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761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篇一:

20.5遗传与环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

“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

“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

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设问:

“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

(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2:

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小结: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板书设计: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一、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培养条件:

充足光照下黑暗条件下

基因型

表现型

环境二、变异与环境

可遗传变异

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变化能引起生物变异

随堂练习:

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则容易收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表现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遗传的变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4.仅仅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当环境的改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________的。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基因、性状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变异的产生和由遗传的知识都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

遗传教案】

第1章畜禽遗传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变异。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分裂规律。

2.运用遗传的三大定律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

3.具备遗传变异知识指导畜禽遗传改良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遗传物质。

2.遗传三大规律。

3.变异的原因。

【难点】

1.遗传规律实质的理解。

2.变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图片或动画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授课内容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分裂规律。

2.掌握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资料单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细胞膜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类脂构成。

它起着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感受和传递外部剌激等作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全部物质系统。

它是由基质和细胞器构成。

基质呈胶体状态,各种不同的细胞器有组织地分布于其中。

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等。

3.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液)、核仁和染色质(或染色体)等组成。

核是遗传物质聚积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图1-1动物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1.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

染色体包括着丝点、主缢痕、次缢痕、随体和二个臂或一个臂。

(1)着丝点两条染色单体相连接的地方,每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

(2)主缢痕着丝点处常常缢缩变细,不易着色的部分。

(3)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臂上还有另一个缢缩变细的部分。

(4)随体某些染色体次溢痕的末端还附有一个圆形或长形的突出小体。

2.染色体数目各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其数目多少,依不同生物种类而异。

如猪的2n=19对=38条。

3.染色体组型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把全部染色体按各对同源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以及随体有无,依次排列并编号(性染色体列于最后),称为染色体组型,或称核型。

配教材图1-2,1-3

(三)遗传物质

染色体及细胞器上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各种生物共同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

二、细胞分裂

(一)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1.间期间期是两次分裂的中间时期。

2.前期染色质凝结成染色丝并螺旋化,逐渐变短变粗成为明显的染色体。

可见到每个

染色体已纵向分裂为两个染色单体,但两个染色单体仍由同一个着丝点联结在一起。

中心粒一分为二,向核的两极移动并出现纺锤丝。

核仁、核膜逐渐消失。

3.中期核仁、核膜消失。

染色体开始向赤道板移动,最后在赤道板上排成一圈,纺锤丝和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起来。

这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比较清晰,适宜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观察。

4.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之下,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开,各条染色单体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子染色体。

同时,两个独立的子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5.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螺旋结构逐渐消失,最后又恢复成染色质,纺锤丝逐渐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逐步形成两个子细胞。

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方面完全相同,有丝分裂过程完成。

配教材图1-4

(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是减数,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是等数

,即染色体数目不变。

1.减数第一次分裂分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前期这一时期较长,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细线期:

开始进入分裂期,染色质逐渐浓缩成细线状,交织成网。

②偶线期:

各对同源染色体纵向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又叫联会),这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

③粗线期:

染色体变粗变短,每条染色体已分裂为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但着丝点还末分裂,两条染色单体还连在一起。

两条配对的同源染色体象一股粗线,实际上是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因此人们把这时每对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四分体。

又因为它实际上是一对染色体,所以又叫双价体。

④双线期:

染色体继续变粗变短,各对染色体因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相互排斥、背离,而出现交叉现象。

交叉使染色单体发生了部分交换,其中遗传物质也随着发生交换,从而引起遗传上的变异。

⑤终变期:

染色体浓缩到最粗最短的程度,并开始向赤道板移动,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开始出现。

此时是检查染色体的最好时机。

(2)中期核膜、核仁消失,各对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两极纺锤丝与着丝点相连,双价体开始分离。

(3)后期纺锤丝收缩,各对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两极中各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这样,每一极只有n条染色体,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由2n到n的转变。

所以说在后期染色体发生了减数,但这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每一染色体仍含有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4)末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形成两个核,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核仁、核膜重新

形成,形成两个子细胞。

在雄性,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雌性,则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第一极体),极体是只有细胞核几乎没有细胞质的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比第一次分裂简单得多。

前期紧接末期,每根染色体未经纵裂就排裂到赤道板上,然后着丝点分裂,于是两根姊妹染色单体彼此分开(即形成独立的染色体),各向两极移动,到达两极后,组成两个新核。

最后,细胞也随之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配教材图1-5,1-6

三、遗传信息及传递

(一)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

1.遗传信息dna分子核苷酸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2.遗传密码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进而决定氨基酸的排列序列。

这种碱基的排列序列与氨基酸的排列序列的对应关系叫遗传密码。

有64种密码子,1966年科学家已经编排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表。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传递实质上就是遗传密码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1.转录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叫转录。

2.翻译翻译就是按照mrna的遗传密码,在核糖体上将不同的氨基酸合成特定蛋白质的过程。

3.中心法则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dna自身复制过程,称为“中心法则”,它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

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病素rna能以自身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反向合成dna(反转录),这是对中心法则的一个补充。

1.染色体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2.说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dna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第3-4课时

授课内容第二节分离定律

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背景。

2.能说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3.能用图表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资料单

第二节分离规律

背景资料

孟德尔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曾以豌豆、菜豆、玉米、山柳菊为材料进行试验。

豌豆杂交试验用时8年(1856-1864),选用7对相对性状。

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及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就是豌豆自己的花药落到自己的雌蕊上面受粉,而且这个受粉过程在花开之前完成。

这个特性使豌豆可避免外来花粉的混杂,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也决定了自然界中所有豌豆的基因性都是天然的纯合子。

二、具有明显的,易于区分的性状,例如花色的红与白、植株的高与矮、子叶的黄与绿等。

三、豌豆的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确计数。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学会例会上宣读发表;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物杂交试验》一文,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第4卷上。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称为性状。

(二)单位性状

在观察和研究分析各种生物时,需要把生物的性状区分为许多小的单位,每一个具体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

单位性状内具有相对差异的性状。

(三)实验方法

↓↓

f1红花f1红花

↓自交↓自交

f2红花:

白花f2红花:

白花

3:

13:

1

3.实验结果分析

①f1的一致性:

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一对相对性状中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②f2分离:

f2中一些植株表现出这一亲本性状,另一些植株表现为另一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在f1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了,在f2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状分离。

③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为3:

1。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解释

【篇三: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

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

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

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

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

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

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知识点具体内容(略)森林的保护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指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草原的保护草原的三大功能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我国野生生物面临的危险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之后,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

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

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小资料

一、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

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

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

截止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762个。

二、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心。

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

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们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

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

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

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

1982年8月23日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9月20日森林法

1985年6月18日草原法

1986年3月19日矿产资源法

1986年6月25日土地管理法

1986年7月1日渔业法

1988年1月21日水法

1988年11月8日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2月21日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12月26日环境保护法

1995年8月29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1995年10月30日食品卫生法

1996年5月15日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