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docx
《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
《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问题提出
1、经典诵读:
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
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
因而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2、经典诵读:
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
“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
”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9年春节,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财贵教授也在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全盘化西论”。
3、经典诵读:
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经典诵读:
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
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座谈会上说:
“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
’这话有点极端。
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
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
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二)研究现状述评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
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
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
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
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
第二、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
第四、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
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
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
因此,我们提出了“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诵读经典,无疑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语文素养?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3—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
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
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
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
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
“不求甚解,只求熟读”。
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
因为,还在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人们机械记忆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对较少的时候,抓住这一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国学经典以后,我们成人最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这是一份美丽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战略眼光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与心血的等待。
当我们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与把握这种等待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动物生长中的反刍原理可以引进我们国学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因为反刍原理告诉我们,预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里慢慢蠕动、消化,最后将会逐渐地转化为它所需要的养料;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
2、《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
、湖北省大冶市新街小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研究《千人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教案编辑成《经典诵读课程教案集》,继续完善《千人诵读》这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和制度保证
(一)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二)课题研究的制度保证
本课题将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实行上级领导分级管理,并通过课题简报、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自检、课题网站建设和维护等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与实效性。
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课题组领导将定期了解和总结进展情况,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
实验教师认真负责、努力攻关,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资料保证
我校拥有3.5万册藏书量的图书室,拥有312台电脑,建有校园网及网站,可以随时共享最新教育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具体操作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元月—2011年4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建立以及开展教育教学论坛。
(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追踪法、交流讨论法、个案调查法、资料查询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A、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书面材料分析,了解有关情况。
B、实践研究法: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C、行动追踪法:
调查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实践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生活中的自主积累方式进行跟踪、记录以及有关数据的对比。
D、个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
设重点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在取得面上的经验的基础着重分析“点”的经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
E、资料查询法:
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探寻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策略。
F、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对三个变量作出客观的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主要研究手段:
具体通过分年段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策略实施,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等手段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总结出有效的积累与运用策略。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论指导实践,从教学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
B、发挥各个学校优势与个人优势,发挥个人和全体成员的合作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实践跟踪调查、网络资源和电子图书查找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