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建筑大题中建.docx
《考研建筑大题中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建筑大题中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建筑大题中建
考研建筑大题(中建史)
中建史考点基本就这些,反复看,结合讲义,课本,融会贯通答题即可
板块一:
历朝历代建筑成就
一.商朝宫室的的布局形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
商朝宫室是陆续建造的,全都是庭院式建筑,单体建筑,后期殷墟沿着子午线大体一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的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略具雏形。
二.汉代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表现?
一、汉朝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衬托最后的主体建筑更显得庄严重要,以东汉沂南画像石墓所刻祠庙为代表
二、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房屋以及门窗上的雨搭等,衬托中央的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和富于变化的轮廓,如汉朝明器所反映的住宅就使用这种方法。
三、合理地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明器中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楼阁和望楼,每层用斗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台,将楼阁划为数层,满足功能上的要求。
三.唐宋明清的建筑发展特点概述?
答:
唐: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单体建筑形式成熟,群体建筑轴线组成,主次明确,环境存托主体。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用材制度出现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仿木结构,四边形为主。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熟练。
斗栱宏大,出檐深远——宏大豪放的风格,屋顶舒展——斗栱的受力性质直接表现为建筑美。
色彩明快,琉璃剪边为主,常见绿色、黄色、蓝色。
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明1.砖石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
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
清1.园林达到了机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仍有提高。
板块二:
中国古代建筑总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4)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二.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展开有哪些形式?
三.谈一谈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
四.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特征?
五.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是什么?
有什么优势?
有什么缺陷?
12
答:
木构架承重建筑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优势在于:
1、取材方便;2、适应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缺陷在于:
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题解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六.中国传统住宅构筑类型有哪些?
各自的分布地如何?
答: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
北京、江渐、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2、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
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民族。
3、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
东北、云南等林区。
4、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
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5、碉楼。
主要分布地:
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6、土楼。
主要分布地:
福建、广乐、赣南等。
7、窑洞。
主要分布地:
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8、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
新疆南部。
9、毡包。
主要分布地:
内蒙古、新疆。
七.山西民居的“三雕”装饰(古建导师研究的要点)
八.简述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答: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1.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2..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3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4..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板块三:
《营造法式》相关内容
一.请解释金厢斗底槽?
答:
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实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二.屋顶做法中何谓推山、收山?
答:
推山:
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收山:
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三.什么是斗拱?
斗拱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
每种构件的作用如何?
A、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B、斗拱是由斗、拱、昂、翘、升组成的
C、。
华拱:
向外悬挑的短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分;斗:
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
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特别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
四.《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著书人、历史背景、历史评价如何?
答:
两宋手工业与商业发达,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政治混乱,国力衰弱。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变法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营造法式》是当时朝廷曾下令指定的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之一。
(背景)
著书人:
将作监李诫
评价: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来工匠想传经久可行之法,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
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五.《营造法式》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
内容:
是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供工作,由将作监李诫编著,而颁布的。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全书34卷,分五个组成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特点:
(1)模数的制定和应用
(2)设计具有灵活性(3)技术经验的总结(4)装饰与结构的统一(5)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六.什么叫叉手与托脚?
叉手是指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
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
托脚是指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七.减柱法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答:
元代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杆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或者取消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结,斗拱用料减少,不用梭柱,直梁、月梁,而用直柱、直梁,即使用草栿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等等,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
(材料短缺,在祠庙垫宇中抽去若干柱子就是减柱、移柱法。
构件简化,省略斗拱,用直梁、直柱)。
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八.请比较明代建筑木构架与唐宋木构架的风格特点。
答:
唐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进步,艺术加工真实成熟。
斗栱宏大,出檐深远,宏大豪放,屋顶舒展,斗栱受力性质直接表现为建筑美。
九.设檐柱径为口,按清宫式建筑举架之法画出一座进深七、八架无廊和前檐廊的大式建筑的屋面剖面求法(标出有关数据)。
十.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答:
和玺彩画:
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
沥粉贴金。
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
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
等级低于前两种。
板块四:
园林
一.中国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有哪些?
作出简要说明。
答:
1、园林布局:
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2、水面处理:
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分则曲折萦回;小池宜用浅岸。
3、叠山置石:
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
4、建筑营造
二.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答:
手法:
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铺。
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
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
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艺术成就:
江苏无锡寄信畅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吴江退思园,扬州个园
三.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指导思想,或者说常用手法如何?
答:
手法:
苑囿,又更具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国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
成各自特色。
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不止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如静明园有32景,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36景和乾隆时的36景,圆明园有40景,每景都有点景的提名。
实际上,这种方法采自西湖10景等江南名胜风景区的理景办法。
所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艺术成就:
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四.江南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
答:
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水面建设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清高风雅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五.举例说明明清皇家园林的处理手法。
答: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境表达主题意境;5文字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六.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七.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八.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答:
皇家园林比较大气色彩浓重 多用红色,黄色而私家园林比较注重个人喜好
色彩清淡素雅一,服务对象不同:
北方皇家园林是为了建筑帝王服务;江南私家园林则属于家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
园主人不同,各自要求不同二,规模与所处地域不同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内。
三,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
九.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在今天的建筑及城市规划学习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及规划的精华?
答:
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观
如果说古代的苑囿园林最终都浓缩于古典园林设计之中,那么,可以说现代景观设计最基本的东西都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很正式的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传统建筑里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
板块五:
三教建筑
一.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各举一实例。
A、中国古代佛塔类型有:
楼阁式塔、单层塔、密檐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B、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
C、单层塔,山东济南隋代神通寺四门塔
D、密檐塔,河南登封北魏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E、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北京明代正觉寺塔,
F、喇嘛塔,源于印度,北京元代妙应寺白塔
二.简述唐代佛塔的特点?
三.简述宋代佛塔的特点?
四.简述元明清佛塔的特点?
五.简述道教建筑与佛教建筑的异同?
六.石窟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七.说说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空间艺术
答:
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
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内槽用柱上连续四跳的全偷心斗栱及其承托着的四椽明袱、驼峰、令栱,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的空间比是1:
1:
1 ,这是最感宽畅的空间关系;同时,用低矮的佛台、高大的佛像、弯曲向上的背光,以及从枋到天花成 45 度 角的过渡构件,都加大了空阔感; 成组摆设的佛像强调了五个空间的划分,而佛像的大小又区分了五个空间的主次地位,使内槽空间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宽阔而又明亮(正对着五间门),这就巧妙的组织了空间。
八.应县木塔的特点
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
前塔后殿,属早期以塔为主的布局形式。
木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双重砖台上,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九层(内四层,外观五层)67.31m,底径30.27m,下层内外柱都包在原达1m的土坏墙内,外有回廊,即“副阶用匝”,而内外柱又呈“金厢斗底槽”式,暗层加斜撑,因而刚性增强,经受了近千年的地震考验。
上下柱叉柱造,外檐柱递层各收进半柱经。
全塔斗栱60余种。
结构分析:
以前木塔,多为方形,靠塔心柱支撑,未有保存至今者,释伽塔内外两圈柱网,与现代高层建筑“筒中筒”式结构相似;内环柱网,如塔心柱放大,稳定性增加,更有隔层的斜撑构成的加固环,故坚持千年。
用木材5000M3,只有6种构件尺寸。
除第一层柱子,别无大料。
外形稳定,有韵律,造形合谐。
板块六:
宫殿、坛庙、陵墓
一.故宫建筑特点
故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装饰色彩及技术设施等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的典范,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并且对建筑的精神功能要求要比其实际使用功能更为看重。
在宫城中以前三座为重心,其中又以奉天殿(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以显示居中为尊的思想,在建筑处理上,采用建筑形体的尺度对比,以小衬大,以低衬高,以此来突出主体。
二.唐乾陵特点
充分利用地形是这一建筑群的主要特点。
梁山三峰耸立,北峰高大,僻为地下墓室,墓道入口位于南坡;南面二峰东西对峙,上立双阙,成为天然门户;原有两重围墙,并有门、殿等378间,今已无存。
但仍有布置在从阙到墓长达4KM的石相生:
华表一对;飞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述圣记碑,无字碑各一。
三.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色
答: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2.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
墓规格大同小异。
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
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
四.天坛的建筑特点
答: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
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板块七:
城市建设
一.中国封建城市布局一般特点
1、城市中心为皇家宫殿或各级官府衙门,居于支配地位,商业活动用地少量在城市没偏远地带,多数设在城外。
2、城市道路一般为方格网式,因宫殿或官府占据中心大量用地,致使大多数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不畅,东西或南北经过的中心地区一律绕行。
3、直到宋代前,城市一直奉行里坊制,城市居民受到严格控制,临街建筑不许开窗,晚上街坊均要上锁。
二.西周时期的都城制度
《考工记》中记载了周朝都城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布局突出表现了奴隶主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同时也便于统治的需要,王宫位于城中心,围墙高筑,即便与防守,也有利于对全城的控制。
可见周朝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井井有条,这对我国城市建设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三.北宋的城市结构由里坊制转向街市制的起点。
答:
北宋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唐以前的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以保证统治者的安全。
但是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制度。
到了宋朝,都城汴梁也无法再采取里坊制度和夜禁,虽然保留“坊”名称,但实际内容已改变。
板块八:
中国近代建筑
一.建筑形式大体上从“折中主义”、“中国固有形式”向“国际式”现代建筑的趋势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
独院式建筑、公寓式建筑、居住大院与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上海)
上海的里弄住宅在发展过程中分成三种类型:
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与公寓式里弄住宅
三.“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普遍特点: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平面按功能要求设计,而外观则以美国建筑师墨菲的影响最大
四,中国近代城市的特征是什么?
他较中国封建城市有那些变化和发展
答:
中国近代城市的特征:
半殖民地的“推拉力”模式;城市化的双重影响;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从封建城市转型为近代城市,从三个方面来看变化和发展:
通商开埠;工矿业发展;铁路交通建设。
五.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在骑楼跨入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长廊,骑楼式建筑是民初建市时吸收国外建市经验而建成的。
因地中海气候秋冬偏冷,夏季多雨,故商店房屋多在门前建有走廊。
这样行人走在马路两旁屋前走廊之下,访友、行街、购物均不受风雨影响,又可以减少住户面积的损失,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等比较集中。
六.吕彦直在近代建筑史上的贡献
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山东东平县东平镇护驾村人。
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又主持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作为第一代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优秀经验,同时又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把二者结合,做出了很多杰出的历史性建筑。
中国这一代建筑师均是如此,他们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后,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建筑,也没有完全局限在中国的这种传统,而是有机结合,加以新的创造。
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足以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他设计、监造的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与古代建筑相比,中国近代建筑有哪些变化?
八.中国近现代建筑有哪些新的艺术特征?
九.文物保护具有哪些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