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854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docx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问如今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朝了。

2.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了人)啊。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

“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现在天子有紧急的情况,这正是臣子效命的时候啊。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时候啊。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项梁就是楚国大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臣本来是一介平民。

⑤且相如素贱人。

况且蔺相如一向就是低贱的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二)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四个同行的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3.用“……,……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

  4.无标志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吴巨)在偏远的地方,不久就要被别人吞并。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不然,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确实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我将常常被博学多才的人嘲笑。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别人控制。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做了上卿。

  2.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这人就一一为(他们)详细讲了他听说的事。

 3.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将军您(在)黄河以北同秦军作战,我(在)黄河以南同秦军作战。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太严重了,你糊涂啊!

(这是直译。

现在我们这样说:

太糊涂了,你!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即“不肯看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还没有称王的,还没有出现过呀。

(“未之有”即“未有之”)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不知句读,不解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

不了解我就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是美好的。

⑥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

望着东方掉下泪来,好像难过极了。

(“不自胜”即“不胜自”)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它。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而丈夫却不知道这件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①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

①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奚以”即“以奚”)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您离世,长安群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何以”即“以何”)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不肯做与不能做的情形,有什么差别?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不是这样,我怎么能这么做?

⑥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我因此记下了它。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希望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

因此君子都远离厨房。

4.固定的宾语前置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宋何罪之有?

《墨子》

宋国有什么罪?

(也属于疑问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

②惟命是听(成语)

听命。

③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看(我马)马头(行动)

④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依靠兄嫂(抚养)

⑤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天子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①……之谓也(说的就是……呀);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②……孰与……(……与……比,……更……)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与徐公比谁美?

③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凭逃跑五十步而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么怎样呢?

④何……之有(有什么……呢)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没有任何标志,全部依赖读者的语言感知能力。

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齐桓公伐楚》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②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

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君王的长处,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贤王的德政;)遇到有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问题,就仰面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我对她已失去情义,当然不会答应你的请求。

④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义书》

希望您或可原谅我。

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将定语移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楚国有个要过长江的人。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敲起来)铿然有声的石头,(石钟山)所在的地方遍地都是。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歌的节拍应和。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魏忠贤的祸乱,能不改变志节的缙绅,这么大的天下,能有几人?

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子孙三人。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呀。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物。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我带来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还有一双玉斗,打算献给亚父。

(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译为:

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颜色却比蓝草还深。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

董,督责;振,通震,吓唬,恐吓。

④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

用白璧做殿柱,用青玉铺台阶,用珊瑚镶床,用水晶串成帘子。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何况我与您在江渚之捕鱼砍柴。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出生在我之前,他听说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拜他为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筑坛盟誓,用(两)尉的头来祭天。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

贞静娴雅的姑娘多么美好啊,她在城角等待我。

5、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形式固定、意义固定的短语结构为主干构成的句式。

因为它只强调形式和意义的固定,因而,有可能会和前面提到的几种句式产生交叉或重叠。

1.“……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与徐公比谁美?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厉害?

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惠》

你认为长安何太阳比哪个离我们远?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等,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①救赵孰与勿救?

《战国策》

救赵与不救哪个更好?

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后出师表》

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

惟,语气词,不译。

③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山岭南面梅花开得早,还是北面春先到?

2.得无…乎,该不会…吧,表揣测的疑问语气。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自己反复思考,该不会是告诉我抓促织的地点吧?

3.无乃…与?

恐怕…吧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

军队疲劳力量用尽,远方的国家有了准备,(这时去攻打它)恐怕不行吧。

③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国语》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4.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5.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劝学》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积聚细小的河流,就没有用来汇成大海的办法。

6.“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还要……干什么呢?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②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说新语》

我有车却让别人不敢来借,还要车干什么呢?

③世方乱,安以富为?

《三国志》

社会正混乱,要富贵有什么用呢?

④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三国志》

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

⑥吾英王,奚跪为?

《太平天国诸王传略》

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

7.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8.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

9.…之谓也,…说的就是…

①“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

“别人的心思,我揣测它。

”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吧。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10.不亦……乎,“不是……吗”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②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韩非子》

有过错不判罪,无功劳却受赏,即使灭亡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11.以为、以……为……,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找到了真相。

考,敲击。

②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2.如……何、奈……何、若……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①玄德泣曰:

“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三国演义》

刘备哭着说:

“先生不出山相助,对天下百姓该怎么办?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

虞啊虞啊,我该怎么安排你呢?

③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拿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办呢?

13.与其……孰若……、与其……宁……、与……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②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

与其让别人杀我,不如我自杀。

14.“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左传》

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这是无礼,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