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9086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

第八单元复习

知识目标:

1、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合金利用的性质设计用途。

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4、理解并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

5、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并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6、了解有关铁的锈蚀,以及保护的内容。

7、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回收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密切合作,互相信任,互相督促的合作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搜索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过程:

一、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纯金属只有90多种)

1青铜器时代——商代

东汉——马踏飞燕

2铁器时代——春秋战国

河北沧州铁狮子春秋制铁战国炼钢

3铝——密度小,具有抗腐蚀性(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注意:

食品的污染源铝

4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OSiAlFeCa)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OCHNCa)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FeAlCu)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AgCuAuAl)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在高温时不于氧气反应)

熔点最底的金属——汞(唯一的液态金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5金属的性质决定物质(金属)的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二)常见金属的性质

1、金属一般都是银白色的(除铜——紫红色,金——黄色,铁粉——黑色)

2、金属一般都是固体,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3、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密度、熔点较大,有良好的金属光泽。

(三)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和非金属而制得的合金。

1、合金的性能:

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

2、常见的合金

3、

(1)铁合金根据含碳量不同可分生铁(2%-4.3%)钢(0.03%-2%)

生铁:

可能含硅、锰最好的生铁是球墨铸铁,在某些场合能代替钢

钢:

强度比纯铁好,韧性较好,性能比生铁优越,有不锈钢(铁铬镍碳)锰钢(铁锰)硅钢(铁硅)

(2)黄铜(Cu和Zn)比纯铜(紫红色也称紫铜)强度高,易加工,可塑性强。

(3)焊锡(Sn和Pb)熔点比Sn和Pb更低,可焊接金属。

(4)武德合金熔点低,可做保险丝。

(5)金饰品钛和钛合金:

熔点高,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性能非常好。

用途:

火箭,导弹,航天飞机,船舶,化工,通讯设备。

(7)形状记忆合金:

人造卫星,宇航飞船的天线。

二、地球的金属资源。

(一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除Ag、Au)

(一)常见的铁矿石

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铝土矿黄铁矿辉铜矿

Fe2O3Fe3O4FeCO3Al2O3FeS2Cu2S

]

(二)工业上冶炼生铁

1、原料:

铁矿石焦碳石灰石(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

2、设备:

高炉

3、反应原理:

在高温下利用焦碳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3CO+Fe2O3=2Fe+CO2

(三)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现象,装置及注意点)

1、现象:

红色的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CO+Fe2O3/+Fe3O4/FeO/+CuO

(四)铁的腐蚀和防护

1、活动探究

2、结论:

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注意:

吐鲁番盆地,海南的铁制品比较,易生锈的是什么地方?

为什么?

3、防绣的方法:

(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2)在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及制造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

(五)金属资源的保护途径

1、防止金属腐蚀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3、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蓝皮书p6,7、8、9、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结论: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不包括钾、钙、钠)

四、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除金)

Al+O2Fe+O2Cu+O2

(二)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置换反应)

Zn/Mg/Fe/Al/+HCl/H2SO4

1、现象:

有气泡冒出。

(若铁无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2、实验室制氢气:

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

为什么不用镁、铝,浓盐酸。

(三)金属能与某些化合物的溶液发生反应。

(置换反应)

Fe+CuSO4=FeSO4+Cu(湿法冶金,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现象:

银白色的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2Al+3CuSO4=Al2(SO4)3+3Cu

现象:

银白色的铝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蓝色溶液变成无色。

Cu+2AgNO3=Cu(NO3)2+2Ag

现象:

红色的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银,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五、置换反应

1、定义:

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A+BC=AC+B

2、注意:

铁与其它化合物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都是正二价的亚铁化合物

如:

Fe+CuSO4=FeSO4+Cu

后记:

1、第一、三课题的复习以记忆为主,辅以简单练习.第二课题是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侧重于练习.

2、”金属之最”以及”形状记忆合金”、”淬火”、”回火”等常识性介绍内容时,可让学生先预习在网上或书上或日常生活中寻找.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

:

通过思考能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

通过在”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以加强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设计:

边讲解边演示实验,配以学生实验.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地球又称水球,原因是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而海水又苦又咸,并不是纯净水,而是溶解了许多物质的混合物,其中含了80多种元素.象海水、井水、矿泉水、河水这样溶解了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溶液.

一、溶液

演示实验9-1

现象:

蔗糖逐渐溶解

形成什么?

糖水.

原因:

: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_蔗糖溶液.

同理:

食盐放入水中,氯离子和钠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也形成稳定的溶液.

像蔗糖、食盐这些能均匀地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形成澄清、透明的液体称为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

(1)均一:

均匀致密,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如喝汤咸度不变,浓度一样.

(2)稳定:

只有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食盐水不管放置多久都不会发生改变,但泥浆水混合后,放置一段时间泥沙和水会分离开来,称为不稳定则不是溶液。

(3)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一定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亚铁溶液(浅绿色)。

看图9-3,图1五颜六色。

书27页。

(4)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如一杯水中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如食盐水中可再溶糖,矿泉水。

(5)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如一杯水中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如食盐水中可再溶糖,矿泉水。

(5)分散——溶解(不能溶解的物质不形成溶液)

(6)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水、酒精不是溶液(纯净物)叫液体。

2溶液的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固、液、气三态皆可。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液态。

讲解:

溶质:

溶质必须是被溶解的物质(一种溶液中可能有几种溶质)如:

糖、食盐、味精硫酸铜等,泥土、油不溶于水,则不能作为溶质。

溶剂:

溶剂只能指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不单只有水是溶剂其他液体如汽油、酒精等都可以作为溶剂。

(结合书27页,讨论题)

(1)演示实验9-2

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

高锰酸钾

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溶液。

不溶解

碘不溶于水,不形成溶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

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不形成溶液

汽油

溶解,形成姿色溶液

碘溶于汽油,形成溶液

(2)溶质不仅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液体。

溶剂却只能是液体。

如汽水溶质:

二氧化碳和碳酸,溶剂:

水;75%的医用酒精溶质:

酒精,溶剂:

水;盐酸溶质:

氯化氢气体,溶剂水;石灰水溶质:

氢氧化钙,溶剂:

水;碘酒溶质:

碘,溶剂:

酒精。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因此当有水存在时,不管水的量多少,习惯上把水作溶剂。

当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时,溶剂:

液体;溶质:

固体或气体。

当液体与液体混合时溶质:

量少的液体,溶剂:

量多的液体。

3溶液的读法

(1)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植物油的汽油溶液

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氯化氢的水溶液

(2)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是指水溶液,既溶剂为水的溶液可简称为某(溶质)溶液。

如:

硫酸溶液食盐溶液硫酸铜溶液

练习:

1书27页讨论题1

2判断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医用酒精石灰水硫酸溶液盐酸978%的硫酸溶液汽水高锰酸钾溶液

4溶液的用途(书27页,讨论)

(1)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2)动植物摄取的养料都要成为溶液,才能被吸收。

演示实验9-3观察现象

溶剂

溶质

震荡前现象

震荡后现象

静止后现象

结论

酒精

分层,上层澄清无色

不分层

不分层

酒精溶于水

演示实验9-4,观察现象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震荡前现象

震荡后现象

静止后的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浑浊,有大量泡沫

浑浊,有大量泡沫

干净

二、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一般不均匀,不稳定,震荡后都是浑浊的,静止后分层。

小液滴不溶于液体,因此不是溶液,更无溶质,溶剂之说,如:

油水,牛奶。

2、乳化和溶解

(1)乳化:

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

(并末溶解)

加入洗涤剂的试管中,植物油并末溶解,但形成的乳浊液虽仍不均一,却能较稳定地存在,液体不再分层。

原因是洗涤剂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因此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2)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3)书33页习题4

(4)书31页资料除出织物上的污渍的方法。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溶解于溶剂,同时发生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这过程吸热)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这过程放热)

溶质溶解时的现象:

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生石灰、浓硫酸

溶于水时温度降低:

硝酸铵

溶于水时温度不变:

氯化钠

(活动与探究)书30页

教学后记:

1、上课前,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以便上课时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2、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可通过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3、对于“调查与研究”,让学生选的题目不能太大,可引导学生讨论,提示其中几个具体题目,再分组调查研究。

课题2溶解度

知识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德育目标:

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解度的涵义及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手段设计:

讲解与演示结合,配以学生讨论及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

1、溶液:

定义、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举例:

将100克浓度为30%的白酒倒掉一半,剩余的溶液浓度是多少?

2、悬浊液:

固体不溶于液体的混合物。

3、乳浊液:

液体不溶于液体的混合物。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4、一般溶于水的物质不溶于汽油或酒精中,反之亦然,但也有例外,如:

水和酒精。

5、判断下列物质混合,哪些是溶液,哪些是悬浊液、乳浊液?

(1)煤油和水

(2)碘与酒精(3)高锰酸钾与水(4)高锰酸钾与汽油

(5)碘与水(6)牛奶(7)泥浆水(8)面粉与水

(9)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10)硫酸铜晶体(11)食盐晶体

6、溶质、溶剂

区分下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盐酸硫酸酒精溶液石灰水碘酒氢氧化钠溶液

7、乳化功能:

汽油洗去油渍的原理,洗涤剂洗去油渍的原理?

8、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原因。

温度升高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温度降低硝酸铵

温度不变氯化钠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书33-34页,结合指导手册21-22页)

实验

现象

20ml水中加入5克氯化钠

氯化钠溶解

再加入5克氯化钠

氯化钠部分溶解,有部分氯化钠不溶

再加入5ml水

不溶的氯化钠又溶解

蒸发

有晶体析出

演示实验2(书33-34页,结合指导手册21-22页)

实验

现象

20ml水中加入5克硝酸钾,再加入5克硝酸钾

氯化钠溶解

再加入5克硝酸钾

硝酸钾部分溶解,有部分硝酸钾不溶

加热

不溶的硝酸钾又溶解

冷却

有晶体析出

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饱和溶液的依据:

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是饱和溶液。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没有剩余溶质存在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其它溶质的溶液。

注意: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可加蔗糖,再形成蔗糖溶液。

3、因此:

饱和溶液必须讲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一般溶液中: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由此说明温度、溶剂质量的改变都会影响溶液的饱和程度。

决定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的因素:

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

5、结晶: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1)结晶的方法:

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书40页制明矾晶体、升温结晶、蒸发结晶(书35页,工业提纯食盐)

(2)母液:

结晶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结合指导手册22页)

二、浓溶液、稀溶液

1、定义:

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量较多为浓溶液,溶质量较少的为稀溶液。

2、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三、溶解性

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与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于水。

根据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将物质分为几类。

1、定义: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2、溶解性分为易溶可溶(能溶)微溶难溶(不溶)(书37页资料)

3、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原因: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银虽然难溶于水,但总有级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形成银离子,银离子能有效地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时间。

在许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的溶质,这里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四、溶解度

(一)固体溶解度(S)

1、定义:

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单位:

注意:

如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四要素”

(1)在一定温度下

(2)100克溶剂(3)达到饱和溶液(4)溶解溶质的质量就是溶解度。

3、意义:

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可表示为:

20℃时,当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氯化钠是,溶液达到饱和,或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克。

练习: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

则在20℃时在100克水中放入31克硝酸钾,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需再加硝酸钾0.6克溶液才达到饱和。

2、在20℃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克,则20℃是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3、、60℃时42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多少克硝酸钾?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

4、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比值不变。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m溶质:

m溶剂=S(溶解度):

100

m溶质:

m溶液=S:

100+S

例1、40℃时70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20克氯化钾,求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例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42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多少克硝酸钾?

例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把72克氯化钠配成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

5、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书36页)

溶解度(单位:

克,在室温20℃时)

物质的溶解性

小于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大于10

易溶

6、决定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温度、溶质、溶剂的性质。

练习:

20℃时,1.5克A物质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则A物质为易溶物质。

(复习)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判断依据、相互转化方法、决定关系。

2、浓、稀溶液

3、溶解度的意义,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表示意义为:

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克。

5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克。

练习:

20℃往50克水中加入40克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65.8克,剩余固体硝酸钾4.2克。

4、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5、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在讲解溶解度定义时没,我们特别强调了是在一定温度下,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也会发生改变,即溶解度会有变动,为了明确的表示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我们绘制了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横坐标——温度,单位℃,纵坐标——溶解度,单位g)

1、定义: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曲线的意义:

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曲线上每一点的意义:

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例:

10℃,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0克。

(参考书37猿人表格)

70℃,氯化铵的溶解度不为60克。

(3)两条曲线的交点:

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皆为某克。

例:

70℃时,氯化铵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等,都为135克。

(4)通过溶解度曲线可表示各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例:

40℃时,溶解度,氯化铵大于氯化钾大于氯化钠。

1、M点的意义:

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1克。

P点的意义:

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曲线A的意义:

A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B大于A大于C。

2、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熟石灰。

补充:

(1)教导学生用坐标图画溶解度曲线,如图书36页,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3)从10℃——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增加了多少克。

讲解:

(1)A物质:

大部分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2)B物质:

少数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3)C物质:

极少数固体物质(熟石灰):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

3、各物质常用的结晶方法:

A物质:

降温结晶。

B物质:

蒸发结晶。

C物质:

升温结晶。

三、气体溶解度。

1、定义: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

当溶质、溶剂一定时,温度上升溶解度减小

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

讨论:

打开一瓶汽水为什有气泡冒出?

喝了汽水后为什么会打嗝?

四、资料——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最常见的办法是在鱼池中设立几个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教学后记:

、在讲解溶解度概念时,学生根据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一定温度”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可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如“一杯水和一盆水溶解糖和食盐”与都是一杯水溶解食盐“哪一个好判断溶解度。

2、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再指出“100克“为依据,是人为规定的。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方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后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要遵守化学重点,尊重科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计算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题目。

2、配制溶液。

课时安排:

4课时,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