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224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docx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

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证

 

(基层医疗机构版)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针灸学会

二〇一六年七月

前言

2016年入夏以来,安徽省长江及巢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为发挥中医药在救灾防病工作的特色优势,指导一线医务人员和灾区群众合理运用中医药防治洪涝灾害常见病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贡献,受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针灸学会组织本省著名中医药专家针对我省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常见病证,编写了《安徽省洪涝灾害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2016年)》。

本手册分基层医疗机构版和居民版两个版本,基层医疗机构版主要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中医药防治洪涝灾害常见病证时运用。

本手册分为群体性预防、常见病诊治、中医适宜技术三个方面,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存在许多不足,敬请广大读者、医者批评指正,为今后修订完善提供借鉴。

目录

一、群体性预防1

二、常见疾病1

2.1细菌性痢疾1

2.2急性胃肠炎4

2.3食物中毒6

2.4感冒9

2.5中暑15

2.6咳嗽18

2.7小儿腹泻病23

2.8失眠症31

2.9抑郁症39

2.10湿疹46

2.11丹毒49

2.12浅表真菌感染(癣)51

2.13疥疮54

2.14毒蛇咬伤56

三、中医适宜技术61

3.1中医心理疗法61

3.2针灸疗法63

3.3中医推拿疗法74

一、群体性预防

目前安徽流域正值暑热和多雨季节,气候特征是暑湿夹杂,易从“暑热夹湿”为病,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应饮用“清热解暑、芳香化湿”之品为宜。

推荐通用预防方法:

(1)荷叶(新鲜)10~15g,生姜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2)荷叶(新鲜)10~15g,绿豆20g,用水5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上述两个代茶饮方具有芳香化湿祛暑的作用,适用于大众人群。

二、常见疾病

2.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1)单验方

1)大蒜10~15g捣烂,马齿苋30~60g,煎水1碗,冲入蒜泥,过滤得汁,1日2次分服。

2)马齿苋60~90g,扁豆花l0~12g,水煎加红糖,口服2次。

3)取马齿苋30g,地锦草20g,用水300ml,煎煮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2)中成药

香连丸(片)、黄连素片等。

(3)基本方药

白头翁汤加味。

方药组成:

白头翁10g、秦皮10g、黄连10g、黄芩10g、白芍10g、马齿苋20g、苦参20g、广木香5g、砂仁3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葛根芩连汤。

方药组成:

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取穴:

主穴:

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

配穴:

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久泄久痢者加脾俞、肾俞;

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操作:

关元用毫针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泻法,

曲池、大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

脾俞、肾俞用温针灸法,

百会、长强用艾条灸法。

以上穴位也可用手指点按、推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穴点按5~7分钟,起到“以指代针”的目的。

以上治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5)护理

1)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碗筷专人专用,用后消毒,注意粪便、便器的消毒,可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急性期腹泻频繁、腹痛、发热等情况下应卧床休息。

3)饮食以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可用荸荠粉、藕粉做羹食,或新鲜马齿苋煮水饮,避免生冷、油腻、多渣及刺激性食物。

4)早期禁用止泻药,防止毒素内陷。

5)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数等症状,要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

(6)预防

餐前应洗净手,食物应煎煮熟,瓜果应用干净水洗净后食用;用餐时食用生大蒜2-5枚。

2.2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物。

(1)单验方

石榴果皮20-40g,水煎后加红糖适量,1日分2次服。

马齿苋30g,地锦草20g,用水300ml,煎煮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2)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胶囊)、黄连素片、葛根芩连片等。

(3)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

方药组成:

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疗法

取穴:

主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公孙;

腹疼者加中脘、气海。

操作:

天枢用毫针泻法,其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中脘、足三里、脾俞、肾俞加用温针灸法,

以上穴位也可以用手指点按、推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穴点按5~7分钟,以起到“以指代针”的目的。

每日治疗1~2次,每次30分钟。

(5)护理

1)实行消化道隔离,粪便专容器放置,消毒处理。

2)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性质及量,及时留取大便送检。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湿布擦拭并涂以油剂,防止肛周皮肤破损。

4)多饮水,饮淡盐水为宜。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食物的清洁,可多食消暑除湿的食物如赤小豆、白扁豆。

5)可逆时针缓慢按摩腹部。

(6)预防:

餐前应洗净手,食物应煎煮熟,瓜果应用干净水洗净后食用;用餐时食用生大蒜2-5枚。

2.3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夏季常见胃肠型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

(1)单验方

1)鲜藿香15g,捣汁用开水冲服,或用藿香15g,水煎服。

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2)紫苏15g,水煎服。

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3)绿豆120g、生甘草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黄连10g、苏叶10g,先煎绿豆,取上清液,煎服其他药物,煎汤频服。

(2)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胶囊)、黄连素片、葛根芩连片等。

(3)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

方药组成:

葛根15g,黄连9g,甘草6g,黄芩9g。

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藿香正气丸。

方药组成:

广藿香10g,紫苏叶10,白芷10,白术(炒)12g,陈皮12g,半夏(制)10g、厚朴12g,茯苓15g,桔梗10g,甘草8g,大腹皮10g,大枣3个、生姜二片,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保和丸。

方药组成:

神曲、山楂、茯苓各12克,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枳实、香附各10g。

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

(4)护理

1)如食入时间在1小时内,建议用筷子等刺激咽喉部或口服温盐水催吐,清除胃内毒物和毒素。

2)食物中毒6小时内要洗出一切胃内容物,催吐后可以口服蛋清、牛奶、豆浆等阻止毒物吸收。

3)患者注意休息、保暖,少量频次饮温淡盐水,腹胀明显的饮温萝卜汤,呕吐频繁者可口含生姜片数片。

4)暂禁食油、荤,辛辣之品,每餐量宜少,不感腹胀为宜。

5)观察精神状况,腹痛、腹胀、腹泻、体温及大便形状,如病情改善不明显,应及时就医,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

6)可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和按压中脘、内关等穴;腹痛腹胀明显者,可指捏耳穴交感和神门。

经过上述处理,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诊治。

(5)预防

餐前应洗净手,食物应煎煮熟,瓜果应用干净水洗净后食用;用餐时食用生大蒜2-5枚。

2.4感冒

感冒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

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

夏季汛期感冒,易感受当令之暑邪,暑湿并重。

2.4.1风热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以身热重,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

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数。

(1)单验方

1)薄荷粥薄荷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

稍温即服。

2)桑菊薄荷饮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淡竹叶3g,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

(2)中成药

疏风解毒胶囊、银翘散、菊蓝抗流感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

(3)基本方药

银翘散。

方药组成:

连翘10g,银花12g,桔梗10g,薄荷10g,竹叶10g,荆芥穗12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生甘草6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疗法

取穴:

主穴:

合谷、列缺、风池、太阳、大椎。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者加曲池、鱼际;

鼻塞咽痛者加迎香、少商。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

大椎,风寒感冒者用温针灸法、风热感冒者用刺络拔罐法,

风门、肺俞用拔罐法,或艾条灸法,

曲池、鱼际、迎香用毫针泻法,

少商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

以上穴位也可以用手指点按、推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穴点按5~7分钟,以起到“以指代针”的目的。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

(5)护理

1)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

住所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2)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3)定时监测体温,发热较高时可用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置冰袋。

4)忌乱服药:

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能增强抵抗力的中药制剂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发热期间一般不宜进补品。

5)配合穴位按摩:

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指端(任用一指)按摩鼻道、迎香、鼻流等穴后,再用鱼际穴周围的肌肉发达区,揉搓鼻腔两侧由迎香穴至印堂穴的感冒敏感区。

按摩涌泉穴和足心,直至发热,使这两个区域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这样可预防风寒侵入。

(6)预防

呼吸室外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晨起后,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可用陈醋加热,关上门窗,每隔一周熏一次。

2.4.2风寒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而数。

(1)单验方

1)生姜汤 生姜20-30g,红糖20g,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

2)生姜芥菜汤:

新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用食盐调味后分次饮服。

(2)中成药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等。

(3)基本方药

荆防败毒散。

方药组成:

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g,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g,甘草3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疗法:

同前

(5)护理:

同前

(6)预防

呼吸室外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晨起后,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可用陈醋加热,关上门窗,每隔一周熏一次。

2.4.3暑湿感冒

临床上主要表现: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而数。

(1)单验方

1)香银汤:

金银花10g、连翘10g、荷叶10g、淡豆豉10g、大豆黄卷15g,香薷10g,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荷叶生姜饮 荷叶10g、生姜3片,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饮。

(2)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胶囊)、人丹、十滴水、六一散、甘露消毒丹等。

(3)基本方药

新加香薷饮。

方药组成:

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6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白虎加苍术汤。

方药组成:

石膏30g,知母15g,粳米10g,甘草6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同前

(5)护理:

同前

(6)预防

呼吸室外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晨起后,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可用陈醋加热,关上门窗,每隔一周熏一次。

2.5中暑

中暑是指在炎热季节,感受暑热之邪,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热病。

2.5.1轻症

临床主要表现:

头昏头痛,心烦胸闷,恶心欲呕,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或白。

急救处理: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仰卧,解开衣扣,可用扇子轻扇;头面部可捂上一块温热毛巾,亦可用50%的酒精、温水进行全身擦浴,加速散热。

同时给于补液,包括口服或静脉输液。

(1)单验方

1)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20g,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分两次煎煮,各取汁150ml混匀,分两次服用。

2)绿豆汤:

绿豆100g、冰糖20g,加水1000ml煎煮20分钟,取汁频频饮用。

(2)中成药

人丹、十滴水、六一散等内服,清凉油外用。

(3)基本方药

清暑益气汤

方药组成:

西洋参5g,藿香10g,佩兰10g,石斛15g,麦冬9g,黄连5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生甘草5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取穴:

主穴:

百会大椎合谷曲泽委中。

配穴:

头痛加风池、太阳,

呕吐加内关、公孙,

昏迷加水沟、十宣,

操作:

百会、合谷、风池、太阳、水沟用毫针泻法,

内关、公孙用毫针平补平泻法,

大椎、曲泽、委中、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中暑昏迷者也可用拇指掐按水沟穴以起到“开窍醒神”的目的,苏醒后再在大椎、曲泽、委中等穴处刮痧以起到“疏风泻热”的作用。

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5)护理

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安全处,就地治疗;

2)充分暴露患者,尤其大血管处,局部涂抹风油精或清凉油,有条件予以温凉水擦全身;

3)少量频次饮用清凉的绿豆汤、菊花/银花茶或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液10ml或十滴水4ml等;

4)针刺:

耳尖、肾上腺等耳部穴位,每处挤出2~3滴血,三棱针放痧大椎穴;

5)刮痧:

风府、哑门、足太阳膀胱经、大椎、合谷、内关,刮拭顺序:

先刮风府、哑门,再刮背部膀胱经,最后刮前臂内关、合谷穴;刮拭方法:

水牛角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瓷匙或光滑的梳子,沾刮痧油或植物油或清水,将刮痧油抹在相应的部位,刮痧板与皮肤成90°角,垂直下压,单方向刮,一般每一部位刮10~20下,每一刮长约6~15cm,以出现深红色或紫红色的痧斑块或痧条块为度;

6)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汗出及大小便等情况;

7)病情不稳者,立即就近就医,注意安全转运。

(6)预防

躲避烈日,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及时补充水份,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保证充足的睡觉时间;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

2.5.2重症

包括:

中暑高热(热射病),中暑痉挛(热痉挛),中暑衰竭(热衰竭)等。

临床表现为:

高热、无汗、意识障碍,或四肢痉挛、严重腹痛,或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重症患者应及时送当地医院进行救治。

2.6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呼吸道感染、肿瘤等疾病,是水灾之后常见的疾病之一。

2.6.1风寒咳嗽

临床主要表现:

咳嗽声重,咳痰稀白,咽痒,气急,常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等。

(1)单验方

1)姜葱粥生姜、葱白各20g,粳米150g。

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葱白,稍煮即可,趁热食用。

2)杏仁萝卜煎:

杏仁(甜)10g、生姜3片、白萝卜100g、水煎服,每日1剂。

3)川贝5g,用白梨一个蒸熟服用;

4)杏仁10g、萝卜子10g,水煎服;

5)青果10g、白萝卜100g切片,煎水频服。

(2)中成药

苏黄止咳胶囊、小青龙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

(3)基本方药

三拗汤。

方药组成:

炙麻黄6g,杏仁10g,生甘草10g,苏叶6g,金沸草15g,陈皮10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取穴:

主穴:

合谷、列缺、尺泽、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

咽痛者加少商;

痰多者加丰隆。

操作:

毫针用平补平泻法,

肺俞针刺后加拔罐,

风门用艾炷灸加拔罐,

大椎、少商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以上穴位也可以用手指点按推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穴点按5~7分钟,以起到“以指代针”的目的。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

(5)护理

1)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2)保持舒适体位,咳嗽剧烈时应取半卧位,咳痰多的患者应取侧半卧位或经常交换体位,使痰易于咳出,注意保暖。

3)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嘱患者多饮水,如无心、肺、肾功能受限,每日饮水一般在1500ml以上。

4)及时清除呼吸道的痰液,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利于痰液的引流。

5)对痰多、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强镇咳药;服用镇咳糖浆制剂后30分钟内不要喝水。

胃溃疡患者慎用祛痰药。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6)防止病菌传播,嘱患者咳嗽时轻捂嘴,将痰咳在痰杯或纸上弃去。

7)慎起居,适寒暖,加强身体锻炼,可以做保健操、呼吸操、打太极拳;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口腔清洁。

早晚刷牙、漱口。

(6)预防

多进行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

房屋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预防感冒发生非常关键;要加强生活调理,饮食适宜,保证充足的睡眠。

2.6.2风热咳嗽

临床主要表现:

咳嗽频频,气粗声哑、咽喉疼痛、咳吐黄痰,或痰粘咳吐不爽,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

(1)单验方

黄芩10g、车前草15g,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煎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每日一剂。

(2)中成药

急支糖浆、咳喘宁口服液、止咳橘红丸、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

(3)基本方药

桑菊饮。

桑叶9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3g,桔梗6g,甘草6g,苇根6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麻杏石甘汤。

方药组成:

炙麻黄6g,生石膏30~60g,炒杏仁15g,生甘草10g,桔梗15g。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疗法:

同前

(5)护理:

同前

(6)预防

多进行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

房屋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预防感冒发生非常关键;要加强生活调理,饮食适宜,保证充足的睡眠;平素适当食用梨和萝卜,对咳嗽有一定的预防之效。

2.7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

非感染性腹泻多由于喂养不当引起,少数由于对牛奶或某种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亦可由于气候突然变化如腹部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乳食及脾胃失调有关。

2.7.1湿热泻

多见于夏秋季,多为产毒性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性腹泻。

临床主要表现:

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呈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1)单验方

1)用荷叶5g,扁豆花10g,冰糖5g,煎成200ml以作饮料。

2)脐部敷贴法:

用生苍术、生黄芩(比例2:

1)为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

(2)中成药

葛根芩连微丸、苍术止泻口服液、双芩止泻口服液等。

(3)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

方药组成:

葛根10g,黄芩5g,黄连3g,炙甘草6g,茯苓10g,车前子10g,苍术10g。

1~3岁小儿每日服用1/2剂量;4~6岁每日服用2/3剂量,7岁及以上服用全量。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取穴:

主穴:

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公孙;

腹疼者加中脘、足三里、气海;

久泄不止者加脾俞、肾俞;

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操作:

毫针用平补平泻法,

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针刺后加用点灸笔点灸,

百会、长强用艾条灸法,

诸穴也可以用手指点按、推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穴点按5~7分钟,以起到“以指代针”的目的,并结合小儿捏脊手法。

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20分钟。

(5)护理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调摄寒暖,注意气候变化,添减衣服,避免过热或受凉。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4~6小时,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脾虚泻患儿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3)注意患儿的精神、哭声等一般情况;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及有无腹痛、腹胀;如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及时就诊。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红臀。

5)中医特色护理:

湿热泻、伤食泻:

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中药汤剂宜热服;“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脾肾阳虚泻:

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

⑥多与患儿交流、接触,减轻患儿不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6)预防:

注意小儿起居,勿使受寒受热;注意小儿卫生习惯和食物清洁;节制饮食,定时进食,饮食有度。

用药须谨慎,非紧急情况之下,最好不用剧药或毒药。

  2.7.2风寒泻

临床主要表现:

大便清稀,肠鸣腹痛,可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1)单验方

用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末,每用1-3g,醋调敷脐,外用胶布粘贴,每日换药1次。

(2)中成药

藿香正气液,每服5-10ml,1日3次。

(3)基本方药

藿香正气散。

方药组成:

藿香10g,苏叶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8g,姜半夏8g,甘草3g,生姜5g,大枣10g。

1~3岁小儿每日服用1/2剂量;4~6岁每日服用2/3剂量,7岁及以上服用全量。

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4)针灸推拿疗法:

同前

(5)护理:

同前

(6)预防

注意小儿起居,勿使受寒受热;注意小儿卫生习惯和食物清洁;节制饮食,定时进食,饮食有度。

用药须谨慎,非紧急情况之下,最好不用剧药或毒药。

2.7.3伤食泻

临床主要表现:

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酸臭,舌苔厚腻,脉滑实,指纹滞。

(1)单验方

竹茹5g、建曲5g、谷芽10g、陈皮5g、山楂3g,煎成200ml以作饮料服用。

(2)中成药

至宝锭,小儿百寿丹,脾可欣颗粒等。

(3)基本方药

保和丸。

方药组成:

山楂(焦)10g,六神曲(炒)10g,半夏(制)10g,茯苓10g,陈皮8g,连翘12g,莱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