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379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docx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

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

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

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村工业贷款暂行方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力度和监管力度,启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综合改革,要求国有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构筑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

1994年,国家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逐步别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确定了"积极稳固、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战略。

改良了资金计划管理方式,按照市场效益原则,约束贷款投向,引导资源配置。

以推行信贷"新规则"为契机,明确了贷款准入标准,标准了信贷决策行为。

全面推行了授权、授信管理,实行了审贷别离、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制定了《信贷结构调整纲要》,明确了信贷进入与退出的重点。

较大幅度地收缩了低效网点,裁减了部分冗余人员。

业务经营层次、业务运作效率、金融资源密集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顺应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和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不再局限于农业、农村,而是逐步转向城乡两个市场,贷款结构趋于多元化。

"三农"贷款的余额在增长,但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

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按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和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开发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515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0.5%。

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725亿元、农村城镇化贷款226亿元、农村电网改造贷款1199亿元、专项贷款〔含扶贫〕254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500亿元、农村商品流通贷款1215亿元、农户贷款969亿元。

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实施"以城补乡、以东带西"的金融反哺模式,向中西部行转移支付财务资金达600多亿元,增强了农村网点和中西部地区行的服务能力。

〔三〕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时期〔2007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村金融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为此,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要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

随后,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标准、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认真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支农职责,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扎实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业务发展战略

在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作出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将服务"三农"确立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新时期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健全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中国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致力于为最广阔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

〔二〕新时期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立足县域,加大投入。

突出"三农"在全行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载体和平台,全面、系统地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统筹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保障对"三农"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

发挥广联城乡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为"三农"客户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汇、卡、网等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跨越城乡拓展业务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城乡互补,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根据各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异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

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原则,创新组织架构,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基层授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商业运作,持续发展。

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服务、发展与管理并重,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蓝海"战略思想,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用3年左右的时间,到2011年,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理顺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机制,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三农"金融服务显著改善。

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蓝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18年,"三农"业务成为全行的战略支柱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稳居领先地位,为"三农"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流金融服务。

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到2011年"三农"业务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稳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

保持县域网点总量稳定,逐步优化网点布局,增强辐射功能。

打造具有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6000个以上。

3年内,投放县域自助设备不少于2万台。

大力推广银行、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三农县域事业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应高于存量贷款占比。

三农县域事业部资产、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

三农县域事业部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下。

--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

实行惠农卡发行整省、整地区〔市〕、整县推进,扩大发卡覆盖面,力争3-5年内发卡1亿张,其中具有授信功能的5000万张,对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到达40-50%,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到达90%和60%以上,培育县域优质中小企业8-10万家,对跨越城乡的骨干农资企业、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定点流通企业、全国千强镇的服务覆盖面到达50%以上。

--建立健全"三农"专业化服务体系。

重构"三农"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组建三农县域事业部,在事业部内实施一整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把县域支行打造成强有力的"三农"业务经营平台。

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服务"三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理论探索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中国农业银行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现代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初步形成了自身服务"三农"的理论体系。

1、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走符合大型商业银行实际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道路。

实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形成单独核算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事业部一级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三农县域事业部经营管理体系。

坚持城乡业务并举和统筹发展,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业务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强调要把商业金融一般规律和农业农村经济特殊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业务体系。

2、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题上,提出要实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持续"三大目标和实现"国家满意、社会满意、股东满意、客户满意、职工满意"五个满意。

这是检验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一切工作成就的衡量标准。

3、在"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开展五大创新,解决三对矛盾。

四个转变,即转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农村金融市场的观念,转变用城市金融的思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思想,转变纯粹用市场方式去处理农村金融问题的做法,转变用单项指标来考量农村金融绩效的评价方式。

五大创新,即创新微型金融技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管理制度和创新服务文化。

三对矛盾,即城乡业务差异化与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运作集中化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硬信息不充分和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4、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工作抓手问题上,提出"一个重点、四类区域、八大领域"。

一个重点,就是要以农户为重点。

四类区域,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粮棉大县、经济强县、贫困县和特殊地区县不同"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服务重点,实现特色发展。

八大领域,就是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公共金融服务等八个领域确立为服务"三农"的重点领域。

  〔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深入开展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为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径,并系统检验和完善我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战略设想、理论创新、规划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作出了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的决定。

中国农业银行自2007年9月起,从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和重庆等八省〔市、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7个地区、123个县支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中,各家试点行各有特色,探索出了许多好用、适用的"三农"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

甘肃分行通过优选扶持产业,加大对马铃薯这一当地具备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银政企农合作支农机制,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真正使当地土豆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金蛋蛋"。

福建德化支行创新惠农卡推广模式,积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通过项目推动,实现了惠农卡在当地的广覆盖。

四川分行在试点中探索出了"六方合作+保险"的支农模式,通过银行、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担保公司、政府六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之提供保险服务,不仅涉农贷款投放增加,而且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湖南分行创新出由村"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议的方法,较好解决了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

重庆分行运用标准化、电子化手段,创新农户筛选和调查认定方法,科学设计农户调查表格,有效提高了农户信息采集和客户筛选的效率和质量。

其他各行在试点中也都探索出了许多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系统总结各行试点实践并在全行推广,中国农业银行专门编制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案例》。

截至2008年6月,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圆满完成。

试点期间,各试点行累放贷款415亿元,同比增加111亿元;新增贷款33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

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在福州召开会议,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化和扩大试点,共涵盖了全国1027个县支行,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为2009年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带动了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

2008年全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7667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5.9%;截至年底,涉农贷款余额9330亿元〔人行、银监会涉农新口径,且为股改财务重组后数据〕,扣除农业银行股改财务重组中的剥离因素,比年初增加135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37.36%。

〔三〕积极探索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

1、推进惠农卡与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

惠农卡是中国农业银行专门为广阔农民量身定做的综合性金融产品。

惠农卡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银行卡向农民发放到户贷款,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

此外,还具有存取现金、汇兑结算、代理归集发放财政直补、社保资金等多种功能。

以惠农卡为载体,农户在符合审批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一定额度的农户小额贷款。

持卡人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可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网点、ATM、或网上银行等途径,自助办理农户小额贷款的放款、还款手续。

为解决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探索采取信用贷款、多户联保、龙头企业担保等方法,发放农户小额贷款。

截至12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已发放惠农卡810万张,激活率96%;通过惠农卡给农户授信65.9亿元,贷款余额到达46.6亿元,惠及29.2万户农民。

2、创新多种新型产品。

中国农业银行在推广城市成熟产品的同时,针对农户、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

农户与农副产品收购公司〔含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由公司对农户申请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农户销售农产品后,货款划拨银行归还贷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

中国农业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用于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等人民币贷款。

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按使用方式分为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和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

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融资贷款。

中国农业银行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农产品及时收购,开发了季节性融资贷款,向农业龙头企业在特定期限内收购生产原料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

贷款只能用于购买生产原料,专款专用。

企业不能提供有效固定资产抵押或保证担保时,可以在开立收购专户、封闭运行的情况下,以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贷款抵押物。

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

针对小企业资金运作"短、小、急、频"的特点,对单户融资总额在200万元以内,且落实足额有效抵〔质〕押的小企业,免评级,单笔贷款业务审批通过后视同核定等额授信额度,信贷业务结束时等额减少授信额度的贷款品种。

根据小企业实际经营需要,部分地区小企业单户融资总额上限已扩大到800万元。

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运作流程简单,办理较为快捷。

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

在小企业单个客户规定授信额度内,根据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核定短期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小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所需流动资金,随时自助申请,经快速审批后在规定期限内可循环使用,实现了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方便灵活。

金穗支付通。

支付通是一种新型金融自助服务产品,通过在固定上安装简单机具,将机、密码键盘、刷卡器三合一,绑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卡,可办理帐户信息查询、交易明细查询、汇款、收款等银行业务,操作安全快捷。

金农保一单通。

为分散和转移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的风险,帮助解决融资难题,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开发的,既承保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财产风险,又承保了企业管理人员的人身意外风险的综合型保险品种。

〔四〕认真做好地震灾害金融服务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农业银行积极采取行动,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金融服务,尽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

总行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假设干信贷政策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做好灾后重建进行了详细的部署,迅速出台了多项紧急措施,保网点正常营业,保信贷资金支持。

四川、甘肃、陕西等分行在总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举措,保证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快速、有序、有效进行。

1、布设临时服务网点,迅速恢复灾后营业。

地震后,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受损严重,有300多个网点不能对外营业。

为第一时间满足灾区群众、政府、单位和救灾部队的金融需求,中国农业银行紧急向受灾行配置电子设备2374套,监控设备12套、运钞车及业务用车21辆、ATM机60台,并抽调了会计业务骨干组成专家组,深入一线解决恢复营业具体问题。

同时,积极通过汽车、帐篷、板房、租借房屋以及并所办公等方式开设50个流动银行,确保了灾后一周内每个重灾县支行至少有一个网点恢复营业。

截至2008年6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因灾停业的网点全面恢复对外营业。

2、合理调度资金,确保支付渠道畅通。

明确各受灾分行在救灾期间的备付金占用不受计划控制,加大重灾行超额备付金和现金储备,确保救灾款项的及时足额支付和群众提取现金的需求。

2008年5月13日至6月11日,仅四川分行就划拨救灾和清算资金69.48亿元。

开展"绿丝带"行动,设立赈灾专柜,保证赈灾业务的快速办理。

3、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客户权益。

启动科技部门7×24小时应急保障机制,保障客户信息、资金等数据的安全。

加派专人职守95599客服热线,及时解答灾区群众取现、挂失、转账以及担忧资金安全等方面的疑问,安抚客户心理。

突破现行政策,解决灾区群众个人存款查询、冻结、取现以及个人贷款客户还款等问题。

制定《灾后个人金融服务指引》,公布灾后个人金融业务受理网点名录及联系方式,方便灾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

4、出台支持灾后重建特殊信贷政策。

集中安排信贷规模用于支持受灾客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确保救灾、重建贷款及时到位。

优先支持救灾物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救灾贸易、储运和批零客户,优先支持电力、通讯、公路、铁路等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行业和企业。

截止200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对成都市、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6个重灾区的企业共发放贷款134.56亿元,为灾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制定了《关于开办地震灾区农民建房贷款的假设干政策规定》,开办灾区农民建房贷款。

截止200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共计发放该项贷款2.4亿元,支持灾区6949户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

对受灾区域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新发放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对灾区个人新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统一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减轻灾区客户的财务负担。

允许对生产抗震救灾物资的客户,根据生产订单和实际资金需求或提供的担保核定增量授信额度,不受授信理论值限制。

这些政策,在中国农业银行支持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面向"三农"的政策保障

〔一〕构建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2006年起,中国农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综合改革,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三农"业务组织管理体系,为面向"三农"战略定位提供有效支撑。

1、成立专门的"三农"业务板块,推进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

根据中央定位和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城乡两个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解决"三农"业务管理中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决定在一级法人体制下,组建专门的三农县域事业部,将全部县域支行纳入事业部,实现专业化管理,集中精力、集中资源,专心致志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

2008年3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板块正式成立,在总行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