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docx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译文]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起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出典]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注:
1、《赠白马王彪》曹植
序曰: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
愤而成篇。
(第六章)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注释:
黄初:
魏文帝的年号(220—226)。
黄初四年为公元223年。
任城王:
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
他作战英勇,屡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赞扬。
有一次曹操竟至摸着曹彰的小胡须说:
“黄须儿竟大奇也!
”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会节气:
魏代制度规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诸侯藩王都要到京师来和皇帝一同行“迎气”之礼,并举行一定的朝会仪式,这叫做会节气。
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须提前在五月出发赴洛阳。
薨(hāng):
称诸侯死。
关于曹彰的死,《世说新语·尤悔》记载说: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dǎn吃)枣。
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杂进之……须臾遂薨。
”
还国:
回封地。
与下句之“归藩”义同。
有司:
指主管该项事务的官吏,职有所司,故称有司。
这里指监国使者灌均。
异宿止:
不得同行同宿。
当时曹植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东省,与白马同属兖州,二王本可结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准他们一道走。
毒恨:
痛恨。
剖:
表白心迹。
陈:
说、提起。
比邻:
近邻。
亏:
欠缺。
分:
情分。
日亲:
一天比一天亲密。
衾帱(qīnchóu):
被子和帐子。
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
姜肱传》。
慇懃:
同殷勤,情意恳切。
疾疢(chèn):
疾病。
无乃:
岂不是。
儿女仁:
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
3、译文: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 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 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 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 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4、曹植生平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由“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
5、《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
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
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六章这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
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
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
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
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
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
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
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
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
(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
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
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
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
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反动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6、时间的无情在于没有岁月可回头,翻阅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也许许多隐现于发黄书卷中的历史片断本身在整个时空长河中已显得微不足道,真正使其承传千古的往往是诗文本身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
堪称曹植后期代表作的《赠白马王彪》正属此类作品,无论对于曹植所处的建安时代,还是对于中华民族古典文学史,《赠白马王彪》都具有非凡的影响意义和艺术审美研究层面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魅力首先总在于其神韵。
览括全篇,《赠白马王彪》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悲凉”之气。
诗文之序背景的交代即植与兄弟等一起进京参加“迎气”例会,任城王不明而死,在植与白马王结伴离京之际两人又被迫分道而行,可谓死别之情未渐生离又在即,彼时这首赠诗已无可避免地笼罩上了悲凉。
当然,这种悲凉绝非简单的生离死别,这是一种深哀巨痛,与兄死弟离有关,与植的心境遭际有关。
从前期建功立业、慷以当慨的理想精神的推崇到后期因愤懑郁闷而以悲剧精神为主流,这绝非偶然。
这股悲凉中蕴涵着对“亲爱在离居”,虽贵为王族却连普通兄弟情感的表现都被剥夺而且剥夺掉这种情感的还是另一同胞兄弟的愤慨;对奸贼弄权、世事艰危的感慨: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对兄弟瞬息阴阳两隔,身危无力扭乾坤的悲叹:
”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对岁月流逝、前途未卜的忧虑: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小我”与“大我”,时政与人世,今时与未来,可以说,生命意识被激活出来后的自然流动让作者的心灵纵横驰骋,愤懑之绪恣肆汪洋,一股悲凉之气力透纸背,令读者无不为之感同身受,综观全诗,前五段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悲凉之调。
悲而不哀,慷慨中不乏豪情壮志,这是《赠白马王彪》体现出来的另一精神气概。
在贯穿全诗的悲凉中这股“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壮突凸而起,起到的艺术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使得既有的那股悲凉更为悲凉,给人一种震撼,也符合作者本身情感变化的逻辑,真实动人。
特殊的生活经理和政治生涯,险恶的权欲人心总是让清醒者于更情形中皈依于无奈,但无奈又绝非清醒者的本色,用豪情壮志体恤自己,宽慰别人,不是自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明智,更是一种深刻的悲凉。
而是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令诗篇跌宕生姿的作用。
前面五段的淋漓尽致铺写已使悲凉之气至深,这时豪情凸起,是一种提升,又为下文即末段悲愤过后的顿悟起到了铺垫作用。
痛定思痛,痛难以避,人生本来就充满无常的祸福,谁都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弄权作欲者虽能主一时之局却依然难逃“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一波三折后归于顿悟的平缓,恰如道家的“坐定”,这也暗合了曹植晚期以老庄哲学寻求解脱之道的实际。
从深谷的悲凉到浪峰的豪壮,再以平缓的顿悟作结,诗歌内容随着感情基调的变化渐次展现,特殊的基调与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结构作为依托,《赠白马王彪》艺术魅力不朽的另一方面就是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的契合。
全诗共七段,在写法上作者采用首尾蝉联形式,既段末之字作为下段段首开头的形式,依景托情,在意识的自然流动中把内心沉痛复杂的感情逐层抒发出来。
首段以叙事为主,渲染了一个别离的氛围;第二段重在写景,以景烘托出人困马乏、道路中阻的旅途艰辛图,为第三段内心情感的表白自然引出作了铺垫。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鸱枭、豺狼、苍蝇”等物象作比,以之寓托自己对“亲爱在离居”,对“谗巧令亲疏”的愤懑。
第四段第五段同上,先寓情于景,再由景触情,掩抑低徊地抒发对世事艰危的无穷感慨。
第六段如上所述,承上启下,感情自然抒发,情发于衷,令人同叹。
第七段笔峰收于平缓,既是对己的悲愤的一种收结,也以余音袅袅之韵引人深思。
从总体上看,《赠白马王彪》在写法上将情、事、景巧妙地溶合在一起,感情抒发上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徊,多角度多方面地将作者心中的悲痛展现出来,艺术功力深厚。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有一句话说:
“干嘛要写作家呢?
他们的书已经足够了!
”这句话可谓道出了作家和作品之间气脉相通的道理。
《诗品序》言“子建建安之杰”,阅《赠白马王彪》,其诗品人品确令人叹服!
7、子建就是子建。
建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有满怀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壮怀,他有一腔志士的肝胆和豪情,他有才子的风流和不羁,他有一个不安于平淡和寂寞的志士灵魂。
即使是在他遭受禁锢与迫害之期,他依然多次上疏求自试,实现自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政治理想;他曾以诗铭志: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
”我理解子建。
毕竟,他的身上有着魏晋名士的风流与不羁,他的脉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代枭雄曹操的骨血与精髓啊!
但是,属于他的天地,却越来越逼仄;属于他的岁月,越来越苦梗。
子建在他的《迁都赋序》中自述: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土,改邑浚仪,而未将适于东阿。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
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最终,子建穷、困、病交迫,英年早逝。
这,也许是子建的宿命。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宿命,被攥紧的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空悬或者纠结,无法挣脱。
于是,他只能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他酒浇愁肠,成为泪,成为泣血的吟唱——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
”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
八月,我来鱼山,子建,我来看你,想为你揩英雄泪,想陪你歌哭,想伴你吟咏,想和你一起凝听天际飘来的梵呗。
也许,那梵音并不是从天际,而是从你——曹子建的心灵里流出来的,从你的寸寸愁肠里流出来的。
如今我来,子建,我沿着黄河的滚滚涛声来,我沿着你建安风骨的诗歌来,我沿着心中的那声声梵呗来。
来看你。
来倾听你。
来读你。
而今,我来登临鱼山,我的心是安静的;八月的秋阳,艳艳,是安静的;秋风微微吹拂,秋风也是安静的;八月的鱼山,亦是安静的;想你——子建,此时也是安静的吧。
因为往事已越千年。
千年,足以让疼痛的不再疼痛,足以让奔腾的不再奔腾。
不想为鱼山叹惋什么,也不想为子建叹惋什么。
我只是想,子建,我懂你;鱼山,我懂你。
枕着母亲河雄浑母性的涛声,听着神秘美妙的声声梵呗,子建,你安睡吧。
8、我国古代许多有志者都提倡树立远大的理想。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鸿鹄之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可谓不远;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四海之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不可谓不大;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的飞天之志(“仰高山有飞天之志”),不可谓不高。
9、曹子建一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短短十字尽诉豪迈昂扬,每每读起,都能感受到子建在受到蹉跎之时,依旧抖擞,奋发振作的力量,令醉不已。
而在当下,“万里比邻”早已不是痴妄,变成最为唾手可得之事。
10、什么是志?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彀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这就是志。
什么是志的作用?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这就是志的作用。
情贵不移,志贵不坠。
痴情人用情,至死靡他;好男儿立志,坚定如一。
根腐则树死,志倒则人废。
与其叹息“庸庸碌碌之徒何其多”,不若反思“壮志凌云之士何其少”。
一句俗话: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这句俗话却说明了一个不俗的道理。
张爱玲感叹:
出名要趁早啊。
成名固然要趁早,立志更是晚不得。
迟来的志,一则开拓的锐气已不足;二则奋斗的时间已不够。
立志迟了,大功必定难以早成。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时候,志在心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时候,志已经在回忆里了。
——一旦屈服,逆来顺受,人生便悄悄地与“颓废”缔结了婚姻。
才分大小,志有高低。
才、志的搭配得当,往往便昭示着成功的曙光在望了。
因此,了解自身在任何时候都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一个伯乐稀缺的年代,更何况,草草拍板总是比细细端详来得痛快。
志向稍大于才能,便是一种激励;志向远大于才能,便是一种打击了。
登山时,如果山很高,那么爬到半山腰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但如果山太高,恐怕连爬一米的热情也没有了。
——当然,对于一个真正有才的人而言,对一座小山头只怕也未必感兴趣。
凡有志者,都希望事竟成。
成不足傲,也许是因为志不够大;败不必馁,也许是因为志向太高。
最忌的是,成则得意忘形、飘飘乎乎,败则一蹶不振、浑浑噩噩。
11、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一起或谈天说地或追忆往昔,很开心也很有收获。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和兄弟姐妹们分别多年,少有联系,但见面仿佛昨天还相互嬉笑打闹一般,依旧十分亲切。
记得出国前向挚友告别,写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今亲历万里之遥两年之久确实觉得大伙未曾分离。
出门在外,常能见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笑看众生相的同时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情谊,愈体会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人生乐在相知心。
12、俗话说:
有志者事竟成。
自古至今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志士仁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或浅或深地表达过。
“鱼跳龙门往上游”、“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激励人们胸怀大志、力争上游。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小河沟里练不出好艄公”,告诉人们要到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的才智,才会有大智慧、大作为。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鼓励人们志在四方,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表达了救助危局的雄心壮志。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展显地是志士仁人壮心不已、奋斗不止的精神。
13、朋友是什么?
《诗三百》里说,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朋友是什么?
汉代人告诉你,是“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是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朋友是什么?
唐诗豪情万丈,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杜甫的“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4、路在前,风在后。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诗人一曲豪迈的离歌,正是开阔的胸襟。
彼此心愿泊在一起,彼此事业拴在缆上。
人生得一知己,岂在朝朝暮暮。
缘起缘落,一切缘分都在风吹的方向找到归宿;云散云聚,一切情谊都在风云际会的瞬间揭开谜底。
人志在天涯,忠骨埋万里。
不学儿女情,江山社稷丽。
15、话别离,那是因为除了生老病死,属离别最公平。
不管你是怎样的一根葱,离别这颗蒜苗都能让你很痛很伤。
客观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但分开,不论是与亲人情人还是兄弟,都是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泪撒枕巾,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这样的爱情,她是他心中的那道火。
可如果不能相见,再有钱有势的人也只能吟诵,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或,你走的时候,我不送你,你来的时候,再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
或,我怕尝别离的滋味,甚至不敢和你相见,见了再用什么法别离呢。
16、要想成为伟人,就要像三国时期的曹植那样“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更要有李白“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那样的胸怀和抱负,否则就只能是“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唐代邵谒便直言相告“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所以,清代的叶燮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古人之所言,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是观之,人不可以不立志,立志不可以不早,志不可以不坚,不可以不高远。
因此,人从小就有应该志向有理想,但人是不是一辈子都应该矢志不渝,一志终身呢?
这恐怕也未必,因为,人总是在一个不断变化中的环境中慢慢长大的,随着个人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果从小立下的志向已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了,那适时调整自己的志向便不失为明智之举,我们反对见异思迁常立志,常立志便是无志,无志者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志应坚却可应时而变,只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当调整未尚不可,否则,为一个终生都不能实现的愿望而努力,人生便会平添许多痛苦。
既然有大才大志之人也未必都幸福,那志大才疏之人痛苦就在所难免了。
有的人还真的完全信了志大则才广,“爵位有多高,能力就有多大”之言,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其得成心愿,于是,在意满志得之时,便自视甚高、能力膨胀了起来,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才能卓越之人,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便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更有甚者,才如蛇身,却有吞象之志,无扫一屋之力,却怀扫天下之愿,结果是处处碰鼻,事事逆意,牢骚不断,痛苦不堪。
只叹自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却不知是志大才疏惹的祸。
读袁枚的《随园诗话》,深感其言之有理,他说“才欲其大,志欲其小。
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
”,才能越大越好,志向越小越佳,也就是说杀鸡用牛刀,又快又锋利,效率高,人又轻松,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相济天下”,做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事,切莫“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太累。
17、一直以来,我都知道,生命分四季:
少年是朝气蓬勃的春天,青年是枝繁叶茂的夏天,壮年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老年是淡定沉稳的冬天。
人之生老病死正如四季轮回,都是莫可阻挡的。
谁能使生命永远停留在春天呢?
现在,却突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滨江路上遛狗逗鸟、怡然自乐的老人,音乐广场旁逸兴遄飞、舞扇挥绸的红衣妇女,忠山公园里同孩子嬉戏得正欢的大人……我从他们孩子般沉醉的神情中、爽朗的笑声间、手舞足蹈的姿态里,仿佛嗅到了春天的芬芳,看到了春天的魅影,领悟到了春天的精神。
是什么使这些本应该活在生命之秋冬的人染上春天鲜活的色彩?
是什么使他们像孩子一样开怀地笑、放声地唱?
又是什么唤起了他们对于生命像春花一样如火如荼的热情?
如果说,一张不老的容颜是因为一颗年轻的心。
那么,让生命回到春天的,也是一颗春天的心么?
曹植少年英才,雄姿勃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自然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饱含希望,甘愿为梦想而拼搏;其父曹操,壮年才“破荆州,下江陵”,仍然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是因为一颗春天的心,呈满坚定,永不屈服于命运。
苏轼游过清寺,抒写一腔豪情,“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正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超脱生命的矛盾,解开时间的束缚,劝导人们永不自暴自弃、庸碌一生吗?
三毛走过撒哈拉,中年的身体里生出新鲜的爱情,讲述五光十色的撒哈拉故事,不也是因为拥有一颗春天的心,懂得在有限的时光里,无限地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吗?
原来,春天的心可以缓解生活的疲惫,可以抚慰衰老的灵魂,可以带你走回生命的春天。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啊!
从今以后,很想永远怀着一颗春天的心。
那么走过风景可以细细品位,路过乐园可以自由玩耍,遇见挚友可以深情相拥,坚持着方向就能遇见最繁华的人生,到达最闪亮的彼岸。
从今以后,很想永远怀着一颗春天的心。
那么经历哀伤可以重新微笑,遭遇挫折可以不流眼泪,坠入深渊可以奋力攀爬,跌入低谷可以寻觅生机,秉承着希望就能把沿途的泪光都埋成宝藏。
如此,心情之喜怒哀乐,已不那么重要了;人生之平淡无奇,也不再索然无味;人之生老病死,也不那么可怕了。
只愿珍藏一颗春天的心。
因为拥有它,生命便永远灿烂在美好的春天。
待到那时,跟海子走,“给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8、往事知多少,还未来得及细拾朝花,你我已行色匆匆,一别天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古人离别灞陵折柳,十里相送。
“咫尺间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今人离别,处处都是驿站,挥手便成别离…………
离别仿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古文人的诗词歌赋,近代文人的离绪别情,都对它一咏再咏,一唱再唱。
离别也仿佛永远都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迁客骚人,离别儿女都曾为之簌然泪下,儿女共沾巾。
表现洒脱点的当然也有。
曹子建: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王子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即使千里搭长棚。
有昨天的相聚,也就免不了今天的分离,而今天的分离也正昭示着明天我们还有重逢的可能。
相逢—离别—重逢。
人生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
也正因为有了这相聚时的欢乐,离别时的苦痛和重逢时的欣喜,以及这一回环往复的过程,苦辣酸甜的经历。
人生才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丰盈充实。
人生也因此而增添了几分亮色,人们因之而添了几许美好的回忆!
朋友,在这离别之时,莫要伤感,更莫要流泪。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徐志摩曾说: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同样离别也应当悄悄,轻轻的来,再轻轻地走,只留下满天的愁绪,美好的回忆,在天际,在心头。
当此之时,易水寒风,青莲孤蓬,南国红豆,渭城新柳,汉卿东风都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