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628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docx

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文化综合之历史篇

2012年陕西政法干警考试考情分析:

文化综合之历史篇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远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云南,距今约70万年

2.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距今70至20万年。

开始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距今约18000年,开始人工取火、制造出骨针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1.父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3000年黄河流域,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

农作物:

黍、粟。

2.母系氏族公社:

(1)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发现。

种植水稻,世界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址。

(2)半坡文化: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发现。

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第二节先秦

一、夏朝、商朝

1.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3800年-3500年。

发现地:

河南洛阳。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中国龙”

2.殷墟:

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中期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3.甲骨文:

河南安阳发现。

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自商朝开始,历史有文字记录,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4.青铜器: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司母戊大方鼎,代表商代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最大的青铜器。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二、西周

1.武王伐纣:

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建立西周。

2.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3.重要制度:

(1)分封制:

周朝地域辽阔,为加强统治将同姓宗亲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井田制:

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公田,由奴隶进行耕种。

三、春秋战国

1.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

管仲改革、葵丘会盟

(2)晋文公:

退避三舍、秦晋之好、晋楚城濮大战

华图教育:

3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地理位置:

东南西北上中下)

3.商鞅变法(秦国):

(1)内容:

编制户籍,连坐;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2)影响: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扁鹊:

脉学之宗,望闻问切,建立了中医传统诊病法。

5.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

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6.诸子百家

编纂《春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主张“德治”和“仁政”。

孔子春秋修订“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

言行

儒《孟子》(语性善论,民贵君轻。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

家孟子战国录体散文集)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素唯物主义

“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祸兮

道老子春秋《道德经》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

家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战国《庄子》,又“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庖丁解牛”“庄

称《南华经》周梦蝶”“鹏程万里”《齐物论》《逍遥游》

墨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杂吕不韦战国《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兵①孙武春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最著名

家②孙膑战国《孙膑兵法》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

第三节秦汉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定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功过:

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500多年由于分裂造成的混乱局面,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典故:

破釜沉舟。

二、两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华图教育:

4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2.文景之治:

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3.汉武帝:

(1)颁布推恩令:

诸侯将王国中部分土地分给无继承权的兄弟,建立侯国,侯国归所在郡管辖,只能衣食租税,无治民权,更无统兵权。

(2)加强思想控制:

采用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光武中兴:

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5.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

(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

6.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

三、秦汉文化

1.史学:

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东汉张衡:

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

3.①医圣张仲景:

撰写《伤寒杂病论》②东汉华佗:

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药。

4.造纸术:

西汉时期已有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应用广泛起来。

4世纪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8世纪传播到中亚;12世纪传播到欧洲。

5.哲学宗教:

王充《论衡》:

朴素唯物主义。

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物质,物质构成论。

佛教:

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公元67年,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道教:

东汉时兴起。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三国两晋时期

1.三国分立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败于曹操,北方统一。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败于孙刘联军,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三国建立:

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2.晋: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草木皆兵)。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与租调:

给人民分地,受田的农民要给国家交租和交调,租就是粮食,调就是布帛。

目的在于促使人民从事农业。

(2)整顿吏治:

给官员俸禄,避免贪污和抢掠。

(3)迁都洛阳。

(4)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华图教育:

5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状况

1.屯田制

(1)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2)始于汉朝,盛于曹魏;(3)官民合一;(4)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重点】

(1)原因: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北方生产技术南传;统治者奖励耕织、兴修水利。

(2)农业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成都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成为重要产粮基地。

三、文化

1.祖冲之:

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2.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

3.范缜《神灭论》:

坚持物质第一性,系统阐述无神论的思想。

4.王羲之:

书圣,《兰亭序》。

5.三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五节隋唐

一、政治

1.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隋。

2.发展历程:

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遗风:

武则天→开元盛世:

唐玄宗→安史之乱:

安禄山、史思明→农民暴动:

黄巢起义。

3.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与吐蕃关系。

4.中外交流:

①唐太宗时期玄奘天竺取经;②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唐。

5.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

三省——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审议机构门下省;决策机构中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科举制☆

①发展历程:

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试→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增加了武举和殿试。

②有利作用:

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统治基础;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中央控制了官员的选拔和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不利作用: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经济

1.大运河:

隋炀帝主持开凿,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2.租庸调制

(1)含义:

官府交纳的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徭役期间内不想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庸。

华图教育:

6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2)沿袭:

隋朝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的庸取消年龄限制。

(3)取消:

租庸调制的前提是均田制,国家将土地分给人民,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3.两税法:

唐德宗时施行。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分夏秋两次交纳。

意义: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4.曲辕犁:

唐后期出现,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三、成就

1.赵州桥: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雕版印刷术:

发明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唐《金刚经》。

3.天文: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制定《大衍历》。

4.中医药: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诗佛王维、孟浩然、岑参、李商隐、杜牧。

第六节五代、辽、宋、金、西夏、元

一、政权并立: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二、两宋

1.王安石变法

(1)内容:

①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②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③为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立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2)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局限性:

①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失败原因:

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守旧势力阻挠变法;②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③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3.民族关系

(1)宋辽:

1004年澶渊之盟。

辽宋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意义:

对于北宋来说,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

(2)宋金:

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①岳飞抗金: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②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统治。

4.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泉州、广州;纸币出现“交子”。

华图教育:

7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三、元朝(1271年-1368年)

1.行省制度:

三省制改为中书省一省独揽,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2.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台湾地区,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四、成就

1.科技:

①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

②指南针:

普遍应用于航海。

③火药:

发明于隋唐,宋代应用于军事。

④沈括《梦溪笔谈》:

创“十二气历”,“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⑤郭守敬:

简仪和高表、《授时历》。

2.文学

(1)宋词:

①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②婉约派:

李清照、柳永。

(2)元曲: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绘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史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七节明、清

一、明朝(1368年-1644年)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中央:

废丞相设六部。

②地方:

设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

③制定《大明律》,实行严刑峻法。

④设厂卫特务:

锦衣卫、东厂、西厂。

⑤八股取士:

加强思想控制。

2.明成祖朱棣

(1)靖难之役:

朱棣取代建文帝,称明成祖,迁都北京。

(2)郑和下西洋:

先后七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永乐大典》:

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3.戚继光抗倭:

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4.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张献忠领导,推翻了明朝统治。

二、清朝

1.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

2.君主专制的顶峰: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盛行。

3.国家的巩固

(1)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2)1689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3)改土归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4)伊犁将军:

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5)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

 

华图教育:

8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三、明清经济、文化

1.税收:

(1)张居正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2)雍正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2.思想

(1)黄宗羲: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明夷待访录》,民本思想。

(2)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

“经世致用”,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3.科技

(1)徐光启:

《农政全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

(2)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李时珍:

《本草纲目》。

4.文学:

明清小说

①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②“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戏剧: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问答题】

1.根本原因: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导火索: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议定。

3.救亡图存:

(1)林则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虎门销烟。

(2)魏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1860年)

1.《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2.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

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第二节太平天国

 

华图教育:

9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一、兴衰

1.兴:

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

2.衰: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二、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

第三节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2.推行机构:

总理衙门。

3.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内容

(1)军事工业:

代表: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福州船政局。

(2)民用工业:

代表: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3)海军:

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4)新式教育:

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6.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四节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法战争(1883-1885)

1.镇南关大捷:

1885,冯子材,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2.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战争进程

(1)平壤之战:

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降,回民将领左宝贵以身殉国,平壤沦陷。

(2)黄海海战:

北洋水师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坚持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3)辽东战役:

除聂士成率军抵抗,其余一触即溃,制造旅顺大屠杀,北洋门户洞开。

(4)威海卫之战:

刘步蟾、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

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派领事驻扎,日华图教育:

10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本轮船得驶入;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机器得进口,产品免征杂税;日本暂占威海卫。

3.影响: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经济命脉为列强控制;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1900年八国联军(日、美、奥匈帝国、英、法、德、意、俄)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

2.《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3.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节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天演论》: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发展: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4.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经过百日,以失败告终。

5.评价: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场进步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但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六节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

1.建立:

1905年,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纲领的阐发——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

2.成果: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制的共和政体)。

(2)南京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华图教育:

11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4.评价:

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第七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

3.后期内容: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①第一阶段:

北京,学生;②第二阶段:

上海,工人。

3.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