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559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永年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很喜欢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

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

材料反映出:

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

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

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

【答案】B

【解析】回答此题要紧密结合材料,所选选项必须与材料的主旨保持一致,鲁武公九年即为公元前817年,当时西周周王王位的继承,新诸侯王的产生主要标准还是按照宗法制,即由周王或诸侯王的嫡长子继位,这确保了王权的平稳过渡,材料中周宣王要求鲁武公立其小儿子为嗣君仅仅是个案,所以A、D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周宣王要求鲁武公立其小儿子为嗣君的事情当时遭到周朝大夫樊仲甫劝阻,樊仲甫认为他这样做违背了宗法制的继承规则,会降低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故C错误;按照宗法制等级,小儿子姬戏立为国君的话,大儿子姬括将为分封到地方做卿大夫,姬戏为鲁国的大宗,姬括为小宗,故B说法正确。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D

【解析】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C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D项。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具有独立性,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是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

……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材料反映了郡县制的好处和深远的影响。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因此选择C。

A项与“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不符;B项错误,题干评价的是地方行政制度;D项与“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不符。

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叙述不“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材料当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说明当时汉高祖在制定制度时,一方面借鉴了秦代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还借鉴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联系史实可知,在汉代初年,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同时还分封了诸侯王。

因此此题应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

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A选项。

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故排除。

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世家子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

D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科举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宋朝的枢密使

D.唐朝的节度使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宰相权利的变化

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排除;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C项;首辅权力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并非失控,排除D项。

点睛: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8.《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

”材料说明军机处: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D.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可知,文件由军机处直接面呈给皇帝提高了行政效率和保密性,同时采取的“银印”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保密性,D项正确。

军机处实际上是君主加强皇权的工具,而不是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排除A。

题干没有阐述决策的过程和方式,无法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反而不利于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排除B。

题干主要是说的是军机处对文件的处理,并没有提及军机处的地位,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地方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权力较大;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权力由变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需要地方权力是上下起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10.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A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B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

宋至元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C项错误,符合设问。

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D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关键是正确解读表格史料“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选项逐一排除即可。

1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宋朝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了中央集权

D.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地加强。

故选B。

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官吏不再世袭;宋朝采取措施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式的机构。

因此ACD均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清朝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消弱相权加强君权。

1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考点:

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

13.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

“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自主权

D.司法主权

【答案】D

【解析】“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可说明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因此西方列强破坏的是中国的司法主权,本题选择D选项。

B、C错在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的内容;A选项不符合题意。

14.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说明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所以排除A、B。

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没有挽救封建政府的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因此选择C。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15.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其主要依据应是: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

C.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答案】D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谓的革命性质是有革命的任务所决定的,联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民主革命是指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反侵略作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故此题应选D项。

ABC与民主革命无关。

点睛:

结合中国国情认识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的的革命即是近代的民主革命。

1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

1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信息“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综上可知,C项的表述最全面,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相关,排除;B项本身属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

18.革命口号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下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是抗日战争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因此,排列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B。

ACD不符合时间先后顺序。

19.《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未能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A

【解析】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即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共产党人没有组织武装进行有效抵抗,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是在土地革命时期。

C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是在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之时,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选A项。

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西安事变……一个统一的中国”,学生应该正确判断题干的时间,即西安事变,1936年,再结合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28年”。

22.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3.观察并分析下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130

1940

3395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39

169562

1942

87719

 

A.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的数据分析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巨大,说明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与图表无关,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为内容考查抗日战争。

表明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2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指的是1927——1937年,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故①项理解错误,排除ABD;②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③项是遵义会议,④项是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符合题干时间。

故本题答案选C项。

2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排除A;材料中的“侵略”也不止是“鸦片战争”,排除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D。

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

26.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D

【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广泛的阶层参与,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家的首都、国旗、国歌等,当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因此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直至l954年人大制度的创立。

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新中国成立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因此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7.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的召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