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docx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一个关系就是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
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
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
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
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
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
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类:
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
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
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
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
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商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
在私有制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当做神一样来进行崇拜。
使用价值:
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商品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简单商品经济:
又称为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即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品经济:
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
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生产不再借助交换来进行。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货币流通速度: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如:
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价值实体:
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
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市场机制:
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由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
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资本积聚:
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
相对过剩人口:
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超额剩余价值:
也称“额外剩余价值”。
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当企业普遍都采用先进技术时,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
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帝国主义:
也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纯粹流通费用:
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
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生产性流通费用:
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跨国公司:
又称“多国公司”。
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
股份合作制:
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所有者;资金用股份制形式筹集,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厂长、经理由民主选举产生。
一般等价物: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货币的单位及其等份。
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
通货紧缩:
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
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
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
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物化劳动:
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在其中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物化劳动。
活劳动:
指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剩余价值率:
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
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
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
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
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
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
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价格标准:
为了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货币必须以固定的计量单位作为标准。
由国家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称为价格标准。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劳动强度:
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
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也就有差别,劳动强度高,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多,反之,则少。
资本积累:
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资本集中:
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
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为C:
V。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公式为C:
V。
相对工资: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
产业资本:
指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资本。
流通资本:
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价格:
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服务贸易:
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
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
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超额利润:
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所有权规律:
各个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占有了工人生产的全部产品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
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
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单个资本的增大。
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
C大V小(相对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
劳动耗费:
生产商品中的实际耗费,包括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两部分,相当于商品的价值C+(V+M)
资本耗费: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量,即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相当于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
劳动耗费和资本耗费是两个不同的涵义,两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劳动耗费大于资本耗费,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用资本:
即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在量上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
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经济危机:
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借贷资本:
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
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
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
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
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
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
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
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价格:
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
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
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的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股票:
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书面凭证。
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
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股票收益既包括股东的股息、红利收入,还包括因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
股票价格:
通称股票行市。
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价格。
买卖股票实际上就是购买一种能取得股息或红利收入的权利,股票价格是就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预期股息的高低;二是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水平。
用公式表示为:
股票价格==股票面额*预期收益率/存款利息率==股息/存款利息率。
矿山地租:
工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开采矿藏的权利,向拥有矿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
资本家为获取已经建有(或者可以建造)仓库、工厂、商店或其他建筑物的地段的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个别资本:
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金融资本: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和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
金融寡头:
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银行信用:
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
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场机制:
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
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价格体系的比价关系:
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价格体系的差价关系:
同一种商品因购买与销售的地区、环节、时间不同和商品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
内容包括:
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
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
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
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
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统一处理。
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
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
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
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
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
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
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
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
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
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
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增长的区分依据是从经营的角度划分的。
如果从生产规模扩大的实现方式看,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参与制:
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曾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财政政策:
国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