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959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学生阅读阅读资料

(一):

课文学习。

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

例:

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阅读资料

(二):

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讨论:

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推荐两种朗读方法:

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配乐朗读。

3.背诵比赛。

五.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

佳作欣赏。

2.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

我爱观察。

(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板书: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

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

《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

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

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

(指名说)(板书:

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

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

(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

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

(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则为:

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

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

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

题写。

西林:

西林寺。

壁:

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

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

(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

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

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师生合作读:

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

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

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

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

横侧远近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

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

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

从诗中找证据。

(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

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

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

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

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

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

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

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

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

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

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

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

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

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豚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

(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

(课件,横:

①使物体成横向。

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

③纵横杂乱。

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

)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

“岭”是怎样的呢?

你能画一画吗?

这是怎样的山岭?

(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

(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

(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

(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

(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

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

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

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

(板书:

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请读读一、二句。

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

指导朗读。

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

(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

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

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

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

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

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

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

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

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

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

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

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

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