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10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docx

山东省经贸委自主创新调研

关于我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体制和机制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日,我们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体制和机制问题,到部分市及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体制机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品牌为目标的创新之路。

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专利申请等技术创新的主要环节上逐步占据了主体地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见附表)。

全省围绕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体制机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

我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技术进步的战略基点,出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把高新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纳入了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青岛市2002年制定了全国首部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青岛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200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战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2004年市人大通过《青岛市专利保护规定》,出台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意见》,从2000年起就建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及政府各部门参加的全市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政府部门整合科技资源;成立了由22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的青岛市知识产权保护领导小组,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发展。

潍坊市把企业技术创新列为各级党政两个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与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评价、奖惩紧密挂钩。

滨州市成立了正县级行政编制的市技术创新办公室,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淄博市2004年成立了保护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与工商、版权、公安等实行了知识产权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与济南、潍坊等市建立了专利执法信息交流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

通过多年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功能。

青岛市自2001年将涉及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用于扶持企业创新的资金占全市科技投入的74%;自2004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重点新产品专项资金,先后资助了47户企业48个项目,2004年带动受资助的21户企业研发投入4.5亿元;投入4300万元,建立了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

威海市“十五”期间科技经费年均增长18%,今年科技投入增长24.3%,把科技投入作为保障重点,确保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

二是突出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扶持企业的创新机构建设。

省、市对发展前景好的淄博东岳化工集团、威海拓展纤维公司等进行了重点扶持。

淄博市重点支持了独具本市特色的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等行业。

烟台市五年累计向万华集团投入3亿多元,带动企业投入36亿元,扶持其做大做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创新机构,分别给予了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对国内外大企业来烟台设立的研发机构,一律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待遇。

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方面的支持。

青岛市从2003年起,设立了专利专项资金,对在国内外申请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助;设立了“重要技术标准厂家”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优势技术转化研制成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项目,鼓励企业以领先的技术成果担当国家标准的制定。

四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青岛市从2001年起对科技三项费用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青岛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引入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

(三)强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有计划地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大力提高住鲁两院院士待遇,积极吸引省外院士到山东工作,实施了“泰山学者”工程,设立泰山学者岗位60个,凝聚了一批骨干科技人才。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

烟台实施了“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从全市企业中选拔了300多名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创新大梁;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近两年培训技师1000多名。

威海市实施了《威海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金计划》,对市里优秀管理和科技人才的深造、研修、承担课题给予重点资助,近年来共资助100多人次。

潍坊市组织实施了“工业精英”计划,每年从全市企业中选拔100名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班学习。

淄博市依托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了淄博经理人学院,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

烟台市2005年采取柔性引进机制为企业引进人才1000多名。

潍坊市近年来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博士32名,硕士410名和一大批本科学生,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三是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潍坊市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资金,设立的科技贡献奖最高达30万元。

济宁市2003年设立了科技功臣奖,重奖的6名科技功臣中3名来自企业。

(四)着力构建创新服务机制。

一是建设高新产业园区平台。

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重点,全省15个高新区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带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青岛市累计在海洋化工、纳米材料等领域认定4批14家市级行业技术中心,建立1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增强了专业研发机构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和辐射作用。

烟台先后建立了7处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办了13处科技孵化器。

潍坊市成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促进会、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等4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

淄博市已形成了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创业中心、齐鲁石化国际工业园、新华国际工业园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孵化体系,建立了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和一批科技咨询机构。

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

青岛市在2000年出资1亿元成立了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已累计支持各类高科技项目67个,完成项目总投资2.7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3亿元。

2005年以青岛市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依托组建了青岛海科创业投资基金联盟,搭起了科技创业企业与民间资本、金融市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滨州市把市级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改为市技术创新风险投资,2005年安排1500万元,今年安排2000万元。

烟台市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民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2002年10月,淄博市发改委与人民银行成功举办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介会”,为25个项目落实了贷款5.6亿元。

四是培植壮大产业集群。

威海市围绕三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引进了3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打印设备产业集群。

潍坊市采取一个产业一个协会,实行自我运作、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经营模式,全市已组建起各种行业协会60多家。

(五)不断探索产学研联合机制。

我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先后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院士山东行咨询活动,连续15年举办综合性产学研洽谈会,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合作,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多层次合作,合作形式由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向共建研发中心、技术入股和资产重组等深层次拓展。

青岛市政府与企业共同设立了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用于企业及所在行业科技发展的应用基础课题研究;成立了市技术产权交易所和科技成果对接网,2005年技术产权交易额突破35亿元;自2002年起安排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奖励在成果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依托中国(青岛)材料科技周平台,加强了企业与两院院士等专家资源的对接;“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5850万元,先后在大企业集团建立了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5家中试基地,仅2005年市级重点实验室就以产学研为桥梁,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87项,转化科技成果92项,为企业创造产值2亿多元。

威海市95%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市级技术中心以上企业都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累计达到3100多项,其中有近400项列入国家、省、部级技术创新计划,已完成的签约技术开发项目达到2340项,新增销售收入100多亿元,新增利税25亿元。

潍坊市90%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买断或共同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济宁市举办了六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第六届成交项目、合同295项,技术成交额4.9亿元,项目总投资109.8亿元;聘请43名院士为政府科技顾问,组织院士、专家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淄博市以山东理工大学、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等“一校五院”为依托,成立了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整合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自主创新队伍;由山东工陶院、山东硅苑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省工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对接变为经常性活动,与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开展合作,在淄博经济信息网上设立“大学经济”专栏,建立了“企业难题招标项目库”和“全国部分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库”,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提供无偿服务。

(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我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解决“一股独大”、机制不活问题,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大力推动、引导和扶持企业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有效地激发了企业活力,部分企业已成为行业排头兵。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改变产权结构单一,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做好制度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烟台全市97.8%的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改制,威海市市区属以上企业改制面达到99.2%,其中市直企业改制面达97.8%,初步建立了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竞争意识、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七)企业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研发机制。

我省企业在研发体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海信集团建立了工资和人才的特区制度,实施了务实有效的集团科技奖励制度,确立了技术孵化产业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体系保证技术开发选题来自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沿、保证开发产品的质量、保证开发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了技术创新成果。

兖矿集团建立了“三个层次、一个核心”的开放式、跨地域、多学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即以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以技术中心为管理层,以集团内部专业研究所、外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研发层,所有创新活动以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行了管理与研发过程中的专家机制、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机制、技术中心与专业化公司的技术服务与管理的沟通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济钢集团建立了强有力的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三级技术创新体系,紧扣节能降耗、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这一主题,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东岳集团运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赛马重于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激活了人才队伍,使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技术。

滨州市滨化集团通过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意见》,实行了技术要素入股政策,技术要素可占注册资本的20%,高技术可占到40%。

山东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重视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与齐鲁软件园28家电力行业软件开发生产企业组成“齐鲁软件园电力软件企业联盟”,共享市场信息。

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引导体制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研发经费投入的强度明显不够,全省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76%,大多数企业没有达研发费的提取要求;部分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质量不高,研发能力薄弱,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不足,面向全社会企业服务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贷款困难,企业实际到位投资不到计划投资的一半,民营企业取得创新资金的难度更大,社会科技投入仅占全省科技投入的 %。

(二)企业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部分企业对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政策不明确,现有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期权、股权等有效激励办法应用较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有效发挥;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员工队伍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缺少科技带头人,现有高层次人才真正在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的为数不多,能够在一线搞科研的更少;部分企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没有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尚未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科技资源重复分散、资源不能共享、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企业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大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机构。

截止2005年底,全省13万家工业企业中,只有8106个企业申请过专利,占6.2%。

企业发明专利仅占全部专利的%。

专利人才匮乏,依靠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创新政策落实体制机制不顺畅。

主要表现在:

技术开发经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明显不足,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不高,全省2003—2004两年理论上应抵扣万元,而实际只有8100万元;有的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增加税收与创新优惠政策落实上矛盾比较大,有的企业反映开发经费范围和抵扣所得税程序复杂,税务部门掌握弹性大;企业给予研发人员的奖励在个人所得税上不能减免,内资企业人力成本不能进行税前抵扣,与高校、外资企业待遇不平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来的技术成果使用权、价值评估、入股和收益分配等活动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管理,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对于国家、省在科技、产业方面的扶持、优惠、导向政策了解不够。

(四)企业创新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主要表现在:

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了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投入,研发机构数量,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成果。

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大企业集团,集中在胶东半岛地区,中西部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支撑。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体制和机制的建议

总的思路是: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作用,优化配置全省科技资源,不断建立和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政府引导体制机制,多渠道增加企业创新投入。

一是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灵活运用贴息、担保、参股、补贴、奖励等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增幅重点用于企业生产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使政府科技投入占企业研发比重由现在的9%逐步提高到30%左右。

二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建设补助金额,重点用于引导大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特色的民营科技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在产业聚集区域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三是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创新贷款额度,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

四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重点扶持研发投入达到标准的创新型大企业、关系国家资源战略安全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转化有良好前景的成熟技术。

五是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创新。

(二)完善企业牵头的产学研联合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

一是把产学研联合作为协调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起来的重要措施,强化组织管理,建立产学研日常交流机制,统一管理财政资金新购科研仪器,实现全省大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技术产权交易信息等共享。

二是在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尖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吸引国内外专家进站开展研究,将专家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相融合。

三是强化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政府研发项目由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优先安排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的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

引导企业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招标制、课题专家负责制、项目管理合同制、工作目标责任制。

(三)建立全社会联合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是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创新优惠政策,宣传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企业创新的先进典型。

二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把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对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全省支柱产业及重点发展领域的专利数据库,为企业培训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促进专利信息的传播和有效使用。

三是经贸、科技、地税部门要在创新项目、成果转让、研发经费开支范围、抵扣所得税操作规范等方面,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操作规程,方便企业享受国家创新政策。

四是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名牌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与促进企业创新结合起来。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内部创新动力。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

二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建立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有效整合外部资源的创新平台,实现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把研发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升迁通道,提供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

四是建立企业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对奖励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可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作为省级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研究制定期权、股权等激励办法,大力支持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五)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制定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评选先进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各级财政科技扶持的必备条件。

二是对达不到研发投入规定标准的企业,不受理专项资金申请,并区别不同行业、按一定销售额的比例提取研发费,集中用于全省企业的技术研发投资。

三是把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作为引进项目验收和评估的重要内容,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项目评审、验收、鉴定、评奖的重要考核指标。

四是对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