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125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x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但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比较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也就是老师讲授知识要点,学生做好学习记录。

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转变。

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就需要发展主体,尊重主体,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本人粗浅的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设情境,让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

境界是乐学。

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兴趣盎然的参与其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从而不知不觉的爱上初中历史课。

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

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

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

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

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走进了本课的学习。

二改变教法,让学生乐于动手动脑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如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它所起到的作用,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是无法完全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的,这时老师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时一名“导游”,作为“导游”应该向游客介绍哪些呢?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去了解“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路线,它的沿途会有哪些重要的景点,以及在当时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学生就会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印象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每课特点,多采用一些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

三、改变作业布置思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现其主体性

传统的历史作业的布置一般都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

作业,让学生去记住一些知识要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等等,学生在做这些作业的时候,如果记住的同学会感到洋洋得意,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记不住的同学就会感到懊恼、沮丧,会感到学习历史太难了,因此也会厌倦学习历史的。

那么我们在作业布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是通过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如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读图题等,学生通过快速抢答、或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的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这课后,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起到了巩固本课内容的作用。

三是设计一些能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潜能的练习,如在学习了《宋朝的社会生活》这课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期的人,你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用日记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就能积极的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

”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

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

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

为什么?

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

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

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

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

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

为什么?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

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

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

(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

(中国禁烟。

)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

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

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

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

接着再问:

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

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例如,讲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同时提问:

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

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

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

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

可提问:

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

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果如何?

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果如何?

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

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

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

“立”的又是什么?

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

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②奖励耕战:

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

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

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

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

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

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

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

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

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

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

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

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然后提问: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

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发布时间:

2006-10-13  来源:

无锡历史教育网  浏览数:

1527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

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

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a.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

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

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十六岁的年轻共产党员,穿着普通妇女朴素的上装,短头发迎风略吹向后,双目炯炯有神,面对敌人铡刀毫无惧色,对革命充满信心。

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关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要实实在在,合情合理,不虚构,不篡改。

b.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讲秦末农民起义时引“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讲谭嗣同殉难时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讲张自忠时引“为国家民族死亡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C.迁移概括,强化人物活动。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

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呈点、线、面,散见在各个章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了解人物活动,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或教师综合,或学生复述,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三、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的角度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除采用多种方法讲授外,更为重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评价。

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在历史人物评价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a.功过评价法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

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呈现前后变化。

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例如:

康熙皇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为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仍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前者是进步的,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后者是消极的,表现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b.阶段评价法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

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好坏相间。

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

例如:

陈独秀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1920年,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大责任。

在历史教学中用阶段评价法评价历史人物,既可避免对历史人物不分阶段,不分功过的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的片面性做法,又可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C.分析评价法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在阶级社会里,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从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活动,无一例外都代表其所属的阶级利益。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

例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罗斯福,当时虽然通过采取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到缓慢的恢复,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只是“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由此,对其新政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全盘否定。

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阶级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全方位地立体地分析和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给予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d.定性评价法

历史好比是个大舞台,历史人物好比舞台上的某个角色。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方面的,社会的曲折发展变化,决定他们活动的复杂性,但这些活动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给予总的评价定性,然后围绕这一定性对人物的活动的叙述具体化、形象化。

如南宋时的岳飞,他的活动表现为多方面:

写过诗词,忠于皇帝,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分析,岳飞首先是一个抗金将领。

如近代史上的龚自珍,课本在开头就用“是道光时候的思想家和诗人”一句定性评价,概括了他的一生。

然后在课文中进行比较细致、全面地阐述。

总之,对具体人物要具体分析,在功过之间,抓主要方面作定性评性,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以上诸种方法,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确定的评价方法。

其实在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这几方面的因素都要予以考虑,进行综合运用。

四、开展课外活动,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补充

进行人物教学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序地设计和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a.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览

开学初就有准备地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图片,然后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并在图片上编写好人物活动的文字说明,然后通过办墙报等形式面向全班或全校展出。

这样,不但密切地联系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内所学人物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满足和发展了学生在历史人物学习中的兴趣。

b.撰写重要人物小传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学完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择重点人物,布置学生写人物小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内容。

这样,学生既可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历史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c.召开历史人物主题班会

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所学的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评价是前人已有的或现存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封闭性。

为了开拓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围绕对人物的某一活动和某一评价召开主题班会,展开深入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掌握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历史人物的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活动课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历史学科课程的内容,在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历史教学的另一种尝试发布时间:

2006-08-13  来源:

无锡历史教育网  浏览数:

1800【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尝试让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注意问题及其意义,并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目的在于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中学生历史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

”专家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强调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也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说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作为历史教师,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

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有关方法、注意问题和意义,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

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

举例如下: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

你的看法如何?

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

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