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费用管理.docx
《成本费用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费用管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本费用管理
第11章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的内容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产品以及提供劳务要发生各种耗费,这些耗费称为生产费用。
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称为产品成本。
企业生产成本的核算,就是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按照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计算出产品(或劳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
期间费用
成本费用控制的依据
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通常根据预计销售收入和目标利润计算:
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
标准成本是通过制定材料标准成本、工资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将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并分析差异,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费用预算
有关费用预算的编制,见第12章预算编制的方法部分,费用预算控制的相关内容参见第13章成本中心的绩效评价。
标准成本控制
成本费用的控制依据包括上述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费用预算等,本节重点介绍标准成本控制。
1.标准成本及其种类
(1)标准成本的含义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又称为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另一种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时,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标准成本。
(1)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产品或零件、部件的标准耗用量和材料标准单价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产品或零部件某种材料标准消耗量×该种材料标准单价
(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工资的标准成本是根据零部件的标准工时和小时工资率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产品或零部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两部分。
①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②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根据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它根据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和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固定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4)单位标准成本的形成
将以上确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按产品加以汇总,就可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1.标准成本差异
标准成本差异是指产品的实际成本与产品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成本差异=产品的实际成本-产品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差异一般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种。
计算标准成本差异时,可按下式计算: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2.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价格差异。
二是数量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也被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其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与标准变动制造费之间的差额。
它可被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个部分。
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与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有“二因素分析发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②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个部分。
它是将二因素分析法的“能量差异”因素继续分解为两个部分。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2007-03-1621:
13
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中心成本费用控制,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严控不合理开支,增强财务约束能力,使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预算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心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应遵循“成本效益、统一管理、监督制约、依法合规”的整体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各成本中心都应树立成本观念和成本意识,在设备采购、基本建设、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涉及资金投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平衡,避免盲目投入,重复建设、不计成本、不重效益的随意行为。
2、统一管理原则。
按照财务统一管理的思路,中心及关联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计划投资工作,由中心计划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与协调。
各部、室成本费用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3、监督制约原则。
根据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预算分解、定额包干、适度奖惩、财务监控的手段,达到监督制约的效果。
各部门班子成员应对部门成本费用进行监督管理。
4、依法合规的原则。
中心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和行为必须依据和遵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依法理财,照章办事。
第三条:
中心成本费用项目按性质分为变动费用和刚性费用(相对)两类。
对变动费用实施定额包干管理,对刚性费用实施监控约束管理。
第四条:
实施监控约束管理的成本费用有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障费,劳动保护费、住房公积金、防寒取暖费、防暑降温费,保险费、绿化保洁费、水电消耗、各类税金及附加等项目。
第五条:
实施定额包干管理的成本费用有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修理费、燃料动力、器材配件、运输费、电话费、业务招待费等项目。
第六条:
刚性费用实施监控约束管理,由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全年预算批复,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指标,报中心批准后实施。
变动费用实施定额包干管理,由计划财务部门根据全年预算批复及历年数据采取“零基预算”与“定基预算”相结合方法编制,报中心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计划财务部门在编制全年预算时,根据预算批复情况,考虑中心生产运行实际,预留部分机动经费作为中心总预备费,以应对临时性、专题性、实发性、大额性的相关经济事项。
动用总预备费,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计财部门汇同其他职能部门初审后,报中心批准后方能实施。
中心领导的相关费用实施单列,在定额以内使用。
第八条:
对各项变动费用定额包干的具体说明
1、差旅费:
核算各部、室员工出差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
(部门核算指标中不含境外培训和专题性考察发生费用)凡涉及一个以上部、室员工共同出差、培训、考察时,一般按出差人数平均分摊出差费用,分别计入各自所在部、室变动费用指标内。
(具体报销规定参照《中心差旅费开支管理暂行办法》及《总局财务司转发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2、办公费:
核算各管理部门办公用品的耗用,以及其它应列入“办公费"科目的费用。
不含业务部门的办公费用(在“业务费’’科目核算)。
集中采购、仓库发放的办公用品,入库时统一计入采购部门的办公费用,月末计划财务部门根据仓库提供的出库统计表,分别计入各领料部门的变动费用指标中,并相应冲减采购部门的变动费用指标。
3、业务费:
核算各业务单位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发生的相关费用,包括在仓库领用的办公用品。
4、修理费:
包含房屋修缮费和设备修理费。
设备修理费包括车辆维修费、专业设备维修费、通用设备维修费、有关专业设备的维保费等。
设备出现重大故障或房屋建筑物大修,涉及费用较大可由具体承办部门提出申请,经综合业务部门技术论证,计划财务部门平衡预算后上报中心批准,方可动用总预备费。
5、燃料动力:
核算中心各部、室车辆、设备耗费的各种油耗。
其中车辆在定点加油站签单加油,将定期根据车管部门提供的各车辆油耗明细计入各部、室的变动费用指标中。
6、器材配件:
核算业务部门购置的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零配件和小型设备、器具。
.
7、运输费:
核算各部、室车辆的路桥费、租赁费、停车费、养路费、以及其他力源费等。
8、电话费:
核算中心支付给电讯部门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专线费用。
此变动费用指标下达给各部、室的为部、室实际使用的办公电话费用,其余的在预备费中核算。
9、业务招待费:
核算各部、室开展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发生的餐费、食品费、服务费等费用。
具体管理办法参照相关文件执行,该费用下达指标包括直接报销费用和定点宾馆酒店
第九条:
,中心计划财务部门将定期与部、室核对有关变动费用指标使用情况并予以公示。
对变动费用指标按时间配比超标单位,将提出预警提示。
(有关表格附后)
第十条:
各部、室应指定专人为成本费用核算员。
对部、室发生的成本费用登记流水账管理并定期与财务部门对账。
第十一条:
为使成本费用预算控制落到实处,中心将结合变动费用指标考核情况,酌情进行适度奖惩。
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财务(FinancialBudget)
目录
1什么是财务预算?
2财务预算的组成
3财务预算的编制
4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5财务预算的日常管理
6财务预算的作用
什么是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
财务预算是反映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预算,如反映现金收支活动的现金预算;反映销售收入的销售预算;反映成本、费用支出的生产费用预算(又包括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反映资本支出活动的资本预算等。
综合预算是反映财务活动总体情况的预算,如反映财务状况的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财务成果的预计损益表。
上述各种预算间存在下列关系:
销售预算是各种预算的编制起点,它构成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现金预算和资本预算的编制基础;现金预算是销售预算、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和资本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的汇总;预算损益表要根据销售预算、生产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现金预算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要根据期初资产负债表和销售、生产费用、资本等预算编制,预计财务状况表则主要根据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编制。
财务预算的组成
现金预算
财务费用预算
预计利润表
1、预计利润表是综合反映预算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一种财务预算。
2、它是根据销售、产品成本、费用等预算的有关资料编制的。
预计利润分配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1、预计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预算期内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财务预算。
2、是以期初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根据销售、生产、资本等预算的有关数据加以调整编制的。
预计现金流量表
1、预计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情况的一种财务预算。
2、它是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揭示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财务预算的编制
现金预算的编制
销售预算的编制
生产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
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的编制
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
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
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
期末存货预算的编制
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
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
经营决策预算的编制
投资决策预算的编制
现金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把企业预算期的业务量固定在某一预计水平上,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其他项目预计数的预算方法。
弹性预算是固定预算的对称,它关键在于把所有的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部分。
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主要区别:
固定预算是针对某一特定业务量编制的,弹性预算是针对一系列可能达到的预计业务量水平编制的。
二、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原有关成本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
零基预算,或称零底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基础,不考虑其以往情况如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研究分析各项预算费用开支是否必要合理,进行综合平衡,从而确定预算费用。
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的区别:
增量预算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零基预算是一切从零开始。
三、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就是以会计年度为单位编制的各类预算。
滚动预算又称永续预算,其主要特点在于:
不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挂钩,而是始终保持十二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预算基础上增补下一个月预算,从而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地以预算形式规划未来经营活动。
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的区别:
定期预算一般以会计年度为单位定期编制,滚动预算不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挂钩,而是连续不断向后滚动,始终保持十二个月。
财务预算的日常管理
预算制度包含有预算政策的订定、预算编制、日常管理及检讨改进四个部分,而其中又以日常管理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整个预算制度成功的关键。
预算的日常管理,通常是指日常管理报表的设计及应用,它的基本观念如下:
1.日常管理报表应配合预算项目而设计。
一张日常管理报表可能包含多个相关预算项目,但每一个预算项目应有独立的字段,并有小计与月累计,以方便和预算比较。
例如销货收入与销货成本应设计在一张表上,但两者都应有独立字段,并有小计与月累计。
2.日常管理报表通常应时序按凭证逐笔填写,资料量太大时可按日统计后填入,但应与明细资料相配合以方便查询。
3.日常管理表还应该有相对应的预算字段,这个字段的金额应该与该报表的期间累计相一致,以方便比较。
4.日常管理表另需设计异常说明字段,并规定在何种差异的情形下,必须作异常说明,例如规定差异率在10%以上及差异金额在5000元以上必须说明异常原因及具体对策。
5.日常管理报表应有合理的审核流程,以确保各部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被发觉并给予协助,故日常管理表不宜从责任部门直接送给督导阶层,最好先送交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在签署意见后,呈送督导阶层作必要的处理。
6.重要的日常管理报表可作为企业经营会议的讨论事项,由责任主管提出报告再由相关人员提出意见。
总之,日常管理表是预算制度中的控制机制,随时发现预算执行时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协助,以提高预算达成的可能性。
财务预算的作用
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在全面预算体系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1.财务预算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到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与职能,使之统一服从于未来经营总体目标的要求;同时,财务预算又能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系统化和定量化,能够明确规定企业有关生产经营人员各自职责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做到人人事先心中有数。
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特种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使预算执行情况一目了然。
2.财务预算有助于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财务预算,可以建立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标准。
将实际数与预算数对比,可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偏差,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当代经济》2008年第9期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2、现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
现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变迁。
如同政治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样,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同样联系紧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不稳定性均对社会发展进步、经济增长及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体制不稳定性风险是企业、政府、社会及个人所共同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因素之一。
3、企业产品销售市场的风险
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及相关的外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及销售价格达不到预期的市场效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收益甚至危及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
企业产品市场需求、销售量、市场占有率、销售价格、销售利润率及销售回款情况等,均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企业经营活动生成的现金流所占企业现金总流入量的比重较大,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和核心部分,因此,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失控,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企业首先应该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提高从最高管理层到财务部门乃至各部门所有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对财务部而言,防范财务风险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应从传统的“作账型”转向“多面型”,除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过滤和分析的能力外,还要求他们要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在自己职业范围内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财务风险,在利用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
要求他们具备一些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一员,与生产、市场、人事等部门广泛联系,把企业的资金合理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减少风险。
2、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
要在充分发挥民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尽量接近。
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
其次要加强决策者对风险的自控,指决策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自身缺陷,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充分掌握所需信息,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标准与程序来实施决策。
决策者对风险的自控核心是提高自身决策水平。
就群体决策而言,除了每个参与决策者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针对群体决策的特点,合理确定决策群体的规模,加强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
3、改革和创新原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备和完善,内部监督不够得力,可操作性不强,滞后性明显等弊端,企业要结合发展实际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工艺过程、管理模式等内容,改革和创新原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比如建立新型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破除传统的成本、费用与科技创新、市场经济相脱节的弊端,使内部控制制度更规范,更具现实意义。
4、构建起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功能体系。
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
要建立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事前控制。
即在对某一方案进行决策之前,既需考虑获得的收益,又要兼顾风险。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制定出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以便保证意外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对。
(2)事中控制。
即对财务营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通过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各种凭证、票据来防范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发生,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偏差并制定出新措施。
(3)事后控制。
首先,企业应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以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作为评价、指导未来的财务管理行为的依据,制定今后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
其次,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风险继续发生。
5、对资金使用过程中资金成本风险进行控制
资金成本风险是财务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风险。
在企业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企业当初所无法预料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发生改变,引起了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进而改变了当初的预期资金成本,造成了企业资金成本风险的发生。
因此,企业应关注当前的企业经营状况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政策等做出必要的调整,防止企业资金成本风险的发生。
另外,可能由于企业的经营比预期的好,形成的利润比预期利润多,导致权益资金成本的增加。
企业应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提前做出判断,及时做出股利分配政策的调整或增加公积金等方式适当降低税后利润,减少权益资金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