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086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 配套专项练习.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短文二篇配套专项练习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答谢中书书   书:

书信

(2)五色交辉交辉:

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

四季

(4)晓雾将歇歇:

消散

(5)夕日欲颓颓:

坠落

(6)沉鳞竞跃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

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意思对即可)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

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03  拓展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④云: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盖:

张开的车盖。

②剔牙松:

一种针叶松。

③黄思立:

人名。

④中郎:

袁宗道的二弟。

⑤进贤冠:

文中指弃官退隐。

⑥六桥:

在杭州西湖苏堤上。

⑦情障:

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沉鳞竞跃     鳞:

(2)未复有能与其者 与:

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大可七八围许 许:

上下或左右

(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

空闲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0.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2分)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11.【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4分)

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

人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

“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

记承天寺夜游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3)盖竹柏影也盖:

大概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

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

“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

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 【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2)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诵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弘楚中学团委会

2018年9月21日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字用得很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尚且不知,因此要“寻”;同时,“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某个东西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03  拓展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染:

染成。

②设色:

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chōng):

夕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5分)

(1)解衣欲睡       欲:

将要

(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

院子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

(4)止午、未、申三时止:

只,仅仅

(5)安可为俗士道哉安:

怎么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11.请品析【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3分)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

(1分)

12.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4分)

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1分)袁宏道借月表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分)②启发:

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言之有理即可)(2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诉说呢?

划分句子节奏

【典型例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技法点睛】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二石兽/并沉焉”。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何陋/之有”。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积累运用”T3。

 

期末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总分:

120分)

第一部分 (1~5题 21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7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bì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chénɡ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2分)

①嫩竹(nèn)     ②贮满(zh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①bì碧波    ②chénɡ承前启后

3.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4分)

日前,①100余名左右小主持人、记者来到消防大队,参加消防知识培训活动。

他们从消防队员生动形象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消防知识,②初步了解了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工具的操作方法。

此外,消防队员还特意组织了“火灾逃生”模拟演练活动。

③通过演练活动,使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消防逃生技能。

(1)第①句,修改方法:

删掉“左右”。

(2)第③句,修改方法:

删掉“通过”或“使”。

4.下面题字中属于隶书的一幅是(D)(3分)

5.阅读下列表格,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3分)

中国民众出境人数统计

    年份

类别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城镇居民

7900万次

9210万次

9600万次

农村居民

1250万次

2520万次

3700万次

①2014-2016年,中国民众出境游的人数逐年增长;②2014-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出境游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出境游人数;③2014-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出境游的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出境游的增幅。

第二部分 (6~21题 49分)

一、(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6~7题。

(6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中的“渐”和“才”用得好,请选择其中一个字进行简要赏析。

(3分)

【示例】“渐”的意思是“逐渐”,体现出春花越来越迷人好看及春花逐渐增多的趋势,体现出早春的生机勃勃。

7.对上面的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同是写春天,《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之景,《浣溪沙》写的是暮春景象。

B.“暖树”是指向阳的树,“香径”是指落有花瓣的小路。

C.“新燕啄春泥”体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似曾相识”表现出看到归燕的亲切。

两首诗词都抒写了作者对春天燕子的喜爱。

D.“最爱湖东行不足”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小园香径独徘徊”则抒发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2题。

(14分)

吴既赦越

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①赦:

赦免。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3分)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吴既赦越   既:

已经

(2)乃苦身焦思乃:

于是,就

(3)身自耕作身:

亲身,亲自

(4)衣不重采重:

重视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分)

卧薪尝胆

12.阅读选文,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说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3分)

【示例】忧患意识可以是忧国忧民,也可以是忧己忧家,它来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分)生活中有可以预知的事,也有不可预知的事,有了忧患意识,就可以未雨绸缪,从而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2分)

附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自己织布做衣服穿。

他吃的每顿饭里都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作。

最后终于灭了吴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5题。

(10分)

花椒——从后宫到厨房

在现代汉语里与“椒”有关的东西不少,辣椒、胡椒、花椒,还有随着热播宫廷剧火起来的“椒房”。

而椒房实非新词,《汉官仪》中记载:

“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

”汉代著名宫殿群未央宫中皇后所住之处就称为“椒房殿”。

再后来,椒房一词逐渐演化为后宫嫔妃的居所及嫔妃们的代名词。

甄嬛娘娘便是以得到了“椒房之宠”昭告她获得了皇上的专宠和偏爱。

椒者,花椒也。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对花椒的记录和使用的历史,但花椒的人工种植直到两晋时期才开始发展,而将花椒作为一种独立的基本调味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

时至今日,我国的花椒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长时间的杂交、选育和地域影响,使得今天的花椒衍生出了极多的品系:

如大红袍、汉源椒、茂汶椒、凤椒、伏椒等。

因为花椒全株具有芳香的特征,在先秦时期人们便用它来敬神祭祖,同时也拿来寓意美好幸福的生活。

直到两汉时期,花椒的种种功能运用体系才被完整开发。

作为药物,花椒被认为是济世良药,可散风寒祛风湿,还可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即使在今天,花椒也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香辛类药物。

作为香料,花椒被用来祭祀、殉葬和装饰家居,未央宫内皇后居所椒房殿便运用了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传说这样除了能改善居室气味,还能起到建筑防虫的效果。

花椒不但闻起来辛麻,吃起来也是既麻且辣,且无论哪种花椒,其最核心的味道必定是麻味。

相对而言,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种强烈而刺激的麻味,但这并不影响花椒作为调料在这些地区的广泛使用。

特别是在宋朝以前,加了花椒的食品被认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

如《蛮书》记载:

“取生鹅治如脍法,方寸切之,和生胡瓜子及椒榝啖之,谓之鹅阙,土俗以为上味。

”而麻辣火锅、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椒盐排骨、青椒童子鸡……这些菜式也是因为有了花椒的浓厚味道才显得独特而精彩。

将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巧妙地运用于烹饪,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

试想,你在重庆吃火锅,如果没有满盆的花椒构成麻、辣、香的主味,那样的汤底对顾客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1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花椒的知识。

(3分)

文章从历史发展(1分)、栽培品系(1分)、功能用途(1分)三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花椒的知识。

14.两汉以后,人们开发了花椒的哪些功能?

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功能简述其特点。

(4分)

功能:

可作为药物,可作为香料,可作为调料。

(2分) 特点:

作为药物,可散风寒祛风湿,治疗多种疾病;作为香料,可祭祀、殉葬和装饰家居;作为调料,味麻且辣,入菜提味。

(2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文章以热播宫廷剧开篇,其作用是:

贴近人们生活,引出说明对象,突出花椒的特点和作用,给本文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B.最后一段“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一句中“在某种程度上”表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引用《蛮书》中的相关记载,不但介绍了花椒作为调料入菜由来已久,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虽然我国北部、东部地区的人大多不喜欢麻味,但花椒仍在这些地区广泛使用。

(解析:

A项以热播宫廷剧开篇的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出说明对象,同时突出花椒历史悠久的特点。

四、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回答16~17题。

(5分)

16.“西安事变”后中共派谁去谈判?

该事件的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3分)

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简述原因。

(2分)

因为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14分)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

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风变得湿冷,闷得人透不过气来。

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

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

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

看把你累的急的!

是亲戚?

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

朋友?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

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

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8.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3分)

激愤恼恨→胆怯疑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

19.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2分)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1分)

2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1分)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1分)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1分)

21.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4分)

【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

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

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

【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4分。

体现雪景,语句优美即可)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