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850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1.1人口增长模式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基本概念: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净增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总人口数指变化之前的人数)

一、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趋势:

“J”形增长(二战以后,人口迅猛增长)

2、影响因素

(1)人口增长快慢取决的直接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两类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较快原因:

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事业进步;社会观念等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原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观念等

类型

时期

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率

原因

原始型

原始社会

极低

生产力低下

传统型

奴隶、封建、资本早期

较低

生产力有所提高

过渡型

工业文明(产业革命)

生产力、医疗

现代型

先到文明

生产力、观念

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

1、如何区分原始、传统两种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现代?

(1)根据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在出生率和死亡率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描述为高,而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描述不同,原始模式是极低,传统模式是较低。

(2)根据所处的社会时期区分。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是在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则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2、过渡型增长模式出现于18世纪中期以后,最先在工业革命较早的欧洲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而出现了“高—低—高”的增长模式。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型模式在欧洲也最先结束,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才进入“过渡型”

4、现代型——“低—低—低”模式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但发展中国家只有很少进入了现代型,大部分仍然是过渡型或接近现代型。

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属现代型

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出现负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等为零增长

对于我国来说,城市已经进入了“低—低—低”的“现代型”,而农村还处于“过渡型”,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多数所以我国总体的增长模式应该是“过渡型”为主,或者接近“现代”型向现代型过渡(一般来说,出生率<1.5%或自然增长率<1%)为现代型)

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模式:

城市——现代型农村——过渡型总体——过渡型(接近现代型)

发达国家主要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A、国防兵力不足,劳动力缺乏B、社会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费用增加,加重社会经济负担C、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独等社会问题

措施:

鼓励生育(长期)接纳外来移民(短期)

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引发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就业),带来很大社会经济负担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大洲?

原因?

非洲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大洲?

原因?

欧洲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大洲?

原因?

非洲经济比较落后;医疗卫生水平比较低

人口死亡率次高的大洲?

原因?

欧洲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因

政治上独立,经济发展,医疗事业进步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的改变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

低—低—低

人口再生产类型

过渡型

现代型

当前我国面临哪些严峻的人口形势及措施?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人口增长过快,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就业压力日益沉重,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贫困人口问题,老年人口问题也日益突出。

措施:

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行优生优育,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

上窄下宽:

反映少年儿童比重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

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就业困难,教育费用支出过多等问题。

措施—控制

底部收缩:

反映人口的老龄化趋向

问题:

劳力、兵员不足;社会、家庭养老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等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金字塔图判断三种类型:

注意:

呈典型“金字塔”形式的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快(儿童的比重较高,老年人比重非常低),为快速增长型(如尼日利亚)。

“金字塔”底座相对较小表示增长率较低(儿童比重较低),为缓慢增长型(如美国)。

“金字塔”底座与顶尖大致相当的为静止型,这种类型表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如西班牙)。

性别比:

指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如:

性别比为106.

注意:

性别比是一个数,而不是比例。

1.2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1、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

2、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注意:

指数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增长。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自然资源。

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资源得人均消耗量大。

二、环境的限制性

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是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土地按照利用类型可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建筑用地等。

我国土地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矿产资源

重要性: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3、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

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4、森林资源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

(1)环境人口容量: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又叫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总量。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中国人口容量是16亿,人口合理容量是7亿。

世界人口容量是100亿,人口合理容量是60亿。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最大”与“最适宜”,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2、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1)临界性(针对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相当:

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超出:

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2)相对性:

如相同面积的土地:

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不同

(3)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

不是达到的人口数量,而是控制的人口目标

3、影响因素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资源的丰富程度

资源的丰富程度(正)科技发展水平(正)地区开放程度(正)文化及生活消费水平(负)

某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日本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为什么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日本经济发达,可以通过对短缺资源的进口,增加本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3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的特点:

A、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B、时间较长(一年以上)C、改变住所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力因素:

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拉力因素:

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迁往南部的原因:

1、气候因素是其迁移的主要因素。

2、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作为依托。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⑤生态环境恶化可见因自然条件导致人口迁移遵循趋利避害原则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三峡进行大规模移民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建设项目、区域大规模开发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扩大了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范围。

(三)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

(四)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

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东北部老工业区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地价上涨,争水争地争能源严重③环境污染严重

西部和南部①纬度低,气候优越②环境优美③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等,就业机会增多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

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缓解了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弊:

青壮年劳力和人才外流

迁入地的影响:

利:

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弊:

可能增大人口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生态和环境问题。

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迁出国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过剩;经济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迁入国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发达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①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经济差距大;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③国家放松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使农民成为相对“自由”的劳动力。

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影响是什么?

对流出地:

①有利方面:

有利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②不利方面:

对迁出地会造成劳动力(人才)的外流

对流入地:

①有利方面:

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②不利方面:

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负担,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重了城市失业、拥挤、治安等社会问题。

2.1城市空间结构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区位

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而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投资。

(2)热带地区:

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原因: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所以城市多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

分布于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2.气候

气温:

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降水:

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世界上少有城市分布的地区:

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3.河流

(1)河流的两大功能:

运输和供水

我国南方城市的分布规律:

沿河设城

城市用水—水资源是限制我国华北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运运输—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对城区的选择的影响很大

军事防卫—河流作为防御的屏障对早期城市的选址所起的作用非凡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赣州、哈尔滨过河点处:

伦敦、南京、兰州

河流交汇处:

宜宾重庆武汉涪陵岳阳

河口位置:

纽约、东京、汉堡、鹿特丹、上海、天津、布宜诺斯艾利斯、广州、南通、福州

军事防卫:

曲流处:

伯尔尼小岛上:

巴黎半岛上:

波士顿

二、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济地理区位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宗教、科技、旅游

1.自然资源——新兴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1)世界上主要的矿业城市举例

国家

矿产

兴起的城市

英国

煤炭

伯明翰曼彻斯特

石油

阿伯丁

美国

煤炭

匹兹堡

石油

休斯顿

南非

黄金

约翰内斯堡

(2)中国主要的矿业城市

矿产

煤炭

铁矿

石油

城市

鹤岗抚顺大同阳泉

平顶山淮南六盘水

鞍山包头马鞍山攀枝花白云鄂博

大庆东营玉门克拉玛依

金昌

铜陵

2、交通

—世界上的大城市一般都建在重要交通线上。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常形成城市轴线

(1)时代不同影响城市区位的交通运输方式不同

古代:

南船北马

近代

运输方式:

帆船马车

铁路公路

城市区位:

河流大路交汇处(邯郸)

铁路公路枢纽及沿线(火车拉来的城市)

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石家庄(京广、石太、石德)株州(京广、浙赣、湘黔)郑州(京广、陇海)宝鸡(宝成、宝中、陇海)商丘(京九、陇海)蚌埠(京沪)

(2)交通线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影响

扬州、济宁衰落的原因:

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发展、京沪线的建成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政治:

(1)许多城市都是一地的政治中心

如:

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2)有些国家专门兴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

如: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意大利—罗马,加拿大—渥太华

宗教:

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三、城市区位的变化

①军事宗教影响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

③新的因素不断出现科技(日本筑波科学城)旅游(黄山桂林泰安等)政策因素——边境口岸城市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海口的自然地理区位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

地形:

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处,为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河流:

南渡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武汉的地理区位

地形:

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侯温和降水适中。

河流:

长江、汉水交汇处,有3个方向上的水运且水源充足

资源:

靠近大冶铁矿,发展钢铁工业交通:

长江航运,京广线等交通便利

政治:

是湖北省省会教育:

科技教育事业发达,是我国中部的文化教育中心

西安市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1、地形:

该市位于渭河平原,平坦开阔。

2、气候:

温暖湿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3、河流:

有渭河通过。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

有陇海线铁路通过。

2、政治:

历史上是我国的古都,当时是我国最大城市,现在是陕西省省会城市,我国西部地区著名大城市。

3、科技发达4、旅游业发达

天津发展的区位因素

地形:

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中,雨热同期

河流:

海河五大支流交汇处,为天津生产生活提供用水,水运便利资源:

靠近长芦盐场、大港油田及棉花产地,海盐、石油、煤铁等资源丰富,发展了化工、钢铁、棉纱等工业

交通:

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近靠海河入海口,有京沪、京哈、京九等铁路,高速公路经过,水陆交通发达政治:

首都门户,直辖市科技:

科技力量雄厚,旅游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坦开阔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城市发展历史悠久④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

日本城市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原因

地形:

日本山地多,平地少,平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平原地形为城市提供了用地可能

气候:

日本太平洋沿岸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充沛的降水为城市提供了用水之便

社会经济:

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港湾众多,将城市布居在沿海,便于原、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城市区位

莫斯科

纽约

东京

开罗

自然

地理

区位

地形

东欧平原

大西洋沿岸平原

关东平原

尼罗河三角洲

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和湿润的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季风

气候

靠近地中海气候的热带沙漠气候

河流

伏尔加河支流莫斯科河两岸

哈得孙河

注入大西洋

的河口处

临海,有荒川。

多摩川等河流

流过

位于尼罗河

下游

经济地理区位

政治

首都,全国

经济、文化

中心

世界大都市,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交通

俄罗斯的交通枢纽上

美国最大的港口

日本著名的港口和铁路枢纽

铁路交通中心

其他

古代王国

所在地

科技、金融

旅游发达

科技、旅游

文明古国

旅游发达

居住区一般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没有污染或所受污染较小。

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以减小对城市的大气污染。

水污染同理

自来水厂、果汁饮料厂宜布置在河流上游——水质好

有水污染的工厂和污水处理厂宜布局在河流下游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分布特点:

商业用地: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的外围工业用地:

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三种类型。

其中居住

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0~60%)而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用地类型,如行政用地、

文化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经济活动之间的空

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功能区。

(即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设区)

特点:

1、同类活动集中连片才能形成功能区;2、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3、每种功能区中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住宅区:

城市最基本、最广泛的功能区。

(在大多数城市中,面积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

住宅区的分化①建筑质量上:

出现高—低级住宅区②位置上: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多与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1、形态:

面积小,多成团块状或条状

2、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分析商业区分布的区位因素

商业区:

①便捷的交通②大量的消费人口

中心商务区(CBD):

特征:

A经济活动最繁忙B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C建筑物高大稠密D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建筑物高大稠密原因)中心商务区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带,地价高,用地面积有限,建筑物往高处发展以增加活动空间

分异方向

功能分区

水平方向

最中心

零售为主;大型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

周围

商务机构办公室;小商店

垂直方向

较低层

零售店

中间层

一般商业活动

较高层

办公室

工业区

1、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的意义:

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拓展城市的地域范围

2、区位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外移原因)A、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土地日益紧张,不利于工业规模的扩大

B、市内地价太高,外移利于降低成本C、外移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形成基础)

①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因: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区内早期设立的活动也可以不断吸引相同的活动

② 历史因素对中国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作用更明显

(以北京中心的行政区、上海中心商务区为例)

2、经济因素(在市场条件下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① 城市功能用地与付租能力的关系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能得到这一土地

②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A、交通通达度:

正相关

B、距市中心远近:

负相关,但对不同活动的影响大小不一

距市中心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交通、消费人口数量);对住宅的影响次之;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市中心:

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交通最便捷;消费人口最大)——商业区

市中心外围:

住宅的付租能力最高(既有利于上班,又方便购物)——住宅区

城市外缘:

工业租金最高——工业区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最大的因素

①收入是形成住宅区分化的常见原因(付租、交通工具)———背向发展

②知名度———名人园③宗教信仰———回族街④种族——北美、欧洲的种族聚居区

4、行政因素:

行政手段引导、规划城市功能区,如我国的新兴工业园区

拓展:

上海现代化商务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历史因素:

(主因)体现了在继承历史基础上的创新

(2)经济因素:

符合距离市中心近和通达度最方便的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经济因素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

在封建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

统治权力为中心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城市地域结构均以:

中心商务区为核心

未来城市的地域结构的发展趋势是:

以人为中心

三、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率先提出的。

主要内容:

(1)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正六边形。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多个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了蜂窝状网格

同级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相互关系:

彼此独立、相互排斥

(3)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

注意中心地等级与六边形的大小、数目、距离关系如下表所示

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六边形面积

六边形数量

六边形中心之间距离

(4)六边形服务网格由各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嵌套而成。

在整个市场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