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80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识记:

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1、先秦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第二节《尚书·尧典》

识记:

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

领会:

诗言志

第三节《论语》

识记: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5.不学《诗》,无以言;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领会:

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4、辞达;5、思无邪。

简单应用:

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综合应用:

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四节墨子

领会:

1.非乐;2.三表法。

第五节老子

识记:

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节庄子

识记:

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领会:

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第七节孟子

领会:

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

第八节荀子

识记:

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领会:

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简单应用:

《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

第二章两汉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

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第二节《史记·太史公自序》

识记:

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

领会:

发愤著书。

综合应用: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毛诗序》

识记:

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

领会:

1.诗大序;2.六义;3.发乎情,止乎礼义;4.变风变雅;5.主文而谲谏。

简单应用:

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综合应用:

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第四节《礼记·乐记》

领会:

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第五节《法言·吾子》

识记:

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领会:

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2.雕虫篆刻。

第六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识记:

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领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七节《离骚经序》

识记:

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

领会: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第八节《论衡》

识记:

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

领会:

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理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第二节曹丕

识记:

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

领会:

1.四科八体;2.诗赋欲丽;3.文以气为主;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简单应用:

试论《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

第三节陆机

识记:

1.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2.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领会:

1.诗缘情而绮靡;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应感;4.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综合应用:

《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第四节《抱朴子·钧世》

识记:

1.作者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2.《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其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广譬》、《辞义》等篇中。

领会:

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

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

识记:

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著有《宋书》、《四声谱》等。

领会:

1.以情纬文,以文被质;2.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第六节《文心雕龙》

识记:

1.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2.《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

前二十五篇是总纲和文体论,后二十五篇除《序志》总序全书外,余皆“剖情析采”,即创作论。

领会:

1.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2.神思;3.六观;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5.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6.情采。

简单应用:

1.《文心雕龙·情采》中“情”与“采”的关系;2.《文心雕龙·物色》所述心物交融。

综合应用:

1.刘勰的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点;2.刘勰认为应该培养艺术想像力;3.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

第七节《诗品序》

识记:

1.作者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曾任梁衡阳王、晋安王记室,世称“钟记室”;2.背诵“若乃春风春鸟”至“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领会:

1.建安风力;2.宏斯三义,酌而用之;3.直寻;4.滋味。

简单应用:

《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

综合应用:

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

第八节《文选序》

识记:

1.作者萧统,字徳施,南兰陵人,梁武帝子,卒于太子位,世称昭明太子;纂《文选》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2.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3.事出于沉思,意归乎翰藻。

简单应用:

《文选》的选录范围和编撰体例。

第九节《金楼子·立言》

识记:

1.作者萧绎,字世诚,南兰陵人,梁武帝子,自号金楼子;初封湘东王,后平定侯景之乱,即位于江陵,称梁元帝;2.吟咏风谣,留连哀思者,谓之文;3.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综合应用:

试论萧绎的文笔观。

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唐宋金元文学理论的特点,重教化和重审美的文学理论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意境理论的形成、成熟及其理论内容;唐宋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和掌握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皎然“取境”说、白居易“讽喻”说、司空图“韵味”说、严羽“兴趣”说的诗歌理论要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古文理论的要点,李清照的词学观。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陈子昂在《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中提出“风骨”、“兴寄”说,成为唐代诗文革新的旗帜;2.殷璠《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学水平,其序文指出盛唐诗已融合南北,“声律风骨始备矣”;3.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明确提出“意境”的概念,成为审美意境论的先声,并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构思境界;皎然提倡“假象见意”、“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论及诗歌取境,发展了意境说;4.日本和尚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5.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文以明道”,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穷苦之言易好”,在《答李翊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古文运动理论;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并将“辅时及物”作为文章的根本任务;6.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论诗以“讽喻”说为核心,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7.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的散文创作纲领和“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点;8.苏轼是文学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大家,提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重要美学思想;9.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诗歌批评文体,欧阳修《六一诗话》发其端,蔡梦弼《草堂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等是宋代著名的诗话著作;10.李清照《词论》、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等是宋代著名词学专著;1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热心于建构“诗法”理论,以“宗杜”、“学杜”为旗帜,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其理论核心,后来陈师道提出“巧悟”、吕本中提出“活法”加以补充和发展。

第二节《王勃集序》

识记:

1.作者杨炯,陕西华阴人,“初唐四杰”之一;2.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3.影带以侚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第三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

识记:

1.作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2.背诵“东方公足下”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领会:

1.风骨;2.兴寄。

简单应用:

试析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第四节《诗格》

识记:

1.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2.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3.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简单应用:

试析《诗格》的诗境论。

第五节《戏为六绝句》

识记:

1.作者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2.《戏为六绝句》为最早的论诗诗(论诗绝句);3.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4.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5.别材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简单应用:

试析《戏为六绝句》所体现的文学思想。

第六节《诗式》

识记:

1.作者皎然,唐诗僧,本名谢清昼,谢灵运十世孙;2.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3.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领会:

1.皎然的“取境”理论;2.皎然的“自然”观;3.真于性情,尚于作用。

综合应用:

皎然关于意境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的看法。

第七节韩愈

识记:

1.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人,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文学理论主要见于《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进学解》、《荆潭唱和诗序》等文中。

领会:

1.气盛言宜;2.文以明道;3.陈言务去;4.不平则鸣。

简单应用:

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综合应用:

从《答李翊书》看韩愈的文学理论。

第八节《董氏武陵集纪》

识记:

1.作者刘禹锡,字孟得,洛阳人,与柳宗元、白居易等齐名,时称“刘柳”或“刘白”;曾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称刘宾客;2.文中提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等观点,发展了传统的言意之辩和意境论。

第九节《与元九书》

识记:

1.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深交并齐名,世称“元白”;2.此书作于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题目中“元九”指元稹,字微之。

领会: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救济人病,裨补时阙;4.美刺比兴。

简单应用:

试析《与元九书》提出的诗歌理论。

第十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识记:

1.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领袖,与韩愈并称“韩柳”;2.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但与韩愈强调儒家之道不同,更重文章的现实内容,把“辅时及物”作为文章的根本任务。

综合应用:

从《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看柳宗元的文章写作理论。

第十一节司空图

识记:

1.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尝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黄巢兵入长安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2.《与生论诗书》中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3.《诗品》分二十四品描绘诗境或风格,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绮丽、自然、含蓄等目;4.背诵《纤秾·采采流水》、《典雅·玉壶买春》、《自然·俯拾即是》、《含蓄·不着一字》四首。

领会:

韵外之致。

简单应用:

试析司空图“滋味说”的理论内涵。

第十二节欧阳修

识记:

1.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2.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3.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

领会:

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诗穷而后工。

第十三节苏轼

识记:

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吏部尚书;2.在《答王庠书》中对孔子提出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理自然”的观点,并把“自然”作为艺术最高境界,在《评韩柳集》中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风为“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论韦应物、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领会:

文理自然。

简单应用:

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第十四节《词论》

识记:

1.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2.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说,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简单应用:

试析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

第十五节《白石道人诗说》

识记:

1.作者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人;2.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姜夔提出“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又提出四种高妙:

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致。

第十六节《沧浪诗话·诗辨》

识记:

1.作者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2.《沧浪诗话》是宋代最有系统和理论价值的诗话著作,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其中《诗辨》是全书宗旨所在,“以禅喻诗”是其主要论述特征;3.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道亦在妙悟”,“学诗者以识为主”等诗学观点,倡导学诗“以盛唐为法”。

领会:

1.妙悟;2.别材别趣;3.气象;4.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简单应用:

1.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2.严羽倡导学诗“以识为主”的理论意义。

综合应用:

1.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2.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第十七节《心境记》

识记:

1.作者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又号紫阳居士,歙州人,活动于宋末元初;编选评点五七言律体诗《瀛奎律髓》,广为流传;2.《心境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意境的完整专论。

简单应用:

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第十八节《论诗三十首》

识记:

1.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2.《论诗三十首》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以来最全面系统的论诗绝句,评述了汉魏以降至宋末一千余年间的作家作品、诗派诗风,集中体现了元好问的文学史观和审美观;3.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4.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5.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6.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刺勒川。

简单应用: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明清近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掌握李贽“童心说”、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思想要点;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论述;叶燮关于诗歌创作主客关系的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要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要点;清代词论的基本观点;明清小说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明清戏曲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重点理解与掌握李贽、袁宏道、王夫之、叶燮、袁枚的诗文理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金人瑞、毛宗岗的小说理论,王骥德、李渔的戏曲理论;梁启超的小说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述

识记:

1.明代前中期出现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以雍容典雅之笔歌功颂德的诗风,时称“台阁体”;2.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批判“台阁体”,并引发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影响明代文坛百余年的复古流派;3.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是唐宋派,其代表人物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归有光创作成就最高;4.与复古派全面对抗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公安派提倡“性灵说”,要求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求露、俗、趣;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合编《唐诗归》,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与公安文风截然相反;5.清代诗学流派纷呈,影响较大的有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派”,以王士祯为首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首的“格调派”,以翁方纲为首的“肌理派”,以“江右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为骨干的“性灵派”;赵翼《论诗》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6.清代词派,清初有以陈维菘为代表的阳羡派,尚苏、辛豪放词风,稍后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编《词综》以张其说,宗奉姜夔、张炎清空雅正词风;嘉庆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7.清代散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倡“义理、考据、文章三位一体”说,在《复鲁絜非书》中首创散文风格学上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以恽敬为首的阳湖派,提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以救桐城派崇尚宋明理学造成的板滞贫瘠;以阮元为代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