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145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集

个人收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quot;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0."两点论"和"重点?

quot;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18."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沟谋匾疤嶂?

quot;,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

2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1.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

A.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

B.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

C.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25.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26.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社会整体科研能力的强弱B.国家投入资金的多少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2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28.社会进步是指()

A.社会阶级的消灭B.社会经济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好转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个人的政治态度B.个人的主观意志

C.个人的文化素质D.现实的社会实践

3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

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3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3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5.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3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3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懒⒌氖堤逍砸蛩?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3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9.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4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交往的含义的有()

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交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4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4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4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46.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

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2.A3.C4.D5.C

6.D7.D8.C9.A10.A

11.D12.B13.D14.A15.B

16.A17.D18.C19.B20.B

21.A22.C23.C24.C25.A

26.D27.A28.D29.D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D32.ACE33.AB34.CDE35.ABCE

36.ABCDE37.ABCD38.ABDE39.CDE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42.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3.

(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44.

(1)机械性。

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

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3)不彻底性。

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45.

(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46.

(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

47.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全国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系统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精读马列原著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4.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正确反映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7.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根本质变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   )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0.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出污泥而不染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1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2.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B.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它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D.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13.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哪些事物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归根到底取决于(   )

A.事物的客观属性B.事物的内在本质

C.人们的兴趣和爱好D.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1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5.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16.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   )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只有参加实践才能深入理解书本知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亲族关系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思想关系D.社会交往关系

19.社会存在是指(   )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政体是指(   )

A.国家的政治性质B.国家的政治结构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2.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动机从事历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

A.会与大多数人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B.会与先进阶级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

C.会与劳动人民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D.不会与任何人的预期目的完全一致

24.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这个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5.马克思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   )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D.道德标准

26.改革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它是(   )

A.实现社会制度更替的基本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剥削阶级向被剥削阶级让步D.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B.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8.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C.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等同的D.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

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

A.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D.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人们共同拟定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区别的有(   )

A.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是否强调意识有能动作用D.是否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E.是否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

32.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33.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E.否定之否定规律

34.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5.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   )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E.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36.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原因在于(   )

A.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生产方式是人类从事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7.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

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   )

A.仓储包装设备B.地下各种矿藏

C.信息传递系统D.自动控制系统

E.能源动力系统

38.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