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027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docx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参评修改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河北省临城中学赵利兴

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曲玉宏

一、【基本说明】

1.模块: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

2.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出版社

4.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侵华日军罪行”,中华民族的抗战(局部和全民族)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来展示伟大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本节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高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讨论法,并结合2007-2012年全国高考的典型试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理解、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以史为用。

五、【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及中华民族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难点:

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

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作用。

七、【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

八、【教学手段】

多媒体视频资料、历史图片等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要同学们在老师带动下一起高歌。

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忽然停下,提问:

“什么时候?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要同学们在老师带动下一起高歌。

回答出: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日本全面侵华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问题:

日军是在什么背景下侵华的

(一)板书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原因:

(教师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日军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

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天皇御笔信》(1867年)

材料二:

日本统治集团精心炮制的对外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共确定五个侵略步骤:

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亚洲、世界。

材料三: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唯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东方会议后田中义一密奏

(二)认可总结强调

(学生总结出后,教师认可并补充)板书

1、日本侵华也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

2、当时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浏览“背景资料”小组和作回答:

(让同桌同学、及周围同学一起讨论,然后自由发言,答案没有唯一性。

主要答出:

日本侵华是由来已久;蓄谋已久,既定国策。

(根据材料一、二)

根据材料三答出东方会议的决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

引入背景资料分析

运用史料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1、请同学阐述日本侵华的史实

 

2、突破难点(结合高考试题)

 

3、思考题:

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几类罪行?

4、(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断,并根据典型试题探究思考,感受历史

(一)展示课件【抗日战争】(同时打出1931~1937年日军侵略逐步加深的地图,以及阅读材料),然后教师

板书:

2、侵华史实

(二)提出问题

1、(让学生结合地图和阅读材料,列举)日军的侵华史实。

学生总结后,教师认可并多媒体展示:

(1)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国”。

(3)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

(4)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5)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

(6)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三)教师强调:

(学生总结出侵华史实后,教师发言:

日本的军事侵略是逐步加深的,同时中日民族矛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展示3例高考试题:

(让学生分析选出答案)

(1)(2010·北京文综·17)“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2007·广东单科·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学生选出后)提问:

这几个题都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认可强调: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

(2010·北京文综·17)依据: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

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

(2007·广东单科·8)反映的是1937-1945年是八年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全民抗战,故1942年若“逃兵役”则会被“骂为冷血运动”。

教师:

板书并设问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哪些?

3、侵华的罪行

学生讨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

军事侵略、屠杀和蹂躏中国人民、对占领区进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等。

教师设问:

(3)结合(2011·江苏单科·8)题,谈谈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

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

(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板书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但要理性爱国

★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死灰复燃

★以史为鉴,知耻后勇。

尊重历史,崇尚和平,面向未来

列举得出

 

选出答案: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选出答案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回答:

民族矛盾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

 

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

“好好学习,将来不让中国人再受这种罪”,更多有的同学则对日本充满了仇恨,要他们血债血偿,有的说要打倒日本人。

1、培养学生梳理教材,提炼信息的能力

 

2、结合高考试题让同学自己分析总结,抗战中中日民族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捕捉信息,阅读史料和联系教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以史为鉴,以史为用。

注意引导学生正视中日关系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1931~1937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创设情境(结合典型高考试题,把握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情况,从而理解国共两党共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典型高考试题展示

 

设问探究

结合下列例题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探究

1、结合史学争鸣,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抗日战争的特点。

板书:

二、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国官兵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安德馨率全营官兵力战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关内人民

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主人士

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要求学生按照表格进行知识梳理

板书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后老师认可,强调并幻灯片展示

(1)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2)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中共政策

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一二九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宣布抗战;

(7)国共协议:

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8)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教师设问:

全民族抗战的原因(合作探究)

板书

2、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战

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是学生根据教材(39-40页)阅读并合作探究得出试题答案。

(4)(2010·江苏单科·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5)(2009·全国文综一·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

“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

”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学生回答出答案后,老师强调)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以及每次会战的特点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

探究:

两个战场抗战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结合下列例题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6)(2009·安徽文综·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7)(2007·海南历史·18)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①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贡献。

抗战初期,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到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②两个战场贯穿始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抗日,直到抗战胜利。

(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和典型高考试题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板书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对抗战的作用

2、中共七大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3、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间和标志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地位

5、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以上学生结合典型试题合作探究完成)

(8)(2010·重庆文综·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9)(2008·江苏历史·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请回答: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答案】

(3)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学生探究后教师强调总结并大屏幕展示抗战胜利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的特点。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②中国人民长期的、团结的、全民族(以国共

合作为基础)的抗战,对打败日本取得抗战胜利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中共的主导作用:

中共努力发动和组织广大

群众,使抗战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多媒体展示抗战的特点:

①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与以前的对外战争相比最突出的特点);

②两个战场、两条战线的并存,且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与其他反法西斯战争相比的突出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倡导建立统一战线;制定全面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以斗争求团结,高举抗日大旗,维护统一战线的存在。

④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⑤以弱胜强。

⑥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1、学生完成表格梳理。

2、探究讨论得出特点①广泛性(区域和阶层):

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

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

东北军民;学生;国民党爱国力量;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

1、学生总结归纳依据教材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A.百团大战

 

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C.台儿庄战役

 

学生回答:

结果说明国民党抗战不积极,作用不大,共产党敌后抗战起来巨大的作用。

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探究讨论得出答案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学生结合试题材料完成

 

学生与老师共同回顾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总结和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阅读、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

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一步理解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共同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从而培养同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和组合整合教材史料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从高考试题和教材所学总结问题,得出结论,美国总统强调中国抗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联系史实,让学生牢记论从史出。

从典型的主观高考试题着眼分析:

抗日战争历史意义和地位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胜的原因。

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整合语言的能力,进一步从理性上认识中国在抗战中胜利的原因,从而进真正感受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史为鉴,更加珍惜美好生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回顾本节知识的,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反馈的能力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回首往事,我们无限感慨;关注现实,我们愕然彷徨。

二战已经结束七十余载,和平的种子深植于各国人民心中,和解的推进与积累也不断结出希望之果。

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依然阴魂不散。

我们一定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学生一起回忆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内容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十、【教学反思】

1、本节主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视频展示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从而在授课中突出情感教育和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分析、理解、比较、概括和表达能,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2、抗日战争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教师准备一些视频资料,背景资料,高考典型试题配合课件授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日本侵华的原因、史实、罪行,关内外抗战史实及全民族抗战的情况,从而深刻理解抗战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更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3、总体上这节课上得非常活跃。

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加之授课形式多样,讨论探究为主,学生整体参与,积极性很高,师生互动,同学积极表现,从而跨越历史,穿越时空,感知历史。

4、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

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5、对教材内容基础知识的梳理主要以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课下解决,个别学生解决不好,老师应该在课上结合批阅情况加以指导点播。

6、从教学方法上觉得学生身上表现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参与性不够,下次在导学案中要注意层次性的设计。

7、通过设立典型高考试题从而联系教材,让学生总结、概括、分析、比较,使学生的参与性高,效果好,对三年备考也很有意义。

8、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则在高考试题的设计和背景材料的选择上这调整下,让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和探究。

十一、【课后反馈】

基础达标:

1、抗战前期,国共两党密切配合的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2、宋女士一生历经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族抗战……(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3、某校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七三一部队”罪恶活动的相关证据,他们主要该去哪进行调查

A.华北B.华中C.西北D.东北

4、对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作战方式与正面战场截然不同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同时存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的特色

5、中国人民能够取得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B.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C.国共两党亲密合作D.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能力提升:

8、(2010·重庆文综·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9、(2009·安徽文综·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10、(2007·海南单科·18)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11、(2010·北京文综·17)“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12、(2007·广东单科·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