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0246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金评审那些事.docx

基金评审那些事

基金评审那些事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随着自科基金申请季临近,知社将整理项目申请方面一系列文章供大家参考。

本文系何祈愚教授2015年在华盛顿DC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会评后所写,期间共评审了30多个基金申请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何教授的经验之谈。

前段去华盛顿DC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项目会评,审了30多个基金申请书。

这些年偶尔也会收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的邀请,对两国科学基金的体制和运作有一定的了解。

适逢新年伊始,中国自科基金申请季马上到来,受知社学术圈的邀请,我将自己在美国评审科学基金的一点旧文重新整理,供大家参考、批判。

全文分以下四节: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2)科学基金项目类型;(3)基金申请书和评审;(4)基金评审个人体会。

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基本情况。

NSF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科学基金机构,旨在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项目,涵括除医学科学之外的所有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社会科学。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战争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美国政府和国会意识到其去中心化的国家研发体制需要革新。

1950年,杜鲁门总统签署法案,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和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其使命分三个方面:

(1)推动科学进步;

(2)促进国家健康、繁荣和福祉;(3)保障国家安全。

NSF主任、副主任负责基金会行政、预算和日常运作,而国家科学委员会24名成员则负责制定美国科技政策。

他们都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后就任。

现任NSF主任是前普渡大学校长FranceA.Córdova博士。

在组织结构上,NSF共设七个学部(Directorate),分别是生物科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地质科学,数理科学,社会、行为及经济科学,以及教育及人力资源科学。

此外NSF还有四个专门的办公室,分别负责网络科学、极地项目、集成项目和国际合作。

可以看到,NSF的学科分类有中国基金委略有不同。

首先是没有医学学部,因为美国的医学研究由国家卫生研究院主导(NIH)。

其次是没有化学学部和材料学部,其与化学以及材料相关的研究分布在数理学部和工程学部。

多出来的则是教育科学,凸显出美国在国家层面对教育科学的重视。

当然,这也和其教育部势力相对薄弱有关。

在每一个NSF学部下,还有两级单元,分别是分部(Division)和项目处(Program)。

这也和中国基金委学部下面就是各学科处不太一样。

比如NSF数理学部下有化学分部(DivisionofChemistry),其下又分催化、合成等不同项目处。

别的学部结构也类似。

具体的项目管理,包括评审、发放、验收等,是在项目处层面进行的。

NSF每个项目处的主管,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职业项目管理官员,是NSF的固定雇员,通常都是长期在NSF工作,很多会一直干到退休。

一类是临时项目管理官员,通常是大学教授,在NSF有职位空缺的时候,可以向学校请两年假,到NSF从事专职的项目管理。

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也可以推动一些大的科研项目,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争取一些资源。

不少人也会以此为跳板,做两年基金管理后跳槽到另一个学校,或者进入科研管理层。

NSF每年由美国国会拨款。

其2015年总预算为73亿美金。

相比之下,中国基金委2015年预算为224亿人民币,金额换算后约为NSF的一半。

当然需要注意到,中国基金委还担任着美国NIH的部分职能,而2015年NIH的预算是300亿美金。

显而易见,还是生命更值钱。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基金委预算这些年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NSF经费增长非常缓慢,很多时候甚至不能和通货膨胀打平。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基金委预算将会超过NSF。

另外,NSF项目经费大部分花在人头上,用于养学生、博士后及支付教授自己的暑期工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间接费也在50%以上。

相比之下,中国自科基金的实际购买力要强很多。

二科学基金项目类型

NSF的基金项目,有这么几类。

首先当然是各个学科的核心项目,如化学催化,做这一行的人都可以申请,只要学科相关就行,项目主管并不在乎大家具体做什么样的题目。

也就是说项目是自下而上的,题目来自科研人员。

这一点和基金委非常类似。

不同的是每个学部乃至每个项目处截止日期都不太一样,而且有的学部一年可以申请两次,而有的只能申请一次。

这样的项目申请成功率大致在10%到15%之间,非常可怜。

而金额大约是3年30万美金。

扣除10万左右的间接费,基本也就是支付一个学生的费用,外加自己半个月暑期工资,非常不经花。

中国的状况显然要好很多,间接费低,人力也便宜。

另一类是所谓的主导计划项目(Initiative),是自上而下的,通常是针对一个热点前沿领域,强调跨学科交叉合作,单一学科领域的很少。

比如克林顿时代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以及奥巴马所提的材料基因组计划、脑科学计划等。

NSF通常都会根据总统所提的计划,推出一些相关的项目,让大家申请。

这个时候,科研人员所提申请书,就必须切合计划主题了。

这类项目预算当然要大很多,不过参与的人也多,分到每个人手上也就是10万美金一年,只是显示度要大一些。

这一点,和自科基金的重点项目,有一定的类似性。

此外,NSF各个学部都有自己的一些科学中心项目。

如工程学部的“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数理学部的“化学创新中心”(CenterforChemicalInnovation)等,以及NSF层面的“科学技术中心”(ScienceandTechnologyCenter)。

学部的中心,往往是一个学校整合其相关优势资源申请,PI多达十几人。

竞争当然非常激烈,首先要写预申请书由NSF审核,通过后才有资格写正式申请书。

之后要经过函评,会评,现场考察答辩几道环节,才可能拿到。

因此有这些中心的往往是著名高校的优势学科。

其显示度高,钱也多,一年的预算是好几百万,而且有相对的稳定性,至少5年。

而“科学技术中心”更是大一个数量级,需要整合很多学校在一起申请,有点中国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味道。

我们也注意到,杨卫主任在多个场合提到,基金委将推动科学中心资助模式试点,促进资源有机整合和高效配置。

三基金申请书和评审NSF的基金申请书,有一定的规范,基本都是在其线上申报系统Fastlane上进行,项目评审也是如此。

申请书通常有一页的摘要,15页的正文,不限长度的文献索引,项目负责人和共同负责人的简历,详细的预算列表和说明,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以及设施和条件。

这两年,又特别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博士后培养两栏,需要说明具体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和申请项目清单,需要列举所有的项目,而不论其资助来源。

这主要是用于防止在不同渠道申请雷同的科研项目。

评审人一般都会认真检查这个清单的。

钱本来就少,大家都不会容忍重复立项。

15页的正文,当然是申请书最核心的部分。

NSF对其格式或者内容并无特别明确的要求,但必须包括结题或在研NSF资助项目的主要成果、以及与科研相关的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

相比之下,基金委的本子大纲基本是确定的,似乎对教育和社区服务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基金评审,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制度。

首先是利益冲突(conflictofinterest)回避制度。

在写本子的时候,申请人简历里面必须列举自己所有的合作者、导师、学生,乃至朋友,这样项目主管在挑选评审人的时候可以避开。

而评审人假如接到有利益冲突的本子,一定要退回去;参加会评,也一定要声明哪些本子和自己有利益冲突,会评讨论的时候必须离开会场回避。

美国特别忌讳利益冲突,绝对是一条红线不能逾越。

其次是保密制度,评审人不仅仅需要对所审申请书内容保密,也需要对自己参加特定评审会这一事实保密,不能向人透露。

这一点应该来说是做的非常好的,大家都没有习惯去打听谁会参加评审,我也从来没有在评审前接到电话或者短信套磁。

参加评审,需要了解一下NSF基金评审的基本准则。

和申请书不同,NSF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规范,几乎程式化。

评判标准分两大类,第一是科学价值(IntellectualMerit),第二是社会影响(BroaderImpact)。

我的理解是,科学价值必须要过硬,而社会影响也需要说的过去,一个本子才有可能在10%的低成功率下脱颖而出。

那科学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有五点:

(1)项目是否能够推动专业领域科技发展;

(2)项目是否有创造性(creative)、原创性(original)、变革性(transformative);(3)项目计划是否合理可行;(4)研究人员是否具有足够资历和经验从事该项研究;(5)研究人员是否具有足够资源从事该项研究。

显然,最重要的,是前三条标准。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transformative,我将其翻译成变革性。

与之对应的,大家也经常在评审意见里面用的一个词,是incremental,递进性。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年大家做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TiO2纳米颗粒掺点杂,改变一下其形貌等等,这样的工作,都是incremental。

这个词在评审意见里面一用,本子基本上就死了。

那什么是transformative呢?

这两年大热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就是变革性的。

当然,哪里会有那么多的变革性想法和主意呢?

毕竟科研工作是由一步一步递进性工作累计起来,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可是竞争这么激烈,大家也不能不挖空心思出奇招啊,所以一个评审会上,经常五花八门提什么的都有。

不过凭心而论,这几十个本子里面,真正有一些能站得住脚的创新性想法的很少。

基本上看完摘要,也就没有心思很细致地读下去了。

这里插一句,摘要真的是太重要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让评审感兴趣,这个本子基本也是没戏了。

你必须把你最核心、精华的想法最简练地描述出来,抓住评审的心。

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自科基金更加脚踏实地一些,能够让科研人员扎扎实实做一些深入而不赶时髦的工作。

四基金评审个人体会最后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这些年做过几个NSF项目,基本上每年也都会去参加会评。

据我了解,有些学科只有函评,没有会评。

项目主管会邀请一些人通讯评议,然后综合意见直接做决定。

我函评过一些这样的项目。

总体感觉是这样给每个评审人的本子相对比较少,而且往往非常贴切自己的专业领域,阅读的时候会认真很多,意见也往往中肯。

但项目主管权利非常大,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本子的命运。

更多的是函评之后再会评。

这和基金委也有不同。

据我了解,基金委函评是一批专家、会评是另一批专家。

而NSF函评会评是一批人。

我觉得各有千秋吧,孰优孰劣不好定论。

具体到最近的这个会评,涉及能源领域,范围比较大,共有30多个本子,而评审专家有8,9个人,每人评审8,9个本子,每个本子有3,4个专家。

专家当然是项目主管选取的,各个领域的人都有,有非常资深的学者,也有刚刚出道做助理教授的年轻人;有来自著名学府的,也有非常一般的小州立学校的。

美国这一点还是好的,不是太看出身。

我更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挑上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在这个分部申请过项目,也不认识这个刚刚从大学请假过来的临时项目主管。

我和他领域也完全不同。

但会评内容,和我的研究还是相关的。

另外需要提一下,对于刚刚出道的助理教授,参加这样的会评,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并近距离和项目主管接触,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大家尽可以给相关项目主管写邮件毛遂自荐,他们一般都会很欢迎的。

专家需要在会评前一天,把自己的评审意见在线上提交,然后飞到华盛顿DC开会。

第一天基本是夸夸其谈,把所有的项目都过一遍。

打分有五档,分别是E(Excellent),V(VeryGood),G(good),F(Fair),和P(Poor)。

也可以打两个混合分,如(V/G)。

这个打分,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知道:

对于NSF来说,“Goodisnotgoodenough.”也就是说,只拿到G的话,本子基本就没戏了。

前几天看飞雾老师给知社学术圈写的成语翻译,深受启发,在这里可以活学活用一下。

直接翻当然是“好,还不足够好”。

这个意思其实还不到位,不如干脆翻译成“中看不中用”。

好是好,就是拿不到钱。

会评上,有些项目主管喜欢按平均分排序,从高往低讨论,有些则希望让每个专家提一个自己最喜欢、最希望资助的项目进行讨论。

两种类型我都经历过,个人还是更倾向平均分排序,感觉更加客观均衡一些。

回到这次会评上。

可以想象,大家专业跨度比较大,而申请书内容也很杂,真正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其实不多,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大同行小同行。

落在大同行手上,还有机会蒙混过关,而要是不幸落在小同行手里,基本上难逃被批的体无完肤。

美国有句俚语,“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要是套用飞雾老师在知社的高论,这可以翻做“此山望得那山高。

最后排名第一的项目,大家都觉得挺好,没有特别明显的缺陷。

其成功的关键,我觉得是科学意义和原创性讲的非常清楚,大家都能读明白并认可。

具体到研究方案细节,其实大家都不是特别懂,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应该是成功申请书的一个特性,要让大同行欣赏,小同行挑不出毛病。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太容易,既要讲清楚最核心的创新点,也要有足够的细节、包括一些初步结果,去证明其可行性。

评审会总体气氛挺好的。

每个本子有3、4个人评审讨论,一人记录,最后形成会评总结,并给出优先资助、可以资助、不予资助的推荐。

大家互相认识的人不多,专业也不太一样,意见分歧是难免的,有时候甚至有比较深入的争论。

但基本是就事论事,都是依据本子发表评论和见解,最后求同存异。

项目主管会根据讨论提问题,但基本不发表意见,也不试图左右结果。

最后的排序基本是大家妥协折中的结果。

当然我也有参加过一些会评,有专家试图左右局面,要不力挺某人、要么力贬某人,有时候会针锋相对,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

会评就是这样,气氛比较微妙,根据讨论情形,有些函评不好的会咸鱼翻身,有些好的则会阴沟翻船。

最后说明一下,美国NSF非常强调项目的社会影响。

这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吸纳少数族裔和女士从事科学工程研究,以及社区服务,比如在中小学、乃至针对大众做科普。

基金申请书必须要包括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时候大家也都要挖空心思出奇招,想一些不一样的点子。

这一点我觉得中国基金委可以借鉴参考。

这是我最近一次基金会评的一些点点滴滴。

中国基金委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录这些,一方面供中国学者和基金管理人员参考,另一方面也供年轻的留美华人学者参考。

本文知社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