能让学生在动态实践中随文理解、积累适度的语言知识,着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质。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写话练习:

《××的话》

爸爸妈妈或长辈怎样教育你的?

哪一句给你留下深刻的映象?

在什么情况下,这句话帮助了我。

课题

4、餐桌上的大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能联系课文理解“微不足道”。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和颜悦色、面面相觑。

(3)质疑。

2、搜集有关尼泊尔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要求:

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读准字音)

3、检查词语。

出示:

聆听、嘈杂、斟、琐碎、压轴戏、鸦雀无声、拯救(注意加点字读音,适当理解“琐碎、压轴戏”)

4、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个别读。

(教师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二、初读课文,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自读课文,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

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

时间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方式不同。

3、全家四人,为什么称为“大学”?

(提示学生:

我们都交流了哪些知识?

)所交换的知识由“我们”自己选择,所以很杂,范围很广。

三、再读课文,体会“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默读1——3节,我们是怎样交换的?

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指导朗读:

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

2、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如何,发挥了什么作用?

找到有关的语句,划下来。

(1)晚餐时声音嘈杂,杯碟的碰撞声衬托着激烈的谈话。

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A、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理解:

微不足道、聆听,体会父母的用心。

(2)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们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首先,他会把我得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

“尼泊尔的人口……嗯。

好。

A、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理解:

琐碎,体会父亲的鼓励。

(3)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

“尼泊尔?

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

”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理解:

正中下怀)

讨论:

你们对母亲的回答有怀疑吗?

你怎么理解“正中父亲下怀”?

朗读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和鼓励。

(4)“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

”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3、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谦虚,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父母之间的那种默契又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引向更广、更深,引导我们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探究。

4、在“餐桌上的大学”里,雨生和弟弟学到了无穷的知识,你认为他们更重要的还学到了什么?

5、齐读第13节。

四、语言直播厅

你们全家聚在一起时,常常会谈论些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4、餐桌上的大学

内容父母

微不足道聆听、评论

琐碎鼓励、用心良苦

————不断学习

本课小结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

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能读通,读正确,确保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而初读课文中两个思考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

在此基础上,进入到精读课文的环节,此时,要求学生能带着问题细细读文,并能通过品词品句能对课文的主旨有所感悟。

例如,文中有一句话“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

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就可抓住“微不足道”和“聆听”这两个词来体验,孩子在诉说微不足道的事情时,一般家长都会心不在焉,或是随便敷衍,而双亲却是“仔细聆听”,这样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自然也就体会到文字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双亲对知识的尊重,对孩子的宽容。

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则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的形式再现出来,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再次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抄写生字,摘录喜欢的词句。

2、完成课后练习。

2、动笔。

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课题

*5我的第二次生命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并积累“赋予、如愿以偿、衰竭、痊愈、哽咽、挚爱”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

2、自由选择读书方法,以自己的心境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3、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4、了解课文的叙述方法:

倒叙。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3)质疑。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只有一次,可是我的今天学的课文名字是:

我的第二次生命。

出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自学生字新词。

(自己找生字、划词语,查字典)

出示:

肾脏、赋予、如愿以偿、麻烦、焦虑、痊愈、衰竭、移植、挚爱、排斥、欣慰

(重点了解:

肾移植、排斥的意思。

理解:

赋予、如愿以偿、衰竭、痊愈、哽咽、挚爱。

2、轻声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解决质疑,简单说说课文内容。

4、小结:

一般的课文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手术康复后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回忆父亲2次挽救“我”生命的故事。

板书;倒叙。

简要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

三、深入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父亲几次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救的?

2、完成表格。

发病时间

病情

父亲的表现

出生才5天

严重的肺炎

医生开了一支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10岁那年

肾脏的衰竭:

“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

爸爸未加思索:

“让我来吧!

”爸爸坚持有他来捐肾。

“他是我的女儿!

”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

”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3、交流。

4、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1)第5节(故事1)

A、自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父亲爱女儿

B、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父亲的爱。

(2)第6——13节(故事2)

分角色朗读

5、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体会伟大的父爱和父女情深。

四、教师总结,课外拓展。

1、读课文最后一节,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捐献器官的医学小故事。

2、总结:

师讲述有关捐献骨髓的知识,引导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讲讲父母对自己的爱。

板书设计

*5我的第二次生命————父亲(爱)

出生才5天严重肺炎一整天找注射剂

10岁那年肾脏衰竭换肾

本课小结

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记述了父亲两次挽救我的经过,尤其是第二次当我十岁那年,得了肾衰竭,是父亲坚持由他来捐肾给我,最后获得了成功。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了课题《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语朗读的时候语气要加重些?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第二次”,我让该生再朗读了一下课题,该生很注意强调了“第二次”。

我再问学生,为什么他要把“第二次”语调加重?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因为课文主要是说父亲赋予我第二次生命,作者感谢父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把第二次语气加重。

”我当即表扬了该生,于是全班又一起把课题朗读了一遍,我想通过对课题的几次朗读,学生已能做到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