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139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docx

《八年级语文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docx

八年级语文上

孔孟论学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

《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

《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

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

(一):

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

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

(二):

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

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

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

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并提?

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

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

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

“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

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

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

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

“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文章的情景。

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

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

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

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不愤不启()

6.不悱不发()

7.受学重问()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2.知之为知之()

3.君子深造之以道()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②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

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

惟,只、只有。

之,结构助词。

)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动词,造成。

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

“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

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

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辟若(譬如。

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

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

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时而是用通俗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预习要求

通读文章,根据“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的提示,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然后从中再选择其一,谈谈阅读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重点检查: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意思。

2.找出相应的例子。

3.请学生相互评论各自的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习课文

由教师的总结评价导入课文的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是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自己再朗读一遍。

3.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讲评。

要例:

(1)第一段是写实,略提即可。

(2)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

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本书”的朋友的幽默。

而交待自己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

(3)“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是文言文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

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

(5)“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一句,即夸张失实,又不合常理,但作者对于此类借书人行为的痛恨溢于言表。

(6)“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近乎诅咒,但作者对借书人的无赖行为可见一斑。

(三)课堂练习

1.抄写下面的词语。

酒香四溢如醉如痴崇洋物极必反左道旁门绝本珍本列强瓜分痛彻心肺潸然泪下摇尾乞怜泰山压顶铁石心肠

2.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与括号里的词句,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1)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几本视同生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借走),实在痛彻心肺(痛心)。

(2)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发现了被借去的书),先把书夺回,宣称内急(说小便急了),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风而逃(不告而别)。

读书杂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

齐读名言。

教师: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

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出示课题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三、字词积累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

特别的爱好。

无聊:

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

闲余的时间。

四、学习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三)问题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

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类特点

职业的读书

功利性强迫性

嗜好的读书

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四)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五)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

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

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

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

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

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

例句:

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

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黄生借书说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难点:

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

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②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

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

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惴(zhuì)惴庋(guǐ)藏俟(sì)素蟫(yín)

4.学生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

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课文中引号用法,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课文共5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

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第3段的内容。

第二段开始的引号,直到第三段结束才引号回头,表明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

第2段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

第3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

第4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

第5段一句话是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的,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

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4-5段):

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①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

这里的“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

②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然而、可是。

无论:

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

这样。

强假:

勉强借的。

若业:

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

被。

俟异日:

等到。

高束:

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

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哪些是重点写的?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③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家贫难致:

得到。

所览辄省记:

览,阅读。

辄,就。

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

薪俸。

可惜:

值得珍惜。

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

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④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对黄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并举出社会实例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这部分内容意在告诫黄生借书之难,教导黄生借书能催人奋发学习。

现在借到了书,就应珍惜时光,用心读书。

由此课文自然转向对黄生提出希望,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4、第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

只是。

若不相类:

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

这样看来,那么……读书也必专:

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②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

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③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3.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6.课后思考与练习:

①以如何发扬苦读精神为中心,写一篇学习本文的读书笔记。

②背诵这篇课文。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

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窃”字的含义:

(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

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窃读”的含义:

(1)一般含义;

(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

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

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

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

同学迅速浏览,要求: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

(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

——孤独无助

(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

——感动、感激

(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

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

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

(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小结:

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

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

(1)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

(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

(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

3、全班交流

注意:

(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

(2)朗读方式多样化:

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

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问:

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四、简述“窃读”的收获。

小结:

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

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

1、问:

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

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

(提示:

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

明确:

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

2、拓展材料

(1)引导学生回忆“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活动中所收集到的高尔基的读书格言;

(2)分发材料;

(3)指导学生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