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546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目录

名词解释2

蛋白质3

蛋白质3

蛋白质3

蛋白质4

填空题5

蛋白质5

核酸5

简答题8

蛋白质10

蛋白质14

核酸14

核酸14

名词解释

等电点:

在某PH的溶液中,氨基解离呈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电泳:

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

DNA变性:

某些理化因素会导致氢键发生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称为DNA变性

解链温度(Tm):

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收值得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一些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和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同工酶:

指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诱导契合:

在酶和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性、相互适应,这一过程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

酶:

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酶原:

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质称为酶原

米氏常数(Km值):

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与底物分子竞争地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其他位点可逆的结合,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使酶催化活性降低,此种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分dZ子的结合,同时酶与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

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这种抑制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原的激活:

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即为

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生物氧化: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成为生物氧化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其正常水平为389~611mmol/L

三羧酸循环:

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4次脱氢,2次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

糖异生:

从非糖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脂肪动员:

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酯酸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脂肪酸β-氧化:

脂肪酸的β-氧化是从脂酰基的β-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将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的过程。

酮体:

是脂酸在肝细胞线粒体中β-氧化途径中正常生成的中间产物: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脂蛋白:

血浆中脂类物质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

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通过连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营养必需氨基酸:

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一碳单位:

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因

转录:

以DNA一条单链为模板,四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RNA链的过程,称为转录。

编码链:

转录时,结构基因的DNA双链中有一条链不作为转录的模板,无转录功能。

因该DNA链的走行方向和碱基排列顺序与转录生成的RNA链基本相同,只是前者碱基中的T在后者为U而已,故称其为编码连。

外显子:

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内显子:

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半保留复制:

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极,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极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

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的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

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中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遗传密码或三联密码:

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组,形成三联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代表一种氨基酸信息,称为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进位或注册:

根据mRNA下一组遗传密码指导,使相应氨基酰-tRNA进入并结合到核糖体A位的过程称为进位。

生物转化:

机体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为生物转化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氢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成水的同时,ADP磷酸化生成ATP,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由于脱氢脱水作用,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T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电子传递体系水平磷酸化:

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或氢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时可生成很多能量,这一过程可与磷酸化偶联从而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TP的生成机制称为电子传递体系水平磷酸化。

密码子:

在mRNA的开放阅读框架区,以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

这种三联体形成的核苷酸行列称为密码子

盐析: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

糖酵解:

葡萄糖或糖原在组织中进行类似的发酵的降解反应过程,最终形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形成ATP供组织利用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指在蛋白质分子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模体:

在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现象,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肽键平面:

肽键的特点是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碳基具有明显的共轭作用。

使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因此。

将C、H、O、N原子与两个相邻的α-C原子固定在同一平面上,这一平面称为肽键平面

别构酶:

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

其分子除了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别构中心。

通过别构剂结合于别构中心影响酶分子本身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乳酸循环:

指糖无氧条件下在骨骼肌中被利用产生乳酸及乳酸在肝中再生为糖而又可以为肌肉所用的循环过程。

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中的糖经无氧分解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可通过细胞膜弥散入血,通过血液循环运至肝脏,经糖异生作用再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血液循环又可被运送到肌肉组织利用。

退火:

热变性的DNA分子溶液,在缓慢冷却的情况下,DNA单链又重新配对复性的情况称为退火。

引发体:

DNA的生物合成起始时由DNA模板链、多种蛋白因子和酶(包括引发酶,解旋酶等)所形成的复合体,功能是合成引物和起始DNA的生物合成。

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DNA分子放在一起加热变性,然后慢慢冷却,让其复性。

若这些异源DNA之间有互补的序列或部分互补的序列,则复性时会形成杂交分子。

这种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DNA-DNA杂合双链、或DNA单链和RNA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分子杂交。

基因:

是指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DNA分子中最小的功能单位,基因包含于DNA大分子中,存在于染色体上,基因在遗传中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中间产物学说:

中间产物学说是目前公认的用来解释酶降低活化能、加速化学反应的原理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酶促反应中,底物先与酶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物,然后再分解释放出酶与产物。

酶和底物形成过渡态的中间物时,要释放出一部分结合能,从而使得过渡态的中间物处于较低的能及,使整个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探针:

人工制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已知核苷酸顺序的DNA小片段,用于检测未知DNA分子中是否有同源性区段。

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上的与酶活性(催化作用、结合作用)有关的必需基团由于肽链的折叠、盘绕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靠近,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参与酶促反应,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限速酶或调解酶:

关键酶都是一些催化单向反应的酶,通常是催化整条途径的第一步反应,也可催化整条途径的反应速率最慢的一个反应,起着限制或调控整个代谢进行调速的作用。

辅酶:

是指与脱辅酶结合比较松的小分子有机物,可以用透析法除去,例如辅酶Ⅰ和辅酶Ⅱ。

辅基是指以共价键和脱辅酶结合,不能用透析法除去的辅助因子,例如丙酮酸氧化酶中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冈崎片段:

一组短的DNA片段,是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产生的,随后又被连接酶连接形成较长的片段。

在大肠杆菌生长期间,将细胞短时间地暴露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中,就可证明冈崎片段的存在。

冈崎片段的发现为DNA复制的科恩伯格机理提供了依据。

细胞色素:

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有特殊的吸收光谱而呈现颜色。

有意义链:

即华森链,华森克里格型DNA中,在体内被转录的那股DNA链。

简写为Wstrand。

转录过程中通常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称此链为反意义链;反意义链的互补链叫有意义链

比活力:

是表示酶制剂纯度的一个指标,指每毫克酶蛋白(或每毫克蛋白氮)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即:

比活力=活力单位数/酶蛋白(氮)毫克数。

磷氧比: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某一代谢过程消耗无机磷酸和氧的比值。

NADH电子传递链的P/O比值为3,FADH2电子传递链的P/O比值是2

密码的简并性:

同一种氨基酸有两个或者更多密码子的现象

维生素:

是生物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一类微量天然有机物。

正氮平衡:

指摄入氮等于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

负氮平衡:

指摄入氮少于排出氮,限于蛋白质需要量不足。

持家基因:

又称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如微管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系基因与核糖体蛋白基因等。

氮平衡:

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测定每时摄入氮的量和排除氮的量,并比较两者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内组织蛋白代谢状况的实验称为氮平衡,包括氮的总平衡,氮的正平衡和氮的负平衡三种情况

填空题

1.组成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为①非极性侧链氨基酸;②极性中性侧链氨基酸:

;③碱性氨基酸:

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④酸性氨基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含有色氨酸,苯丙氨酸,或酪氨酸。

3.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肽键,次级键有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键、范德华力、二硫键等,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有范德华力、二硫键

4.核酸可分为DNA和RNA两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拟核部位,后者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部位

5.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由戊糖、含氮碱基和磷酸3个部分组成

6.RNA中常见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和胞嘧啶

7.DNA常见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8.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

个别核糖核酸(RNA)也具有酶一样的催化活性,称为核酶。

9.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尚不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叫做酶原

10.可逆性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三种

11.人体内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糖,它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是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

13.在糖酵解途径中,产物正反馈作用的步骤为1,6-双磷酸果糖对磷酸果糖激酶-1的正反馈调节

14.1mol葡萄糖氧化生CO2和H2O时净生成30或32molATP

15.糖异生的原料有甘油、乳酸和生糖氨基酸

16.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糖酵解途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成乙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17.乙酰辅酶A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原料,脂肪酸的合成是在细胞液内进行,反应中所需的NADPH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18.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第一次脱氢由FAD接受,第二次脱氢由NAD+接受。

19.脂肪酸β-氧化过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而脂肪的合成是在细胞的内质网中进行的。

20.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四个连续反应步骤

21.血脂的主要来源有食物物中脂类、体内合成和脂库中脂肪动员的释放。

22.血脂的主要去路有氧化供能、进入脂库中储存构成生物膜和转变为其他物质

23.酮体合成的原料为乙酰辅酶A

24.脂肪动员的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

25.酮体是在肝内生成,肝外组织利用。

26.软脂酸的β-氧化,共进行7次,生成7分子FADH2和7分子NADH+H,8乙酰CoA,净生成129分子ATP。

27.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的顺序组成的整个体系位于线粒体内膜,通常称为呼吸链。

28.生物氧化的主要产物是H2O CO2 ATP 

29.线粒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为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两条链的汇合点是CoQ

30.NADH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和胞液内产生,在线粒体内氧化并产生ATP

31.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发生的部位在NADH→CoQ之间,Cytb→CytC之间Cytaa3→O2之间

32.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有:

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和嘌呤核苷酸循环

33.血氨的去路有:

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酰胺、转为非必需氨基酸

34.生成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有组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蛋氨酸。

35.一碳单位主要形式有-CH=NH、-CHO、-CH、-CH2、-CH3

36.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

37.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包括胆色素等多种化合物,其代谢障碍会导致黄疸。

38.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成酶;糖原分解的关键是磷酸化酶。

39.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40.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41.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4次脱氢和2次脱羧反应。

42.肝是糖异生中最主要器官,肾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43.三羧酸循环过程主要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脱氢酶;每循环一周可生成10个ATP。

44.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2个ATP;糖原中有1个葡萄糖残基经糖酵解生成3个ATP

45.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肉碱携带限速酶是脂酰-内碱转移酶Ⅰ;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

46.脂蛋白的甘油三酯受脂蛋白脂肪(LPL)酶催化水解而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受脂肪酶催化水解,限速酶是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

47.脂肪酸的β-氧化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它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反应步骤。

每次β-氧化生成的产物是1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新酰CoA。

48.脂肪酸的合成在胞液进行,合成原料中碳源是乙酰CoA并以丙二乙酰CoA形式参与合成;供氢体是NADPH+H+,它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49.乙酰CoA的来源有糖脂肪氨基酸酮体。

乙酰CoA的去路有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合成非必需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酮体。

50.血液中胆固醇酯化,需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酶催化;组织细胞内胆固醇酯化需脂酰-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酶催/化。

51.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称为前导链;不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随从链。

52.DNA合成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复制中所需要的引物是RNA。

53.DNA复制时,子链DNA合成的方向是5′→3′。

催化DNA链合成的酶是DNA聚合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54.DNA的半保留复制是指复制生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其中一条链是来自亲代DNA,另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55.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为转录,催化此过程的酶RNA聚合酶。

56.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全酶由α2ββ′σ组成,其核心酶的组成为α2ββ′。

57.RNA转录过程中识别转录启动子的是σ因子,识别转录终止部位的是ρ因子。

58.RNA合成时,与DNA模板中碱基A对应的是U,与碱基T对应的是A。

59.RNA的转录过程分为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60.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酶蛋白和辅酶(辅基)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前者的作用是决定酶的促反应的专一性(特异性),后者的作用是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即具体参加反应。

61.酶促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速度(Vm)的80%时,底物浓度[S]是Km的4倍;而v达到Vm90%时,[S]则是Km的9倍。

62.不同酶的Km不同,同一种酶有不同底物时,Km值也不同,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是酶的最适底物。

63.竞争性抑制剂不改变酶反应的Vm,非竞争性抑制剂不改变酶反应的Km值。

64.乳酸脱氢酶(LDH)是四聚体,它由H和M亚基组成,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含量最丰富的是心肌组织。

65.L-精氨酸只能催化L-精氨酸的水解反应,对D-精氨酸则无作用,这是因为该酶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

66.酶所催化的反应称酶的反应,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称酶的活性

67.mRNA前体的后加工包括以下四方面:

①装上5′端帽子;②装上3′端多聚A尾巴;③剪接;④修饰。

68.无论DNA或RNA都是许多的核苷酸组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

69.米氏方程为v=Vmax[S]/Km+S双倒数作图法中,横轴截距为-1/Km纵轴截距为1/Vmax

70.人类长期不食用蔬菜水果可能导致叶酸和维生素C缺乏

71.含有腺嘌呤的辅酶有NAD+NADPHSCOA和FAD

72.糖的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73.FAD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简称。

74.甘油磷脂合成的原料有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乙醇胺;丝氨酸;肌醇;需要ATP、CTP供能

简答题

叙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

1,DNA是一平行反向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交接触。

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的长轴相垂直。

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5’;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酶促反应高效率的机制是什么?

酶高效催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①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在两个以上底物参与的反应中,底物之间必须以正确的方向互相碰撞,才有可能发生反应。

②多元催化:

同一种酶兼有酸碱催化作用,这种多功能基团的协同作用可极大的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③表面效应;酶活性中心内部多种疏水性氨基酸,常常形成疏水性“口袋”以容纳并结合底物。

一种酶的催化反应不限于上述某一种因素,而常常是多种催化作用的综合机制,这是酶促反应高效的重要原因。

简述硬脂酸的氧化过程及彻底氧化的能量计算。

硬脂酸的氧化可分为活化、进入线粒体、β-氧化及乙酰CoA的彻底氧化四个阶段。

①,硬脂酸在胞液中进行,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形成脂酰CoA。

②,活化的硬脂酰CoA经CATI及CATII的催化,以肉碱为载体,由胞液进入线粒体基质。

CATI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

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脂酰CoA全部生成乙酰CoA。

④乙酰CoA通过三磷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能量计算:

硬脂酸(18C)(-2ATP)硬脂酰CoA(8次β氧化)9乙酰CoA+8(FADH2+NADH+H+)

8FADH2X15ATP∕FADH2=12ATP

8NADH+H+X25ATP∕NADH+H+=20ATP

9CH3CO~SCoAX10ATP∕CH3CO~SCoA=90ATP

故一分子硬脂酸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净生成90+32-2=120ATP

DNA半保留复制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的遗传特性就蕴藏在DNA分子的一级结构,即碱基排列顺序中,而子细胞的DNA分子是经半保留复制方式得到的,其一级结构与母细胞DNA分子完全相同。

因此,通过半保留复制,生物就能保证其遗传特性代代相传,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遗传保守性的分子基础。

简述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1)半保留复制:

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

子代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

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细胞的DNA双链,都和亲代母链DNA碱基序列一致。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2)双向复制:

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

原核生物是单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真核生物是多个起始点的双向复制。

(3)半不连续性复制:

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平行的,而DNA合成的方向只能是5ˊ→3ˊ。

在DNA复制时,1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叫作前导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的前进方向正好相反,不能连续复制,只能分成几个片段(冈崎片段)合成,称之为滞后链。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复制。

(4)复制的高保真性:

DNA复制的精确度极高,误差率很低,高保真性的机制。

简述DNA复制与RNA转录合成的主要区别

DNA复制

RNA转录

底物

dATP,dGTP,dCTP,dTTP

ATP,GTP,CTP,UTP

模板

全部DNA双链

部分DNA单链

聚合酶

DAN聚合酶

RNA聚合酶

产物

子代DNA双链

RNA单链

碱基配对

A=T

A=U

引物

需要

不需要

计算一分子软脂酸(C15H31COOH)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多少ATP?

(12分)

氧化过程:

脂肪酸β-氧化,经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步反应,产生乙酰CoA和比原来脂酰辅酶A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新生成的脂酰辅酶A再经上述四个反应,最终全部转化为乙酰CoA。

乙酰Co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最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步骤:

7次-氧化分解产生5×7=35分子A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