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参考资料太平鼓历史探源.docx
《兰州参考资料太平鼓历史探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参考资料太平鼓历史探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参考资料太平鼓历史探源
兰州太平鼓历史探源
前言
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
二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头重要吗?
三我为什么对兰州太平鼓的历史坚持已见?
第一章兰州太平鼓起源于北宋时的讶鼓有史可征
一偶然的发现王韶与熙河及其人其事
二关于讶鼓的传奇
三北宋时期关于讶鼓的记载讶鼓在南宋及元明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对民间传说中的元末明初徐达攻打兰州的历史论证
一《明史》中对徐达进军兰州的记载
二《明史》中徐达与王保保的元军决战地——沈儿峪
三《明史》中记载的沈儿峪决战实况
第三章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的诸家之说
第四章当代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的争论
第五章兰州太平鼓历史问题的回归之重要性
前言
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
近日有关媒体报道说:
兰州太平鼓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兰州的市民,对于兰州城市名片的兰州太平鼓的入选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
于是,笔者急忙在互联网上查看有关兰州太平鼓的有关网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网页上看到了在文化部首批公布的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第118目即“兰州太平鼓”的介绍:
118兰州太平鼓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甘肃编号III—15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甘肃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方向。
兰州太平鼓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
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108人。
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
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看到此,依照《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岂不是对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且不是作了“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之官方认定?
对于一个曾经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研究付出过点滴汗水的学人,对于这一认定,此时的我却心中的滋味莫名!
笔者从1994年开始发表论文,提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于北宋熙河地区由宋军军事主帅王韶所编创的讶鼓,其历史为九百多年之说。
这一观点提出后,笔者因忙于他事,无暇再顾,退休后更无心于这一学术研究。
可就在2006年初秋,有一家传媒忽然来采访了我,让我谈谈关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这才打开我那几乎尘封的记忆!
其后,我打开网页查看“兰州太平鼓”一词,让我十分吃惊的是:
先后有文化部网站、南方网、舞狮网、中华文化社区网、全球家庭幸福网、中国藏学网等十几家网站在介绍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时,几乎众口一声的都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即所谓元末明初徐达攻打兰州久攻不下,于春节期间利用社火队进城闹社火在鼓中藏有武器混入城中,里应外合出奇制胜的故事,来作为兰州太平鼓历史的开端,并都断定其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国家名录》中对兰州太平鼓虽没有提及徐达,但却肯定其历史为六百余年,也就是说:
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为六百多年已作为官方的认定。
既然作出这样的历史认定,那我也就真的要与有关方面叫一次真,希望有关方面拿出兰州太平鼓六百多年历史认定的史实依据来!
笔者从1994年起,就提出兰州太平鼓源于北宋当时熙河地区的军政主帅王韶所创作的讶鼓这一观点。
笔者先后在《文艺研究》、《舞蹈研究》、《甘肃艺苑》、《驼铃》、《群众文化》、《民主协商报》、《消费之声报》等报刊杂志上介绍讶鼓与兰州太平鼓间的历史渊源,同时还参加过一些有关会议,竭力呼吁……《兰州晚报》社的记者李建斌、何玉川在1999年7月30日《国庆盛典上的太平鼓》一文中以“讶鼓——太平鼓之祖”为小标题,介绍了笔者的观点,但是,这十多年来,令笔者十分尴尬的是应者实属寥寥,仅有全国政协网上有一篇张一平先生的《兰州太平鼓》的文章中提及了笔者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兰州太平鼓的兴起和影响的日益扩大,许多专家学者对兰州太平鼓这民间鼓舞艺术奇葩产生兴趣,纷纷寻根追源。
在诸种说法中兰州学者曹燕柳的立论考证最为切实可信。
曹燕柳在1995年第三期《文艺研究》上撰文认为,兰州太平鼓为北宋神宗熙宁初年,由驻守熙河(兰州及附近地区)边陲的军事主帅将当地“讶鼓”改造并重新编排之后产生的。
太平鼓创作于边陲军旅,突出表现了军人声威与气势的阳刚之美。
特别是民间更为讶鼓艺术的沃土,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于是太平鼓出现不过几年便盛行于世,以致于“但习鼓舞”、“讶鼓通霄”之类场面的记载也渐渐见诸史册。
曹燕柳经过大量的条分缕析的考证,认为兰州的“讶鼓”改为“太平鼓”,其后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原因,不是鼓发明于北宋的兰州,而是“讶鼓”的“举动舞按之节”,即鼓舞的套路,从兰州传遍天下,而且长达近千年,从北宋至明代之前中国汉族民间鼓舞是“讶鼓”的一统天下,兰州的“太平鼓”虽改名,但求其宗源,是“天下第一鼓”无可置疑。
由于兰州太平鼓具有“形大、量重、声洪、气势磅礴,足以展现勇武剽悍的声威”等特点,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兰州春节社火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年年春节闹社火时,兰州人都要擂响这惊天动地的“太平鼓”,以表达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期冀和寄托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
张一平先生对笔者的观点之溢美之词,让笔者看后苦笑之余思来想去,我个人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被人承认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们应对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负责!
现在是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假若有一天要申报“世遗”呢?
又闻,兰州市正准备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兰州市重要名片的兰州太平鼓,在介绍其历史时,也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么?
众所周知,历史就是历史,民间传说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不能与历史等同的。
谁是谁非呢!
这两种对兰州太平鼓历史的起源不同,历史年代相差达三百多年的两种结论,其中肯定有一个是:
是也;有一个是;非也。
我想立论双方不妨把两者的观点与论证都摆出来,让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世人评说!
二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头重要吗?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那就是这一事物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找到源头,认识现在,才能展望未来,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正如《国家名录》中对兰州太平鼓提出的: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
”
要进行对兰州太平鼓的发掘和保护,要能增进对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弄清其历史源头成为首要的问题了!
如果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所谓“历史”,还能去谈什么发掘和保护?
还能去谈什么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
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头的历史差异两种论说相差达三百年,一个主张为北宋,一个主张为明初,这三个世纪的差距是很难弥合的,也是不容含糊其词的。
作为一个《国家名录》认定的项目,其中所用的一切词汇都应是准确无误的。
三我为什么对兰州太平鼓的历史坚持已见?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追求事物的真缔,任何时候的学术论争都是为了探求历史的本来面目,关于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本人提出有别于往常习惯性的提法,而兰州太平鼓又是作为兰州的一个重要名片的价值地位,弄清其历史更为显得必要了,可自本人提出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之新说之后,作为兰州的学术界,就应该作出反映,赞同的也吧,反对的也吧,都应有个较明确的态度,可是,除了一个对兰州太平鼓几乎是不甚了了的外地一个不知什么资历的叫做林维权的作者,对本人发表在《文艺研究》1995年第三期上的《太平鼓正源》一文,提出了非议:
《讶鼓,非兰州太平鼓之源》,但其全文仅就他所谓的“逻辑”下了这结论性的断语。
而不使用研究历史所通常使用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历史史料去作为其论断的依据,(下文有专章对其高论作回答,这里不作细述),而兰州的学术界对此缄口不答,而有权下论断的权力机关也不于理睬,当我将其观点写成文章,一个在甘肃颇有影响的杂志,当我满怀期望寄去后,该刊来电话:
要想发表,拿钱来!
真让我欲哭无泪,我悲哀,我为我自己悲哀,我为兰州的学术空气悲哀……,一块小石头激不起什么浪花,然而,我还是要作一次蚍蜉撼树之试,我还要呐喊,可池水已结为冰,冰封了。
可我还要去破冰,可能举起的石头只能将坚冰砸一个小小的白点儿,可我还是要试一试!
我还要纠缠下去,只到有人回应……
第一章兰州太平鼓起源于北宋时讶鼓有史可征
第一节偶然的发现
1993年,笔者回归别了八年的文艺界,像复习功课一样,翻阅几乎生疏了的旧业,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偶然读到这样的史料,现录于下:
教军士为讶鼓
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逐盛行于世,举动舞装之状(另作‘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所)制也。
或云:
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
当笔者最初看到这则史料时,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特别是该则史料的下半则,与兰州太平鼓的所谓徐达攻城利用社火队的民间传说有十分相近之处,于是笔者寻找这位王子醇到底是何许人也!
这位无明确朝代,也不知王子醇是名还是字?
在茫茫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寻找,无异于是大海捞针,但还是要硬着头皮试一试,于是,什么《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等在王姓下面搜寻,终于在《辞海》中找到了“王韶”条中有“字子纯”这三个字,可子醇就是子纯吗?
当我带着疑问看完这一词条时,笔者不由地喜笑颜开了,因为这一词条中让我又意外地发现了“熙河”二字!
“王子醇初平熙河……”,两者映证,子纯当是子醇之异写无疑了。
现将《辞海》“王韶”条录于后:
王韶(1030—1081)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字子纯,举进士,游陕西求西北情况,熙宁元年(1068年),上书言欲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遂为神宗所信用。
任以西事,他招降大量羌人部落,置熙州(今甘肃临洮),取河(今甘肃临夏西南)、洮(今甘肃临潭)、熙(今甘肃岷县)、宕(今甘肃宕昌)、亹(今青海门源境)五州,形成包围西夏的形势。
以功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召为枢密副使,后罢去,历知洪州、鄂州等地。
王子醇就是王韶,这问题已经清楚了,那么,熙河又是什么地方呢?
再查《辞海》上有没有“熙河”条?
果然有,现录于下:
熙河路名。
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辖境屡有变迁,元丰后改路名为:
熙河兰会、熙河兰岷、熙河湟廓、熙河兰乐等路。
辖境最大时相当今宁夏中卫西至甘肃境内的黄河、庄浪河、大通河、洮河等流域,和武山、通渭以西的渭水上游流域。
元丰中及宣和后,均曾置转运使。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置熙秦路。
原来熙州就是临洮,熙河,就是熙州和河州的简称,今日甘肃人人尽知河州是临夏的古称,而临洮在古代曾经称之为熙州的知者可能就不多了。
熙河路,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因此,熙河路就是包括兰州在内的一个地区,熙河兰会路,就是包括熙州、河州、兰州、会州在内的一个行政区划,熙河兰廓(廓州,今青海省贵德、化隆)、熙河兰乐(乐都)……等就都十分明确地包括兰州在内,也就是说,当年由王韶编创的讶鼓诞生在今兰州市的附近?
而《教军士为讶鼓》一文中记载的“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这利用讶鼓队赚敌致胜的故事,不是和民间传说中的元末明初徐达利用太平鼓队赚敌的故事有其相似之处?
那么,王韶所编创的讶鼓,且不是与兰州的太平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查到此,真有点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了!
根据这些史料,必须进一步去追溯,那么先弄清王韶到底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韶在熙河地区创作并利用“讶鼓队”赚敌致胜的史料是不是兰州太平鼓队赚敌的民间传说之原型?
如果真的不幸为笔者所言中,那么,现今民间传说中的利用兰州太平鼓赚敌的故事主角徐达,就要让位于王韶了?
假如我的假说一旦成立,往昔传之已久的所谓的“历史”就得改写了!
创造兰州太平鼓历史的,就不是元末明初的徐达了:
王韶才是兰州太平鼓历史的缔造者
为此假设,笔者得一步步地进行求证,用史料来验证我的主张和展示立论依据。
第二节王韶与熙河及其人其事
要以史实和资料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要以新论代替旧说,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但我相信,历史终归是历史,民间传说终归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代替不了历史,历史不会永远为民间传说所替代!
在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中,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
元末明初的徐达和北宋宋神宗时代的王韶。
看一看这两个历史人物,谁与兰州太平鼓历史的渊源更密切?
谁更可能是兰州太平鼓真正的开创者,谁更可能是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的缔造者。
那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个关键人物其人与熙河和兰州的历史往事。
王韶是如何进入历史上的熙河地区的?
“王子醇在熙河”……”此前笔者对熙河可谓一无所知,过去只知甘肃临洮历史上曾叫狄道,今才知临洮在历史上曾称为熙州!
老实说,笔者虽在甘肃工作生活多年,对于甘肃的历史此前也不甚了了,更不知历史上有王韶其人,为了求得史料的真实可靠,笔者几乎翻阅了宋人所有的笔记,查阅《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涵芬堂本的《续墨客挥犀》等原始史料,没想到,这位王韶竟是北宋建朝以来第一位开疆拓边的大将!
一位理应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谓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资治通鉴》二百二十三卷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是他,一举收复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于开始为吐蕃所乘机侵占的长达300多年的东起甘肃天水、甘谷,西至今青海湖以东以及今甘肃陇南的大片失地!
是他,才恢复了甘肃今日的地域!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只用了十几年功夫就占领了甘肃除今陇东以外的全境,公元九世纪中叶,已沦陷于吐蕃七八十年的敦煌,由敦煌义士张议潮率众揭竿而起,建立了归义军政权,甘肃敦煌才恢复了汉民族的原有生活,其后曹议金又率军光复了酒泉、张掖等今河西走廊地区,河西地区才回归中原中央建置,直到西夏李元昊于公元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崛起后,开始占领河西走廊,敦煌于1036年被西夏所夺,李元昊回军又占领了兰州。
而王韶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一举夺回了今甘肃中部和陇南即古熙河地区的历史失地,也恢复了原本是中原王朝故土的历史地域,立下了赫赫军功,并在民族团结、边贸经济、兴修水利等方面都有可以大书特书的业绩,还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如只身赴敌营劝降、利用讶鼓队为军事目的服务等佳话和军事杰作!
据《东轩笔录》记载:
王观文韶始为建昌军司理参军,时蔡枢密挺提点江西刑狱,一见知其必贵,顾待甚厚,数年,蔡知庆州,王调官关中,遂谒蔡于庆阳,且言将应制科,欲知西事本末,蔡遂以前后甘大夫之言及边事者皆示之,其间有向宝议洮河一说,王悦之,以为可行,后掌秦州事宜,遂乞河湟故地,朝廷命韶兼管勾蕃部,自是其谋浸广,欲尽取兰、鄯、廓,知秦州,李师中以为不可,厕言事者亦多非沮,朝廷命脉王克臣乘驿参验其事,克臣亦依违与会同志可,既而郭逵等又劾韶侵盗官物,兴起大狱,俾蔡確推勘,蔡明其无罪自是君相之意,断然不疑,不数年,克青唐、武胜,城熙河,取洮、岷、叠、宕、西团,为熙河一路,由上意不疑所致也。
《东轩笔录》的作者魏泰,是北宋宋徽宗时代人,与王韶应属同时代人,但稍晚于王韶。
他为人无行而有口,工文章,尤能谈朝野可喜事,欲官,不就。
是个性情犷达之士,上则笔记中,可谓是王韶的一个“小传”。
文中说他原是一个小官,当蔡挺在江西担任提点江西刑狱的任上,一见王韶,“知其必贵,顾待甚厚”,数年后,蔡挺知庆州到达抗击西夏的前线,王韶也调至关中,于是他到庆阳拜访蔡挺,并且说他准备参加科考,并想了解有关“西事本末”,蔡挺遂将这前前后后的士大夫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言论与这些年关于西夏的事情“皆示之”,对他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其中一位名为向宝的人有“议洮河一说”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当他考中进士,得“掌秦州机宜”,为实现抱负,遂诣阙(向朝廷)上奏章,请求“乞复河湟故地”于是朝廷命他“兼管勾蕃部,自是其谋浸广,欲取兰、鄯、廓,知秦州。
”王韶对于收复河湟已有了一套实施方案了,但这一方案,“李师中以为不可”,而其他人对此方案亦多议和沮丧,于是朝廷派王克臣来“参验其事克臣亦依违两可”,而此时,郭逵等又弹劾王韶“侵盗官物,兴起大狱”,朝廷又派蔡確来查戡,最后,“蔡明其无罪”,从此“君相之意,断然不疑”王韶得到皇帝和宰相的信任,“不数年,克表唐、武胜,城熙河,取洮、岷、叠、宕、西团,为熙河一路,由上(皇帝)不疑所致也”。
王韶三上《平戎策》,为北宋王朝奠定了对(西)夏的战略决策
王韶他少年时即胸怀壮志,得到蔡挺的尝识,后王韶又赴庆州(今甘肃庆阳),蔡挺遂将朝廷中官员们对西北边事的见解向王韶一一介绍,王韶认真地听取了恩师的意见,又亲自多次深入边境地区调查研究,得中进士后,在时任首辅王安石的支持下,三上《平戎策》,即:
欲平西夏必先复河湟。
受到宋神宗的信任,让我们先来看看《宋史·王韶传》: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
第进士,调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
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
熙宁元年,诣阙上《平戎策》三篇,其略以为:
“西夏可取。
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
夏人比年攻青唐,不能克,万一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之间,牧马于兰、会,断古渭境,尽服南山生羌,西筑武胜,遣兵时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瞎征兄弟其能自保邪?
今唃氏子孙,唯董毡粗能自立,瞎征、欺巴温之徒,又法所及,各不过一二百里,其势岂能与西人抗哉!
武威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县,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
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
诸种既服,唃氏敢不归?
唃氏归则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
且唃氏子孙,瞎征差盛,为诸羌所畏,若招谕之,使居武胜或渭源城,使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异时族类虽盛,不过一延州李士彬、环州慕恩耳。
为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策之上也。
”
(《宋史·三二八卷》
其子王厚传:
厚字处道。
少从父兵间,畅习羌事,官累通直郎。
元祐弃河、湟,厚上疏陈不可,且诣政事堂言之,不听。
绍圣中,用荐者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
会羌酋瞎征、陇拶争国,河州守将王赡与厚同献议复故地。
元符元年六月,师出塞。
七月,下邈川,降瞎征。
九月,次青唐,陇拶出迎。
遂定湟、鄯。
诏赐陇拶姓名曰赵怀德,进厚东上阁门副使、知湟州。
既而他种叛,合兵来攻,厚不能支。
朝廷度二州不可守,乃以畀怀德,而贬厚右内府率,再贬贺州别驾。
崇宁初,蔡京复开边,还厚前秩,于是羌人多罗巴奉怀德之弟溪赊罗撒谋复国。
怀德畏偪,奔河南,种落更挟之以令诸部。
朝廷患众羌扇结,命厚安抚洮西,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
多罗巴知王师且至,集众以拒。
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羌备益弛,乃与偏将高永年异道出。
多罗巴三子以数万人分据险,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
遂拔湟州。
以功进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
三年四月,厚帅大军次于湟,命永年将左军循宗水而北,别将张诫将右军出宗谷而南,自将中军趋绥远,期会宗哥川,羌置陈临宗水,倚北山,溪赊罗撒张黄屋,建大旆,乘高指呼,望中军旗鼓争赴之。
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斩首四千三百余级,俘三千余人。
罗撒以一骑驰去,其母龟兹公主与诸酋开鄯州降。
厚计罗撒必且走青唐,将夜追之,童贯以为不能及,遂止。
师下青唐,知罗撒留一宿去,贯始悔之。
厚将大军趣廓州,酋落施军令结以众降,遂入廓州。
超拜厚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
明年,罗撒复入寇,永年战死,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
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
已而赵怀德约降未决,厚以书谕之,怀德即纳款。
还厚旧官。
入朝,提举醴泉观,卒。
赠宁远军节度使,谥曰庄敏。
这则传记中,十分明确地把王韶的“平戎策”阐述的清清楚楚。
王韶为宋王朝针对西夏的侵扰,构划了一个可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
因其战略思想条理清晰,“平戎策”中将青唐(大约今定西、漳县一带)这一部族所在地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指出:
如果一旦青唐这一最大的部族被西夏军占领,就等于打开向南的大门,西夏军不仅会大掠秦州和渭河地区,还会不时掠夺洮、河一带,甚至陇蜀诸郡尽皆遭到侵扰。
瞎征兄弟所据的岷州、河州也难自保,青海北部的唃厮囉家族,只有董毡勉强自立,瞎征等各不过一二百里的地域,如此分散割据的部族,怎能与强敌西夏抗衡?
况且,今武威以南直至洮州、河州等地,皆汉族故郡县,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一带,土地肥美,趁今诸羌尚未统一,此正是兼抚之时,诸羌若服,唃厮囉敢不归顺?
若唃氏一归,则占有河西的西夏李氏,就在我大宋的股掌之中了!
唃氏子孙和瞎征兄弟在诸羌中有威信,让他们居武胜(临洮)、渭源,让他们的宗族和部族学习汉法和文化,若干年后,他们就可能汉化,也就不再是一个威胁了。
王韶这一大胆的设想,刚刚继位的宋神宗赵顼正想大展宏图,有一番作为,见到王韶所上的“平戎策”十分欣赏,因此王韶很快就得到重用,王韶从熙宁元年(1068年)得掌秦州事宜。
开始在天水甘谷作准备,时任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
王韶不负所望,身体力行地开始实施他的战略构想。
神宗异其言,召问方略,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
蕃部俞龙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属之,诸将议先致讨。
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其成败,遂留宿。
明旦,两种皆遣其豪随以东。
久之,龙珂率属十二万口内附,所谓包顺者也。
韶又言:
“渭源至秦州,良田不耕者万顷,愿置市易司,颇笼商贾之利,取其赢以治田。
”帝从其言,改著作佐郎,仍命韶提举。
经略使李师中言:
“韶乃欲指占极边弓箭手地耳,又将移市易司于古渭,恐秦州自此益多事,所得不补所亡。
”王安石主韶议,为罢师中,以窦舜卿代,且遣李若愚按实。
若愚至,问田所在,韶不能对。
舜卿检索,仅得地一顷,既地主有讼,又归之矣。
若愚奏其欺,安石又为罢舜卿而命韩缜。
缜遂附会实其事,师中、舜卿皆坐谪,而韶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后帅郭逵上韶盗贷市易钱,安石以为不足校,徙逵泾原。
帝志复河、陇,筑古渭为通远军,以韶知军事。
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
“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
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
”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曰:
“敢言退者斩!
”贼乘高下斗,师小却。
韶躬披甲胃,麾帐下兵逆击之,羌大溃,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
。
会瞎征度洮为之援,余党复集。
韶命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遇瞎征首领瞎夔等,与战破之,遂城武胜,建为镇洮军。
进右正言、集贤殿修撰。
复击走瞎征,降其部落二万。
更名镇洮为熙州,以熙、河、洮、岷、通远为一路,韶以龙图阁待制知熙州。
六年三月,取河州,迁枢密直学士。
降羌叛,韶回军击之。
瞎征以其间据河州,韶进破诃诺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狭隘,释马徒行,或日至六七。
瞎征留其党守河州,自将尾官军,韶力战破走之,河州复平。
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
军行五十有四日,涉千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