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0082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8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docx

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学生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学好本专题,扎实掌握专题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以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习近代改革时,一要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史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

二要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究,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四要学习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

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

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4.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

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加强关注时政,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土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讲解】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县制的设立强化了 中央集权 ;什伍连坐有利于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措施顺利地执行,但措施过于严苛。

(4)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

【疑点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

指点迷津:

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启示:

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北方,为改革奠

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制度落后不完善,农民负担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内容:

(1)前期:

创立新制。

①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②推行 均田制 、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

实行 汉化 :

①迁都 洛阳 ;②移风易俗。

3.作用: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 风俗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经济复苏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 土地 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3.意义:

(1)性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彻底性: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疑点1】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指点迷津:

(1)从下层群众看:

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

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四、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内忧:

 幕府 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患:

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 日美亲善条约 》。

(3)前提:

倒幕派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 资本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性 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疑点2】日本明治维新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指点迷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

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

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

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

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五、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 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

 早期维新 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指点迷津:

同: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题型突破】

题型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例1】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

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

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

解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变式训练: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例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

解析:

商鞅变法中提到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A

变式训练: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

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

上就是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

C

题型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

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例3】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抓住题目要求,指的是经济上的近代化,而④是政治上的近代化,效仿西方代议制度的改革。

答案:

A

题型4.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它使日本走上近代化和资本主义的道路。

(1)影响:

①经济:

瓦解了封建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

②政治:

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实行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立宪国家,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建立。

③文化:

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提高了日本人的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国际:

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⑤局限:

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得以继承,走向对外扩张之路。

(2)地位作用:

彻底,保留了幕府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天皇权力扩大,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掌握政权,使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近代天皇制建立。

答案:

C

变式训练:

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解析:

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利用战争为本国资产阶级掠夺所需的资金和市场,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答案:

D

(1)特点: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解析:

首先明确材料表明封建顽固派要求清政府焚毁《新学伪经考》,其次清楚《新学伪经考》的社会影响在于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答案:

D

变式训练: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其决定因素是()

A.康有为自幼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

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特点,缺乏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采取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

答案:

D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

“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3.(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D

【点拨】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点拨】本题考查宗教宽容的相关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

所以选A。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的提法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

排除B。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与题干“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排除C。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仍然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所以选A。

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

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

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

答案:

D。

不过,10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

彻底否定A和完全吻合D。

存疑。

只能说题干问的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比A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

7.(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各国土地政策。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废除土地私有制的只能是十月革命,因此只有B项对应正确。

10.(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C

【点拨】题眼:

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

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1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

【点拨】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明治维新。

分析:

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1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7题)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

关系。

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答案】D

【点拨】此题考察第1分册第14课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下)/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分析:

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

这不是相互利用,又是什么?

14.(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一新增加的考

点。

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爆发后,立宪派希

望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以推动清朝推行宪政。

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基本主张:

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1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

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

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17.(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

权力在下降

【答案】D

【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19.(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C

【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

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D不符合史实。

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20.(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22.(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

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

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

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市易法平价收购市

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23.(2009年上海高考17题)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点拨】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

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2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