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396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清华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11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文学:

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

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

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

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

在我看来,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从原始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人类在其还不太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翩翩起舞,在其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唱歌,在其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绘画,在其还不会制定法律条文、撰写科学论文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故事和诗歌。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

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包容诸多的“原点”,一个出发点。

而同时,这个“原点”又使它在人类生命活动史中永远占据一个“顶点”,一个精神的制高点。

如俄国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的:

“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它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像贝多芬、德彪西、梅特林克、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包括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这样的诗人、小说家。

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

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于往昔的追忆,又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

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

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

文学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象征——“在艺术得不到人们的维护,同时又缺乏真正的精神食粮的时代,精神世界是衰微的。

灵魂不断从高处跌落到三角形的底部,整个三角形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倒退和下滑”。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

文学艺术,并不只是一种职业一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诗的心境和艺术的情致,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的人即使一字不识,也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诗人。

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独立自主、自得其乐、自我完善。

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祝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

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你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你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那么,你也就在精神上站稳了生存的出发点,同时也占据了生存的制高点。

1.对文学艺术拥有的“天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模范。

B.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

C.文学艺术应该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思维与本能、本体与现象、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D.文学艺术仰望着天空,是虚幻的想象、理性的张扬,拥有精神的空灵,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因此,它应该支撑起人的生命、支撑起人的情感和精神。

B.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活动史中的精神制高点,贝多芬、托尔斯泰等艺术家是这个制高点上的代表人物。

C.文学作品既可以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D.只要每一个人都努力创作,那么,你就会在精神上站稳生存的出发点,占据生存的制高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艺术家、诗人并非专指能够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人。

B.重视、维护文学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来,我们的时代也可能因此拥有更加充盈的精神食粮。

C.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挖掘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

D.只要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就能诗意地栖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6题,每小题3分;7题10分)(19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

B.然终不遇。

终:

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

骑:

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

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④⑤D.①②④

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

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

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分)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8—9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8.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

试简析。

(6分)

9.试析“燃”字的妙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

(4),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其二)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灵魂远去的村庄

陈柳金

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

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了他?

属猴的祖父有八个儿子,希望有谁能走出山旮旯,但个个都是恋山的主。

祖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猴生儿钻山洞。

我生肖属马,马踏天下,日行千里。

祖父便把希冀转移到了我身上。

弥留之际,祖父紧抓住我的手,气若游丝:

“你不走出去,我死不瞑目!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在属猴的祖父灵位前摆上桃子,心里一万遍地默念“我要走出大山”。

按祖父的遗愿,葬他于村郭的高山之上。

我想,祖父还是很留恋人间烟火的,他可以看到村庄的朝霞夕烟,听到牛羊的长哞欢唱,望到江上的轻舟白帆。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愿景留在了人间。

他站在高山之巅,是想有一天看着我走出大山!

于是,一匹马朝着高山昂首嘶鸣,顿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烈马绝尘,踏破万里关山——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市水利局的资料员考试,以赤骥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一举夺魁,成为了一匹城市中的千里马。

离开老家那天,祖母用柴火在家烧菜,父亲摇着木船载我飘过凌江。

家里的炊烟仿佛架起了一座天桥,一直通向祖父的坟墓。

我想是祖父知道我要来报喜了,专为我搭了这烟桥。

顺着桥的方向来到山腰,在父亲的桃园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正想离开时,瞥见好几人在风中白袂飘飘,我猛一惊。

父亲说,那是看护园子的稻草人,一个大男人还怕没灵魂的人么?

我定了神,把头上的红草帽扣在了一个稻草人头上,嘿,白衣红帽,精神着呢!

我拍了拍它,老伙计,替我好好看护园子,下次回来赏你!

把桃子等供品在祖父坟前一应摆上,点了香烛,鞠了大躬。

我气宇轩昂地把喜讯告诉了祖父,渴望他用桃子再砸一下我的脑袋。

但是没有,祖父心疼都还来不及呢。

回到家,品尝着祖母亲手做的梅菜扣肉、酿豆腐、醋溜鱼和客家黄酒,那个味儿美的啊,至今还垂涎三尺。

可惜,这是我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顿客家美食了。

我到市水利局上班后,被安排到下属的移民办写材料。

不久市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对我市的凌江水库进行加固扩容,须迁移上游的部分居民。

我们村是上游地势最低的一个村,被定为全村迁移。

尽管村民一百个不愿意,但谁敢跟龙王爷掰胳膊?

移民工作很快就开锣了,我忙成了转陀螺,根本抽不出身回老家。

仅一年多时间,全村就迁移到了凌江水库之畔。

回到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户户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块”,全没了过去那种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和闲适。

村民也不再有土地,五谷蔬果都是从街上现买的,失却了泥土的芳香。

吃着祖母用煤气煮的客家菜,再也品不出当年的滋味。

清明时节,我们精心准备了祭品,跋山涉水回到了原来的村庄。

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呢,湖波浩淼,一片泽国,在低处的房屋都成了水底龙宫,只有高处的几座房子还在临水照花,显出无限落寞的怨妇神态来。

再看我的祖屋,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

我的童年记忆一下子淹去了大半。

在那个老宅里,我曾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闻鸡起舞,曾经听着祖父无数次“走出大山”的絮叨,吃着祖母用柴火烧的饭菜……还有,在这村庄里,曾经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缭绕、渔歌唱晚。

而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片记忆化作无情水域……

“你看,那边怎么浮着人?

”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个个人头在浮动,我脸色煞白。

父亲忽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呢,那是村民以前用来看护菜园的稻草人!

便想起了那些守护自家桃园的稻草人。

举目望去,几个白袂飘飘的稻草人仍忠实地守候着,竟然还看见了那个戴红草帽的老伙计,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精神劲儿,耷拉着脑袋,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眼前的凌江在怒吼咆哮,掀起滔天浊浪。

要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断然是不可能了。

便在江边的一棵桃树下摆了供品,父亲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气清,恭备三牲,祭奠尔魂。

伏惟兮尚飨!

点了香烛,烧起纸钱,曾经村庄的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鱼米飘香瞬间灰飞烟灭。

我心情沉重地屈膝下跪,忽然树上掉下一只桃子,嘭一声砸到了我的脑袋,头上长起一个“桃”。

家人疑惑地看我,我真想一个猛子扎进凌江……

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

梦见祖父指着一戴红草帽的稻草人大声呵斥:

你走出了山旮旯,怎么还把全村人都带走了呢!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朴实、自然的笔触,重点描写了“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巧妙地表达了作品深刻的内在意蕴。

B.作者写“我”无法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是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当下,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完全失去了其生活的本来面目。

C.小说结尾写“我”作了一个梦,祖父责备了“我”,实际上体现了“我”因为不能给祖父上坟,不能尽孝心的一种愧疚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如把造乡运动比喻成来势汹猛的湖水;将水泥路面切割出的“豆腐块”的死板和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闲适对比等。

E.小说的谋篇布局,看似随手拈来,随意铺展,实则步步为营,匠心独运。

语言沉稳老练,不动声色,却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2)小说中的“稻草人”具有怎样的含意?

作者反复写它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开篇和结尾处都写到了桃子掉下来砸中了“我”的脑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标题叫“灵魂远去的村庄”,你是如何看待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变成城市这一问题的?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

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去旁听。

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

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

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

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

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

《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

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

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上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蔡先生听过他的课。

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

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

蔡先生认为:

“陈寅恪先生确是大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国学大师’。

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

我问他敢不敢写文章发表?

他说怎么不敢。

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

我知道的陈寅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

”蔡先生这样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

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

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

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

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

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

蔡先生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

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

”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

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

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

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

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发扬光大。

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

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先生的一段争论。

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

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

E.“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是蔡尚思先生的治学观点,也是他的行为方针。

(2)简述三个小标题的作用。

(6分)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6分)

(4)从先生敢于争鸣的优秀品质中,从他的事迹中,请谈谈你获得哪些启示?

(8分)

第Ⅱ卷语言运用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汶川大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B.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从开园到现在,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不绝如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古城西安的世界影响力。

C.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一种宽容、不为已甚的态度。

D.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了,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

快走人吧!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①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②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③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④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⑤它巧妙地搭配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在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A.③①⑥⑤④②B.⑥⑤②④①③

C.①③⑤④②⑥D.③⑥④①②⑤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

《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不超过25字)(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3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XG迪斯尼乐园开业前,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旅游热点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您有前往XG迪斯尼乐园的打算吗?

(2)影响您光顾乐园的最大因素是

请你整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给乐园管理层提出合理建议。

结沦:

(4分)

建议:

(2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我一直相信我师父李雪健的一句话:

演戏就像爬山,不要以为你爬上一座山就到达了终点,只有你爬到下一座山,你才明白以前那座山只是起点而已。

——演员黄海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