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967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docx

读《原本大学微言》笔记

 

《原本大学微言》

读书笔记

 

2004.12

 

前言

《大学》列四书之首,以两千余字传两千余年,其意精微,其势不衰,实乃千古奇文。

著《大学》者曾子也,孔圣真传弟子。

曾子传子思,子思著《中庸》。

子思传孟珂,始有《孟子》。

连同《论语》,四书乃成。

读《大学》原文,枯燥乏味,生涩难咽。

于青岛偶得南师《原文大学微言》,一气读完,畅味之至,收获颇丰。

今重开卷,边读边记,细细品味,岂不快哉。

纲目

“导读”中写道:

怀师讲述《大学》,仿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旁征博引,融古今中外史实与学说于一炉,实难分段,为便利读者阅读,勉强分为九篇,依次是:

一、开宗明义。

二、七证的修养功夫

三、内明之学

四、外用之学

五、内外兼修之道

六、齐家治国

七、治国平天下

八、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九、西方文化与中国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

“瞻彼湛澳,萧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合兮!

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合者,恂也。

赫合喧合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合者,道盛德至善,民主不能忘也。

诗云:

‘于戏!

前环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身在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

“克明德。

”大甲曰:

“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曰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云: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于缉敬止。

”为人君,上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文,止于慈。

与为人交,止于信。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悖,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之其苗之硬。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心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运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食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所恶于是,毋以使下;所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这谓民之父母。

”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矣。

诗云:

“殷之未表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从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居君子先慎手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大,有大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则者,未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则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拔,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这容圣,其心好之,不若自其口出;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拔,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不通;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则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则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人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烩库财,非其者也;孟献子曰: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中国古代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怎样的情形,下面这首清(朝)人的小诗可使我们略窥个中究竟: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

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那么诸生读得什么书呢?

诗中分明罗列着:

“赵钱孙李周吴郑”《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三字经》、《鉴略》、《千家诗》、《神童》、《弟子规》、《大学》、《中庸》……

这些文化底子,古人叫做“童子功”。

现如今成人又能了解多少呢?

大多认定是封建垃圾不屑一顾了。

真的是些垃圾吗?

一夜发白《千字文》

《千字文》的作者叫周兴嗣,是梁武帝时的散骑员外郎。

周兴嗣与梁武帝本是文字之友,在萧齐时代曾经同殿为臣。

后来梁武帝当了皇帝,好友变成了君臣。

有一次,周兴嗣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被关进大牢。

梁武帝杀他与心不忍,不杀他又不解恨,便出了个题目,说若能在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字写一篇好文章,就赦他无罪。

周兴嗣就在一夜之间,挖空心思,写出了这篇《千字文》。

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写出了有关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等“中国文化纲领要点”,令才华文学过人的梁武帝佩服之至。

周兴嗣因此得到宽恕并特加赏赐,但走出牢门的他竟是满头白发,面目全非了。

“六艺”

六艺是古时候教育的主要课程,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

六艺包括的内容很广。

礼:

是文化的总和统称。

乐:

是生活的艺术,其中包括了音乐。

射:

是学习武功,古时以弓箭为主。

御:

是驾驭马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

是文字学习。

数:

是算术和数学知识。

浑沌之死

南海有个大帝,名字叫倏。

北海有个大帝,名字叫忽。

中央有个大帝,名字叫浑沌。

有一天,南北两个大帝在浑沌那里碰头。

浑沌对他们太好了。

这南北大帝一商量,我们怎样才能还报浑沌的恩德呢?

他们认为人人面上都有七窍,所以能看、能听、能吃、能呼吸,只在浑沌没有这样的功用。

于是便同心协力为他开窍,每天打一个洞,到了第七天,七窍开了,浑沌也就死了。

孔明之淡泊

人人都知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先生的名言。

这两句话之要点,首先在“淡泊”两字之上。

既肯淡泊,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

隆中决策,已明知汉末局势,只有三分天下的可能,但他碰到了穷途无所定的刘备,使他在两强之间站起来。

后又不幸遇到扶不起的阿斗少主,于是六出祁山,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他“淡泊明志”的本心。

淡泊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淡泊是电闪雷鸣中御风而行,挥洒自如;淡泊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淡泊是无欲、无求。

“道”字的五个内涵

一是道路的道。

所谓“道者,径路也。

二是一个理则,或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名词。

如天道、地道、人道、兵道、医道等等。

三是哲学的代号。

《易经、系传》上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四是讲话的意思。

“且听我慢慢道来”。

五是在汉魏以后,这个“道”字,演变成某一个宗教或某一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

例如“侠义道”、“五斗米道”、“道学”等。

“德”之标准

德者,得也。

古人将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称为德。

《尚书、皋陶谟》篇中的定义,共有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席,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洪范》篇中还说到三德:

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周礼、地官》篇中讲到六德:

知、仁、圣、义、中、和。

“天”字的五个内涵

一是天文学上无体之天。

外国人叫航行太空,中国人叫航天。

二是宗教性的天。

天帝、皇天等等。

三是哲学上所谓的本体之天。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讲得便是这个“天”。

四是心理情绪上的天。

如“天理良心”,又如“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

五是属于自然科学范围,作为时间和空间连锁代号的天。

今天,明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临济大师临终偈

禅宗的临济大师一生严格教化子弟,临终时还写下一首偈语,垂示弟子们要严谨修行,不可懈怠。

此偈实是金玉良言,敬录于下: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天边说似地。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沿流不止问如何”是说:

我们的思想、欲望、情绪、意识等等,由生到死,每天、每时、每秒,犹如一股滚滚洪流,永远无法使其停止,自问、问你、怎样才能停止啊!

“吹毛用了急须磨”。

古代形容锋利的宝剑,只要把毛发对着剑锋一吹就断。

这里形容人的聪明智虑,不管你有多么敏捷能干,如果不能随时反省自修而归于平静,久必堕落不堪。

知止而后有定

我们心理意识的思潮,连带情绪的波动,正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夹泥沙俱下,无法制止。

历来治水的办法,一是疏导,二是堵防。

《大学》所说治心的方法,第一步便是“知止”。

所谓“止”的方法,就如治水一样,姑且打一道堤防,制心一外,渐渐分散流量,加以疏道。

将此心犹如奔竞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后,归到一个平原湖泊的时候,渐渐变成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

这就是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了。

止、定、静

把流动中的浊水装到一个玻璃杯子里,先让它不再流动,便似“止”的状态。

然后投进一点明矾,渐渐使水质澄清了,便似“定”的状态。

等到水里所有混浊的泥沙完全沉到杯底,水净沙明,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便似“静”的状态了。

静而后能安的故事

神光禅师出家以前是一位研究《易经》等学问且很有造诣的大学者。

为求形而上道,在香山(河南)打坐修定很多年,后来,他听说禅宗祖师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就来求见大师,向他求法。

达摩祖师对他大加训斥,使他十分难堪。

神光为表诚恳砍下了自己的臂膀。

达摩大师逼问他:

“你要求什么?

”神光说: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大师说:

“将心来与汝安。

”(你拿心来,我为你安。

)神光听了愣了半天,说:

“觅心了不可得。

”(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心啊!

)神光大悟,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得”字出借

从前,一个财主开了一个家塾,请了两个先生教书,一位先生带一班学生在楼上,一位先生带一班学生在楼下。

这日都教《大学》。

楼上教的是: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啊哟,怎么少了一个“得”字呢?

楼下的先生教的是: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啊哟!

怎么多了一个“得”字呢?

有一个学生就说:

先生,楼上的先生说少了一个“得”字。

这位先生一听便说:

那好,我们把这个“得”安借给楼上好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那时候尚没有标点符号,“明名逗”便是先生的重要职责。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两位先生便是最好的画像。

慎之、戒之。

多学少说。

格物

外格物理,内格物欲。

格去心里物欲,知自然而至。

“无求有大得”或许便是此理?

贾凫西的鼓儿词

贾凫西是山东的一位明朝遗老,他抱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以唱大鼓消遗人生,其俏皮的鼓词之中透着精辟的哲学观点。

特记下这一小段:

太仓里老鼠吃得撑撑饱。

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来剥。

河里的游鱼犯了什么罪?

刮净鲜鳞还嫌刺扎。

那老虎前生修了几般福,生嚼人肉不怕塞牙。

野鸡兔子不敢惹祸,剐成肉酱还加上葱花。

莫不是玉皇爷受了张三的哄,黑洞洞的一本帐薄哪里去查。

“礼义”从何而来

孔子在《序卦》下篇中这样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有所措。

如何给万物分类

中国上古时分类,把万物世界化作八类,叫做八卦,就是天、地、日(火)、月(水)、风(气)、雷(电)、山、泽(海)。

其中存在的生物,如飞禽、走兽、鱼龙等,都属于动态的生命,所以叫动物。

与动物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如草、木、叫做植物。

另如土地、山、岩、矿藏等,叫做矿物。

印度和希腊上古的分类,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分为地、水、火、风(气)四种大类,简称四大。

“四大皆空”一词便由此而来。

后来印度的佛学,又将生物的生命分为四种类生,分别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意气”是个大问题

“意”是接受外物环境等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坚固影像,它每当起作用时,必然同时关联生理内部的情绪,两者互为结合便叫做“意气”。

一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十有八九是“意气”造成的错误。

宋朝大儒陆象山说过的两句名言:

见地极深。

“小人之争在利害,士大夫之争在意见”。

苍雪大师诗一首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高!

脱俗境界,神仙风采。

洛甫禅师诗两句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

此句要害在“白云”二字,它可以是功名私禄奇货财色,也可以是道德仁义,等等。

多少人如迷巢之鸟,不知身在何处,家在何方?

取经与修身

《西游记》之中,作者将心身意识演化成小说,将心猿意马化为代表“心”的孙猴子。

代表“意气”的是一匹龙马。

猪八戒代表了人的大欲,特别喜欢饮食男女。

沙僧代表没有主见的情绪,只能担着皮囊跟着别人跑。

代表整个完整的心身生命的便是唐僧。

从表面上看,他是世界上最老实的笨人、善人、好人,虽然一路上他所遭遇到的,处处是艰难险阻,妖魔鬼怪,而在这四上个鬼精灵的伴随下,走完一段人生的道路,由于他“诚意”、正心、修身“,所以他成功了。

“齐家”的妇女真伟人

天下、国家、社会的基本单位便是“家”。

所谓齐家的“齐”,在古代读作持家的“持”、治国的“治”,同时包括有维持和治理的两重意义。

中国两千年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看到“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

不过,这样的殷实家庭,必定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

所在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

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

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真正的政治家是通才

政治与军事,通常是无法在大学里授于博士头衔的,因为这两者不属于专才之学,而是通才之学的范围。

看一下《封神演义》,姜子牙辅助周文王、武王建立了八百年的周室王朝,他的坐骑,叫做四不像。

最后论功行赏,他一手分封天地神祗,但忘了自己,无可奈何之下自封做一个“社稷神”了事。

这是最基层保护人民土地的土地神。

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通才,是四不像,是社稷神。

远到姜子牙、管仲,近到孙中山、毛泽东,都是这种人。

领导天下之最高境界

洋洋百万、千万言的中西方政治学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市比不上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将政治事业的最高境界说得彻头彻尾,清清楚楚。

谁能领导天下国家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封神了。

管仲如何报答鲍叔牙

如果因人论事,可以说,使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就霸业的是鲍叔牙使管仲能辅助齐桓公而大展才能,成为千古名臣的,也是鲍叔牙。

而管仲能够还报鲍叔牙的,就是临死前嘱咐齐桓公不可以叫鲍叔牙继任他的相位。

他的理由是:

“鲍叔,君子也。

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

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

”管仲知道自己死了,齐桓公也就完了,而鲍叔牙正直率直,如果让鲍叔牙继承相位,一定死于非命,那他就对不起一生的真正知己了。

这便是“管鲍之交”之善终。

药方

几大有名的圣哲之教,都是医治人性恶习的药方。

儒:

因为我们的民族性,存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无信、无耻的老毛病,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开了“仁、义、忠、孝、礼、智、信”等药方。

道:

老子针对民族的劣根性,开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味偏方,也可治百病。

释:

佛教源于印度,印度人历来存在阶级仇视,释迦牟尼便开出了“平等、慈悲”两味大药。

西方宗教:

两千多年前的西方风气,太过狭隘,又加粗暴,所以耶稣开了“博爱”一味单方。

秦始皇一信杀吕翁

吕不韦被罢官后住在河南,各国诸侯派人拜访联络者不绝于道。

秦始皇考虑再三,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

“君何功于秦?

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

君何亲于秦?

另称仲父。

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见书,便自杀身亡了。

古往今来,送一把刀、一瓶毒酒、一条上吊绳子,逼人自杀的帝王多得是。

秦始皇对吕不韦并没这们做。

其故何在,殊可深思也!

“修身”从自我批评做起

修身、齐家,重点在自我的“修身”。

身不修、家不齐而奢言治国、平天下,只是“偏中偏”,极少做到“偏中正”。

修身从自我批评做起,常以虔诚之心自白,莫“负父母养育之恩”,休“违师友规训之德”。

日三省吾身,有过必改之,则身修,身修必家齐,治国、平天下始可谋也。

文人清高不谈钱

平常读历史或看小说,最奇怪的事,就是关键时刻很少提到“钱”。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结拜起义,经费哪里来?

翻看《三国志》方知“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

见而异之,乃多与金财。

”而曹操起兵则是“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董卓。

”另有《世说》所载,“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曹操),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大概古代文人自命清高,不喜欢谈钱。

看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豪气干云,一抛千金,钱从何而来?

难道做了侠客都有“呼风唤雨、撒豆成钱”的本事吗?

至于爱情小说,更不用深究了,爱情本就胜过馒头和面包,谈钱不就更俗啦!

刘邦是最大的无赖

楚汉之争,大小几十战,多是刘邦打败仗。

但这位老粗愈败愈战,终一役而得天下。

其无赖本色实当一表。

彭城战败,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后来在战线上谈判,项羽绑着刘邦的父亲说,再不投降,我就烹宰了你父亲。

刘邦轻松说道“吾翁即惹翁”,“则幸分吾一杯羹。

”说你我本是好友,我父就是你父,你如烹了他,别忘了分一碗肉汤给我喝!

项羽自负大大夫胸襟,持人之柄反骑虎难下,最终无条件地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看来豪杰面前耍无赖,也是制胜之决也。

汉文帝得益于母教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姓薄,是位有德行、教养好的贤母。

刘恒八岁被封为代王,属地是北方边防匈奴的要塞。

薄姬对宫庭黑暗特别是吕后的忌妒成性,心知肚明,便以儿子太小为由,恳请跟着儿子去荒凉的代北。

她喜读《老子》,深谙谦退为上道。

这也正合了孔子“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道理。

后来刘邦死后,宫廷之中争斗不断,元气大伤。

最终不得不请回远居北漠的代王刘恒来继承大统。

刘恒从小受母亲的熏陶,以黄老之术治理天下,力守老子所教的“三宝”法则: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使天下百姓得以修养生息。

赢得了后来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美誉。

刘邦提三尺剑,于马上取天下,不能在马上治之。

他的儿子刘恒,以道德文治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基础,死后以“文帝”的谥号名垂青史。

汉文帝之“文”,实乃其母薄氏之功也。

张船山《读史》诗一首

一编青史太陈陈,上下千秋笑转轮。

治乱凭天如有数,安危注意恐无人。

只闻叔世多豪杰,不信深山有隐沦。

叹息典谟三五册,万年难遇此君臣。

辛稼轩词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死后名。

可怜白发生。

“谦”的境界

谦,并不是消极影响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

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

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外,呈现一片平原,满目睛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感觉。

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是全凶,或者是小吉。

只有谦卦,才是来来吉吉。

古人有一副对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

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

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到达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来历

夏朝末年,夏桀残暴不道,商汤起兵革命,最后建立新政,代号称“商”。

他内心诚意不自欺,随时告诫自己,从此要内外兼修,做到日新又新的境界。

“内明”的“日新”,是要天天反省,无私无欲,达到道成德就。

“外用”的“日新”,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胜过前朝前代。

因此,商汤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镌刻在盘子上面,以便每饭不忘,时时提醒自己。

故曾子在引用此句时写道: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家”与“国家”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并非是西方文化形式的小家庭的家,也不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新式的家。

古代传统文化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大家族”的家。

它本身就是“社会”,所以过去中国文化中,再没有什么另一个“社会”名称的产生。

如果从“大家庭”的“社会”,与另一个家庭,或其它许多家族的土地连接起来,就是另一个团聚的名称,叫做“国”了。

因此,由上古以来到后世,便正式成为“国家”名称出现了。

张公百忍的故事

公元660年后,唐高宗李治来到山东泰山。

他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便很好奇地顺道去他家看看,问他是用了什么方法,能够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

这位张公艺请求皇帝给他纸笔,要写给他看。

结果,他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

高宗看了很高兴,赏赐给他许多缣帛。

这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心得,说明做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等于担任一个政府机构、大公司的主管,也犹如一国家的领导人,自己要具备莫大的忍耐和包容,才能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

“齐家”之难,难于上青天

治理国家、政党,管理社团、公司,从表面大体上来说,只要做到依法办事,依理处事,“虽不中,亦不远矣。

”就是说基本上能够摆平了。

但是要公平、公正、齐治一个“家”,骨肉至亲情不能断,不能完全用法,也不能完全论理,的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