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627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 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docx

高中化学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鲁科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

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

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学习的实施:

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

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

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负价元素

O(—2)

Cl(—1)

S(—2)

(注意:

—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4.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①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

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金属)、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非金属)等均可依下图建立相应的图示(教师启发,学生演练)。

②化合物中的化学式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填写学生熟悉物质的化学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建网。

 

(2)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

实验现象

结论

类别:

类别:

类别:

氧化物

类别:

类别:

单质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

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

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2019-2020年高中化学2.1.1《化学反应速率》学案苏教版必修2

【我思我学】

想一想:

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一般怎么表示?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对化学反应速率会产生哪些影响?

填一填

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

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来表示。

其常用的单位是或。

3.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主要有、、和等。

4.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

加入也能显著的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

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方式及其单位

3.知道化学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二、方法指引:

1.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⑴表示方法: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⑵表达式:

⑶单位:

mol/(L·s)mol/(L·min)mol/(L·h)

注意:

⑴物质的量浓度可以从溶液中迁移到气体中来。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压强下,气体B的物质的量浓度c(B)=n(B)/V

⑵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某一种反应物的浓度的变化表示,也可以用某一种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表示。

⑶由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浓度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的变化的。

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在中学化学里,通常所说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且均取正值,无负值。

⑷同一反应选用不同物质浓度的改变量表示速率。

数值可能不同,但是表示意义相同。

即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就代表了整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⑸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反应的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⑹在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内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

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被视为常数。

由此可见,现在采用的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规律

内因

反应物的性质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越活泼,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反应物的温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反应物的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反应物的浓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气态反应物的压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其他

光波,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等,也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三、典型例题:

〖例1〗一密闭容器内装有N2和H2,反应开始时,N2浓度为2mol/L,H2浓度为5mol/L,两分钟后,测得N2浓度为1·8mol/L,则两分钟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H2和NH3的平均反应速率又分别是多少?

通过计算,比较三者速率有何联系?

〖解析〗N2+3H22NH3

起始浓度(mol/L)250

浓度变化(mol/L)0·20·60·4

2min后浓度(mol/L)1·84·40·4三步分析法

所以:

v(N2)==0·1mol/(L·min)

v(H2)=0·3mol/(L·min)

v(NH3)=0·2mol/(L·min)

【随堂检学】

1.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A.10℃20mL3mol/L的X溶液B.20℃30mL2molL的X溶液

C.20℃10mL4mol/L的X溶液D.10℃10mL2mol/L的X溶液

2.在mA+nBp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

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mol/L,B每分钟减少1.5amol/L,A每分钟减少0.5amol/L,则m:

n:

p为()

A.2:

3:

2B.2:

3:

3C.1:

3:

2D.3:

1:

2

3.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

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mol/(L•min)B.1.8mol/(L•min)C.1.2mol/(L•min)D.0.18mol/(L•min)

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

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

A.30℃B.40℃C.50℃D.60℃

5.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B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C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6.反应4(气)+5(气)4NO(气)+6(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NH3)=0.0100mol.L-1.s-1B(O2)=0.0010mol.L-1.S-1

C(NO)=0.0010mol.L-1.s-1D(H2O)=0.045mol.L-1.s-1

7.已知:

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mol/(L·min)]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A.=B.=

C.=D.=

8.可逆反应:

A+3B2C+2D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S),②VB=0.6mol/(L·S),③VC=0.4mol/(L·S),④VD=0.45mol/(L·S),则以上四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活学活用】

9.盐酸倒在碳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A.增加碳酸钠的用量B.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增加一倍

C.盐酸浓度增加一倍,使用量减半D.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减半

10.一定的固体硝酸银置于一容积不变的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NO3(固)2Ag(固)+2NO2(气)+O2(气),2NO2(气)N2O4(气),2min末,测得固体减重6.2g,且C(NO2)=0.04mol/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min后容器内C(NO2)=0.04mol/LB.2min内V(O2)=0.0125mol/(L·min)

C.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3.1g/LD.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11%

11.已知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价的氯和+6价的硫的化合物,反应速率v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这个反应速率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而加快,试解释:

(1)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

(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

12.分析下列实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填写下表。

实例

影响速率的因素

如何影响

夏天食物易变质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快

粉状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快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快速产生氧气

工业合成氨通常要在高压下进行

13.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6molB,发生下列反应:

4A(g)+6B(g)4C(g)+5D(g),经5s后,剩下的A为2.5mol,则B的反应速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2.C3.C4.C5.C6.C7.D8.C9.C10.BC

11.

(1)开始时,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有强酸H2SO4生成,ClO3-+3HSO3-=3SO42-+Cl-+3H+,c(H+)不断增大,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

(2)随着时间的延长,KClO3和NaHSO3被消耗而愈来愈少,H++HSO3-=SO2↑+H2O,c(H+)浓度愈来愈小,因此反应速率下降。

12..

实例

影响速率的因素

如何影响

夏天食物易变质

温度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快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粉状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快

反应物接触面积的大小

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快速产生氧气

催化剂

加入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

工业合成氨通常要在高压下进行

压强

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13..解法一:

设B的转化浓度为x

4A(g)+6B(g)4C(g)+5D(g)

起始浓度(mol/L)4/26/200

转化浓度(mol/L)1.5/2x

5s末浓度(mol/L)2.5/2

0.75mol/L/4=x/6x=1.125mol/L

v(B)=(1.125mol/L)/5s=0.225mol/(L•s)

解法二:

先求出5s内A的物质的量变化值:

Δn(A)=4mol-2.5mol=1.5mol,则:

Δn(A):

Δn(B)=v(A):

v(B)=4:

6=2:

3

Δn(B)=3/2Δn(A)=3/2×1.5mol=2.25mol

v(B)=Δc(B)/Δt=Δn(B)/(V·Δt)=2.25mol/(2L·5s)=0.225mol/(L•s)

解法三:

先求出v(A),再根据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求出v(B)

v(A)=Δn(A)/(V·Δt)=(4mol-2.5mol)/(2L·5s)=0.15mol/(L•s)

v(A):

v(B)=2:

3v(B)=v(A)×3/2=0.15mol/(L•s)×3/2=0.225mol/(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