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643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东方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东方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东方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东方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方文学史.docx

《东方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文学史.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方文学史.docx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第一章绪论

一、“东方”的概念

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Occident)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二、西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①整体性:

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②统一性:

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

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三、中古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

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

 

四、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

“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

 

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7位东方作家

印度的泰戈尔(1913)

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

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

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

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

南非的内丁·戈迪默(1991)

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

 

六、“东方精神”

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七、东方宗教

东方的宗教特别发达。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源于东方,其他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大小宗教遍布在东方辽阔的大地上。

希伯来民族的犹太教,印度人的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波斯人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苏菲教派,中国和日本人的儒、道、释。

东方宗教是专制政体的精神支柱。

东方国家往往将王权神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君王神圣不可动摇。

 

八、东方的伦理道德

东方的伦理道德是东方宗教与氏族血缘关系牢固结合的产物。

如封建等级观念、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氏姓制度,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等。

佛教以“慈悲”为本,提倡献身精神;伊斯兰教强调个人与部落群体不可分离的思想;日本讲究“忠”、“孝”和报恩观念,都是以建立在民族或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之上,以宗教“敬”与“畏”为核心的。

 

九、东方哲学

东方哲学与宗教、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中的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都起源于宗教,以后又多表现为宗教哲学体系。

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

个人的哲学追求与最高的抽象实体——天、道、梵、佛、自然等合一。

就哲学的价值论来看,个人意志、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在东方从来就受到压抑。

 

十、东方美学“同情观”

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即“心物一元论”。

“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类的生命本体观,也是原始人类的灵魂存在观,其思维的根本点在于认为万物皆为“同类”,“同情同构”,都具有生命或生命的属性,即与人相似的生命现象和物活感,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互渗”、对位。

所以,东方民族在审美上采用了“以己度物”的方式去体验被欣赏对象和被创造对象的情感,形成“以生命为美”的审美本质观和以“生动生气”、和谐静美、古朴神秘为表现特色的艺术审美观。

 

十一、西方美学“移情说”

在审美欣赏中,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情感、人格、思想等“注入”、“外射”或“投射”、“倾注”到自然对象上去,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达到了“物我同一”。

这样,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对象化,获得了自由。

心物二元论,人与自然是分裂的。

 

十二、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是“东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学”是19世纪初由欧洲人建立起来,继而在欧美获得了大的发展。

它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考古、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

2、“东方文学”概念:

按照国内通行的概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3、东方文学的特质: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4、世界第一,世界之最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

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

有世界上已有写本的最长的史诗——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旧约》;

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

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有世界上第一部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度剧作家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

有世界上最早描写人民抗暴斗争的名剧——印度剧作家首陀罗迦的《小泥车》;

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侠小说——印度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

 

5、东方文学的历史分期

(1)按照历史年代的通常分法

①古代东方文学(公元前4000多年前——公元前后)

②中古东方文学(公元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

③近代东方文学(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④现当代东方文学(一战前后迄今的东方文学)

 

(2)从东方文学自身演进规律角度划分——《通论》的分法

信仰的文学时代

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

近代化的文学时代

世界性的文学时代

 

6、东方文学学科建设问题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已发展成为国际上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把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关注,开始于1958年。

1982年,由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学院编写高等师范学院本科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把东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与欧美文学平行,这在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把东方文学建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北师大中文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讲习班。

1984年,北大东语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进修班。

1983年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成立,其后还成立了印度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等。

 

第二章信仰的文学时代

●有关神话

神话是古代文学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因为“万物有灵”、图腾与巫术、灵魂与鬼神是当时人类最普遍的信仰,是他们全部生活的基础和支柱。

神话就是“揭示灵魂性质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现象”(荣格)。

这种“心理”与“物理”同化(assimilate),“天人合一,物我互渗”,再以“幻想形象”再现,成为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性幻想故事。

可以说,神话是最彻底的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人对自然界的第一次超越。

所以,神话不但不是“白日的梦”,相反地,却是“梦里的白日”,是人类在原初的黑暗和梦里追求白日和光明(弗莱语)。

 

●东方古代神话

1、原生态神话(古埃及神话、古印度神话、华夏原始神话、古巴比伦神话)

2、次生态神话(日本神话、东南亚神话)

 

一、古埃及神话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

“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古埃及分为上埃及(南部尼罗河谷)、下埃及(北部三角洲)。

埃及有文学记载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公元前3300年,当时的埃及人以古奥的象形文字(由动植物图案演变而来)将诗文或箴言刻在金字塔墓壁上或写在尼罗河畔出产的纸草上。

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间,埃及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性事物:

金字塔、木乃伊、死人之书

古代埃及神话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神话,是多神信仰与主神信仰的神话,与古埃及宗教有极密切的关系。

有多少种图腾崇拜,也就有多少种神话,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一个或几个神管理,如太阳神瑞(其希腊文读音为“拉”),水神努,尼罗河神、土地及丰收之神、繁殖之神、冥王奥西里斯,恶神赛特,死神内布其司,地神该伯(又名赛伯),牛神哈辟,落日之神拉—台谟,智慧与司书之神托司,爱情女神赫托尔(又名哈托尔),战神贺鲁斯,还有永生凤凰、斯芬克斯等。

拉和奥西里斯是其中两大主神。

 

太阳神拉

中央法老政权强化以后,在埃及兴起了统一的对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神拉被奉为最高神,对太阳神的突出崇拜标志着埃及神话由多种信仰向主神信仰过渡,而太阳神的显形就是一轮红日。

王权神授

 

奥西里斯

奥西里斯首先是尼罗河神,是尼罗河周期性的枯水与泛滥、两岸植物周期性枯荣的一种神格化的象征。

这个相对完整的神话,是埃及人糅合各种神话片断改编而成的,因此具有全埃及的代表性。

它形象地反映了埃及人的自然观念、宗教观念、王权神授观念、伦理道德观念。

 

 

古埃及神话的影响: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坦率地承认:

古希腊“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

……除去我前面所提到的波塞东和狄奥斯科洛伊,以及希拉、希司提亚、铁木斯、卡利铁司和涅列伊戴这些名字之外,其他的神名都是在极古老的时候便为埃及人所知悉了。

 

金字塔

古代埃及、美洲的一种方锥形建筑物,形似汉字“金”字,故而有这个美丽的名字。

美洲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身多为阶梯形,塔顶有庙宇。

古埃及金字塔是奴隶制帝王和臣民的陵墓,塔内有甬道、石阶、墓室等,不同在于规模、材料。

奴隶制的古代埃及社会结构宛若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塔顶是被尊为“法老”的国王——“拉神之子”;顺次而下是以官吏、祭司为主体的奴隶主集团;由中小官吏、富裕商人、手工业主等组成的中等自由民;塔底则为广大的下层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奴隶、贫民、家奴等。

金字塔成为社会等级森严的标志,是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

此外,它那方锥形的造型,又象征着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和向永恒天国的升腾。

 

神话剧

神话意识深深渗入埃及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之中,每逢重大的喜庆节日,常常演出由神话故事改编的戏剧,甚至国王和王后也会兴致勃勃地亲自扮演剧中的神灵。

这种神话剧既有宗教或仪式的意味,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亡灵书》

古埃及宗教中有非常精致、成熟的灵魂观: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古埃及人相信人有5个灵魂:

有一种眼睛看不见的“卡”(Ka)——生命的精气与人一同生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人死之后,“卡”依然单独生存,住在坟墓的周围,所以,在坟墓中要备上水和食物,供养“卡”;还有一种人首鸟体的“巴”(Ba),是尸体的守护者;第三个灵魂叫做“库”(Khu),人活着时住在人体内,有时在人睡觉时离体外出,这就成了梦,做梦是灵魂出游;第四个灵魂是人的影像;第五个灵魂是人的名字。

《亡灵书》

又译成《死者之书》,成书于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集中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死者崇拜思想。

全书27篇,计140篇,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是古埃及神话与咒语最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部书。

书的结构松散,章与章之间并无有机思想联系。

一部图文并茂的诗集。

帮助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的指南性读物。

中心内容是指导亡灵如何应付冥王在公平殿上的审判,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太阳神拉和冥王奥西里斯的礼赞,此外就是大量的劝诫之作。

《阿尼的纸草》是《亡灵书》中的代表作,共190章。

其中最重要的一章用否定方式强调死者生前并没有做任何坏事,这是生者替死者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

“最伟大的神,真理之神啊!

向你(奥)致敬!

神啊!

我恭顺地来到您面前,景仰您!

神啊!

我是一身清白而毫无谬误地来到您身边的。

我没有欺负过别人,没有误入过歧途,没有言而无信,没有心怀邪念去窥视亲人的妻子,也没有伸手偷过别人的钱财,我没有撒过谎、骗过人,没有违背过神的旨意,没有诬陷过他人的奴隶。

神啊!

我没有忍心让别人啼饥号寒,我没有杀过人,没有暗算过人,也没有怂恿别人去杀人,我没有从寺庙中偷过祭品,没有侵占过不义之财,没有对亡灵亵渎不敬,我没有荒淫放荡过,没有玷污过任何神圣的东西,我没有高价卖过小麦,也没有在粜粮时做过手脚……我是纯洁的,我是纯洁的,我是纯洁的……我既然清白无辜,神啊!

请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二、古代印度神话

   在东方原生态神话中最丰富、最有代表性。

《吠陀》——“神圣的知识”——吠陀教的经典

吠陀本集四种:

《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

梨俱,诗体名称;娑摩,祭祀用歌曲。

 

三、次生态神话

日本

主要依靠《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保存下来。

《古事记》神代卷 生产国土的神话

 

四、史诗

1、巴比伦史诗

《吉尔伽美什》故事梗概:

主人公:

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巨妖芬巴巴——野人恩启都——天神震怒——恩奇都病死——吉尔伽美什外出寻找人生奥秘——失望告终。

 

解读《吉尔伽美什》的四个角度:

1)史诗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2)史诗体现的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史诗对人的生命奥秘的探求。

4)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规律的关系。

 

2、印度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

贯穿着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1)般度族五兄弟的人生历程,体现了印度教的人生理想。

印度教认为的人生有四个目的依次是“法”(宇宙与人生的基本法则)、“利”(财富)、“欲”(情欲)、“解脱”(脱离俗世)。

 与之相应,人生也分为四个阶段:

“梵行期”(拜师学习宗教经典的求知时期)、“家居期”(过俗世生活并满足俗世欲望的时期)、“林栖期”(在森林中修行的时期)、“逾世期”(抛弃现实人生、严格修炼苦行,为“解脱”做准备的时期)

2)伦理学与超验哲学的双重含义。

伦理——俗人俗世、正法、非法

超验——人内心最高的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展现

 

《罗摩衍那》

“罗摩的漫游”,被印度人称为“最初的诗”

作者:

蚁蛭

全书篇目:

七篇五百章,共两千四百颂。

七篇分别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

《罗摩衍那》内容

以罗摩和妻子悉多一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

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罗摩被流放——森林中悉多被楞伽城十首罗刹王劫持——罗摩在神猴帮助下打败了罗刹王,救出悉多——悉多遭怀疑,投火自明被烈焰托出——仍遭怀疑,出宫,被蚁蛭仙人收留,后者把悉多及出生的两个孩子带到宫里,并给罗摩讲述“罗摩衍那”,罗摩醒悟,悉多跳入大地,最后一家人升天团聚。

《罗摩衍那》对印度文学影响巨大

政治

爱情

战斗

风景

 

第三章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此时代的总体特征:

这一时代的文学是以贵族文人为创作主体的文学,贵族文人的创作决定了这一时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此时代的进步性

一、东方文学从上一个时代的神话与史诗的文化混合体中分化出来,从而确立了文学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二、文学中的理性意识的增强。

三、个性意识的强化也是这一时代文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方古典诗歌

辐射力最强的四大古典诗歌体系:

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

 

一、印度古典诗歌

大诗:

即叙事诗,取材于两大史诗及古典神话与历史传统,不外乎爱情、战斗、政治和风景。

如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婆罗维的《野人和阿周那》;摩伽的《童护的伏诛》。

小诗:

指的是抒情诗,它起源于吠陀诗歌和两大史诗中的抒情诗。

在内容上划分为四类:

艳情诗、风景诗、格言诗和颂神诗。

 

“诗人之王”——迦梨陀娑

1、生平、身份;(约公元330—432年),宫廷诗人、戏剧家。

2、代表作品:

两篇大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一篇抒情长诗《云使》;一部抒情诗集《时令之环》

《云使》

第39页。

 小神仙药叉——嘱托云彩使者——家中的爱妻——想象。

《时令之环》(六季杂咏)

六季:

夏、雨、秋、霜、寒、春。

与之相应,分为六章。

《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和《春季》

《云使》之后,出现了“信使体”,如《风使》、《鹦鹉使》、《蜜蜂使》、《天鹅使》、《杜鹃使》以及《孔雀使》等。

 

继迦梨陀娑之后的古典梵语抒情诗人:

伐致呵利——《伐致呵利三百咏》

阿摩卢——《阿摩卢百咏》

胜天——梵语古典抒情诗最后一位著名抒情诗人——《牧童歌》

 

●印度古典诗学理论

庄严论:

婆摩诃的《诗庄严论》。

诗即广义上的诗,即纯文学;“庄严”即“修饰”、“装饰”。

庄严又分为“音庄严”和“义庄严”。

与《诗庄严论》一起构成庄严论派的著作还有优婆托的《摄庄严论》和楼托罗吒的《诗庄严论》。

   它是一种探讨诗歌语言修辞和诗歌形式美的理论,它划分了诗(文学)与宗教、哲学等非文学的界线,并由此而确定了文学的独立性。

风格论:

檀丁《诗镜》,把当时的诗分为南方派和东方派,并推崇南方派的风格。

南方派有十项诗德,即“谐和”、“清晰”、“均匀”、“文雅”、“甚柔”、“含蓄”、“简练”和“华丽”、“比拟”。

与庄严论相比,风格论由庄严论单纯孤立地强调语言修辞而发展为注重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风格。

但这里的风格,仍然主要指语言风格。

韵论:

欢增《韵光》(“诗的灵魂是韵”,它作者认为词汇有三层意义——“字面义”、“领会义”和“暗示义”),韵这个词借用的是梵语语法术语——即指“能够表达某种意义的声音”。

味论:

新护《韵光注》和《舞论注》。

“味”——诗人所描写的人物或故事,会唤起潜藏在读者心中的感情。

这样,读者就感到了作品之“味”。

 

印度古典梵语诗歌的特征:

一、具有很强的史学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但诗歌的记事与传承只有观念上的真实,而没有科学上的可靠性。

二、印度古典诗歌同印度宗教密不可分。

抒情诗主题通常被分为“正道”、“艳情”与“离欲”三部分,这与印度教提倡的”法“、”利“”、欲“、”解脱“相吻合。

三、情诗——印度称“艳情诗”——高度发达。

与印度宗教、伦理密切相关。

 

二、阿拉伯古典诗歌

“美国有关现代近东的专业著述汗牛充栋,但你却从不会发现有谁提到过文学……现代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认识中这一引人注目的缺失的最终后果,是使这一地区及其人民成为干巴巴的理论概念,被简化为‘态度’、‘趋势’、统计数据之类的东西;简言之,被非人化了。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

 

 

 

阿拉伯诗歌的土壤——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一词,原意为无水草、荒漠、沙漠之地。

“贝杜因”人,意为草原游牧者。

穆罕默德(570—632)于公元622—630年征服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又创建了历时600年、地跨欧亚非、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大帝国。

   “哈里发”(“先知继承人”) 

   9世纪阿拔斯王朝(750—1258)前期,阿拉伯帝国臻于全盛时期。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城,阿拉伯帝国归于毁灭。

   中古阿拉伯文化具有突发性、宗教性、国际性、过渡性四个特点。

伊斯兰教(Islām)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

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

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等地区迅速传播。

现约有信徒9亿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阿拉伯古典诗歌所处的文学时代:

中古及之前的阿拉伯文学可分为三个时期:

蒙昧时期、伊斯兰时期、伍麦叶时期、阿拔斯时期。

(一)  蒙昧时期(475—622),又称贾希利叶时期

主要是指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前阿拉伯半岛上贝杜因人的诗歌文学。

“悬诗”:

即“悬挂的诗”之意。

据载,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崇拜偶像,因此,每年都要到麦加朝觐天房。

朝觐之前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进行集市贸易活动,并举行赛诗会。

会后,经公认的著名诗人仲裁评选出优秀之作,并将其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在城墙上,供人阅读观赏,故称之为“悬诗”或“金诗”。

有乌姆鲁勒·盖斯、塔拉法、祖海尔、拉比德、阿穆尔、哈里斯、昂泰拉等七位诗人的七首诗被认为是蒙昧时期阿拉伯诗歌的不朽杰作。

乌姆鲁勒·盖斯(500—540)有悬诗诗王之称。

  

蒙昧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卡色达(格西特)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

一首诗一般长20至100行左右,每首诗都有一个通篇一致的尾韵,集中表现一两个主题,从而形成了赞颂诗、矜夸诗、讽刺诗、爱情诗、悼念诗、颂酒诗等诗歌门类。

 

(二)伊斯兰时期(622—750)

包括阿拉伯帝国创建、穆罕默德统治(622—630);哈里发统治(630—661);伍麦叶王朝(661—750),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哈里发时期(630—661)是阿拉伯帝国蓬勃发展、统一文化形成的时期。

伊斯兰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兰经》。

“古兰”为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诵读”或“讲述”;《古兰经》意思是“应读的课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被誉为“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

 

(三)阿拔斯时期(750—1258)

我国古代称为“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国臻于全盛、文学空前繁荣的时期。

大诗人穆太奈比——“阿拉伯的杜甫”

《岁月未在我心中留下什么东西》

岁月未在我心中留下什么东西

令我欣喜,为之着迷,无比珍惜。

 

酒保!

你们这杯中是酒?

还是斟满了烦恼和忧愁?

 

难道我是一块磐石?

为什么无动于衷?

无论是面对这美酒,还是耳闻那歌声。

 

我若是要琼浆玉液也可以得到,

可是要知心的朋友却无处寻找。

 

我在人世间究竟都得到了什么东西?

奇怪的是尽管我抱怨,却遭人妒忌。

 

《生与死》

要活得尊严,死得光荣:

在战旗下,在枪丛中!

 

让熠熠闪光的枪尖

解除一切仇恨和愤怒!

 

活,不能碌碌无为苟活在世,

死,不能窝窝囊囊不为人知。

 

纵然在地狱也要去追求荣誉:

即使在天堂也不能忍辱受屈。

 

穆太奈比其他的名句:

“何等的雄心产生何等的坚强刚毅,何等的美德产生何等的丰功伟绩。

“什么地位值得我企及?

什么伟人值得我畏惧?

真主创造和未造的一切,与我的雄心壮志相比,都如同一根毫发,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古代阿拉伯诗歌的总体特点

第一,充满阿拉伯人特有的强烈的个人主义

第二,阿拉伯诗歌有很强的即兴性

第三,阿拉伯诗歌缺乏丰富的想象,题材单一,如沙漠、骆驼意象的反复出现

第四,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波斯文学

波斯是地区(南方波斯湾以北)和民族名称。

伊朗是国家名。

波斯语是伊朗通用语,波斯族是伊朗主要民族。

波斯是古代外国人对伊朗的称谓,伊朗人并不称呼自己为波斯。

波斯文学主要指达里波斯语文学

 

古代伊朗历史:

命途多舛的伊朗:

兵家必争之地——世界历史上的三大“东征”都与伊朗相关(亚历山大东征直接推翻了阿契美妮德王朝,希腊人直接统治伊朗62年;阿拉伯人从半岛向外出征,先是征服伊朗,占领其200余年;蒙古骑兵西进,占领伊朗,建立旭烈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