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923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20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导入:

有人说:

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

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

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

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你不熟悉的成语和字词。

本文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角逐

遗孀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念念有词语无伦次精打细算与其……毋宁

二、在掌握了文中的字词后,第二次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做到能复述这篇文章。

复述文章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而不至于造成语无伦次的局面。

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

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线索后,还要弄清在作者叙述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那些事情,从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要抓住每一阶段的典型事例。

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例大致有:

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归途遇上暴风雪——遭遇疲惫、冻伤和饥饿——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描述激动难忘的细节。

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

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三、第三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作一些品评。

文章一开始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很好地体现了探险队员们的心情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开头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出队员们胜利在望的心情,宿愿就要成为现实,多年的梦想即将成真,他们将迎来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此时他们简直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欢乐的潮水即将涌出,“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对他怎么办?

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

不。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挨文思的是人性亲情友情,驱使他们抛弃挨文思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

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思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亲人离取的撕心裂肺的痛苦。

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

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

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如果将此事至于一个人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

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

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

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政府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

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

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

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第22课《在沙漠中心》教案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并运用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与品质;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乙醚(  )   虫豸(  )    硌(  )   犁铧(  )(  )

脐带(  )   真谛(  )    噎(  )   筛糠(  )(  )

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1)指死亡的期限。

(        )

(2)虫子。

泛指虫类小动物。

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        )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   

3.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国家)作家                (人名),其代表作有             、             、             等。

4.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         问题,         问题,      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         、       的精神品质。

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1.mí  zhì  gè  lí huá  qí  dì  yè  shāi kāng

2.

(1)大限  

(2)虫豸   (3)芸芸众生      (4)筛糠

3.《人类的大地》  法  圣埃克絮佩里  《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4.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寒冷  疲倦  缺水  坚强   勇敢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内阅读】

                            

(一)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

天气已经很冷了。

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

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

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

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

可如今风越刮越猛。

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

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我躺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

3.无处可逃

4.“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感到自己要冻死了”

“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

5.

(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分析:

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二)

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

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

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

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

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不抱怨。

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

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

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当他们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

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

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6.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7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8.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做希望”的理解。

9.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0.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

”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7.示例:

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8.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 “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9.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10.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

践踏。

  崔巍:

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

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

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

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

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

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

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

(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

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课《真正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背景资料: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