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031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docx

电力热能专业建设方案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

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的精神,遵循电力企业“作风军事化、工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电力行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之一,是全国煤电基地之一,电力是山西支柱产业之一。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中指出,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生物、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和带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山西煤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批“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就是针对以上产业、行业的主要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是为电力行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专业之一,这给“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山西省高等专科学校中唯一的能源动力类优势特色专业。

所以,重点建设“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努力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为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为山西的煤电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符合电力产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符合山西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要求。

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发展情况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和学校同步发展,始建于1955年,是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的特色主干专业之一。

1986年更名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并于当年开始招生,主要为电厂、电建等发电和电力建设企业以及热能利用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火电机组容量的增大和对运行人员的特殊要求,在热动专业的基础上,于1988年开始举办“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1993年由于火电机组控制技术的发展,开办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方向)”,并于次年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正式招生;依靠“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师资和条件优势,为拓展能源综合利用的领域,于1998年开办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2004年为满足国家和山西省地方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开办了“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两个专业。

至此,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为龙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服务面广的专业群。

1994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教委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999年为贯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精神,对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

2006年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推进“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订。

2.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与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大中型火力发电厂、电力检修企业、电力建设企业、大型企业的自备电厂、热电联产的供热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等单位。

本专业近三年主要就业单位有: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国电赤峰化工有限公司、山西柳林电力有限公司、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中轩生化有限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公司、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公司、天津蓝巢电力检修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电石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有:

大中型发电厂集控运行全能值班员,电厂的锅炉运行和维护岗位,电厂的汽轮机运行和维护岗位,大中型电厂运行点检和技术管理岗位,电力建设企业的热力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电力检修企业的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岗位,发电厂辅机设备运行和检修岗位,电厂脱硫、除灰、化学水处理、燃料运输等设备的运行和检修岗位。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均在95%以上。

3.专兼职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3%;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2%;6名兼职教师均为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增强了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建成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有山西省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学名师1人,山西省高职高专“双师型”优秀教师1人。

4.较为完善的实训实验条件和满足基本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

几年来,动力工程系实验实训和科研设备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全系设有热工基础、流体力学、锅炉、汽轮机、暖通空调等15个实验实训室,总占地面积将近12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500多万元。

有多通道数据采集仪、烟气分析仪、工业分析仪、测硫仪等一批先进的测试仪器和火电厂仿真培训软件(600MW超临界、300MWW型火焰炉和300MW循环流化床火电机组)等工程应用软件。

实验实训设施比较完善,除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基本需要外,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为电力及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

与校外18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10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已成为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5.教研、科研成果及科技服务

动力工程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培养面向电力企业和地方经济、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1994年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于2004年确定为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和《锅炉原理》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工业通风》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网水力工况仿真实验实训装置的开发”被确定为山西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基于工作过程的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筑与课程开发”(DLJS0815)项目获2008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和多项省级教研科研课题,并承担了“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供电整流仿真培训系统开发”等一批横向课题,SCI、EI、ISTP收录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5项,出版专著规划教材50多部,《汽轮机设备及系统》和《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规划教材获电力行业优秀教材。

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大赛”,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山西省大学生科技作品“挑战杯”大赛中取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大赛”中取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同时研制的产品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等。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该专业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符合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山西省高等专科学校中唯一的能源动力类优势特色专业。

6.存在差距

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主动适应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思路;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与电力行业企业主要就业岗位要求还有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升级还比较脱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完全满足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电力行业技术应用、与职业标准还比较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针对性不是很强;教师的“双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还较低;学校的实训实习场所职场环境的营造还有差距,“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专业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依据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精神,本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以及国家“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结合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煤电基地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发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群的优势,结合学校电力特色的特点,立足电力行业、能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突出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求,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作贡献,为山西产业结构向集约、低碳、多元循环发展转变和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积极推进校企对接,遵循电力企业“作风军事化、工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要求,与国电榆次发电有限公司和信誉电力检修公司合作,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精神与团队训练、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制定职业素质教育标准、课程教学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完善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条件,营造职场环境,依托五大发电集团山西分公司、山西国际电力公司以及山西电力建设四公司、检修公司建立“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面提升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和完善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科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一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

(2)具体目标

①与国电榆次发电有限公司和信誉电力检修公司合作,从产业发展和岗位面向分析着手,明确专业定位,形成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精神与团队训练、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融合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岗位生产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制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职业素质教育标准、课程教学标准。

建成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课件5门,重点建设教材5本(锅炉设备及系统、汽机设备及系统、发电厂辅助设备及系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热力设备安装检修)。

②在建设期内,通过落实“教师进生产现场、技术人员进教室、行业标准进课程”的“三进”师资培养思路,培养、聘请专业带头人3名(其中1人是来自企业的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聘请骨干教师10名(其中2人是来自企业的兼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5人来校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加强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强化教师实际技能的训练。

③与国电榆次发电有限公司和信誉电力检修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专业项目共同建设、建设过程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培养、成果共享”的“四共”目标,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④完善校内仿真运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国电榆次发电有限公司合作新建具有真实的岗位训练与职场氛围的“超超临界发电仿真机组”、“生物质发电仿真机组”,提高学生的机组运行技能;与信誉电力检修公司一起,完善和建设“共同设计、共同管理”的热力设备拆装检修实训基地,增加设备种类和台套数以及检修工具,在校内检修基地完成学生基本检修工艺技能的培训;新建2个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室(煤分析实训室、泵性能测试实训室,与国电榆次发电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健全校内生产性仿真、检修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新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3个。

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学方案的设计、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制度化。

⑤社会服务能力目标。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展火力发电企业职工专业岗位培训以及新机组生产准备培训,为企业培训员工300人次;加强现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为企业员工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三、专业建设内容及措施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集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办学功能与一体,教师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学能力于一身的独特优势,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对发电企业在大型化、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的不断提高,有机整合职前职后的各种教学资源,在校企“四共”运作模式下,专业与产业对接,形成完善的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精神与团队训练、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行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岗位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将行业的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生产规范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生产管理规范融入专业教学改革中,开发一系列能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提高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完善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共培、共享”的校内与校外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考评体系,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更好地促成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岗位面向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火力发电厂、电力检修企业、电力建设企业、大型企业的自备电厂、热电联产的供热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等单位,通过多年企业现场岗位需求调研与交流研讨,经毕业生工作岗位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运行值班员岗位群(锅炉、汽轮机、输煤、脱硫、化水等)和安装、检修、调试岗位群(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辅助设备、水泵、风机等)。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企业对相关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操作与检修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培养适应火力发电厂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从事火力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调试、技术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按照电力企业“作风军事化、作业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在实践性的教学环境中,将班组管理的模式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构建满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工作需求,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构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3.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运行、安装与检修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分析,《锅炉设备及系统》、《汽轮机设备及系统》、《发电厂辅助设备及系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实训》、《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工艺实训》5门课程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与企业专家合作,根据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将学生学习过程情况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岗位职业技能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在教学的组织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课程考试的形式,对于理论知识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卷面统一考试的形式,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进行现场操作、答辩形式考核,教学过程中安排小组讨论、小报告、小论文等学习环节,通过撰写课程报告、论文等形式作为过程考核,以结构计分法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4.建设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实验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建设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实验实训基地,是保证教学质量、落实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

实训基地建设将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完善校内仿真运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建具有真实的岗位训练与职场氛围的“超超临界发电仿真机组”、“生物质发电仿真机组”,提高学生的机组运行技能;完善和建设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管理”的热力设备拆装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增加设备种类和台套数以及检修工具,在校内检修基地完成学生基本检修工艺技能的培训;新建2个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室(煤分析实训室、泵性能测试实训室)。

健全校内生产性仿真、检修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教学方案的设计、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制度化。

(1)建设2套发电机组仿真系统软件

新建“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25MW生物质发电机组”。

(2)泵运行与检修项目

主要设备:

2台多级水泵(含电机)、2台单级离心泵(含电机)、2台管道泵、2台试压泵。

(3)换热器检修项目

主要设备:

2台板式换热器、2台管式换热器、2台空气压缩机。

(4)管阀检修项目

主要设备:

蝶阀、截止阀、闸阀、调节阀、逆止阀、安全阀、研磨机、坡口机、电动套丝机、管材、工具(管钳、扳手、套扳等)。

5、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1)建设思路

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是“校企互动、人才互用、整合资源、提升素质”,以课程教学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线,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

(2)建设措施

①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职业规划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评价体系

●制定年度培养计划,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认定及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评价标准及管理制度

②专业带头人培养

●参与相关科研机构专业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

●选派至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机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指导专业建设、主持开展教学改革,从而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指导骨干教师,使其具备丰富现场经验及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③骨干教师培养

●进入其他高职教育机构学习培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能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

●培养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承担应用技术研究

④“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每年派5名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一个月以上,并将此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鼓励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参与职业鉴定考评工作,积极参加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

●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科研课题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1)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校企联合会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项目建设组三级组织体制架构。

(2)建设专业人才共同培养机制

建设校企人才共育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和企业员工,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发展。

一是学校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培训和管理办法,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企业员工培养方案”、“培训质量管理手册”,切实保证企业员工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质量;二是与山西电力建设四公司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共同制定“实训基地使用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获取学分管理办法”,共同考核评价,实现校企双方专业共同建设、建设过程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培养、成果共享的目标,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可控、能控、在控。

(3)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多元投入机制

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源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建成资源多元投入的实训基地和管理体系。

学校建设吸引企业投资的环境,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建设2个“校中厂”。

形成企业人员投入、技术投入的校企共享使用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建设基地管理办法》。

(4)建设“双师”培养机制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强系部领导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改革学校教师引进办法,完善学校“兼聘教师管理办法”,聘用一定数量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兼课教师,确保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加大教师技能培训和选派专任教师到现场锻炼,确保专业课任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促进校企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激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参与各项社会服务。

(5)建立有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引入企业全程质量管理理念,完善学校教学运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规范化、流程化、责任化、数量化的质量标准,继而深化教学、实训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监控、反馈体系,保障教学运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

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环节质量标准、推行教学绩效评价、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实施质量跟踪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教研室管理以管为主,系部管理以评为主、教务管理以导为主、学校管理以控为主”的管理链条,建立一个责任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的全程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全校的教学计划、运行、检查、反馈等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调控。

结合教学过程职业性与开放性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使实训环节管理规范化。

(6)建设合作工作常态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协调运行

聘请行业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生产管理专家、生产技术专家,组建动力工程系“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形成机制,参加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工作,按照电力生产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将发电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新工艺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指导“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树立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积极与发电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解决好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一是成立校、系、项目三级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组织实施。

系成立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项目建设组,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项目建设组,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实现校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