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620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媒经济学答案.docx

传媒经济学答案

传媒经济学答案

【篇一: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大全】

名词解释

欲望:

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

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

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

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

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

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

是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

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边际分析:

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二、选择题

1.c2.b3.b4.c5.d

三、判断题

四、问答题

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

为什么说资源的稀缺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答:

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

我们很难想象存在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

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的欲望的经济物品和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对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资源的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总是不足的。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就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的,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物品所需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这就是稀缺性既绝对又相对的理论。

正是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使经济学的诞生成为必要和可能。

2.什么是经济学所谓的“选择”?

它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答: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性,人类社会必须决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选择”。

选择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如下:

(1)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生产多少?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

因此,它必须对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及其生产多少做出必要的选择。

(2)如何(how)生产?

确定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后,就存在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就是要解决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问题,如用石油发电,还是用煤炭发电,或是用水力发电?

而同样的产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人们必须决定这种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组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3)为谁(forwho)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

为谁生产即如何分配的问题。

生产的经济物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根据什么原则?

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

分配的数量界限如何把握?

等等。

3.你要完成大学学业有哪些机会成本?

答:

上大学除生活费以及交纳学费、书费外,实际上还存在时间成本,如果把这段时间用来工作可以挣得工薪,因此时间成本也是上大学支付的机会成本。

4.什么是资源利用?

它包括哪些基本问题?

答:

就是指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经济物品。

资源利用包含下列三个相关的问题。

(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达不到最高水平?

这就是“充分就业”问题。

人们对重点高中、大学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普通高中、冷门专业的学生就相对少得多,许多师资设备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

这就是因为经济中会有周期性波动。

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即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是“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例如,中国近3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是非常少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3)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于稀缺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影响。

这样,解决经济问题就必须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

这就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2008年1—8月,我国cpi(消费物价指数)涨幅约为7.3%,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

尤其是猪肉、食用油及蔬菜的价格轮番上涨,使人们感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

前者可以由微观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5.什么是经济学?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研究的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内容相当广泛,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基础。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大”的经济学,研究的是“大”的经济单位,即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补充。

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也就是说,它们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这种不涉及制度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

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其发展也较成熟,是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例如,就业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即工资理论,商品价格如何决定即价格理论。

再如,凯恩斯主义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

6.学习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答:

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

或许你并不想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认真学习经济学。

(1)为更富裕而学。

作为消费者,你要在众多的消费组合中做出选择;要生活得更富裕,就要争取更多的收入;如何使用你的现有资源(如劳动能力、专有技术或储蓄)去挣更多的钱;等等。

这些问题显然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尤其是,如果你想成为投资人、股票(债券)经纪人、推销员、财务

分析员或企业管理者,经济学就显得更重要了。

(2)为更聪明而学。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每天都面对大量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政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等等。

你需要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对这些问题做出反应。

经济学虽然不能使你成为天才,但肯定会使你变得更聪明。

(3)为更好地理解世界而学。

你每天都会通过新闻传媒接触到大量经济问题,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

五、计算题

某人决定暑假参加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这样,他就不能去打工,打工可以赚2000元。

参加这个学习班的学费是2000元,书本费为200元,生活费为1400元。

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

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机会成本是这段时间打工可赚的2000元。

某人拥有一块土地,如何利用这块土地,他面临着多种选择。

假定他只有三种选择:

种粮食、种经济作物或出租。

如果选择种粮食,预期年收入为8000元;选择种经济作物,预期年收入为10000元;选择出租,预期年收入为6000元。

假如他选择了种粮食,机会成本是多少?

这块土地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答:

假如他选择了种粮食,预期年收入为8000元,此时失去了种经济作物或出租的选择,在放弃的这两种选择中最高的收入是10000元,所以机会成本是10000元。

这块土地种经济作物收入是10000元,而种粮食则是8000元,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第2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需求:

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需求函数:

如果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如果把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即函数关系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均衡价格:

就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商品需求量正好等于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某商品的供给量,或者说均衡价格是指某一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

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价格弹性:

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

的反应程度。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吉芬商品:

一般指低档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呈正方向变动。

支持价格:

是指政府为了扶植和保护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

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或抑制某些产品的生产而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二、选择题

1.c2.a3.d4.c5.a6.a7.c

三、判断题

四、问答题

1.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分别有哪些?

答:

影响需求最重要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本身的价格与其需求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其需求量增加。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多。

因此,从市场需求来看,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人数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情况,显然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3)相关商品的价格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相关商品有两种情况:

一是替代商品,即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这种情况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则会增加,反之亦然。

(4)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取决于消费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及个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欲望,也取决于社会消费时尚和风俗习惯。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预期包括消费者对自己的未来收入与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

这种预期影响购买意愿,从而影响需求。

一般而言,消费者如果预期其未来收入水平提高、商品价格上涨,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降低、商品价格下降,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

(6)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的变动

人口数量的增减会使需求数量随之变化。

人口数量增加时,需求数量增加;人口数量减少时,需求数量减少。

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结构,从而影响对某些商品的需求。

(7)政府的有关政策

【篇二:

媒介经营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解释

1.传媒经济:

(1)以传媒业为核心所组成的经营管理类的学科。

(2)是大众传播学和微观经济学交叉的结果,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分支,从属于

微观经济。

(3)它的形成在西方欧美等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美国。

在中国形成时间

较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在传媒业竞争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

2.传媒市场:

(1)以传媒为中心的另类传媒产品市场所组成的整体市场,包括硬件(印刷类、

电子类)的传媒市场和软件(稿件市场,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等)的传媒市

场,以后者为主。

传媒市场是一种包含内容相当广泛的信息市场。

(2)特点:

a.产品多属于无形产品(如信息);

b.产品多属大众产品;

c.与信息技术市场成同步运行的态势;

d.运营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社会效益(尤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3.市场细分:

指经营者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把一个市场分割成若干个小市场,然

后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组织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目的是提高细分市场在整体市场中的

竞争力,扩大细分市场在整体市场所占有的比重,市场细分化是民营活动中必备的思路之一。

对市场的细分,可进行多重细分,市场细分越细,说明对消费者的了解越充分,对自身

的经营条件(如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越明确,对经营活动越有利。

4.市场营销组合(4p理论):

包括产品本身,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四种方式。

其中,产品本身是基本因素,价格是唯一不增加成本的因素,分销渠道是卖家让渡消费者,

促销方式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公关,人员推销和直销等方式。

5.传媒效益:

(1)效益是指正向的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效益是指生产性活动中投入

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2)传媒效益是指利用一定的传媒工具进行信息传媒所带来的效益,它

是处于传播者效益和受众效益之间,是实现传播者效益和受众效益的桥梁,传播者效益和受

众者效益则是整个传播的两极,失去任何一极,传媒效益则无从谈起。

6.印刷媒介:

(1)一般指报纸、杂志书籍等以纸质稿为主的传媒渠道。

(2)从大众传播的角

度来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通过印刷技术、印刷设备,把文字,图画等信息符号的原稿复制

在纸上,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的报社,杂志社,图书出版社等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包括

五要素:

印刷技术,印刷设备,符号信息,编辑人员,组织机构。

7.电子传媒技术

(1)电子传播也是一种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工具,是以电的掌握和应用为前提条件。

从18

世纪起。

人类开始传播有关的信息内容,从电报的出现作为电子媒介的市场。

(2)与印刷媒介相比较,电子媒介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

(3)包括电子媒介机构,如电(视)台,网站,电影制片厂和通讯部门等

(4)机械设备,具体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输的设备,电影制片厂的拍摄设备,卫

星及地面站的设施,电话等的传真设备。

8.受众的媒介观念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介与受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送和接受的关系,媒介心中要有受众,受众心中也应有媒介。

也就是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的媒介选择观念,选择何种媒介,如何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当中的那些信息是构成媒介观念的一个基点和前提。

(2)受众的媒介观念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受众在媒介观念上必然存在差异。

(3)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

9.传媒产业:

产业是指生产具体性质的产品生产单位所组成的生产群体,或是具有同类社会经济职能的社会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群体。

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或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处理、传输传媒产品或提供传媒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各类传媒组织(机构)所组成的群体。

这个群体通常分为三大部门:

报业产业部门,广电产业部、电信产业部。

10.传媒管理:

传媒管理机构和人员为了提高传媒的信息传输效能而对传媒及其组织行为所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培训和调节的过程。

按管理内容不同可分为:

(1)传媒宣传管理,

(2)传媒经营管理(以广告经营为主,兼多种经营),(3)传媒的生产管理,(4)传媒的技术设备管理(对广电传媒尤为重要),(5)传媒的人事管理(核心),(6)传媒的财务管理(主要指资产管理),(7)传媒的网络技术管理(网站运营)

11.传媒管理的组织职能:

作为传媒管理中的一般职能,传媒管理的组织职能是传媒机构对其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制度化的安排的职能。

实质表现为,传媒机构内人力资源、媒介资源以及物质、财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12.传媒管理的控制职能:

作为传媒管理中的一般职能,传媒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目标得以实现而对传媒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调整的管理活动,包括对媒介内各部门之间工作关系的协调。

二.简答题

1.传媒市场得以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微观条件:

(1)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传媒产品及服务

(2)消费者必须自觉消费这些产品和劳务

(3)产品的价格应当合理(使经营者有利可图,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努力达到两者的“共赢”)

(4)传媒机构以及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技能。

2.传媒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a.传媒市场的产品多属于无形产品(如信息)

b.传媒市场的产品多属于大众化产品

c.传媒市场与信息技术市场成同步运行的态势

d.传媒市场运营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优先;在社会效益无法保障时,宁可放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相辅相成)

3.传媒效益的考核指标有哪些?

(1)传媒效益的社会效益指标

a.大众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指标

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势必影响媒介的可信度,进而影响传媒组织的社会效益,最终影响其经济效益。

b.大众传媒业人员的素质指标(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c.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指标

(2)传媒效益的经济效益

a.信息传输效率指标

b.成本考核指标,在保证一定产业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空间。

c.营销利润指标,努力实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实现传媒产业的可再生化生产。

4.影响传媒效益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1)资源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

(2)政策性因素,它是国家和政府为指导和调控信息产业或各媒介行业所制定的措施和准则。

如,新闻出版署的《地方性报纸允许“跨区域”经营》;集团化经营(副省级报社以上要组建报业集团;广告经营主体的扩大,不仅有专门的广告公司,各传媒机构可设立自己的广告部门。

(3)信息产品的质量因素,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传媒产品的使用价值极大影响着它的社会效益)

(4)受众因素,受众的需求能决定经营者的产品供给,受众在传媒活动中虽处于接受信息的位置,但传媒经营者不能一味地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

传媒经营者应以社会效益为先,提供高尚健康的内容给受众。

5.实现传媒受众消费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a.人际型渠道,如书籍的交流、互赠等

b.公众行渠道,如公共图书馆、阅报栏等

c.市场型渠道,如收费电视,电影院,报刊订购等

从经济偿付手段看,前两种基本属于无偿消费形式,第三种是有偿消费形式,受众消费主要是针对第三种渠道形式的。

6.传媒受众消费的特征是什么?

与一般消费者的商品消费相比,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a.都是消费者有意识,、有目的的产品消费活动。

b.消费者的主体能动性较强

c.消费过程中都包含消费者,消费动机和影响消费的主客观因素。

但受众消费也具备其他消费所没有的特点:

a.受众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受众消费的淡旺程度能反映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状态。

b.受众消费的状况能够直接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的文化精神状态。

c.在受众消费活动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受众的信息消费过程是一种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时完成的,其中心理的认知是整个过程的主体。

d.受众的消费需求弹性大,因为信息的非物质性导致信息产品分布的非均衡性。

7.传媒受众的消费权利有哪些?

(1)信息获知权(知情权),受众能够按照个人所能选择的方式获取或寻求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参与权,受众能依法享受传媒提供的信息服务,享有表达自由和平等参与信息讨论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体现要具备两个条件,社会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信息技术达到可行的程度。

(3)信息消费权,消费者有权通过传媒的广告传播及其他信息传播获取信息,有权获得广告介绍,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时有关的全面、真实、充分的信息的权利。

(4)舆论监督权,受众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或传播媒介,行使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及政府决策层、各类媒介的行为。

8.关于传媒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不带功利性目的,来充实人们精神需求的传播活动。

(2)传媒“麻醉”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

大众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有可以为恶服务的大型机构,不过不加控制,传媒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如电视中的色情暴力的出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大众对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组织所反映的信息都信以为真的话,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9.媒介广告经营管理中广告价格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大众传媒产生以后,广告也随之产生,大众传媒成为广告最重要的媒介成交渠道,广告也成为大众传媒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收入渠道。

为适应市场发展,广告价格的制定也要有一定的依据,

(1)如电台,电视台的发射功率,信号覆盖率;

(2)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