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docx
《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前言
擡頭仰望星空,星河燦爛明月其中;再觀蒼穹,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觀人之道,衆人各有所歸;觀天之道,行事盡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
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宿,衆生都有自己的本命。
宇宙從何處而來?
我們的生命又從何處而來?
萬物是由誰在主宰?
何謂真理?
真理在何處?
對于這種全人類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決的。
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悟道能力絕對的強于常人。
甚幸有喜,就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學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開創人,是道法自然哲學的祖師。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見性。
老子所著之書之所以叫《道德經》是因爲闡明了自然規律人之道的運作,是一部世出世間法的經典。
只有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了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經》所闡述的大道內理,即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用一個字來統稱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歸真的大道上運作,能夠堅定不移的在歸真返璞的大道上運作就是“德”。
而經是指萬物之靈所寫的著作,並能夠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其實《道德經》並非是老子的個人主義思想。
以心性之道觀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觀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學家。
心性之道:
老子本質與衆不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境界從感悟修到漸悟,從漸悟再修到明悟,從明悟然後又修到了明心悟性,從明心悟性最後修到了明心見性,通達了世出世間法,精通大道內理。
老子者,心神複歸于大道,本命複歸于大道。
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就成了《道德經》。
相之道:
老子見多識廣所以知識豐富,然後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哲學體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義,《道德經》是老子如何所認爲。
心性之道爲真?
還是相之道爲真?
孰知道?
若老子曰:
“日出東方而落西方。
”而他人聞之示于衆曰:
“老子他認爲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難道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認爲?
對于同樣的自然運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達的方式就不同。
有人說:
“日出東方而落西方。
”有人說:
“紅日東升西落。
”有人說:
“日照大地,升于東而止于西。
”所以覺悟的智者們都說:
“我沒有智慧,我述而不作。
”《道德經》是一部闡述人生命運行軌道的經典,是一部修身的經典,是一部闡述宇宙萬物如何運作的經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歸真的大道,回歸自性的經典。
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縱然有仁人志士者們自我犧牲,自我奉獻,那也是爲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長壽的。
《道德經》是道法自然哲學。
道法自然哲學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
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
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這一性質的表法。
道法自然哲學是實用主義之最,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的生命還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
第1章述心相…………………………………………………6
第2章世界觀…………………………………………………6
第3章治國……………………………………………………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態…………………………………………………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觀…………………………………………………11
第8章處世……………………………………………………11
第9章觀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養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論道………………………………………………………15
第15章論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義示現之道……………………………………………18
第19章治國………………………………………………………19
第20章述覺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處世之道…………………………………………………22
第23章順其自然…………………………………………………23
第24章處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學爲人師行爲示範………………………………………26
第28章以正爲天下………………………………………………27
第29章尊國貴民取天下…………………………………………28
第30章議兵………………………………………………………28
第31章議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處世………………………………………………………32
第37章述無爲……………………………………………………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萬法歸一…………………………………………………35
第40章述道規……………………………………………………35
第41章述層次……………………………………………………36
第42章述過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5章述完善……………………………………………………39
第46章述禍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無爲……………………………………………………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養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舉…………………………………………………47
第57章治國之道…………………………………………………48
第58章長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國………………………………………………………50
第61章處國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處世………………………………………………………52
第64章處世之道…………………………………………………53
第65章治國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7章述修爲……………………………………………………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層次……………………………………………………57
第71章處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論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煉……………………………………………………62
第79章處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處世之道…………………………………………………64
第1章述心相
第一章是闡述本原與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所以是述心相。
宇宙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
人們常認爲自然有界,認爲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那麽自然有沒有界?
自然到底有多大?
人之道,本維次空間的邊界是大到無外,小到無內。
大到近無邊無際,小到極小,小的沒有裏面。
大到極點成了小,小到極點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
而人是絕對沒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謂的“自然界”。
道的運作是按自然規律來進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絕對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靈之類的事。
人只有與自然共爲一體,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長久的生存道路。
本章闡明了宇宙的締造者,並告訴了人們如何可以觀察到這些大道的。
道可道①,非常道;名②可名③,非常名。
“無”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萬物之母⑥。
故常無欲⑦,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⑧。
此兩者同⑨,出而異名⑩。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⑪。
①道:
說,闡述。
②名:
名稱。
③名:
命名。
④無:
無是指本源。
無不是什麽也沒有,而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
本源産生出了天地。
⑤有:
有是指本原。
本原具足一切法,沒有生滅,一直存在。
本原又叫心性。
⑥母:
母體,因爲本原産生了一切。
⑦欲:
欲望。
⑧徼:
邊界。
⑨同:
同一體。
⑩異名:
這是指名稱裏所代表的具體實物不一樣。
⑪門:
門道,法門。
譯文:
道是可以闡述的,但並非是長久不變的大道;名稱是可以來命名的,但它並非是長久存在的名稱。
“無”,稱作是天地的開始;有,稱作是萬物的母體。
所以常常沒有欲望,可以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常常有欲望,則觀察時就有了邊界所束縛。
這本源與本原,兩者其實是同一體,但展現出來的卻不一樣。
都可謂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解析:
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靈性最高的就是萬物之靈。
萬物之靈與其它生命或靈性物不一樣,萬物之靈可以解脫,有自由,有自主之權。
所以萬物之靈給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稱來命名。
本維次世界是以萬物之靈的生命爲主要表現的,所以叫:
“人之道。
”人只要不著相,就可以心神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陰陽。
要使自己心神複歸大道,就得止欲。
所以常常沒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
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強,心神就被業力所牽制,不能複歸于大道,幹的事情就經不住時間的檢驗,甚至還會違反人之道。
本原這個本體産生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陽,所以萬物是一個整體。
這些世出世間的大道內理給人帶來的是莊嚴感神聖感,帶給人一種玄妙的感覺。
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說得出口,但又說不出來,這正是萬法的開始,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第2章世界觀
這一章是確立正確世界觀的述語。
首先觀察自然規律的運作,再觀人之道的運作規律,然後確定了正確的世界觀。
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
把事迹一直流傳在世,從而不會因爲時光飛逝而銷失匿迹。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①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③,長短相形④,高下相傾⑤,音聲⑥相和⑦,前後相隨⑧,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⑨。
萬物作而弗⑩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⑪。
夫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斯:
于是,就。
②相生:
相互産生。
③相成:
相互對立。
④相形:
相互成形狀。
⑤相傾:
相互傾嚮。
⑥音聲:
音是指旋律,節奏;聲是指散發出去的波,聲音。
⑦和:
和諧,協調。
⑧相隨:
相繼跟著,一個跟著一個。
⑨教:
教導,教育。
⑩弗:
不。
⑪居:
居功。
⑫夫:
代詞。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爲美,于是厭惡就呈現出來了;都知道善所以爲善,于是不善就呈現出來了。
有無相互轉化,難易相互對立,長短相互成形狀,高下相互傾嚮,音聲相互協調,前後相互跟隨,這是自然永恒的狀態。
所以聖人用無爲的方法來處理事情,實行不用言語常闡述的教導。
萬物運作卻不宣告已經開始,生養卻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爲卻不倚仗它,功業成就了卻不居功。
萬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沒。
解析:
世界觀價值觀等觀都是與其它對比而形成的。
大道無窮無盡,其中適合人的占一部分,把這些大道內理與其它大道內理進行對比,就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觀。
有了正確的自然觀才可以正確的處理事情。
自然産生萬物時就已經有了對立,對比,矛盾,這是自然本體自有的性質。
舉其中的一些例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都是自然對立界永恒的狀態。
明白了這些狀態所呈現的原因後才知道了如何處理事情。
不要有個人的主觀意識,按照自然規律中的完美規律進行運作,就是無爲而無不爲。
在開示他人的時候,要實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啓發,使他人能覺悟。
只有悟出來的道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
只有明白了這些大道內理後才會功業成就卻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會因爲時空的轉移而被磨滅掉。
第3章治國
本章闡述的是自然規律人之道治國處世的方法。
治理國家的任務就是如何的服務人民爲人民作貢獻,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
自古以來上行下效,人民都嚮統治者看齊,統治者實行什麽樣的治國制度,這個國家的國民就呈現什麽樣的狀態,具有什麽樣的國民素質。
統治者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言亡國。
所以統治者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
實行正確了就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生活。
實行錯了就成了禍國殃民的造孽作亂。
那麽就會發生國破家亡,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的事情。
不尚①賢,使民不爭;不貴②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③,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④,實其腹⑤,弱其志⑥,強其骨⑦。
常使民無知無欲⑧,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①尚:
推崇。
②貴:
貴重。
③不見可欲:
不讓可以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
見(xiàn),同“現”。
④心:
心裏所想要的念頭。
⑤腹:
肚子。
⑥志:
過分追求的意志。
⑦骨:
筋骨,體格。
⑧無知無欲:
沒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譯文:
不推崇賢才,使人民不爲“賢才”爭鬥;不貴重難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爲珍物而進行盜竊;不讓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使人民的思維不混亂。
因此,聖人的治國方法是:
空虛百姓心裏所想要的念頭,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實,削弱百姓過分追求的意志,強壯百姓的筋骨。
常常使人民沒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謀的人不敢有所作爲。
這就是無爲之道,所以沒有治理不了的國家。
解析: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當命存于危機則天道無德。
百姓忠于帝王將相,就是因爲他們給了百姓生存之道,把關愛給了百姓。
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爲他們去死,從而效忠于他們。
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與他人去爭鬥的,聖人之道是爲而不爭的。
有德能的人奉獻給社會大衆卻不求回報,功業成就了卻不會功高居上自我傲慢。
所以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
推崇賢才的結果是人人都說自己是賢才,要爲自己爭利益。
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會炫耀自己,稱贊自己的。
真正有德能的人誰願意去毀謗他人來推崇自己?
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這明顯是造惡業,甚至是造孽。
所以不推崇賢才避免了因爲所謂的“賢人”而出現的鬥爭。
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爲貴,人們爲了那些珍貴的物品常是爭得頭破血流,不偷盜就搶奪,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實珍物並不珍貴,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
人生在世,一邊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邊是人的欲望業力在牽制,完全弄得人們思維混亂,所以才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給了一些有計謀的野心家實現野心的機會。
這些野心家就會煽動人心制造社會動亂,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
但是人們卻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那些奸賊所利用了,到死的時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裏糊塗的命喪他人之手。
所以只有把這些不該犯的錯,不該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這就是無爲治國的方法。
第4章述心性
本章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無闡述從本原産生出來的相。
心性是本性與禍性共融一體的。
本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惡濁劣的永恒。
本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
而禍性本自濁劣,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
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變現的。
自然是沒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絕對的真理。
然而神道主義宣揚道法不自然主義,宣揚道法神靈主義。
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根本就不講科學,卻大肆宣揚神道主義。
道①沖②而用之或③不盈④。
淵⑤兮⑥,似萬物之宗;湛⑦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⑧之先。
①道:
心性,本原。
②沖:
指本體內的運動。
③或:
副詞,又。
④盈:
盈滿,這裏指停止。
⑤淵:
深邃。
⑥兮:
語氣詞,啊。
⑦湛:
清澈,這裏指道呈現清楚的狀態。
⑧帝:
造物主。
譯文:
本體心性不斷運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會停止。
深邃啊,好像是萬物的宗主;清晰可見啊,好像又不存在。
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誰締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
解析:
本原沒有由任何者創造,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
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産生出了一切。
道的運作不管是在本原,還是在本原産生出來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作。
在本原上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
心性運作的狀態是極端的變化莫測,但是由心性産生出來的相則運行的就是現實常規,所以稱爲:
“科學。
”科學就是心物世界的現實常規。
當世界在以現實常規運作時,自然就正常。
當世界脫離常規時,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災害。
科學講的是現實,講的是客觀,講的是常規。
然而世界的運作規律在某些地方會出現突然脫離常規,但是也是現實的現象,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科學不科學的事。
但是整體來講,世界自然規律的運作一般是不會出現脫離常規的問題。
闡述世界現實常規的文化就是科學文化。
所以科學有時候是指實物,有時候是指文化。
如果一種文化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那就純粹的是謬論。
本原無窮無盡,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不斷産生一切法,這是永恒的狀態。
所謂象“帝”之先,其實是間接否定了萬物由神靈創造。
人因爲自我主觀意識強,所以才會按自我主觀意識襯托出一個生命者的造物主,這就是所謂的“帝”。
因爲這是出世間法,所以用言語辯論不清。
哲學家,科學家當然知道這是怎麽一回事。
但是自我主觀意識很強的人是死不承認現實,還要進行無意義的辯解,而且辯解的是頭頭是道。
有道理未必是真理。
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
那何謂真理?
真理的基本是科學,根本是自然。
一種理一但連最起碼的科學都不是,那就純粹是絕對的謬論。
所以開悟的人都說:
“世上沒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進行的。
”而對于不講客觀實際的人,道者也無言。
只能不承認也不否認。
否則就會招來無聊的擡杠。
就算“承認”那也得說:
“道不知是誰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
第5章述常態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來襯托自然常態的。
只有見證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貴。
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頃刻之間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
通過知曉反常的狀態來襯托常態的珍貴,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靈神盈,人傑地靈。
實現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覺悟。
知曉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後言。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爲刍狗②;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
天地之間,其猶③橐④籥⑤乎?
虛而不屈⑥,動而愈⑦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⑧。
①仁:
仁義。
②刍狗:
祭品。
③猶:
如同。
④橐(tuó):
一種口袋。
⑤籥(yuè):
古代管樂器名。
⑥屈(jué):
竭,盡。
⑦愈:
疊用,跟‘越……越……’相同。
⑧守中:
守中道,恰當。
譯文:
天地不仁義的時候,把萬物作爲祭品來肆虐;聖人不仁義的時候,把百姓作爲祭品來肆虐。
天地之間,難道不是如同一個管樂器嗎?
裏面空虛然而卻不竭盡,運動不止而且還不斷湧出。
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
解析:
人道世界的運作狀態常常是呈現正常的狀態,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
但是自然規律一但反常了,那真是滅絕人性,敢任意肆虐萬物,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聖人也會做不符合常規的事,如爲了皇位而弑親。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並非直觀說聖人不仁義。
這是排比句式。
其目的也是爲了表達自然反常的狀況。
哲學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馳騁的,所以大道泛兮,哲學家的心神也泛兮。
哲學家這一瞬間心神在這一大道,下一瞬間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學家所闡述出來的大道內理是變化莫測的。
所以才會給人一種感覺:
哲學文章的內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層次。
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樂器,裏面是空虛的,但又不竭盡,不斷地運動並還産生出了美。
然後又複歸于人生之道,人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
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言精語,莊嚴神聖大道其中。
第6章述心性
這一章還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
重在于說心性的不生不滅,具足一切。
心性是一切的根源。
谷①神②不死,是謂“玄牝③”。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④若⑤存,用之不勤⑥。
①谷:
山谷,這裏是指大的意思。
②神:
本命。
③玄牝:
玄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牝是雌性的意思。
④綿綿:
連續不斷地樣子。
⑤若:
如,像。
⑥勤:
指道不斷地運作,不會停止。
譯文:
偉大的本原自然體不會死亡,所以稱爲“玄牝”。
玄牝這不可思議的生育門,稱作是天地的根源。
好像是連續不斷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會停止的。
解析:
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
本原是呈現永恒的狀態。
而從本原産生出去的相就出現了時間。
所以在世界所爲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然而回歸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狀態。
第7章人生觀
這一章闡明了人生觀。
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從何處而來?
人嚮什麽看齊?
那就是嚮自然完美的大道看齊。
自然在何處?
天地就是自然。
首先得明悟天長地久的道理,然後才能有了正確的人生觀。
故建言有之:
人不爲己,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②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無私③,故能成其私④。
①不自生:
不爲自己所生。
②身:
自身,自己。
③私:
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
④私:
自己的事業。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不爲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長久存在。
同理,聖人把自身置于衆人之後,然而又受衆人的推崇在于衆人之先。
不以個人爲中心並把自己置于衆人之外從而保全自己,因爲沒有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所以最終成就的還是自己的事業。
解析:
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
人之道,是共生的一體。
如果人人都損人利己,則天下就危矣。
所以覺悟的人們常常想著爲大衆求福報,而不會以個人爲中心,爲利益而爭鬥。
仁人志士們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因爲給大衆有所奉獻,所以得到大衆的認可,最終成就的其實還是自己。
第8章處世
本章講述的是處世方法。
人生在世必要經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