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415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docx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概要

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端氏煤矿

井下避难所工程

实施方案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二O一一年二月

前言(4

一、矿井概述(4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井下避难所工程设计简介(5

第一章井下避难所建设分析(6

第一矿井的基本情况6

第二节建立井下避难所必要性7

第三节井下避难所建设基本要求(7

第四节井下避难所位置的确定10第二章井下避难所及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13

第一节系统简介(13

第二节认证资质(14

第三节结构特点(14

第四节供氧系统(17

第五节过滤降温除湿系统(22

第六节气幕洗气系统(26

第七节井下避难所环境监测装置(28

第八节井下避难所供电系统(43

第九节救灾通信系统(48

第十节个体防护装备(57

第十一节辅助设施(58

第三章避难所维护管理(60

第一节日常维护管理(60

第二节避难所救援应急管理措施(62

第四章工程投资概算(63

.、八、-

刖言

一、矿井概述

端氏煤矿位于山西省南部,晋城市西北方向约36km(直距处,隶属沁水县端氏镇管辖。

其地理位置为东径112°30?

52112°34?

28北纬35°39?

5935°41?

04?

井田范围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10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为1000000630116划定的4个拐点坐标(6度带:

1.X=3949657Y=19637120

2.X=3949740Y=19642571

3.X=3951740Y=19642540

4.X=3951680Y=19638590

井田东西长约3.95-5.45km,南北宽约2km,面积9.4036km2。

地表总的趋势为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标高980.9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标高588.40m相对高差392.50m属剥蚀强烈的中低山区,区内沟谷纵横多呈“V字型、树枝状沟谷。

本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

沁河发源于沁源西北,向南经安泽、沁水王必入井田外西南的潘庄至阳城县润城镇转东南,穿切太行山经河南沁阳、武陟汇入黄河。

区内沁河最低侵蚀基准面+594m,最高洪水位+668m,坡度3?

据润城水文观测站资料,年平均流量6.49亿m3(19.65m3/s丰水期流量39.69m3/s枯水期流量7.82m3/s。

区域内主要支流有固县河,流量0.02m3/s潘河,流量0.0036m3/s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有短暂洪流。

本井田资源/储量估算的9号煤层为稳定的(西部稳定,东部较稳定大部分可米煤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以最低可采厚度(0.80m线,作为资源/

储量估算范围,9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面积为8.198km2;3、15号煤层为全

区稳定可采煤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为井田范围(3号煤层未扣除巷道采出量,其资源/储量估算面积9.404km2。

3号煤层估算的煤层最高标高+360m,最低标高+190m,先期开米地段(首米区面积5.006km2。

9号煤层估算的煤层最咼标咼+310m,最低标咼

+150m;15号煤层估算的煤层最高标高+270m,最低标高+100m。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1、《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煤安监司函办[2009]34号,《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煤矿井下避难所(救生舱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

的通知》;

2、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的通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

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3、《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3、《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5026-2009;

4、《煤炭工业设计规范》;

5、《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0年1月21日实施;

&《煤矿安全工程设计》;

7、井下可移动分体避难所配置系统鉴定材料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8、端氏煤矿提供的地质资料和生产实测资料。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矿区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围绕煤矿井下可能出现矿井火灾、煤尘爆炸、瓦斯爆炸等灾变情况,使矿工在应急避难装置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保障职工生命安全;

2、实现三防一隔”,防毒、防火、防震、隔爆

3、实现井下各避难所与井上指扌车中心平台实现双向信号传输;

4、在符合相关要求,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工程投资;

5、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

6尽量利用原有的巷道、不增加开拓费用;

7、避难所及各系统设备选型留有余地,能充分满足区域内避难人员数量的需求。

四.井下避难所工程设计简介

本次设计主要包括《井下避难所工程实施方案》、《井下避难所工程主要设备材料清册及概算书》。

工程实施方案只做原则性的简要说明,由于具体方案未定,本设备只提供部分图纸及照片。

设计的具体内容为:

1、端氏煤矿灾害情况分析、建立井下避难所的必要性、井下避难所位置确

定、对井下避难所规模的确定等进行阐述

2、井下避难所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包括:

1结构特点2供氧系统

3压风系统4空气幕洗气系统

5降温除湿系统6监测监控系统

7供电系统8通讯系统

3、井下避难所所需设备、仪器、仪表及附属装置、个体防护装备选型及安装设计;

4、井下避难所管理及安全措施;

5、设备材料清册及工程投资概算;

第一章井下避难所建设分析

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根据井田开拓布置,端氏煤矿有2个进风斜井,1个回风立井。

局部通风采用双局扇压入式通风系统。

井田煤层较多,主要可采煤层共3层,煤

层稳定程度以稳定煤层为主,含较稳定煤层与不稳定煤层。

现端氏煤矿开采3

号煤层。

端氏煤矿属高瓦斯突出矿井。

第二节建立井下避难所必要性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减少因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国家把建设煤矿井下避难所(救生舱应用试点已列入2010年煤矿安全改造项目重点支持方向。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发布了煤安监司函办

【2009】34号文一关于做好煤矿井下避难所(救生舱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神华、中煤、开滦、阳泉、晋城、潞安、铁法、龙煤、淮南、平顶山、兖矿等11个煤矿企业开展避难所(救生舱建设试点。

各煤矿企业要至少确定一个煤矿开展试点,按要求在井下不同地点设置避难所(救生舱。

通过对端氏煤矿灾害危险分析,该矿井下可能出现矿井火灾、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变情况,试点建设以采掘工作面移动式救生舱为主更加符合避难逃生的实际需要,在灾变情况下使井下有人工作的地点均有避难所为其服务,实现矿工在

应急避难装置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因此端氏煤矿建立井下避难所很有必要。

第三节井下避难所建设基本要求

(一井下避难所设置的基本要求

1.煤矿井下避难所目前主要有固定式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两种类型。

矿井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并以满足矿井灾变条件下矿工应急避险需要,安全、实用、救生为基本原则。

2.井下有人工作的地点均应有避难所为其服务。

避难所距工作地点的距离,以矿

工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或矿井火灾等灾害事故应急避险情况下,佩戴随

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为确定原则,一般不超过1000m。

井下避难所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

突出矿井的井底车

场应设置固定式避难所,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掘进距离超过

500m的巷道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

3.

,并

避难所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

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

4.避难所应设置在无异常应力、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点,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存放在巷道中的可移动式救生

舱,应保证巷道畅通,安全间距、风速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

有预防爆炸冲击破坏的相关措施。

5.避难所应有清晰、醒目的标示。

矿井避灾线路图中应明确标注避难所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所方位的明显标示,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所。

6.避难所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指导遇险矿工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7.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避难所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8.将正确、安全使用避难所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和定期应急救援演练的重要内容,提高矿工应急救援能力。

(二井下避难所的通用技术要求

1.井下避难所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通

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所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即避难所额定防护时间96h以上。

2.井下避难所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并保证避难所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以防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同时,应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如果避难所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

可不接入。

为使避难所防护失效后避难人员能够逃生,避难所内应配备隔绝式

氧气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3.井下避难所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保证在额定防护时间内,舱内C02低于1.0%、CO低于24ppm,空气温度不高于35C,湿度不高于85%。

所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应做真空包装。

4.井下避难所应具备所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所内的CO、

CO2、02、CH4、温度、压力;避难所外的CO、C02、02、CH4,等进行检测或监测。

5.井下避难所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并有通讯方式失效的情况下的信息交流方法,宜采取特殊措施,最大限度保证灾变期间的。

6.井下避难所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配备不少于2000KJ/人2天,食用水0.5L/人2天(如果避难所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可以通过钻孔输送空气及流体食品。

食品和饮用水,可不配备。

7.井下避难所应具有清晰、醒目的标示。

避难所内应有必要的照明,并有急救箱、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8.避难所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三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基本要求

可移动式救生舱(以下简称救生舱一般为舱体式结构,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和食物,用于煤矿灾害事故遇险人员无法撤离灾区或矿井时的应急避难空间,既可固定设置,也可随采掘工程而移动。

救生舱除应满足井

下避难所的通用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救生舱应有明确具体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包括适用的灾情、灾种、灾区及海拔高度、环境条件、井巷空间尺寸等,并在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产品的永久性安全使用须知中注明。

2.救生舱提供的生存空间不应低于每人0.8m3且总有效容积不低于8m3。

3.救生舱舱体应有足够的气密性和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侵入的能力。

救生舱的泄

压速率不超过350Pa/h舱内大气压力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大气压力100~500Pa同时,

应设置过渡舱,不设过渡舱时,应有防止避险人员进入救生舱时有害气体侵入的技术措施。

4.救生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防护能力。

适用于在火区及其影响范围内使用的救生舱,应能在环境温度55E条件下安全使用;适用于存在较大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环境中使用的救生舱,应能承受不小于2MPa的爆炸压力;适用于在水灾环境中使用的救生舱,应明确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压力。

5.救生舱应具有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流量宜在20L/min以上。

6.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

救生舱外体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宜采用黄色或红色。

同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荧光条码。

第四节井下避难所位置的确定

根据端氏煤矿对井下避难所建设试点项目提出的要求,避难所距工作地点的距

离,以矿工在灾害事故应急避险下,佩戴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为确定原则,一般不超过1000m。

井下避难所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当井下采掘工作面出现灾变时,避灾人员立即配戴自身携带的30min隔绝式自救器跑到附近的移动

式救生舱。

采煤工作面距采区进风巷距离超过1000m,在采煤工作面两顺槽距工作

面不超过1000m的位置设置

移动式救生舱,设计距离超过500m的掘进工作面,在掘进巷道距工作面迎头不超过500m的位置设置移动式救生舱。

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还包括避难所应设置在无异常应力,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点,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避难所应设置在地质构造简单,围岩稳定的进风巷道、尽可能设置在岩层中,必须设置在煤层中时,应有防瓦斯涌出、煤层自然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

结合端氏煤矿2010年生产情况,我院认为端氏煤矿应建设5个移动式救生舱和1个临时避难硐室、2个永久避难硐室用以组成该矿的二、三级避险系统。

3103回采工作面应设置50人的移动式救生舱,因目前没有如此大的救生舱,建议选用2个20人1个10的移动式分体救生舱。

安装在工作面进风胶带顺槽与胶带配巷之间的3#、4#、5#的联络巷中,构成井下第二级紧急避险。

.回采工作面最大班人数为43人,为安全起见,考虑到备用系数,配备2台KJYF—20/96和1台KJYF—10/96移动救生舱。

3106轨道进回风掘进工作面建设的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目前距掘进工作面最近的联络巷中,掘进工作面最大班人数为20人,为安全起见,考虑到备用系数,建设30人的临时避难硐室。

3106胶带进回风掘进工作面应设置2台12人的移动救生舱,设置在目前距掘进工作面最近的2个联络巷中,掘进工作面最大班人数为20人,为安全起见,考虑到备用系数,选用2台12人KJYF—12/96的移动救生舱。

在井底车场附近或井下工作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应设置三级避

险设施,我院认为端氏煤矿应在采区回风大巷及轨道运输大巷之间的2#和12#联络

巷中建设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

123

第二章井下避难所及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

图2-1分体式避难所

第一节系统简介

KJYF系列可移动分体式避难所配置系统是一个密封式逃生避难室,可供灾变时期井下人员避险用,是一种与外界隔离、提供维持生命的安全环境空间,意在为井下的矿工在逃生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避难,以便让他们脱险或等待救援。

该产品能提供避难人员至少96小时所需的氧气、水、食物以及所需的急救包、卫生设施、通信设备、环境气体监测设备等。

为了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健康生存,它具有氧气供

给装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除湿降温空调系统。

该避难所配置系统属于逃生避难的一种先进的高新技术装备,主要应用于煤矿井下,同时也可用于非煤矿山、核电站、地铁、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具有拆装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

第二节认证资质

1、澳大利亚MineARC?

迈安科应急救生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达到最严格质量标准的救生舱产品,是全球唯一获得国际IS09001认证资质的救生舱生产厂家。

2、MineARC?

煤矿应急救生舱是世界上唯一获得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矿工健康和安全办公室认证,同时达到美国矿工安全及健康管理局(MSHA标准的救生舱产品。

3、MineARC?

独创世界上最先进的、无需电力驱动的,集CO/CO2气体滤清和空调降温于一体的本质安全型生产技术。

4、MineARC?

煤矿应急救生舱成功地通过了真人入舱测试。

多项权威测试表明,该救生舱可以应对各种复杂恶劣的井下环境,同时也为外部救援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5、MineARC?

非煤矿山应急救生舱是世界上唯一达到西澳大利亚州消费者与职业保护部制定的行业标准的产品,该标准是目前全球业界普遍认可的非煤矿山用救生舱的最高标准。

6欧盟权威CE认证及澳大利亚C-Tick认证

7、我国安全标志办公室于2011年1月下发KJYF—10/96移动救生舱安标

证,KJYF—20(16、12/96移动救生舱以通过安标的现场评审,于近期下发安标证。

第三节结构特点

KJYF系列可移动分体式避难所配置系统是由过渡舱、主舱、辅助舱、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供氧装置、环境气体监测监控与报警系统、不间断电源装置、无线通讯装置等部分组成。

采用分体组合式结构,拆装、运输方便,密封式钢结构外壳给避难人员提供了安全生存空间。

可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利用过渡舱、辅助舱和井下避难硐室组成固定式井下避难所,也可组成移动式救生舱。

1、过渡舱:

配备的密封过渡舱可以容纳6人,舱内配有医用氧气供应系统、压风供给系

统、洗气系统、生物技术型卫厕及流量、压力等控制显示仪表。

气系统仅一键控制,操作十分简单方便。

图2-2过渡舱

2、主舱:

主舱内部两侧均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座位,座位下方有宽敞的储物空间内外舱壁之间采用特殊的隔热材料,使之隔绝舱外产生的高温。

舱外安装有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舱壁安装CO、C02、02、CH4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监视器,对舱外环境气体实时监测。

图2-3主舱

3、辅助舱:

辅助舱内配有为主舱内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提供动力驱动的高压液态二氧化碳钢瓶,通过可拆分式钢瓶架固定;外部正面板右上角处配有CO、C02、02、CH4、温度、压力传感器,对舱外环境气体实时监测,通过电缆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主舱数据采集监视器。

图2-4辅助舱

第四节供氧系统

图2-5供氧系统

、供氧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要求

由于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火灾、坍塌等灾害性事故时,都会致使避难所周围环境伴有缺氧、有毒有害气体出现。

因此,必须在避难所内部设置具有向避险人员提供氧气以保证避险人员能够维持正常呼吸的供氧装置。

供氧装置必须满足:

(1避险人员在救生舱(避难所主舱内能够呼吸到纯净的氧气,氧气浓度在

18.5%~22.0%;

⑵氧气供给量及氧气浓度必须满足人体呼吸生理特点;

⑶氧气供给时间必须满足额定人数时不少于96小时的生存时间;

⑷供氧装置在井下特殊条件下不受环境影响,保证能够及时、可靠供氧并不会存在不安全隐患。

二、供氧方案的选择

对于煤矿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目前有正压氧气呼吸器、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

这些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都有使用时间短”的共同特点:

压氧气呼吸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小时;压缩氧自救器、

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5分钟,而且过滤式自救器对

环境的氧气浓度要求大于17%。

由于上述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防护时间短,有些需要经常检查维护,因此上述个体呼吸防护装备只能放在煤矿井下避难所内作为备用或离开避难所逃生时的供氧设备使用。

经研究分析,避难所供氧方案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氧气供氧两种方式。

三、压风系统供氧装置

1、可行性研究

由于人体是依靠呼吸空气进行生存,因此对于呼吸系统而言首选气源为空气。

如果以储存在气瓶中的压缩空气作为气源,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

【2009】34号文件井下避难所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

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J=0.3m3/min'要求,则需要钢瓶空气数

量为

移动式救生舱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曾下发文件(安监总煤行〔2007〕167号,

《关于所有煤矿必须立即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的紧急通知》。

因此本方案首先选择利用煤矿压风系统作为供氧装置。

美国矿山和健康管理局(MSHA认为闭合空间类似于面罩式呼吸器。

美国职业

安全卫生监察局(OSHA要求面罩式呼吸器连续供气量为0.17~0.42m3/min。

因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2009】34号文件所要求的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在0.17~0.42m3/min范围内。

考虑到避险人员在进入采区固定式避难硐室前的运动程度及心理恐慌等原因。

据资料介绍,此时人的最大肺通气量可达0.12m3/min静坐时为0.009m3/min。

因此人均0.3m3/min的空气供给量足以满足人的最大肺通气量0.12m3/min的要求,并在主舱内会形成正压避免外界气体向主舱内的侵入。

按人均供风量不低于Q1=0.3m3/min的要求,当避险人员N=20人时,所

需总供风量:

Q=Q1驭=0.3320=6(m3/min;当避险人员N=10人时,所需总供风量:

Q=Q12J=0.3310=3(m3/min

由于压风系统流量一般在20m3/min以上,两趟压风管的流量大于所需总供风

量。

因此以空气作为供氧气源的供氧方式一一压风系统供氧装置方案可行。

此方案便于日常对装置的压力、供风性能等指标进行检查、对装置的组成部件进行维护及保养。

2、压风系统供氧原理

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利用地面压缩空气通过管路(地面压风系统作为气源,经过阀门后进入过渡舱内设置的水、灰尘、油的三级过滤,经过预先设置的减压器、浮子流量计、管路进入气体输出端。

为避难所内避险人员提供更加新鲜、舒适的空气质量。

压风系统供氧原理见图2-6所示

图2-6压风系统供氧原理图

3、主要技术参数

人均供风量>0.3m3min;

避难所内氧气浓度18.5~22.0%;

减压器入口压力>0.8MPa出口压力0~0.6MPa可调节、输出流量不小于20

m3/min;

浮子流量计量程0~8m3/min、分度值0.3m3/min。

四、压缩氧气供氧装置

1、可行性研究(以20人为例

在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等灾害时,有时地面压风系统在井下的管路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有备用的供氧装置,以应对地面压风系统遭到破坏时仍能有效的供氧。

当氧气浓度小于18.5%时,该情况称为缺氧。

缺氧可致人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当氧气浓度大于32%时,被称为肺氧中毒。

当氧气浓度大于95%时,被称为高氧(高浓度氧。

较长时间的高浓度氧气不仅损坏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还可能导致高可燃

环境。

因此应对压缩氧气进行调节控制。

据资料介绍,人体在平静坐姿时潮气量为500ml,生理无效腔体积为300ml,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肺每分通气量为6~9L/min。

由于呼吸系统生理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中的新鲜空气不能全部与肺泡中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应将与肺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气量作为确定氧气消耗量的基准。

平静坐姿时对氧气的消耗量为:

(潮气量-生理无效腔2呼吸频率2氧气浓度=(500-300ml3(12~18次

/min321%=(0.504~0.756L/min;

美国矿山和健康管理局(MSHA要求避难所内氧气消耗量按人均0.62L/min计算。

据资料介绍并根据我国人群身体状况及遇险时人体生理状态,

可以确定人体对氧气的消耗量为Q仁0.5L/min。

则需要氧气钢瓶数量为:

移动

式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