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81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儿童生理.docx

第五章儿童生理

第五章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第一节婴儿期的生理发展(0-2岁)

第二节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四节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3-6岁)

第五节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六节儿童中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6-12岁)

第七节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八节青春期生理和认知发展(12-19岁)

第九节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一节婴儿期的生理发展(0-2岁)

一、成长与稳定

(一)身体发展

1、婴儿期的快速成长

2、发展的四个原则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等级整合原则

系统独立性原则

(二)神经系统与大脑

1、神经元

2、突触修剪

3、大脑

摇晃身体综合征

大脑的可塑性(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4、SIDS(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

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看

文化或亚文化怎样影响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

二、运动的发展

(一)反射:

我们天生的身体技能

1、基本反射

(1)定向反射

(2)踏步反射

(3)游泳反射

(4)莫洛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

(6)惊跳反射

(7)眨眼反射

(8)吮吸反射

(9)呕吐反射

(10)抓握反射

(二)婴儿期的运动发展

教材p.110-111,p.115

(三)婴儿期的营养:

促进运动的发展

1、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2、发育不良:

消瘦、非器质性发育不良

3、肥胖

4、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

三、感知觉的发展

(一)视知觉:

看世界

1、婴儿的视力怎么样?

2、深度知觉

3、视觉偏好

(二)听知觉:

声音的世界

婴儿有哪些听知觉能力?

1、出生之前已经具备听觉

2、对某些极高频和极低频的声音比成人更敏感

3、声音定位

4、能区分几组不同的声音

5、能区分不同的语言

6、声音偏好

(三)嗅觉和味觉

(四)痛觉和触觉

(五)多通道知觉

第二节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感觉运动阶段:

最早的认知发展

亚阶段1:

简单反射出生-第一个月

亚阶段2:

最初的习惯和初级循环反映第1个月—第四个月

亚阶段3:

次级循环反应第四个月—第八个月

亚阶段4:

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第八个月-第12个月

亚阶段5:

三级循环阶段第12个月—第18个月

亚阶段6:

思维的开始第18个月—2岁

评价皮亚杰:

支持与挑战

支持的观点:

儿童行为熟练的保告者;有力观察的纪念碑;认知发展顺序的框架通常正确

质疑的观点:

发展是连续和缓慢的;波浪式的;忽视了感知觉系统的重要性;客体永存概念及其他能力出现的时间界定

二、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1、婴儿期的信息加工能力

2、婴儿期的记忆

三、智力的个体差异

1、什么是婴儿智力?

2、发展商数:

一个总的发展得分,设计四个领域的表现:

动作技能(如平衡和坐着)、语言使用、适应性行为(如改变和探索),以及个人-社会(如自己吃饭和穿衣服)

3、贝利婴儿发展量表(评价2-42个月婴儿的发展):

关注两个领域:

心理能力(感觉、知觉、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和语言)和动作能力(精细和粗大动作技能)

4、视觉-再认记忆测量:

即对先前见过的刺激的记忆和再认,也与智力有关。

婴儿从记忆中提取某个刺激的表征速度越快,婴儿的信息加工可能就越有效

讨论:

许多教育类玩具和媒体产品宣称其有益于婴儿的认知发展,但事实上,这些产品缺少科学研究的支持。

对于这一点,父母们似乎并不关心,这是为什么?

四、语言的发展

1、早期的声音和交谈

-前语言交流

-牙牙学语(babbling)

-第一个单词整句字

-第一个句子电报语、泛化不足、过度泛化

四、语言的发展

2、语言发展的起源:

学习理论的观点

-学习理论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习得的技能

-先天论观点:

语言是一种天生的技能

3、和婴儿说话:

婴儿指向言语中的语言

和婴儿说话时,所有文化下的成人都倾向于使用婴儿指向的语言

讨论:

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

1、为婴儿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

2、在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水平都要对婴儿快速做出反应

3、给婴儿读书

4、记住:

你没必要一天24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

5、不要强迫婴儿,不要很快就对他们期望过高

第三节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一、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1)体验情绪

观点1:

幼小婴儿的非言语可能没有情绪,它就像膝跳反射。

观点2:

婴儿的非言语表情代表了真实的情绪体验。

婴儿天生就有一套情绪表情,用来反映基本的情绪状态,如高兴、悲伤。

情绪表达的功能

适应功能,即婴儿在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能够以非言语的方式对照料者表达它们的需求。

(2)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3)社会性微笑

(4)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表现

2、社会性参照

3、自我的发展

儿童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自我认同的发展:

强调自主和分离的养育,儿童更早地表现出自我认同;强调身体接触和温暖的养育,儿童的自我认同出现的更晚

讨论1:

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二、关系的形成

依恋的四种类型(一岁儿童):

安全依恋型(secureattachmentpattern):

儿童把母亲当作是一种家庭基地。

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2/3)

回避依恋型(avoidantattachmentpattern):

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20%)

矛盾依恋型(ambivalentattachmentpattern):

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沮丧;当她们回来时,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她接近,另一方面却又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

(10%-15%)

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attachmentpattern):

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

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5%-10%)

2、形成依恋的互动:

父母的作用

交互式社会化

讨论2:

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三、婴儿间的差异

1、人格发展

第一阶段:

0-18个月 信任与不信任(trust-vs-mistrust)

孩子的需要与行为:

 

1、肚饿 --- 被喂食物 

2、受惊 --- 被拥抱。

 

3、哭泣 --- 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与家长是多么地需要他。

需求被满足的孩子:

成年后性格开朗,对人充分信任。

没有被满足的孩子,成年后表现为:

 

1、极度害怕被抛弃。

 

2、拼命地想寻找一个依赖对象。

 

3、需要别人的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

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例如:

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

18个月-3岁自主与羞愧

(autonomyv.sshameanddoubt)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

例如:

控制大小便。

 需求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尊重:

孩子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

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需求得不到满足,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和嘲笑。

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害羞,惭愧的感觉。

成年后可能会形成的个性:

 

1、经常觉得自己无用,自卑,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商业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3、害怕有新的经验。

 

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2、气质temperament

3、性别:

为什么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4、家庭

5、家庭外看护

如何评估看护机构?

可任意考虑以下问题:

1、是否雇佣足够的照看者?

最佳比率1:

3

2、每组婴儿人数是否便于管理?

3、是否符合政府规定?

是否有营业执照?

4、从业人员是否喜欢他们的工作?

工作动机为何?

照看婴儿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短期工作,还是一份长期的职业?

他们是否经验丰富?

是否乐于工作?

还是仅为糊口?

5、照看人员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

是否花时间与婴儿一同游戏?

通过语言互动交流,并且留意婴儿的举动?

是不是打心眼里对儿童感兴趣,而不是把炸开儿童当成一个固定工作流程?

电视机是否一直开着?

6、被照看的婴儿是否保持干净?

是否安全?

设施是否能够保障婴儿活动时的安全?

各项设备及家具是否维修良好?

照看人员本身的清洁卫生是否达到最高标准?

尿片更换后,照看者是否确实洗净双手?

7、在实际投入工作前,照看者接受什么样的培训?

是否具备有关婴儿发展的基本知识?

是否了解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

是否能敏锐觉察出异常发展的征兆?

8、机构的环境是否充满欢乐的气氛?

讨论3:

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第四节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3-6岁)

一、身体发展

二、智力发展

(一)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二)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

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一)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1、前运算阶段:

开始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理出现,概念的使用有所增加。

2、中心化(centration):

所见即所想

(一)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3、对守恒和转变不完全理解

4、自我中心:

不能采择他人观点

5、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信息接受和处理的量会增加,处理信息也会更有效和精确

1、对数字的理解

2、记忆:

对过去的回忆

学龄前儿童记忆的特点(信息加工理论)

“我正看着,然后我没有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手指就被捕鼠器夹住了。

因为我们的房间里有个老鼠,所以这儿有个捕鼠器。

捕鼠器放在地下室,挨着木柴。

当时我正在玩一个叫”演戏“的游戏,然后我下楼对爸爸说:

我想吃午饭,然后它卡在捕鼠器上了。

我爸爸正在地下室收集亩茶。

(我的哥哥)推我。

这是昨天发生的。

老鼠昨天在我房间里。

昨天我的手指被卡住了。

我昨天去了医院”

-----彼得(4岁)

学龄前儿童记忆的特点(信息加工理论)

幼儿的记忆很容易受到成人提问暗示的影响,体现出记忆脆弱、易感性和不准确性的特征。

幼儿可以非常错误的会议时间,而且深信不疑,他们能够说出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忘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

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儿童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互动,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

即:

不像皮亚杰和其他理论家那样关注个体的表现,维果斯基更关注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方面。

1、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某一水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更具能力的人(如父母、教师或者能力更强的同伴)的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

2、脚手架(scaffolding):

对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成长。

也就是说,父母或教师应该帮助儿童以适当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务,为儿童提供完成任务的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一些线索,以及提供促成任务完成的示范行为。

三、语言和学习的发展

(一)语言的发展

(二)从媒体学习

(三)早期儿童教育:

社会性、情感、认知

社工思考与讨论:

1、如果儿童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交互,那么对于幼儿园或邻里之类的社会环境,社会有什么样的职责?

2、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鼓励家长为他们的学龄前孩子提供程度适宜的准备活动,尤其是贫困家长?

第五节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一、形成自我意识

二、朋友和家庭

三、道德发展

一、形成自我意识

(一)心理社会性发展:

解决冲突

Erikson:

3-6岁的主动对内疚阶段(initiative–versus-guiltstage)

在这期间,儿童一方面想要独立于父母自己做事情,另一方面,当他们没成功的时候会有因失败而产生的内疚感。

随着学龄前儿童不断面对这些冲突,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

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情,但是如果付出的努力失败的话他们就会感到内疚。

他们开始把自己看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开始自己做决定。

(二)学龄前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1、特点

2、文化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三)发展中的性别意识

二、朋友和家庭: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一)友谊的发展

(二)游戏的作用

(三)家庭教养类型及相应的儿童表现

1、家庭教养类型

(1)专制型父母:

控制、惩罚、冷漠。

父母的话就是法律,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

(2)放任型父母:

提供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

几乎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并且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构负有很大的责任,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

(3)权威性父母:

制定清晰一致且坚定的限制。

相对严格,但是深爱着孩子并给予他们情感支持。

尝试与孩子讲道理,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并且与孩子交流他们所施加的惩罚的道理。

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4)忽视型父母:

表现出对孩子没有兴趣,伴有不关心、拒绝等行为。

在感情上疏离儿童,视自己的角色仅仅为喂养、穿衣及为孩子提供庇护的场所。

在最为极端的形式下,忽视型方面常常造成忽视—儿童虐待的一种。

2、儿童表现

(1)专制型父母的孩子更倾向于性格内向,表现相对较少的社交性。

他们不是特别友好,经常在同伴中表现不自在。

女孩特别依赖方面,但男孩往往表现出过多的敌意。

(2)放任型父母的孩子:

倾向于依赖和喜怒无常,且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很低

(3)权威型父母的孩子:

独立、友好对待同伴、自有主张而具有合作精神。

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很强,并且常获得成功并受人喜爱。

无论在与他人的关系还是自我情绪调节方面,他们均能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

(4)忽视型父母的孩子:

父母较少介入对他们的情感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感到不被爱和情感上的疏离,也会阻碍其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发展。

注意:

没有一种单一的教养方式能够广泛适用,或一成不变地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儿童教养惯例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唯一因素。

例如,兄弟姐妹和同伴的影响。

此外,儿童行为一部分来自他们独特的遗传天赋,并且他们的行为反过来塑造父母的行为。

因此,父母的儿童教养惯例只是影响儿童的丰富的环境和遗传因素之一。

(四)儿童虐待与心理虐待:

家庭生活的阴暗

触目惊心的数字:

每天至少有5个孩子被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杀害,并且每年还有40,000个儿童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每年约有300万美国儿童收到虐待或忽视。

虐待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忽视(包括医疗忽视)

1、身体虐待

(1)儿童虐待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或父母的社会地位如何。

在生活于压力较大的家庭更为多见。

贫穷、单亲和高于平均水平的婚姻冲突可能造成这样的环境。

1、身体虐待

(2)儿童虐待的预警信号(以下信息来自美国儿童保护机构)

-可见的、无合理解释的严重伤痕;

-咬痕或颈部勒痕;

-烟头烫伤或开水烫伤;

-无明显原因的疼痛感;

-对成人或照看者的恐惧;

-暖和天气下的不适宜着装(长袖、长裤、高领外衣)----有可能为了掩饰伤痕;

-极端行为---高度攻击性、极端顺从、极端内向

-对身体接触的恐惧

-脾气暴躁不安、抵制控制,不容易适应新环境。

更多出现头痛、胃痛和尿床等经历,更加焦虑,易出现发展迟滞

2、身体虐待的原因

(1)被许可和不被许可的体罚形式之间界限模糊。

比如:

打屁股

(2)儿童养育的隐私性。

儿童教养被看作是一种隐私的、独立的家庭行为。

(3)成人对儿童在特点年龄阶段保持安静和顺从能力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当儿童不能达到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时可能就会招致虐待。

(4)暴力循环假说

3、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maltreatment)

心理虐待是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伤害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功能时所发生的虐待。

它可能是外显的行为或忽视之后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心理虐待的后果

-儿童在学校的低自尊、撒谎、品行不端、学习成绩不理想

-极端的案例:

犯罪、攻击;

-沮丧、消沉,甚至自杀

-心理及其他形式的虐待造成消极后果的原因是:

受害者的大脑因为遭受虐待而产生了永久性的改变。

如涉及记忆和情绪调节的边缘系统过于兴奋,导致成年期的反社会行为。

思考与讨论

在美国:

如果你怀疑某个儿童是攻击的受害者,你就有责任采取行动,打电话联系当地警方或社会服务部门,或美国儿童帮助热线1-800-422-4453.找个教师或牧师谈谈。

记住要果断行动,你可能真的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在我国,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认为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的受虐儿童保护机制?

4、抗逆力:

克服逆境

并不是所有有虐待经历的儿童都会经受永久性创伤。

实际上,就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来看,一些儿童的表现确实相当好。

是什么能够使这些儿童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困扰其他人一生的压力与创伤呢?

-抗逆力:

是一种克服将儿童置于心理或身体伤害的高风险环境的能力。

-抗逆力强的儿童倾向于具备能够激发照看者积极反应的气质。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抗逆力强的儿童能够通过激发别人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利的行为而成功创造自己的环境。

-如何增强学龄前儿童的抗逆力?

三、道德发展

(一)道德发展:

是指人们的公正感、对于正确与否做出判断的意识以及与道德问题相关的行为的变化。

(二)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观点

(1)他律道德阶段:

视规则为恒定且不可变

(2)特点:

-严格按照规则玩游戏

-不考虑意图

-相信内在惩罚

2、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观点

关注学龄前儿童所处的环境如何使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有利于他人的帮助行为

3、共情和道德行为

共情(emphy)是对其他个体的感受的理解,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学龄期不断增长的共情以及其他正性情绪(如同情、钦佩),使儿童表现出更加道德的的行为方式;

一些负性情绪(如愤怒、羞愧)也能促使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避免负性情绪的企图有时会导致他们一更加道德、有益的方式行事。

思考:

社工角色

如何帮助父母提供适合本年龄段儿童的训练?

如何帮助父母优化其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六节儿童中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6-12岁)

一、身体的发展

身高、体重、营养、儿童期肥胖;

粗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

儿童期的健康、哮喘、意外事件

二、智力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

具备守恒能力、去中心化、掌握可逆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

2、教育应该注重儿童与他人的互动

3、互动的水平和内容应该处于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三)智力的八种成分(加德纳,2000)

1、音乐智力

2、身体运动智力

3、逻辑数学智力

4、语言智力

5、空间视觉智力

6、人际交往智力

7、自我认知智力

8、自然观察智力

第七节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一、发展中的自我

(一)儿童中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

(industryvs.inferiority)

一、发展中的自我

(二)理解自我:

“我是谁”的新回答

1、从生理的自我理解到心理的自我理解

-从身体外部特征到抽象的心理特征

-努力寻找自己能够成功地实现“勤奋”的领域

-自我概念开始区分出个人领域和学术领域

儿童的整体自我概念主要有4个方面:

-学业自我概念

-社会自我概念

-情绪自我概念

-身体自我概念

(二)理解自我:

“我是谁”的新回答

2、社会比较:

期望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力、特长的看法。

进入儿童中期后,儿童在理解自己有多大能力时,开始使用社会比较的方法。

3、向下的社会比较:

通过和明显差于自己的那些人进行比较,儿童能够确保自己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自己的成功形象。

(三)自尊:

发展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观点

1、自尊:

即个体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消极和和积极评价。

自尊有更多的情绪导向。

-大多数7岁儿童的自尊反应了对自己总体上相对简单的看法;

-分化:

自尊在某些领域很高,而在另一些领域却较低

2、自尊的改变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总体自尊在儿童中期会有所提高,大概到12岁又略有下降。

随后,又逐渐回升。

-低自尊导致的失败循环

-高自尊导致的成功循环

思考:

如何帮助儿童打破失败的循环?

教师社工父母

二、道德发展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随着正义感的不断发展,人们做出道德判断时使用的推理方式会以固定的顺序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2、在青春期到来之前,个体的推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进入最高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

“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

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

为什么?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二、道德发展

(二)女孩的道德发展

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发展三阶段:

1、个体生存取向

2、自我牺牲取向

3、非暴力道德

三、儿童中期关系的建立

(一)友谊

1、友谊的重要性

-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

-提供情感支持,使得更有效应对压力;

拥有朋友可以避免成为攻击对象;

学习管理和控制情绪,并有助于解释自身的情绪体验

2、友谊的阶段:

友谊观点的变化

阶段1:

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4-7岁)

阶段2:

基于信任的友谊(8-10岁)

阶段3:

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11-15岁)

3、友谊中的个体差异:

什么导致儿童受欢迎?

受欢迎程度反应了儿童的地位。

处于中高地位的学龄儿童更可能发起并协调共同的社会行为,使得他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行为高于低地位儿童

3、友谊中的个体差异:

什么导致儿童受欢迎?

(1)社会能力:

使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成功表现的各种社会技能的集合。

受欢迎儿童常常乐于助人、善于合作、有趣、有幽默感也能欣赏他人的幽默感、友善、宽容

参考:

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

鼓励社会参与与互动:

如参加集体活动、各种少年营

教授额头倾听技能

交儿童察觉他人用非言语方式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教授学生交谈技能:

让他们认识到提问题和自我坦露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用以“我”开头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觉或观点,避免泛化到他人

不要让儿童公开选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