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958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docx

第六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

第六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救

一、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的因素

1、年龄:

儿童的年龄及发育水平与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有资料显示:

在因跌伤而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人群中,病人的年龄普遍偏小,其中70%小于10岁;5岁以下儿童溺水死亡率最高。

年龄对意外伤害产生明显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主要与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活动能力、判断力、自我控制能力、家长的保护措施、生活经验等有关。

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还没有学会和同伴正常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引发一些伤害事故。

如由于不会交往引起和同伴的纠纷而引发的事故。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引发的事故。

不适应幼儿园(多出现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发生走失的事故

2、性别:

男孩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爱尝试新鲜事物,故在儿童意外伤害中,男孩的发生率一般都高于女孩。

如:

在8岁以下各年龄组,电击伤的发生率都是男孩显著高于女孩,在8岁以上组,女童几乎不发生电击事故。

3、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对意外伤害的发生也有明显影响。

胆量大、易冲动(好发脾气、爱招惹他人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均属于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

  4、身体情况:

身体健康的儿童,其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要高于健康状况不好者;左撇子儿童、有视力障碍及伴有癫痫等特殊疾病的儿童,其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儿童。

有些孩子由于身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在幼儿园里由发病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是幼儿发烧引起的晕厥、抽风,一旦发生,常使教师手忙脚乱,惊恐不安,严重的还会危及幼儿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5、认知水平:

年幼儿童普遍缺乏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没有预见性。

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不足,不知什么有危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摸插座、玩火,在河边、马路上玩耍,对着人打弹弓、从高处往下跳等待。

(在幼儿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奔跑过程中看见小朋友迎面而来,不能安全躲闪、回避;玩跷跷板,不顾跷跷板那端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玩滑滑梯,自己急着想滑,就猛推前面的小朋友;两个小伙伴做游戏,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者扑空了,或者一个一弯身子就把另一个顶摔交)。

一些智力有缺陷的幼儿,还会引发许多无意识伤害事故。

(二)父母及师长的因素

1、父母:

父母的经济状况,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安全意识,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健康情况、婚姻情况(如单亲家庭)都与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有关。

(如有些妈妈的错误观念常常为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

妈妈把孩子扮的"酷酷的",厚底鞋,还有紧身裤,孩子穿上迈腿、走道距离产生偏差。

也有妈妈为了省钱,给孩子穿了一双大了好几号的鞋子,自己一跤摔去磕破了眼角的皮肤,缝了一针,还把临近的小朋友给撞倒了。

2、教师:

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安全意识等。

教师的教学经验少,对安全规定不够了解,缺乏临危应变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差,对课程的设计不当,高估幼儿的能力发展,该提示的没提示;安全意识淡薄,对危险的敏感度不够,麻痹大意,一时疏忽和放任,都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也会导致意外事故。

(如有一所幼儿园教师是这样做的,有一位幼儿上课纪律不好,经常在上课捣蛋,于是就用一根绳子把他的手脚绑起来。

还有如做早操时幼儿不认真做,教师就罚他站在操场上,自己带其他幼儿回教室,那位不认真做操的幼儿却自己跑回家了,幸好后来家长自己送来,才避免了一场"失踪案"。

(三)环境因素

儿童意外事故不仅来自于危险的行为,而且也来自于危险的生活、活动环境。

1、缺乏重视安全管理的理念。

门卫管理疏漏

2、园舍的空间设计不当。

如房屋建筑不适合幼儿活动,幼儿园活动场地狭小,用具用品放置不当。

3、环境设施简陋且安全度不够。

幼儿园的设施、大型运动器械、玩具不符合安全规范。

4、设备维修、保养不良或违规使用

二、托幼儿机构的安全措施

(一)组织好儿童的活动

合理配备保教人员,避免因儿童过多,保教人员照看不过来而发生意外伤害。

保教人员要认真组织好儿童的各项活动,全面细致地照顾儿童,不得擅离职守。

组织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器具损坏要及时维修;外出散步、参观时,要观察周围环境;组织室内活动时,要注意家具的放置,事先排除不安全的因素。

组织活动时,做到不让全班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不让个别幼儿离开集体,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室内;组织外出活动或交接班,都要清点人数,防止丢失。

活动后返班或上课、上床前要检查幼儿身上有没有影响安全的物品。

如小刀片、别针、小扣子、小珠子、玻璃片、小虫子等。

(二)建筑设备要安全

1、场地、房舍:

儿童的活动场地要经常打扫,保持平坦及清洁。

高低不平的场地,地面上突出的小木桩,甚至冒出地面的小石头都会导致幼儿绊倒摔伤,要注意清除;坑坑洼洼的排水沟、化粪池、石灰坑、防空洞等用过后要及时盖好;院墙内外高高堆放的杂物等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能马虎大意。

幼儿园的建筑不宜超过两层。

小、中班设在楼下,大班设在楼上。

为了便于儿童上下楼和保证安全,楼梯每一踏步不宜高于12厘米,踏步的深度约26厘米。

楼梯坡度不宜大于30度。

楼房的窗户、楼梯要有栏杆。

栏杆高度不得低于90厘米,每个栏杆的间距不得大于12厘米。

房舍要经常检修

  2、设备:

幼儿园的家具、设施、玩具等无论何种质地,边角都要磨光棱角,不能有裂缝。

活动室家具要放置在角落和靠墙处,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宜。

门上不宜加设弹簧。

儿童运动器械要安装牢固并定期检修,器械之间,器械与墙壁、树木之间的距离要合适,以免因过分拥挤而发生外伤;玩具的大小和轻重要适合幼儿(过小易造成异物入体,过重易造成砸伤,带子弹的易造成身体的伤害),不宜玩口吹玩具,更不能把塑料袋当玩具。

儿童用室的电灯宜采用拉线开关。

电插座、电器安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禁止幼儿自行开关电器;热水瓶放置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火柴、刀、剪、图钉等危险物品关妥善保管好,避免幼儿直接接触。

总之,要消除儿童所处环境的一切安全隐患。

(三)要妥善保管药品和有毒物品

1、药品保管:

建立严格的药品保管制度。

内服药、外用药要标签清楚,分开放置,专人保管。

不给儿童造成信手拈来的机会。

以防错拿或误服。

钙片、糖浆等有甜味的药品也要放好,防止幼儿自己拿着吃。

2、安全用药:

给儿童服药前要仔细核对姓名、药名、剂量、用法,并亲自督促服完,服药情况应有交接班记录。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孩子要有记载,要求医务人员与班上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3、有毒药品:

杀虫剂、消毒剂等有毒物品除贴上标签外,更需妥善保管,平时应上锁保存,使用时要有记录,用完的瓶罐统一收回处理。

盛过有毒物品的容器要妥善处理,绝不能让儿童拿着玩。

使用灭鼠药后,要有专人如数收回烧毁。

在组织儿童劳动时,不得让孩子使用或帮教师拿杀虫剂、消毒剂。

不要带儿童到刚洒过农药的果园田地里去玩耍。

用来苏儿消毒厕所、地面时,所用浓度要适宜,浓度过高,一旦接触儿童皮肤会造成烧伤。

4、化妆品:

化妆品颜色鲜艳,常诱使儿童品尝它的滋味,以致中毒。

(四)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要设专人负责对全园的环境、房舍设备、场地、大型玩具以及防火、防电设备、交通安全等进行定期检查。

班上的教师应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随时报告或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对门卫的严格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家长接送制度,要求幼儿的接送者必须是幼儿的父母、祖父母或固定的接送人,并建立接送卡片。

外出活动、交接班,都要清点幼儿,防止幼儿独自离开集体。

三、儿童的安全教育

儿童不可能生活在没有任何危险的环境中,但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生活经验,对什么是危险认识不足,面临危险后不知所措。

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

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并非让孩子整天提心吊胆,而是使他们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懂得危险,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

(一)教育儿童遵守各种安全制度

幼儿园应定一些规则,并教育幼儿要严格遵守。

如不能随便离开自己所在的班,有事必须先告诉老师,得到允许后才能离开;遵守秩序,出入各室及上下楼时不打闹,不拥挤;运动、游戏时要遵守规则,不做有危险的活动或游戏等。

儿童常常因为不懂得或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

因此,要教育幼儿严格遵守交通秩序。

如走人行道、过马路等,不在马路上玩耍、打闹。

(二)教育儿童懂得“水、电、火的危险

俗话说“水火无情”。

据统计,1-4岁儿童发生溺水,以误入水中淹溺为主,其次为游泳时溺水。

儿童平衡及自救能力差,误入水中无挣扎及自救能力,很易溺水。

教育幼儿在游泳及距水边较近的地方玩耍时要注意安全。

如不到水流湍急处游,也不在饥饿、疲劳时游;游泳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等。

教育幼儿不玩火,不触摸电线、开关、插头,不摆弄电器,不要爬电线杆、不要捡掉在地上的电线玩,也不要走在距离电线10米以内的地方,以防触电;室外遇到雷雨时,不要站在大树下、屋沿下,不要在山坡上或空旷的高地上行走。

(四)教育幼儿不做危险的事

不互射弹弓、爬墙、上树,戏弄牲畜。

不在菜窖顶上走来走去,不在池塘边上蹦蹦跳跳。

不采食花、草、种子,以免误食有毒植物。

不拣拾小物件,更不能把小物件放入口、鼻、耳中。

不要随便拿药吃。

(五)教给幼儿自救的粗浅知识

幼儿遇到危险如果懂得一些自救知识,可以降低危险程度,不至于失去生命。

烫伤冲冷水;煤气泄漏,立即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关闭煤气开关,打开门窗.(此时绝对不可以打开电源开关,以防爆炸);发生火灾叫119;一人在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等。

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

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

一、急救的基本常识

急救是指当人们突然发生急病或遭受意外伤害时,为抢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情和预防并发症所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

意外发生后,是否需要急救,如何实施急救,这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而定。

(一)如何判断病情的轻重

儿童发生意外事故后如能迅速判断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对于挽救幼儿生命或改善病情十分重要。

一般情况下,意外事故发生得太快、太突然,小儿的病情又比大人快得多,吉凶莫测。

因此必须迅速判断出病情的轻重,以决定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救护。

1、依据发生意外的原因判断

有的意外事故发生后,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急救,以防止可以避免的死亡。

如溺水、触电、雷击、外伤大出血、气管异物、中毒、车祸等。

也有的意外事故虽然不会顷刻致命,但也是十分严重的,如果迟迟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死亡或终生残废。

如各种烧烫伤、骨折等。

上述意外事故发生后,都要实施急救。

2、依据伤者的情况判断

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强大的刺激,或疾病发展恶化至最后阶段,重要的生命机能已经紊乱、衰竭,身体里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的水平,呼吸、心跳等都会发生改变。

呼吸的变化:

先看病儿的呼吸是否均匀。

垂危病儿的呼吸已由正常节律变得不规则、时快时慢、时深时浅,即出气不均匀了。

再看看鼻翼或胸廓。

如果鼻翼煽动,胸廓在吸气时反而下陷,这都说明呼吸已十分困难。

呼吸已停应立即做人工呼吸。

脉搏的变化:

可触摸桡动脉、颈动脉来检查。

垂危病儿的脉搏,由规则节律的跳动变得细快而弱,或节律不齐,说明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出现了严重障碍。

一旦心跳停止,应立即做胸外心脏按摩。

瞳孔的变化:

瞳孔一般直径3MM,遇到光线后能迅速收缩。

垂危病儿,眼睛无神,瞳孔已不能随光线的增强而迅速缩小。

最后,瞳孔会渐渐散大,对光线完全失去反应能力。

(二)急救原则

儿童发生意外后,在医生还未赶到现时,需要采取一些急救措施,而实施急救应遵循环三个基本原则:

1、挽救生命

呼吸和心跳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

在常温下,呼吸、心跳若完全停止4分钟以上,生命就有危险;超过10分钟,就很难起死回生了。

如果病儿呼吸、心跳已很不规则,快要停止或刚刚停止时,还迟迟不作急救,只等医生来了之后再救,或者送到医院再救,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旦失去挽救病儿的有利时机,就是再高明的医生和再先进的仪器,也只能回天乏术了。

因此,不管发生何种意外,也不管出现何种情况,一旦病儿的呼吸、心跳发生严重障碍时,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抓住最初的几分钟、10来分钟的时间,帮助病儿被动呼吸、心跳,以期恢复病儿的自主呼吸及维持其血液循环。

2、防止残疾

发生意外后,在施行急救措施挽救生命的同时,还要尽量防止病儿日后留下残疾。

如幼儿发生严重摔伤时,有可能造成腰椎骨折,施救时就不能用绳索、帆布等担架抬送,也不能背或抱,这样会损伤脊髓,造成终生残疾。

这样的急救,虽说可挽救奄奄一息的生命,但却造成病儿终生的不幸,而这种不幸是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恰当的急救措施避免的。

如发生上述摔伤时,一定要用门板之类的木板担架转运病儿。

3、减少痛苦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伤往往是很严重的,常常会给病儿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因而在搬动、处理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等。

不要认为救命要紧,其它都不管不顾,这样会加重病情的。

(三)重要的急救术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

如果呼吸中断,断绝了氧气的来源,组织细胞缺氧,二氧化碳难以排除,身体会因得不到能量而无法进行新陈代谢。

对脑细胞来说,当呼吸一停止,所剩的氧只够用10秒钟,心脏的所剩的氧也仅够它收缩几次。

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伤害,一旦呼吸极其微弱或呼吸停止,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

用人工的方法,使伤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维持肺的通气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卧压背法和仰卧压胸法等

口对口吹气法:

这是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一致推荐的一种操作简便而且气体交换量较大的人工呼吸方法。

有起死回生之效(简便易学,效果可靠)。

(为什么我们呼出的气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呢?

空气中的氧占20%,二氧化碳约占0.03%。

我们呼出的气中氧的含量占16%,二氧化碳为4%。

对于呼吸暂停,导致机体严重缺氧的病人来说,能获得16%氧含量的气体已能满足基本需要了。

另外较高的二氧化碳,能兴奋呼吸中枢,从而使用人为的力量来帮助患者呼吸,逐步恢复到自主的呼吸。

口对口吹气操作步骤:

(P117)

(1)让伤者仰卧,解开衣领裤带、紧裹的内衣等,清理口鼻污物(泥或痰),颈下垫物使头后仰,口张开。

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昏迷者舌头后缩阻塞呼吸道要拉出并固定)

(2)救护者深吸一口气,捏住伤者鼻孔,双唇密封包住其嘴向里吹气。

(注意观察病人胸部是否隆起;吹气量不能过大或过小。

大于800毫升,但不要超过1200毫升,吹气量太大可能会将肺泡吹破,太小起不到效果。

一般以吹入一口气后,病人胸脯略有隆起为度。

(3)吹完气后嘴离开,松开鼻孔,让病人把肺内的气“呼”出(只要看到患者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内的气体已排

出时。

也可以轻压患者的胸部,帮助他呼气)。

再重复上述步骤

如果病儿牙关紧闭,也可对着鼻孔吹气,操作步骤与口对口吹气相同。

吹气的次数:

成人16~20次/分,儿童18~24次/分,婴儿30~40次/分。

耐心持续地进行抢救,直至伤者又恢复自主呼吸,或者将病人送到医院为止。

为挽救伤者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

2、胸外心脏挤压法

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把氧气和养料带到全身各处,把代谢废物和废气及时运出排到体外。

当生活中发生了意外事故,使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身体里的一切活动将陷于瘫痪。

因此,要争分夺秒、千方百计地用人为的方法来维持病儿的血液循环,使心脏重新跳动。

常用胸外心脏按压法来恢复病人的心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可靠。

其基本原理是:

给不工作的心脏施加外力,按压它,使其收缩排出血液;压力解除,心脏处于舒张,使心室又充满了血液

操作步骤如下:

(1)伤者仰卧于有硬度的平面上(使背部有硬物支撑。

千万不能躺在软床或帆布担架上操作,以免影响挤压效果),头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以保证脑部的血流量。

如有可能应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2)救护者站(或屈膝跪坐)于伤者一侧,先将一手掌根部放置在胸骨下1/3处,再将另一手掌重叠上去。

(3)伸直手臂,借助上身体重的力量,垂直冲击性地下压,使胸骨下陷3-4CM,压后立即放松,如此反复进行。

(注意按压部位不要过大,只手掌根部接触,手指部分不要接触胸部,以免伤及肋骨;动作要有节奏,用力要均匀,有一种冲击力;放松时手掌不离开原位;按压是否有效,应以触及病儿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为准。

一般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将两手重叠放置,每分钟按压60次左右;对年幼的儿童,用单手即可,每分钟按压80次;对婴儿及新生儿,仅拇指并放于胸前第四肋间水平位,其余四指托在背部进行。

新生儿每分钟按压120次。

有的意外事故,会造成病儿的呼吸和心跳同时停止,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需同时进行。

按压与吹气比例:

单人施救15:

2;双人5:

1。

中间间隔4-5秒钟。

3、迅速止血法

幼儿的外伤事故,常常伴随着出血。

出血有多有少,出血的部位有深有浅。

如果是少量的,不会有多大的生命危险,但如果是大出血,则会危及生命,如动脉血管损伤会引起大出血,必须迅速止血。

出血可分以下几类:

皮下出血:

在跌倒、受挤压、受挫伤的情况下,皮肤没有破损,只是皮下软组织形成血肿、瘀斑。

一般外涂活血化瘀的药,不久即可痊愈。

外出血:

外伤造成皮肤破损,血液从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渗出,能自己凝固止血,通常无多大危险。

静脉出血——血色紫红,血液徐徐均匀流,比动脉出血容易止住。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似泉涌,有博动性,随心跳的频率从伤口向外喷射或一股一股地冒出。

动脉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失血,危险性非常大。

内出血:

是指深部组织或内脏损伤所引起的出血。

体内血管破裂,体表无伤口,看不到血液外流。

通常在小儿腹部受伤,肝脾破裂后发生。

失血过多时,病儿常常会脸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脉搏细弱。

内出血对病儿生命的威胁很大。

因血液注入组织或体腔内,自体表看不到血,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

如果怀疑有内出血,应迅速送医院抢救。

(1)一般止血法:

应用于小伤口的的外伤出血,效果较好,简便易行。

具体操作如下:

先用生理盐水(用9克盐加冷开水1000毫升配制)冲洗局部,如头部或其它毛发较多的部位受伤应先剃去毛发,涂红药水,盖上消毒纱布块,用绷带包扎紧,以不出血为宜。

(2)指压止血法:

身体某些部位的动脉出血,可采用此法,作为临时的止血措施。

其方法是用拇指压住出血血管的上端(近心端),压闭血管,阻断血流。

面部出血——压住双侧的下颌角;太阳穴——耳朵前面对着下颌关节处;腋窝、肩部——锁骨凹处的动脉;前臂——肘窝处的肱动脉;手掌、手背——腕关节内的挠动脉;手指——将手指屈入掌内成握拳状;大腿——屈起大腿,压迫腹股沟中点的股动脉;脚部——踝关节下侧脚背面的动脉

二、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又年幼无知,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发生后,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进行急救,以挽救幼儿的生命。

有些意外事故虽然不会置人死亡,但如果迟迟不做处理或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终身残废。

(一)小外伤

1、跌伤:

在幼儿园,跌伤事故经常发生。

造成幼儿跌伤有多种原因:

幼儿在奔跑、跳跃时不小心跌倒;自行玩大型玩具,上下楼梯时跌跤;互相推拉、追跑、打闹时由于掌握不好轻重而将对方弄倒;教师对幼儿的危险动作没有及时发现制止或对幼儿生活照顾不细致也会造成跌伤,如鞋带开了,走路时绊倒了;鞋底嵌着小石子,下楼正好踩在台阶的金属镶边上滑倒了;另外走廊、厕所地面太滑;活动区地面不平;窗口、走道、床没有护栏等都会造成幼儿跌伤。

儿童跌伤后,除应注意局部损伤情况外,还应注意其他部位及内脏有无损伤。

这可根据幼儿的神情来判断。

神态木然,反应迟钝,说明病情严重。

出现休克,应考虑脑及内脏受到损伤。

处理:

如果伤口小而浅,只是擦破点皮,用双氧水洗净伤口,再上点紫药水或红汞;如果皮肤未破(属挫伤),伤处肿痛肤色青紫,可局部冷敷,防止内部继续出血。

一天后再热敷,以加速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吸收。

受伤部位要限制活动。

如果伤口大或深,出血较多,要先止血,将伤部抬高,立即送医院处理。

有时跌伤可能造成骨折、内出血或脑震荡。

内出血比外出血更可怕,因为它不容易被察觉。

由于内出血无法用按压法止血,所以教师应第一时间通知医护人员到场协助救治。

在医护人员抵达前,要防止受伤幼儿乱动,可让他躺下,头部放低并偏向一边,使大脑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同时,若情况许可,可抬高其双腿,使血液流向重要器官。

另外,要密切注意受伤幼儿的呼吸、脉搏和清醒程度,替其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

若受伤幼儿不省人事,切记替他畅通气道,切勿给他吃任何东西或喝水,并根据情况需要施行心肺复苏法。

如果跌伤时,伤及头部,看不到外伤,但幼儿发生昏迷,并伴有头痛、头晕、呕吐、嗜睡等症状,即为脑震荡。

应送医院治疗。

此时应将幼儿放于床上休息,切忌猛拍、猛搡,这样十分危险,只会加重病情。

2、割伤:

小儿使用剪刀、小刀等文具或触摸碎玻璃时,划破了手,皮肤割破出血。

处理:

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止血后,用碘酒或75%的酒精消毒,伤口涂红药水,敷上消毒纱布,用绷带包扎。

碎玻璃扎伤,还应用镊子清除碎片后再包扎。

深的伤口送医院处理。

3、挤伤:

手指被门、抽屉等挤伤,严重时,指甲会脱落。

处理:

若无破损,可用水冲洗,冷敷。

若指甲掀开或脱落,应立即去医院。

4、扭伤:

扭伤多发生在四肢关节处,患处疼痛,运动时疼痛加剧,可出现肿胀或青紫色淤血。

处理:

用冷水敷或浸泡患处,可止血、止痛。

一天后再热敷。

5、刺伤:

有些花草、木棍、竹棍带刺或屑子,扎入幼儿皮肤,应立即取出。

处理:

可先将伤口清洗干净,绷紧皮肤,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顺着刺的方向挑出刺,并挤出淤血,随后用酒精消毒。

若拔不出应送医院处理。

(二)动物咬伤

1、蚊子、臭虫叮伤:

夏天,尤其是在郊外,蚊子较多,因而常常被蚊子叮伤。

出现微肿,发红、发痒,有时痒得很厉害,会使幼儿变得不安,难以入眠。

为了解痒,患儿只好抓搔叮咬处,常常造成此处破损,进而造成感染,产生化脓性疾病。

处理:

为了减轻发痒,可在患处涂上花露水、酒精、清凉油等。

为了防蚊,可在幼儿身体裸露处涂上驱蚊油等。

2、黄蜂、蜜蜂、毛虫蜇伤:

在蜂窝附近或花丛中玩耍,有可能遭蜂等蜇伤。

蜂蜇后毒物进入幼儿体内,会引起患处表面皮肤红肿,并伴有剧烈疼痛,而后奇痒无比。

以后症状慢慢消失。

处理:

一旦被蜂蜇,首先要找到并取出毒刺。

然后在蜇伤处涂些液体。

黄蜂毒液呈碱性,可在伤口涂食醋等弱酸性液体;蜜蜂毒液呈酸性,可在伤口涂淡碱水、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

以达到减轻疼痛和消除水肿的目的。

为了防止化脓感染和破伤风病菌侵入,伤处一定不要放土。

若蜇伤后伴有中毒症状,应立即送医院。

毛虫蜇后毒毛可刺入皮肤且不易取出。

此时可用橡皮膏贴附于被蜇部位,再用力撕下,毒毛即可被粘出。

然后在局部擦些风油精等即可。

3、蜈蚣、蛇咬伤:

被蜈蚣或毒蛇咬伤,此时,根据伤口的深浅、大小和动物的毒性,孩子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甚至发生昏迷、抽搐而危及生命。

处理:

被蜈蚣咬伤时,伤口往往是一对小孔,因为蜈蚣的毒液呈酸性,所以用碱性液体可将其中和而减少毒性。

可立即用肥皂水或5%~10%的小苏打水、淡石灰水冲洗伤口。

被蛇咬伤后,注意观察伤口,如伤口仅见成排的细小牙痕,则该蛇大多无毒。

如在两排牙痕的顶端有两个特别粗而深的牙痕,则很可能是被毒蛇咬伤。

一旦发现被毒蛇咬伤,应立即用较宽的带子勒住伤口的近心端(距伤口5CM),并使孩子少动,以免毒液向全身蔓延。

紧接着用清水或盐水冲洗伤口,将留在表面的毒液冲走。

用刀片以伤口牙痕为中心,划个十字切口,并用手挤伤口,使毒液流出,也可用拨火罐或吸奶器把毒液吸出来,这样反复几次,使毒液流净,将结扎带子解开,迅速送医院治疗。

如果条件允许,被毒蛇咬伤后,立即口服五片南通蛇药,同时将药片以温水熔化后涂于伤口周围,有一定的疗效。

为了避免毒蛇咬伤,不要带幼儿到潮湿、低洼地散步,也不要带幼儿去长满野草和茂密的树丛中去,更不要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