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506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docx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诞生于美国,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韦尔和勒纳创始人。

第二代掌门人是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4、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

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

5、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提出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以及经济人的假设。

6、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

研究对象(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方面:

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科举制度。

8、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

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9、公共政策概念系统的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概念;边际概念。

10、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

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公共政策产生的三大核心要素:

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关的出现。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p129

(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

战略、策略、战术。

(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

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

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

横向结构形式美国最为典型,有:

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政党政策不是公共政策;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7、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

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

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

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

8、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的领导核心。

9、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

(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10、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

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

共5种。

人大的四项职能: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1、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2、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比较:

(1)中国是单一制、基本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中国地方政府一般由省、市、县、乡四级构成,各级地方政策都必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3)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在单一制的框架内仍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4)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基层政策具有微观性。

美国

(1)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政策和州政策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2)州与地方关系具有单一制性质,州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3)广泛实行地方自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基层政策。

1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16、政策工具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胡德提出的。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机制

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

公共权力机关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

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3、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合法地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且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主要有压力集团、在野党和选民。

4、政策制定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被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5、政策执行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的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

6、公共政策系统一般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经济环境。

7、政策系统运行的步骤:

一利益输入;二利益综合;三政策形成;四政策发布;五政策执行;六政策反馈。

8、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9、公共决策体制根据决策者数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根据决策权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10、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一是以国家主权身份,对一些重大问题,采取通过公民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二是用间接的方式即公民自己选出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

三是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订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

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第五对政策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影响政策结果。

11、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一政策信息沟通;二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三稳定公共政策只需;四决策替代。

12、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制定方面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公共问题认定;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政策执行和监控方面: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政策评估方面: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1、政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2、政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

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3、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

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4、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5、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定义:

“理性人”的特征;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西蒙的修正;理性优化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代表人物:

林德布洛姆;含义;两大命题;若干假设;缺陷)(3)规范最佳模型(代表人物:

德洛尔;四项假设前提;特点-开放和兼容)(4)混合扫描模型(代表人物:

艾齐奥尼;定义)(5)政治系统模型(系统论的创始人:

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

伊斯顿;特点:

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6)机构-制度模型(特点:

应用最广泛、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戴伊:

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

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7)集团模型(代表人物戴维。

杜鲁门;莱瑟姆;假设;命题分解)(8)精英模型(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

莫斯卡;帕雷托;米歇尔斯;熊彼得;拉斯韦尔。

命题)(9)“上下来去”模型(特征:

容纳性和开放性;亚模型“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

6、西蒙提出了决策有限理性:

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

2、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客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被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严重冲突性;出现相关的团体和组织活动;进入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政策行动。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关联性与公共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5、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

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公民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专业人士及咨询机构;政策网络;政府部门(最直接、最重要的主体)。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方法:

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

伦理分析法。

7、流行迷思就是那些足以导致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件妄下定论的对一般性事实的曲解以及只得到部分证明的选择性认知。

分为:

自然的迷思;邪恶的迷思;内在的迷思。

8、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体——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9、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政府议程(正式议程)

10、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五是表达方式不当。

11、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要经过哪些阶段?

四个阶段:

创始、说明、扩散、进入。

12、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确定目标、规划方案、政策抉择和合法化。

2、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

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3、公共政策目标的三大特征:

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目的的多元性。

4、政策目标的分类:

政策基本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和次目标;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5、确定政策目标的两个意义:

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7、政策规划的含义:

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特征:

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8、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和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的含义和利弊比较

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

单体主体模式——优点:

能把握全局。

缺点:

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

多元主体模式——优点:

公正、科学、民主。

缺点:

可能失之于片面。

9、听证制度的含义:

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10、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

政策方案评估:

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政策方案择优:

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方法有:

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11、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靠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12、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主要有哪些?

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等。

13、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四是注意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

14、何谓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政策的法律化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15、西方国家奉行的审议议案程序有:

一读、二读、三读程序。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的含义:

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2、政策执行特点:

目标导向;内容务实、灵活实施、行为能动性、手段权威性。

3、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实现目标的途径;检验方案的标准;后续政策的依据。

4、政策执行的原则:

总原则: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具体原则:

计划周密;执行准确;灵活创新;全局与局部兼顾。

5、政策执行中如何贯彻准确原则:

①执行机关和人员要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不能搞土政策,使政策走样。

③要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

6、政策变通的含义——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

7、公共政策执行的六种理论模型。

(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

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

(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

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

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4)博弈模型(巴德克):

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

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8、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功能。

①政策宣传。

②政策分解。

③物质准备。

④组织准备。

⑤政策实验。

⑥全面实施。

9、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适应性原则。

③全面性原则。

④一致性原则。

10、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

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11、政策执行再决策的规定性(特点):

过程中;政策微调;同一政策问题;部分中断。

1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①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②政策环境的变化。

③人们认识的深化。

④政策偏差的产生。

⑤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1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

按照发生阶段——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按照问题的出现是否惯常和政策的效果是否确定——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

按照再决策与原决策的后果在方向和目标上是否一致——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14、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时效原则。

③信息原则。

④民主原则。

⑤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

⑥宣传解释原则。

⑦动态原则。

15、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①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②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

③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16、政策执行资源主要有哪些?

①经费和人力。

②信息。

③权威。

④执行保护。

17、政策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引导手段。

18、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9、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①象征性政策执行。

②附加式政策执行。

③残缺式政策执行。

④替代性政策执行。

⑤观望式政策执行。

⑥照搬式政策执行。

20、政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

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

④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

②政策质量低劣。

③政策环境的变化。

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

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21、我国政策执行偏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环境、体制、文化

(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

(2)领导体制的缺陷(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22、政策执行矫正的含义:

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政策执行矫正的对象:

政策本身。

政策执行组织。

③政策目标群体。

矫正的途径:

①政策修正。

②政策增删。

政策更新。

23、矫正的方法:

①完善管理体制。

②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③科学诊断问题。

④及时跟踪评估。

⑤强化监督控制。

⑥加强舆论宣传。

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24、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第八章政策评估

1、公共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3、政策评估的作用:

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是决定政策取向的依据(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④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4、不同政策评估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时的特点: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

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

2)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

评估结论易受重视。

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

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

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3)政策对象——体会真切、简单快捷。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5、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①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6、非正式评估优点:

简便易行、方式灵活。

缺点:

结论粗糙,甚至以偏概全,有时客观公正。

正式评估优点:

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案科学化,评估结论客观全面。

缺点:

要求评估条件较为苛刻。

7、内部评估优点:

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缺点:

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外部评估优点:

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

缺点:

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

8、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三阶段:

①评估准备阶段。

②评估实施阶段。

③评估总结阶段。

9、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

①政策效率。

②政策效能。

③政策效益。

④回应的充分性。

⑤执行力。

10、在评估政策效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①要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②要注意分析绩效的充分性。

③注意分析绩效的整体效应。

④要注意公共政策的全部效益。

11、价值标准大致包含哪些方面?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健康发展。

③社会公正。

12、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⑤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⑦政策所需经费获取不已。

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3、评估方法的分类:

①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

②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③传统的分析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常见的有:

①过程对比法。

②价值分析法。

3、过程对比法主要包含哪些方法?

①始-终对比分析。

②始——中对比分析。

③有与无对比分析。

14、价值分析的基本步骤①选择对象;②功能分析;③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5、政策监控的含义:

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纵向监控。

16、政策监控的内涵:

①政策监控主体: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

②政策监控客体:

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③政策监控目的。

17、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18、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②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③纪检监察部门。

④审计、统计部门。

⑤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19、政策监督的三个步骤①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

②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

③对违背、残缺现行政策的行为手段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20、政策控制的程序:

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21、政策控制的分类:

①预先控制;②同步控制;③反馈控制。

或者①目标控制;②界限控制;③效力控制;④效应控制。

政策控制的方法:

①矩阵控制法;②例外导向控制法。

第九章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1、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