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流通业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体和业态多样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融合升级加快的趋势特点。
1.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2009年底,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95468个,从业人员749万人,其中批发法人企业52853个,从业人员312.3
万人,零售法人企业42615个,从业人员436.7万。
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购进额179202.9亿元,销售额201166.2亿元,相对2009年增长15.5%。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5.7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突破了36万亿元,这些发展规模都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
可见,无论是从流通能力、流通从业人员和流通规模来看,我国流通产业日益状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流通主体多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和调整,物别是加入WTO十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对外资从事商贸流通限制的解除等政策,我国商贸流通国有垄断的格局进一步被打破。
2009年我国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
已分别下降到7.08%和13.13%,集体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比仅为3.82%和3.02%,私营法人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高达55.47%和30.27%,外商投资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提高到2.47%和7.33。
在登记注册类型上,我国流通主体呈现国有企
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公司及外资企业等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3.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截止2010年底,运输线路中铁路运营里程达9.1万公里,路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95.0公里。
公路网“五纵七横”主干线全部建立,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400.8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41.75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达350.66万公里,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和建制村分别占全
国乡(镇总数的96.64%和建制村总数的81.7%。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港
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
随着铁路网、公路网、内
河航道和码头泊位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规模化升级,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
善。
随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流通能力也不断提升。
2010年,全国铁路
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64271万吨,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7644.13亿
吨公里,其中货物发送量362929万吨。
货物周转量27332.68亿吨公里。
全国营业
性货运车辆的货运量244.8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67亿吨公里。
水路货运量
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
在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货运量18.86亿吨,货物周转量5535.74亿吨公里;沿海运输货运量13.23亿吨,货物周转量
16892.63亿吨公里。
4.我国流通业态多样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伴随着原有流通格局的打破和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流通业态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
等多业态转变,呈现出流通业态多样化态势。
从业态整体看,2009年连锁零售企业各业态总店数2536个,门店总数205022个,从业人员近237万人。
从业态分布看,专业店无论是总店数、门店数还是就业人员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分别为
47.44%、403.4%、2.59%和10.07%。
我国流通业业态单调的状态已经改变。
商业
错位经营、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5.我国流通产业链融合化
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和业态的多样化致使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正逐步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变。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变化,零售商与生产商由
原来的零和博奕开始走向合作共赢,推动生产、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融合。
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流通企业为合作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决策参考;掌握货源的生产企业依据流通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加快商业周转。
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作,整合供应链,降低流通通和交易本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我国流通业在与上游生产企业融合的同时,还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开始融保,如从2010年开始,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标志着流通业开启与生产、消费和金融产业融合的时代。
6.我国流通产业升级快速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债务危机的扩散,加大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加快升级转型。
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
的普及,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经济
结构政策的指引下,特别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政
策推动下,2005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升级加速,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06年的
1.3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增速迅猛。
其中,B2B
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5131亿元,几乎呈倍速增长态势,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2%。
在电子商务应用的促进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加速,呈现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加快融合的趋势。
7.我国流通业的综合贡献不断提高
在国内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国内贸易业就业的人数突破1亿人大关,比2005年增加了2770万人,这是不应被忽视的重大贡献。
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
2010年国内贸易的税收约1.4万亿元,
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6%,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
全国税收年均增速。
一、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流通业的
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我国流通业发展滞后和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综合来看,我国流通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层重视不够,缺乏产业定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流通业被看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的“终端环节”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仅具有价值实现的功能。
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导向政策盛行。
各级政付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
由于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引致流通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缺乏明确
的战略定位。
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基础产业论”和“战略产业论”的观点,但直到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也未能得到政策采纳,这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因此,我国流通业亟需高层重视,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流通业进行整体规划,彰显流通业的核心定位。
2.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
施上一直存在歧视。
对流通业的政策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中
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
二是在对待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视外贸、轻视内贸的政策导向,同时,内外贸体制存在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流,通效率有待提高。
四是在基础资源
使用中,商业企业用水、用电的代价和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都要提高,增加了商业企业的运行成本。
五是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却对外资流通企业
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国内流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招商引准则政策依然“内外有别”对,引进入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
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的对待政策歧视,这些都是对我国流通业发展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流通业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目前我国流通业市
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
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
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
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了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路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
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较低的附加值。
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则只能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最终导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3.我国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
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来体现。
2010年,在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规模,而沃尔玛的销售额在2009年高达4082.14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4210亿美元,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
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划总体达到16641.2亿元人民币,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2年代初就高达60%。
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现散小、微弱的状态,流通主体之间关联度低,现代化、信息
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流通效
率较低,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严重。
4.流通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轻商、抑商和贱商”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的“无流通和半流通”阶段,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流通体制和建立市场机制问题的流通理论才开始兴起。
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等问题上。
进入新世纪以后,理论界相继提出流通业先导产业论的流通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如何推动流通理化与实践创新是摆在流通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曾遭受到“无用”和“取消”观点的流通理论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地位。
尽管流通理论伴随经济社会
和进代的变化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化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再加上西方经济学不断强
化,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流通经济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需要。
5.科学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提高
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能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
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制度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复杂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理论指导,因而流通理论研究
应该得到重视,流通应该得到大发展。
然而,流通经济学并未能向其他科学一样随
着形势发展和变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反而日益走向边缘化。
1988年教育部进行学
科调整,将流通经济学划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学科在很多高校被
砍提或都转成其他学科。
尽管最近调整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专业,但是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保留流通经济学专来(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经济学博士点吸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个单位。
流通学科的发展滞后致使流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促进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流通业存在的上述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重视流通产业,明确产业地位
在市场经济制和体制下,作为相对独立环节的流通业上通生产、下接消费,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桥梁和纽带,被比喻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
目前,在我国“流通是生产的瓶颈,流通是中国企业家的困惑,流通是生产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
”怎样认识流通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深化流通体制改芏、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
流通业不仅具有价值实现功能,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增值功能;不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对外交往的基础,更是城市的基础和国民生活的基础。
我国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学者位提出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基本特征或特点,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功能,还是从产业价值及重要性上,流通业在国家层面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给予明确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定位,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依次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业定位,引导流通业的有序发展。
2.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市场统一
政策歧视源于认识的偏见、理论的误导或与追求目标定位的偏高。
长期以来,在流通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性劳动观点的影响下,形成流通不是产业,更谈不
上受到重视,引致其发展滞后的现实。
事实上,流通产业既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又通过自身服务创造价值增值。
它不仅通过创造有形的价值提供有形的产品,还通过创造无形的价值提供无形产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流通产业是具有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本不应该受到产业政策的歧视对待。
同样,内“外有别”的歧视政策首先源于国内崇洋媚外的思想以及对外资的高估
和盲目信任。
在外资管理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和经营模式领先等认识误导下,产
生对外资的盲目信任和饥渴式的需求,进而通过各种或明或隐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
破坏了原有的商业生态,对内资商业造成一定的打击。
事实上,所有商业的本质都
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睥,只要商业环境好,资本都会不请自来。
伤已利人的“内外有别”
引资政策可以休矣。
内外贸市场分割既具有体制性的历史成因,也是“内外有别”歧视政策的结果,虽
然这种体制曾经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内外贸市场的分割已经造成我
国外贸企业对外流通受制于人、对内流通没有发展、渠道阻塞不通的局面。
尽管
外贸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它却像一个手脚已经被斩掉的巨人,失去了
机动应对能力;面对外来风险只能苦苦受煎熬,别无良策。
而区域分割和条块分别
是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保护的结果,成国为内统一市场的羁绊,制约了大市场、大流
通的形成。
政策歧视的流通是业发展滞后、内外部市场分割、区域市场、部门市场分割和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流通业是构建内部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
据此,针对国内目前对流通业存在的产业歧视政策(包括税收、水、电、土地资源使用等、外贸优惠政策、“内外有别”的引资政策以及由于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存在的部门
保护与区域保护政策,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对国家及各部
门、各区域存在的歧视政策进行清理,彻底消除政策上对流通业的歧视,特别是对内资流通企业的歧视政策;同时,制定支持流通业大展的战略政策、促进流通业快
速升级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区域统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内外贸一体的大市场。
3.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竞争力
流通内已经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流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强大的流通不可能造就经济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
流通业已经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谁控制了一国的流通业,谁就控制了该国发展的命脉。
流通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内部全部开放的情况
下,国内零售百强(包括外资零售巨头在内地的销售额整体销售规模仅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60%。
同内零售市场分散,集中度低,我国流通企业在内外部市场竞争
力都不强是无法辩驳的事实。
因此,我们建议制定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的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流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鉴于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建议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增加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制定中小型社区流通企业的发展。
因为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的血管和神经的末梢,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和经济良好的运转基础。
因此,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能以中小流通企业的损害为代价,否则,将得其反,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破坏我国的流通生态,恶化我国的就业状况。
4.加强理论研究支持,引导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21世纪,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
总量、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流通市场的繁荣,为流通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质和肥沃的土壤。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低谷状态。
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
在实践中,流通业已经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遇到的很多问题急需流通理论进行研究,对流通理论有着迫切需求。
可是,现有贫乏的流通理论不足
以解释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当前,快速发展的流通实践与相对滞后的流通理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
因
此,我们建议今后在政策上加强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理论的创新引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培养流通人才队伍
客观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流通业发展和流通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并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借这次学科调整之际恢复贸易经济学二级学科的
地位;鼓励高校恢复流通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加设立
流通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同时,加大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期刊杂
志增设,提高流通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
培养,向流通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流通人才,为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同
时,加强流通理论研究,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促进流通业
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