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358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docx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计划方案

附件: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全面解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水质状况与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监测围

全国31个省(区、市)行政区域338个地级以上城市、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与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由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

三、监测实施安排

(一)2012年12月,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有在用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测项目与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进行1次试监测,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二)2013年1月起,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并向源地)、县级行政单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任务原则上由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承担,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具备能力的监测指标,由所属地市级监测站承担或由所在县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完成。

(三)已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若监测频次多于本方案的,可按本地区要求进行,但监测项目应与本方案一致。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

(四)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备用水源以与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式、时间、频次等由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行确定,监测项目可参照本方案进行。

四、监测时间与频次要求

(一)地级以上城市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每月上旬采样监测1次,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

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采样监测1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1次。

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三)水质全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年6-7月进行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2年开展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对于不具备全分析能力的地区,可委托具备全分析能力并取得计量认证和上岗证的其他环境监测站,或委托所属省级环境监测站完成全分析工作。

在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许可条件下,可适当发挥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

五、监测点位

(一)河流:

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水厂在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

(二)湖、库:

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在每个水源地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

(三)地下水:

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

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

(四)河流与湖、库采样深度:

水面下0.5米处。

六、监测项目

(一)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季)监测项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测项目与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特定项目优选过程详见附4:

《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并统计取水量。

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2.全分析项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9项。

(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半年)监测项目: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23项(见环函〔2005〕47号),并统计取水量。

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2.全分析项目: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的39项。

我部将对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特定项目实施动态调整机制,计划每5年规划期间优化调整1次。

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指标,应作为特征污染物每月(每季或半年)开展监测。

如连续5年未检出的指标,可不作为例行监测指标。

七、监测分析方法

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或采用EPA、ISO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地表水每月(每季)监测的33项优选特定项目可按附表1中方法进行。

地下水可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进行。

八、评价标准与方法

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评价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

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水质评价以Ⅲ类标准限值为依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九、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

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行政区域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最后上报监测总站的数据质量负责。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HJ/T91-2002)与《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执行。

十、监测数据报送方式与格式

(一)地级以上城市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当月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当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

(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汇总行政区域所有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乡镇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并于4、7、10月15日与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季度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于7月15日与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半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

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4、7、10月25日与次年1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

(三)全分析监测数据

经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每年10月15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报送到监测总站。

监测总站负责编写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月报、年报。

(四)报送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在检测限后加“L”,表1的基本项目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Ⅰ类标准值的1/4;表2和表3项目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1/4;未监测项目填写“-1”,若水源地未统计取水量填写“0”;超标项目由相关环境监测站组织核查,并向监测总站报送超标原因分析。

(五)监测结果发布

鉴于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地方环保部门要开展监测能力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需经历一个能力水平提高和业务熟练过程。

因此,现阶段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在环保系统部报送,待条件成熟后再研究数据公开事宜。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公开事宜。

十一、保障措施

为保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切实加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加大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加大监测运行经费补助,保障实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所必需的人员、设备和资金等条件。

附表1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序号

监测项目

拟用监测分析方法/仪器

方法来源

1

三氯甲烷

HS-GC-MS法

HJ620-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

四氯化碳

HS-GC-MS法

HJ620-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3

三氯乙烯

HS-GC-MS法

HJ620-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4

四氯乙烯

HS-GC-MS法

HJ620-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5

甲醛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601-2011

6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7

甲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8

乙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9

二甲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0

苯乙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1

异丙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2

氯苯

GC-ECD法

HJ621—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3

1,2-二氯苯

GC-ECD法

HJ621—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4

1,4-二氯苯

GC-ECD法

HJ621—2011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15

三氯苯

P&T-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A)

GC-ECD法

HJ621—2011

16

硝基苯

GC-ECD法

GB13194-91

GC-MS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17

二硝基苯

GC-ECD法

GB/T5750.8-2006(31.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18

硝基氯苯

GC-ECD法

GB13194-91

GB/T5750.8-2006(31.1)

GC-MS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1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GC-MS法HPLC法

HJ/T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增补版)

HPLC法GC-MS法

HJ/T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增补版)

20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GC-MS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HPLC法

HJ/T72-2001

GC-FID法

GB/T5750.8-2006(12.1)

21

滴滴涕

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B)

GC-ECD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22

林丹

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B)

GC-ECD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23

阿特拉津

HPLC法

HJ587-2010

GC-MS法

GB/T5750.8-2006(附录B)

GC-NPD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24

苯并(a)芘

HPLC法

HJ478-2009

25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13.1)

ICP-AES法

GB/T5750.6-2006(13.2)

ICP-MS法

GB/T5750.6-2006(13.3)

26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14.1)

ICP-AES法

GB/T5750.6-2006(14.2)

ICP-MS法

GB/T5750.6-2006(14.3)

27

铬菁R分光光度法

HJ/T58-200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59-2000

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20.1)

ICP-AES法

GB/T5750.6-2006(20.4)

ICP-MS法

GB/T5750.6-2006(20.5)

28

黄素分光光度法

HJ/T49-1999

ICP-AES法

GB/T5750.5-2006(8.2)

ICP-MS法

GB/T5750.5-2006(8.3)

29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GB/T5750.6-2006(19.1)或《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19.2)

ICP-MS法

GB/T5750.6-2006(19.4)

30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15.1)

ICP-MS法

GB/T5750.6-2006(15.3)

3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602-2011或GB/T5750.6-2006(16.1)

ICP-AES法

GB/T5750.6-2006(16.2)或《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T5750.6-2006(16.3)

铬酸盐间接分光光度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4673-1993或GB/T5750.6-2006(18.1)

ICP-AES法

GBT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T5750.6-2006 (18.3)

32

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

GB15503-1995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4673-1993或GB/T5750.6-2006(18.1)

ICP-AES法

GBT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ICP-MS法

GB/T5750.6-2006(18.3)

33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6-2006(21.1)

ICP-MS法

GB/T5750.6-2006(21.3)

 

附表2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

序号

省份

省份代码

城市

城市代码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代码

所属水系

水源地性质

取水点经纬度

本月取水量

采样时间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

氨氮

续表

总磷

总氮

氟化物

六价铬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粪大肠菌群

硫酸盐

氯化物

续表

硝酸盐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三氯乙烯

四氯乙烯

甲醛

甲苯

乙苯

二甲苯

苯乙烯

异丙苯

氯苯

1,2-

二氯苯

1,4-

二氯苯

三氯苯

硝基苯

续表

二硝基苯

硝基氯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酯

滴滴涕

林丹

阿特拉津

苯并(a)芘

注:

水温单位为℃,pH无量纲,粪大肠菌群单位为个/L,其余项目为mg/L。

 

附表3

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

序号

省份

省份代码

城市

城市代码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代码

所属水系

水源地性质

取水点经纬度

本月取水量

采样时间

pH

总硬度

硫酸盐

氯化物

续表

挥发酚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高锰酸盐指数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氨氮

氟化物

氰化物

六价铬

总大肠菌群

注:

pH无量纲,总大肠菌群单位为个/L,其余项目单位为mg/L。

附4

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

一、监测现状

从2003年1月起,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

每月对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实施监测的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共28项。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23项。

2005年4月起,扩大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

从2008年7月开始,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月增加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特定项目中的前35项,合计63项,另外,每年进行一次109项全分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按《地下水质量标准》中23项进行月监测,每年进行一次39项全分析。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的表3前35项特定项目中多数为挥发性有机物,一些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有害监测项目并未列入。

分析历年来35项特定项目的例行监测结果,有些监测项目月检出频次低,甚至未检出。

因此,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中相关规定、环境管理需求和现有监测能力,需对80项特定项目进行优化,筛选出较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月监测指标。

二、监测指标优选原则

本方案调整的监测项目为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每月实施例行监测的特定项目。

具体筛选原则如下:

1.历年全分析数据中检出频次较高的污染物;

2.毒性较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大的污染物;

3.应用广泛、有潜在风险的污染物。

三、监测指标优选与说明

根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的筛选原则,筛选出的监测指标共33项。

包括挥发性卤代烃、甲醛、苯系物、氯苯类、硝基苯类、有机氯农药(林丹、滴滴涕)、除草剂(阿特拉津)、苯并(a)芘、酞酸酯类(增塑剂)、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类金属(硼)等十一类指标。

具体筛选说明如下:

1.保留监测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保留的监测指标共18项。

具体如下:

挥发性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甲醛;

苯系物: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

氯苯类:

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

硝基苯类:

硝基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

上述物质多为化工原料,应用较广泛,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其多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较高。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其他17项中,除部分挥发性卤代烷烃因常用做萃取溶剂而极易在实验室检出外,其他项目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均较低,因此不必每月进行监测,可每年在全分析中监测一次。

2.新增监测指标

新增15项监测指标,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中的后45项之列。

具体如下:

有机氯(林丹、滴滴涕):

检出频次较高,该类物质为国家严令禁用,危害性极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阿特拉津:

检出频次较高,该物质适用于玉米、高粱、甘蔗等旱田作物除草。

尤其是北方玉米产地,施用围广,施用量大,持效期较长。

苯并(a)芘:

虽然检出浓度较低,但检出频次相对较高,并且为强致癌物、对人体健康与环境危害极大。

酞酸酯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应用非常广泛、类雌性激素、社会反响大(增塑剂事件)。

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

检出频次高、危害大,且后五项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控制项目。

类金属(硼):

检出频次高、应用比较广泛,水厂难去除。

3.特征监测项目

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应作为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

四、分析方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挥发性有机物(22项VOCs):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溴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六氯丁二烯、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P&T-GC-MS)法进行分析(GB/T5750.8-2006附录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