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705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docx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综述

  史前至先秦

  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美术的显著特点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一、旧石器时代

  我国最古老的装饰品如钻孔的石坠、兽牙和磨孔的贝壳等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后期。

  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造型:

  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元谋人石器多属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

  山西芮城西侯渡遗址、山西蓝田猿人遗址有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出现了初步的类型分化;

  北京猿人种类增多,形状日益工整,加工方法也有显著进步。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造型:

  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陕西大荔人,都属距今约10-20万年的早期智人。

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大荔人和许家窑人注意选取玛瑙作为石器原料;距今10万年的许家窑遗址大约1500个石球。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造型及装饰品、刻画艺术品:

  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的单间尖状器、山西朔县峙峪人遗址的小型石器等已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周口店山顶洞还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

在峙峪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一件距今约13000年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

  二、新石器时代

  文化序列: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和出现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黄河下游淄博后李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及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湖北枝城城北溪文化;辽河流域有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

农业于本期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陶塑、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西林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包括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个类型;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山东滕州的北辛文化及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

  长江中游有重庆巫山的大溪文化及湖北京山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与嘉兴的马家浜文化,等。

  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本段后期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

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部门。

  4、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黄河中游庙底沟二期及河南龙山文化,山西长安县发现的客省庄文化;下游有章丘首先发现的龙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有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文化。

  1

  美术:

  1、陶器:

  目前发现的可复原器形的最早实例是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釜形陶器残片,距今10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彩绘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器形与纹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者为代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纹饰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纹饰除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如半坡出土内彩四鹿纹盆、三鱼纹彩陶盆、内彩人面鱼纹盆。

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及山西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出土者为代表,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

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按时间先后,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石岭下类型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构图繁密、回旋多变;半山类型造型稳重大方、色调和谐热烈;马厂类型格调庄重刚健。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杰作。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的薄胎蛋壳黑陶。

龙山文化的黑陶镂刻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为青铜器的出现作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石器和玉器:

  新石器中期裴李岗文化发现有绿松石珠,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也有发现石制的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沿海地区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有大量玉器出现。

其中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玉器,距今约80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3、雕塑:

  1983年在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地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泥塑女神头像;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鸮形陶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碧玉龙;浙江余杭反山玉器上的运用浅浮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雕出的神人与兽面组成的神徽图案;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一座墓中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这是中国墓室装饰的开端。

  4、建筑:

  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主要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黄河流域的房屋主要采用木骨泥墙;长江流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料。

  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时期已有庙堂之类的原始宗教建筑。

5、其他:

  骨角器、编织等。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马家浜文化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源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壁画遗迹,是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另外还有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装饰壁画。

  刻划符号:

山东莒县凌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邹平丁公龙山文化11个刻纹及江苏高邮龙虬庄陶片上的四行清晰刻纹。

  2

  三、先秦美术

  青铜器:

  到夏、商、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有青铜时代之称。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就出现。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六齐”,《周礼·考工记》,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春秋以后,除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商代晚期已形成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四大类。

  夏代青铜器总体上看,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约前2080-1580,1981年出土两件青铜兽面纹牌饰。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代表作;商代后期器形丰富,铭文简短,流行饕餮纹,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江西新干出土的虎耳四足大铜甗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西周时期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记载了武王征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和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可视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杰作,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神面卣;西周中后期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及史墙盘等皆属中后期典型器。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法铸造等新工艺,流行蟠虺纹与蟠螭纹,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虺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标志着失蜡法的卓越成就,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战国时期,青铜器以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广泛运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时代特色最为鲜明。

  雕塑:

  1986年夏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大约相当于商代晚期;传出湖南安化的商代后期猛虎食人卣。

  战国木俑以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出土最多。

  绘画:

  先秦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服务,工艺性绘画也取得突出成就。

  1975年殷墟小屯曾发现建筑壁画残块。

西周曾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庙堂壁画。

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创作尤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

  长沙楚墓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

1949年2月出自长沙陈家大山的《人物龙凤帛画》;1973年5月出自长沙子弹库的《人物御龙帛画》。

从中看出战国肖像画的特点:

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长沙楚墓还出土一幅帛书,亦称缯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情节性的漆画作品。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一件绘有人物车马出行场面的楚漆奁,它通常被看作中国现知最早的风俗画。

  书法篆刻:

  甲骨文、金文。

西周书法以金文为代表。

  先秦最有名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形石碣上的四言古诗,记述游猎、行乐之事,属于

  3

  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形态。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

  工艺美术:

  瓷器是在南方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于商代中期萌生的,最早发现的标本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文化层中,这时烧制的是青釉器皿。

  建筑: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陕西岐山周原发现的西周早期宗庙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正的四合院实例。

  战国时期流行高台建筑。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一、秦汉

  绘画:

  1、宫殿寺观壁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陕西咸阳东郊窑店镇牛羊村北塬上两处绘有壁画的秦宫遗址。

汉文帝三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借以标榜吏治清明。

汉初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丰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磾母肖像壁画。

宣帝甘露三年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据《后汉书·马武传》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在洛阳南宫云台绘制“云台二十八将”开国功臣壁画。

东汉郡尉府舍及学堂也有壁画。

  2、墓室壁画: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

  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传出河南洛阳八里台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

  西汉前期:

以1988年发现于河南永城柿园的梁王墓和1983年发现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壁画初年“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梁王墓主室顶部巨龙升天图,这两处壁画都鲜明的体现出升仙的主题。

  西汉后期:

以洛阳发现的四座最为重要,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和构筑而成,八里台墓、洛阳卜千秋墓、浅镜头墓、烧沟61号墓等,后三座皆坐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

题材有日月形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

烧沟61号墓中“二桃杀三士”故事。

  新莽时期:

此时最流行的壁画题材是日月形象与四神,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初露端倪。

洛阳金谷园村、偃师新村壁画墓。

  东汉前期:

壁画题材沿袭西汉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祝祷升天为主,但是生活气息显著加强。

河南洛阳邙山与金谷园、山东梁山后银山、辽宁金县营城子。

梁山后银山墓,尘世的威仪和享乐压倒了死后升仙的幻想,代表着墓室壁画内容的重大转折,还出现了车骑出行场面。

  东汉后期:

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

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

河北望都1号汉墓、河南偃师杏园村墓、河北安平逯家庄墓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时墓内死者坐帐肖像先河、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墓、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3、帛画:

  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1、3号西汉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T字形旌幡帛画,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场景,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西汉长条形帛画。

  4、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据现有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形成四个中心区:

一、山东、苏北、皖北区;二、豫南、

  4

  鄂北区;三、陕北、晋西北区;四、四川地区。

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西汉晚期:

山东、豫南两地均有发现。

  东汉前期:

山东地区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及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为代表。

孝堂山石祠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为其母所建之享堂,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花香,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东汉后期:

山东、苏北地区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山东嘉祥武氏石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及江苏徐州茅山画像石墓为代表。

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

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均属东汉后期物,艺术风格明显地受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东汉祠堂的作用与画像内容。

  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生与死、人与神、古与今的关系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05W)画像砖

  分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一般认为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

东汉是画像砖鼎盛时期。

它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出土最多。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

  四川画像砖除少量神话内容之外,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

  书法篆刻:

  1、秦代书法:

  官方通行小篆,民间通用隶书,现存秦代小篆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相传均为李斯所作。

2、汉代书法:

  篆、隶、草三种字体并皆通行。

隶书是汉代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书体,代表碑刻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铭》、《石门颂》、《乙瑛碑》。

  雕塑:

  1、墓中雕塑:

  秦陵兵马俑:

位于陕西临潼,1974-1976年陆续发现,主要艺术特点是: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垂直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两汉陶俑陶塑:

西汉前期,从皇帝到某些军功显赫的将领、诸侯王或贵戚,也用陶塑兵马俑随葬,以炫耀其生前地位与权利。

大宗者业已发现五批。

  西汉陶塑侍女俑。

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俑和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俑。

2、汉代木俑:

  汉代的木雕艺术品主要出土于南方,在继承楚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表现题材有所扩大,雕刻技艺也有进步。

  3、石刻:

  西汉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及园林、陵墓装饰雕刻上。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刻是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小安舍村赵佗先人墓附近跽坐石人;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霍去病墓石刻;四川都江堰出土建宁元年李冰石像。

  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陕西兴平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属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造。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将圆雕、浮雕、线雕等技法融会在一起。

  东汉石刻的新成就,主要体现在造型劲健的大型石辟邪上。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的创作。

4、青铜铸像:

  秦陵铜车马、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马踏飞燕”。

  5

  建筑:

  瓦当,秦代除流行云纹与葵瓣纹瓦当外,咸阳、西安等地还出土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及鹿鸟昆虫纹圆瓦当,秦代出现吉祥文字瓦当;两汉最流行卷云纹瓦当及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到新莽时出现四神瓦当。

  门阙是春秋时代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用于墓前和祠庙前。

  工艺美术:

  1、陶瓷:

  西汉后期低温铅釉陶出现,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东汉中晚期,原始瓷已发展成为真正的瓷器。

2、玉雕:

  西汉玉雕的杰出代表作,是陕西咸阳北郊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羽人骑天马玉雕。

3、青铜工艺:

  铜镜。

灯具,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

博山炉。

钱树。

4、其他:

漆器。

染织。

  二、魏晋南北朝

  绘画: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一方面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成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独立出来。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

尤其肖像画得到重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1、著名画家:

  古代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著称的画家出现在魏晋。

曹不兴,三国吴人,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画人物,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影响的画家,也是记载中最早的佛像画家。

  卫协,西晋,创作多是人物、故实以及道士题材的作品,作品被谢赫列入六品中的第一品。

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同时他也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

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

三件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烈女传·仁智图》。

《女史箴图》是以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发展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洛神赋图》摹本有多件,故宫所藏一件较为古朴,是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上述传世作品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屏风画极为相似,屏风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

  用有效的方法分析传为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在主题、理念、风格和样式上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两幅作品的异同。

  陆探微,南朝刘宋,谢赫将其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运用草书体势,形成“一笔画”画法。

创造“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

  张僧繇,萧梁时期,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创造的形象被称为“张家样”。

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

顾、陆属“笔迹周密”的“密体”,张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萧绎,梁元帝,《职贡图》。

  曹仲达,北齐,来自中亚曹国,以画梵像著称,誉为“曹家样”。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所谓“曹衣出水”。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作品多描绘当代题材和北齐的贵族生活,《北齐校书图》,画风与山西太原娄叡墓接近。

  2、绘画遗迹:

  6

  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是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

  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墓,内容丰富,构思完整,描绘天、地、人间三种境界;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拼镶彩绘神兽灵异图像,是汉晋以来表现神仙灵异传统的延续。

  江苏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墓多见有拼镶于墓壁的模印砖画,最有特色的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七贤是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任务,也是美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顾恺之、戴逵、史道硕和陆探微等都以此为题材进行过创作。

画面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隔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与传为顾恺之的作品可相比较。

  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先模印后施彩,较多体现出南朝前期到中期绘画风格的一些特点。

  北朝石刻线画继承汉画像石减地阴刻的传统技法而又有时代的造型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受中原和南朝文化的影响,鲜卑贵族在原有的葬制中吸收中原石室绘刻图案的方式,石刻线画被广泛施刻于石室、石棺及石棺床上。

这些石刻线画所依据的大多是流行的粉本图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宁懋石室和孝子棺石刻线画。

  北朝漆画多描绘人物,常选取汉晋以来流行的孝子烈女、历史故实,画面并书写榜题和赞文,表现出漆画追摹绘画的倾向。

北朝漆画的代表作是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和宁夏固原漆棺画。

司马金龙墓屏风题材内容及一些画面的处理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北朝晚期的壁画墓有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润墓、北齐湾漳大墓、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等。

  3、画学论著:

  顾恺之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迹。

在论画中,他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谢赫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文中首先提出绘画的功能是:

“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陈时姚最撰《续画品》,仍使用六法标准,但不分品第。

北魏孙畅之《述画》是第一部纪传体画史著作。

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

王微《叙画》,“畅神”说。

  书法篆刻:

  1、书法:

  三国承汉,以隶为主而真、行并行,楷书业已兴起。

钟繇,魏国人,楷书;皇象,东吴。

陆机,字士衡,西晋,《平复帖》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变革楷书和行书,被称为“书圣”。

《兰亭序》行草书。

  王献之,字子敬,《鸭头丸帖》行草;王珣《伯远帖》行书。

北朝书家的代表崔浩、卢玄。

2、书法著述:

  梁袁昂奉敕撰《古今书评》,是书品体例的发端。

梁庾肩吾《书品》,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再分三品。

3、篆刻:

  魏晋南北朝印章出现了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

  雕塑:

  戴逵与戴颙。

  南朝陵墓雕刻。

陶俑。

  建筑:

  1、都城:

  曹魏邺城,北宫南市、东西干道贯通的新的城市规划布局,为北魏及唐代的都城所继承。

  7

  北魏洛阳城。

东晋南朝建康城。

2、寺庙佛塔:

  南北朝最通行的佛塔形式是平面方形木构楼阁式塔。

如北魏永宁寺塔。

  除楼阁式塔外,北魏尚有单层砖石塔和密檐多层砖塔。

正光四年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工艺美术:

  北朝晚期北方成功烧制出细白薄润的白瓷制品,自此南北两大窑系形成。

  南北朝晚期织锦流行对禽对兽纹样。

  三、隋唐

  绘画:

  1、道释人物:

唐代人物画面貌

  隋唐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传统,隋代统一之后,南北画家汇集京师,增进了道释人物画家的交流。

原为南北画家遵从的道释人物画样式得到广泛的临习摩写,西域画家传入的画法受到尊重。

  阎立本,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职贡图》及《永徽朝臣图》。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作品中博采众家之长的雄沉朴实的气质也突出地表现在李贤墓壁画《客使图》上。

《历代帝王图》存有两汉至隋代十三位帝王像,莫高窟初唐220窟维摩变中帝王形象的刻画与上述作品在形式上十分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