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658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

(一)

教学内容:

书上P2-5例1、例2,练习一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四则运算,了解基本的运算顺序。

2、从分步到综合,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冰雪天地”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活动?

可以获得哪些已知信息?

根据三个已知条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回答情况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请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思考:

怎样列式计算?

再列出算式。

4、生回答,师板书:

分步:

综合:

(1)72-44=28(人)

(1)72-44+85

28+85=113(人)=28+85

=113(人)

(2)72+85=157(人)

(2)72+85-44

157-44=113(人)=157-44

=113(人)

4、对比:

分步与综合有何区别与联系?

综合

(1)与

(2)有何区别与联系?

5、讨论得出:

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请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

该怎么解答?

为什么?

3、列出算式。

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学生回答,师板书:

(1)987÷3×6

(2)6÷3×987

5、思考:

按什么顺序计算?

再完成上述两题。

6、讨论得出:

只有乘除法,也从左往右算。

(三)全班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解决问题,完成做一做。

1、生自读题目,再列式计算,后集体讲评。

注意:

第2小题要找出图上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所学的运算顺序。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1—4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二)

教学内容:

书上P6-7例3,练习一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上节课知识,巩固所学的运算顺序。

2、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含有两级的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巩固所学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谈话引入:

周末到了,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可是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能帮玲玲解决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已知条件,并自己提出问题。

2、帮助理解分析数量关系:

爸爸+妈妈+玲玲=要付的钱

其中玲玲要付的钱没有直接给出,必须先求。

3、思考:

怎样列式?

有几种方法?

再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1)24+24+24÷2

(2)24×2+24÷2

4、思考:

按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上述两题。

5、讨论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应用教材资源,提出问题。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五、解决问题

1、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完成做一做。

(1)判断运算顺序。

说说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按什么顺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5-9题。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三)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10例4,P14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复习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

上午比下午多几位游人?

冰雕区上午有游人180位,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可以怎么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

1、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分析题意、探索解题思路。

(2)列式,师板书典型算式:

270÷30-180÷30

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练习本解答。

(3)还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270-180)÷30

=90÷30

=3(名) 答:

略。

(4)观察两个算式,找到区别,说说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5)小结: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解决问题

1、P14练习二第一题。

引导学生小结出括号的作用。

(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重点在于括号的用处。

掌握一题多解。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列式?

两种方法的列式,运算顺序相同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你知道该怎么算吗?

五、布置作业

P14练习二第2、3题。

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例5,P12和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学习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应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用递等式计算)

200-250÷50     236+65-298

72×(32-22)     35÷7+4×6

二、新课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师板书。

问:

观察上面两题的式子,有什么异同,计算结果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一样,可运算顺序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体会到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师:

象我们所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个计算方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情况下:

(1)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又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

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_____________.

四人小组各举一个运算顺序的例子。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

 2、做一做的第二题,体会3车是否运完了850千克,还是只运了850千克的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的第4——6题。

师注意引导个别对题意的理解。

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6,P15、16。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0的运算。

2、巩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四则运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口答)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6:

想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讨论,合作,举出例子。

(2)汇报,按照四则运算整理。

  师小结板书:

 +:

0加任何数还得任何数。

   

-: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

    

 ×: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问:

0能不能做除数,为什么?

讨论完学生学习课本P13的有关0的运算。

三、综合练习

1、P14练习二第10题: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师总结。

(1)学生讨论,怎么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知道必须算出两种方案各需要多少钱?

再比较。

(3)学生独立解答。

2、第11题,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放在有0时,乘除法的关系……

四、游戏

1、用6、4、2、3这四张牌添上运算符号凑出24点。

2、用任意四张牌添上运算符号凑出24点。

师说明规则,小组合作游戏。

五、总结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2、13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1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八个方向及角的度数说出具体位置与原点的距离与方向。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八个方向及角的度数说出具体位置与原点的距离与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寒假期间,光明小学在森林公园组织了一次定向越野赛,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让学生知道路线是从起点到1号检查点,再到2号检查点,最后到达终点,由此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号检查点的位置。

1、学习“东偏北30o”

①四人小组看着方向板,说一说1号检查点在什么方向上?

(东和北的中间,可以说是东偏北,也可以说北偏东)

②30o是以哪一条线作为0o刻度线画出的角?

(东方向的线)

③说明这一条线是东偏北30o。

那么这条线该称为北偏东多少度?

怎么算?

2、距离是“1千米”

图上的1千米是什么意思?

3、小结:

要说清楚一个点的位置要注意什么?

(要确定方向,还要说出距离。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做一做图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也可以说:

学校在小明家。

(2)书店在小明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也可以说:

书店在小明家。

(3)邮局在小明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也可以说:

邮局在小明家。

(4)游泳馆在小明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也可以说:

游泳馆在小明家。

四、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20练习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9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方向与距离绘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方向与距离绘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找准参照物。

教具准备:

方向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说出一个点的位置,今天我们要根据点的方向与距离在图上画出这个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①想一想以什么为中心?

(校门,引导学生把校门画在中心点的位置)

②找到正北方向

③怎样表示出150米?

(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

那么150米在图上应该用多长的线段来表示?

(3厘米)

④标出教学楼。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教学楼的位置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o方向150米处。

①让学生说一说,要先做什么?

(找北偏东方向)四人小组在方向板上指一指北偏东在什么位置?

(东和北的中间)

②350应该以哪一条线作为0刻度线?

(北方向的线)

③让学生试着画出北偏东350的线。

说明这一条线都是北偏东350。

④怎么找出距离是150米?

(1厘米代表50米,从校门的点量出3厘米,这3厘米的距离就代表150米,得到的这个点就是图书馆。

⑤说明:

在这幅图里,1厘米都表示50米。

⑥小结:

我们是怎么找到图书馆的?

(要确定方向,画出角度,还要量出长度。

(3)让学生自己画出“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o方向200米处。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②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让学生讨论,归纳出方法。

三、解决问题

P21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画的,1厘米要代表多少?

四、布置作业P21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2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找准参照物。

教具准备:

方向板、直尺、量角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主要城市,它们是两个非常美丽的城市,这两个城市相距大约1067千米。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地理位置。

(出示图)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看图,谁能说一说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

约多少度?

(北偏西,约60o或西偏北,约30o)

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是以什么为中心。

2、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约多少度?

(南偏东,约30o或东偏南,约60o)

3、比较:

北偏西约60o和南偏东约30o

西偏北约30o和东偏南约60o

你发现了什么?

4、说明:

两个点的位置有相对性。

方向不同,但距离是相同的。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完成P22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24练习四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找准参照物。

教具准备:

方向板、直尺、量角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将分小组进行比赛,大家准备好了吗?

(出示图)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描述方向和路程

1、指导看图:

①怎么走?

(从起点到1号检查点,再到2号检查点,最后到达终点。

②每段路程是多少?

怎么看?

(5毫米代表100米,要先量出每段距离是多少毫米,或厘米。

2、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3、每个组派代表说一说。

从起点开始,向东偏北300走1000米,再向西偏北200走1000米,最后向西偏南450走800米到达终点。

4、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好。

(二)求平均速度

1、先分析数量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弄清求平均速度不是除以3。

2、列式

路程:

1000+1000+800=2800(米)

时间:

9+18+8=35(分)

速度:

2800÷35=80(米/分)

三、解决问题(完成做一做)

题目:

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30o约走100米到公园。

1、审题,弄清从起点走到路口,再到公园。

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3、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4、小结方法:

①定下起点②确定方向

③画出度数④设定比例尺

5、评一评:

谁画得好?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P25练习四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加法运算定律

(一)

教学内容:

书上P27-29例1、例2,练习五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情景图,说说从图上你懂得了什么?

二、教学例1

1、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2、生回答,师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3、思考:

40+56()56+40

4、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你发现了什么?

5、讨论得出: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三、完成做一做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四、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2、生回答,师板书:

88+104+96

3、思考:

怎样算更简便。

4、比较:

(88+104)+96()88+(104+96)

5、再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6、讨论得出:

加法算式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观察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再计算。

2、练习五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3、完成练习五第3题。

六、小节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反思:

1、加法运算定律

(二)

教学内容:

书上P30例3,练习五4-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够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请学生说说。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

二、教学例3:

1、出示情景图,说说从图上你懂得了什么?

2、根据问题你怎样列式计算?

3、生说算式,师板书:

115+132+118+85

4、生说运算顺序。

问:

从左往右这样计算简便吗?

5、讨论:

题目有什么特点?

怎样计算更简便?

请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6、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律

=(115+85)+(132+118)------加法律

=200+250

=450(千米)

7、请生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师板书在例题后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根据题目特点寻找简便算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判断哪些算式用了运算定律,再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根据题目特点寻找简便算法。

四、课堂小结:

如何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计算?

五、课后完成练习五第6、7题。

自己看清题意,再列式计算,并用上简便算法。

教学反思:

2、乘法运算定律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3-35例1、例2,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情景图,说说从图上你懂得了什么?

二、教学例1

1、出示问题: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思考:

该怎样列式计算?

3、生回答,师板书;

4×25=100(人)或25×4=100(人)

4、思考:

两个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4×25()25×4

5、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三、教学例2:

1、出示问题: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思考:

该怎样列式计算?

3、生回答,师板书;

(25×5)×2或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4、思考:

两个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25×5)×2()25×(5×2)

5、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6、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讨论得出: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8、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四、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五、完成做一做:

懂得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六、巩固练习:

练习六1、2,填在书上。

3、4做在作业本上。

七、课堂小结: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灵活应用。

教学反思:

2、乘法运算定律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6例3,练习六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请生说说。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

二、教学例3:

1、出示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思考:

根据问题你怎样列式计算?

3、生说算式,师板书:

(4+2)×25或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思考:

两个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4+2)×25()4×25+2×25

或25×(4+2)()25×4+25×2

5、讨论得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完成做一做:

根据分配律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并说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5题。

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练习六第7题。

先判断,再计算,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复习乘法分配律的综合应用。

五、教学小结: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

六、课后完成:

练习六第6题、第8题。

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扬起手中的书)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

老师还剩几页没有看?

二:

教学例1

1.让学生独立列式

2.小组讨论:

有几种计算方法?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3.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4.学生看书,插图中的三位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5.比较三种方法的各自特点,你喜欢哪种算法?

三:

练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想法。

第2题:

师介绍图片内容,简要说明有效票共有三种情况及其各自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讲评。

四:

作业

练习起的1~2题

教学反思:

简便算法

(二)

教学内容:

课本40页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七的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教学重、难点:

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教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