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047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

一、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每课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

何时铸剑为犁”。

一 新闻两则 毛泽东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

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

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4、①时间:

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②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③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④原因:

解放全中国⑤经过:

三路大军渡江情况⑥结果:

顺利渡过长江

5、①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地点:

南阳③人物:

中原我军

④原因:

我军胜利的攻势下⑤经过:

我军击败蒋军,建立了七个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

⑥结果:

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

二、芦花荡孙犁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

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

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

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

①景物描写②人物性格:

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三蜡烛西蒙诺夫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

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

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的线索: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大围巾 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 爬 跪 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选自《雨果文集》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巴特农神庙:

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卫城之上,原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3、伏尔泰:

法国思想家,著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

4、雨果的态度、立场:

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5、课文结构:

1-4段赞美圆明园5-10段谴责侵略者

6、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反语)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1、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于虚无》等。

2、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渲染氛围,无限悲哀)

3、悲哀:

残酷的历史使人悲哀

4、美丽:

人民不忘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死者

5、真实:

眼前所见一切

6、荒缪:

47年前纳粹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已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

7、迪桑卡的诗(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最深刻的控诉)

8、明赫白:

真诚的忏悔

9、日本人:

自私的狡辩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六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

①阿长称呼的由来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④买《山海经》★⑤一些繁琐的道理⑥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

①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③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描写阿长:

外貌、语言、行动、神态。

5、“我”的心理:

对阿长的隔膜和轻视。

七背影

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

①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4、父亲的外貌描写:

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

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

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八台阶

1、选自小说集《台阶》。

2、旧台阶(1-6)三级青石板地位低

新台阶(18-29)九级水泥地位高

3、父亲的性格:

倔强,勤劳,坚强,俭朴,谦卑

4、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混杂了敬仰,赞叹和同情。

九老王

1、选自《杨绛散文》杨绛散文集:

《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堂吉柯德》

2、镶嵌:

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

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作者之所以“愧怍”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5、生活情况:

①职业,谋生手段②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③居住条件差

6、交往的事:

①带送冰块②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③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

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9、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平等观念。

十信客

1、选自《秋雨散文》。

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

2、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

余秋雨的写作风格:

典雅,质朴,畅达

3、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4、信客生涯:

①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②工作繁忙③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④代写书信

5、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后当代理人,具体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6、信客:

诚实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通达世理

7、老信客略写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赞赏和同情

8、年轻信客详写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赞颂和褒扬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

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1、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下定义:

揭示……的本质特征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界限分明③举例子:

具体、真切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④作比较:

突出……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

生动形象⑥列数字:

准确说明⑦引用: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十一中国石拱桥

1、第一段中心句: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逻辑顺序:

①石拱桥的总体特征: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②具体介绍两座桥

③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逻辑顺序):

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

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像一张弓。

②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④形式优美

5、卢沟桥说明方法:

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

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

十二桥之美(说明性小品)

1、画之美:

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

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十三苏州园林叶圣陶

1、苏州四大园林:

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2、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①从全文看:

从整体到局部②从各部分看: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注意)

3、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4、苏州园林的特点:

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全文总纲: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十四故宫博物院

1、说明对象:

故宫博物院

2、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

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龙:

突出皇帝的威严

十五说“屏”陈从周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印用

2、屏的作用: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3、屏的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的好处:

做文章具有很浓厚的诗意和韵味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

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2、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4、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十七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

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本文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

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

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

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挽救珍稀动物

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

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

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估计“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4、两文作比较:

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

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

”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第五单元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个变化表明:

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

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

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

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

妻子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像这样。

今: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今:

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