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90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docx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

 

学号:

20095021121

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09级

姓名马梅兰

论文题目《赵氏孤儿》在中法文本中的主题演变

 

2013年05月08日

《赵氏孤儿》在中法文本中的主题演变

姓名:

马梅兰学号:

20095021121

院系:

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职称: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寻求文化发展的支点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

赵氏孤儿题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每个时代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

笔者在本文中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对《赵氏孤儿》主题做一个解读,首先,叙述“赵氏孤儿”故事的沿革,条理清晰;其次,《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主题演变;最后,《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字:

赵氏孤儿程婴主题演变中国孤儿

Abstract:

AsChina's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tostrength,thestatusofChinesecultureintheshareofworldcultureincreasinglyimportantreturnto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tselfisanirresistibletrendtoseekthefulcrumofculturaldevelopment.Orphanthemeisalonghistoryofculturaltraditions,andeachtimeithasadifferentinterpret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sveryrepresentative.Inthisessayfromthreeaspectstothethemeofthe"Orphan"aninterpretation,firstofall,describedtheevolutionofthestory"Orphan",theclarity;Second,thethemeof"Orphan"inthespreadofChineseandforeignevolution;Finally,the"Orphan"in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Chineseandforeignspread

KeyWords:

Zhao'OrphanChengyingtopicevolutionChina'Orphan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还是我国第一个流传到欧洲的剧本,其故事源远流长,其故事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也随着《赵氏孤儿》文本的改编与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正如每一部史书都是当时人们编著的当代史,每一部优秀作品也都是融入当代人思考的结晶。

只有蕴涵时代精神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与创新的这些作品正是承载了不同时代精神的创作,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其主题演变的过程。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尓泰《中国孤儿》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艺术剧院改编的话剧《赵氏孤儿》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的主题思想内涵及其在纵向演变中的突破与创新,从而理出一个相当明晰的赵氏孤儿发展线索,并阐明赵氏孤儿这一题材在当下社会存在的意义。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沿革

(一)《春秋》和《左氏春秋》中的“赵氏孤儿”故事

有关“赵氏孤儿”最早的记述见于《春秋》: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

我们都知道《春秋》的艺术特色是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前句中的“弑”字与后句中的“杀”字,一字之差,褒贬自见。

“弑”字有以下犯上,冲破了本来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意思,“杀”字只是一个表明事实的平常词语。

《春秋左传》中对“赵氏孤儿”事件进行了更详细的叙述,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春秋左传·成公五年》传云:

“晋赵庄姬通于赵庄姬。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

”《春秋左传·成公八年》传云:

“夏,晋赵庄姬为赵婴之故,谮之于晋侯。

曰:

‘原、屏将为乱。

’栾、郤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

武从姬氏蓄于公宫。

以其田与祁奚。

韩厥言于晋侯曰:

‘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

夫岂无辞王,赖前哲以免也。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

’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知,春秋时代的“赵氏孤儿”故事是一个乱伦导致的悲剧,虽然其根源为政治原因。

在此时,赵庄姬根本就不是所谓的贤妇人,而是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导致了赵家的灭亡。

此时,也没有搜孤、救孤的故事。

(二)《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

为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成型于《史记》,它为元代纪君祥创作杂剧《赵氏孤儿》奠定了故事基础。

司马迁对《左传》中的史实进行了改造,他把导致赵氏灭门的“庄姬之馋”改为奸臣屠岸贾的构陷忠良。

《史记·赵世家》记载: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请诛之。

’……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商议计策,偷桃换李,救下了赵氏孤儿。

但在这里并不是程婴以自己的婴儿替代赵氏孤儿,而是“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赵文姬在这里没有自缢,韩厥也没有自刎,反而是在韩厥的进谏下,景公发现赵孤并返还他祖上留下来的田邑,惩治了屠岸贾,并灭其族。

程婴在完成使命后,自杀以谢公孙杵臼,赵武为两人“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三)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代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基础之上,综合民间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创作了中外有名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包括一楔子五折子。

元杂剧围绕“托孤”、“搜孤”、“救孤”、“报仇”这条主线展开,情节曲折。

讲的是在春秋晋灵公时期,奸臣屠岸贾和忠相赵盾文武失和,两相不悦。

屠岸贾“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派刺客刺杀赵盾,但刺客被赵盾的忠心感动撞树而死;屠岸贾又训练西域神獒,用谗言和奸计将“赵家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赵朔之妻赵庄姬产下一婴儿,托付给赵家门客草泽医生程婴,韩厥大将军放走程婴和孤儿后自刎。

程婴为救孤儿和公孙杵臼演了一出双簧,将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献给了屠岸贾。

公孙杵臼撞阶而死,程婴的孩子也惨死在自己面前。

程婴为了给赵家报仇,忍辱负重,投到屠岸贾门下,让赵氏孤儿拜屠岸贾为义父,取名屠成。

赵孤跟程婴习文,跟屠岸贾习武,文武兼修,智勇兼备。

二十年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为赵武讲述屠岸贾的罪恶,赵孤誓死报仇。

最后,赵孤和上卿魏绛在晋灵公的授意下,除掉了屠岸贾,赵孤“复姓赐名赵武,袭父祖列爵卿行”。

(四)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于1754年写了一部他称之为“充满了爱”的悲剧《中国孤儿》。

他自己说:

“这部悲剧来源于马若瑟神父由中文译过去的一出中国戏剧:

〈中国孤儿〉。

”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把时间定在了宋末元初,把复仇主题变成了主要是爱情故事的剧情。

元太祖成吉思汗既征服中国,搜捕前朝遗孤紧紧张张进行中。

宋朝老臣张惕受皇帝托孤之重任,于是将孤儿藏在家中,而献出自己的儿子来代替;张惕的妻子伊达梅不忍见亲生骨肉受戮,道出真情,要求领回。

而成吉思汗年少时到过中国,曾向年轻的伊达梅求过爱,但被拒绝;这次重逢,成吉思汗对伊达梅旧情复燃,要娶伊达梅,并力劝其夫张惕归顺。

张氏夫妇宁死不屈,情愿双双自刎;成吉思汗大为感动,急忙阻止了他们,并赦免孤儿,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

张惕夫妇复归团圆。

(五)两个话剧版的《赵氏孤儿》

2003年,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一个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林兆华编导;另一个是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田沁鑫编导。

两处戏都对《赵氏孤儿》的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甚至是颠覆。

人艺版的《赵氏孤儿》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蓝本和故事原型,剧本中屠岸贾和赵盾不再是忠奸分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只是有个人恩怨的政治敌人。

二十年前赵盾杀死屠岸贾的妻子并将他放逐西域,庇护太后的心腹,甚至私自调兵企图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逼王上讲和。

二十年后屠岸贾将赵家满门抄斩,一雪前耻。

之后的二十年,屠岸贾使政通人和。

六年后,晋国安定,晋灵公觉得屠岸贾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又想利用赵孤来达到权力制衡,但赵孤成人后选择不报仇。

国话版的《赵氏孤儿》基本上忠于原著而且还原了史实。

剧本中也有一些改变,如庄姬公主和赵婴私通,被驸马赵朔当场抓住。

驸马气愤难当,羞辱了庄姬公主。

庄姬公主为了泄私愤,当晋灵公进谗赵盾谋反,屠岸贾借机对赵氏屠杀。

全局以倒叙的手法,将一干人等为救赵孤舍生取义的壮举和程婴谨守诚信背负骂名养大孤儿的故事,以诗剧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

(六)电影版《赵氏孤儿》

2010年底,由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被搬上了电影荧幕。

《赵氏孤儿》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引来社会上广泛的评论。

电影中,原本是主动献子舍生取义的程婴变成了被形势所迫不得不献子的平凡的有血有肉的程婴;韩厥原本是为了救赵氏孤儿甘愿自刎的英雄,在这里,也成了保全自己性命必须带走婴儿的“小我”;屠岸贾原本是残暴无比的大奸臣,在电影中,也有了另一个角色,疼爱儿子教子有为的慈父;赵庄姬临终前托孤的话,也由为父报仇变成了隐姓埋名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愿望。

陈导演的有意为之,是有他自己的匠心的,赵氏孤儿最后面临复仇时的矛盾心态,已不是原故事中毅然决然那么简单。

二、《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主题演变

(一)由无关正义到突显忠义

赵氏孤儿的题材在《春秋》和《春秋左传》中都只是简单地交待了一下事件本身,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形象都不甚明了。

赵氏的灭门原因导火索是庄姬的谗言,实质是政治权谋的结果。

因为在春秋时代,孔子所追求的“克己复礼”早已岌岌可危,欲望横流、礼乐崩坏成了那个时代也是无关正义的,直到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把赵氏灭门的原因改为屠岸贾和赵盾文武不和,屠岸贾专权独断陷害赵氏使遭受灭门之灾后,“赵氏孤儿”才和忠义二字联系密切起来。

吴静在《谈〈赵氏孤儿〉的时代特征》中说: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迁注入的是忠与义的精神,增加了屠岸贾这个反派与程婴这个尽忠守义的大侠门客。

以两方忠奸做对比,彰显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大忠大义。

……赵孤之所以能报仇雪恨,主要是依靠韩厥的进言与景公的力量与支持——这正体现了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所要倡导确立的伦理规范以及对皇权的绝对敬畏与尊重。

”司马迁著《史记》被称为发愤以著书,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信而被疑,忠而被谤”,他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却不被理解,他为李陵辩护是出于维护正义说句公道话,却被处于极刑,他的遭遇使他对历史上具有忠义思想的仁人志士报以更多理解和崇敬之情,因而他改编赵氏孤儿这个历史故事也是他明志的一种方式。

元代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改动,其思想主题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继承司马迁“忠义”思想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人物“舍生取义”的崇高形象,也隐晦地表达了“反元复宋”的民族抗争精神。

武侠在《简论〈赵氏孤儿〉题材剧的演变及文化差异》中阐述了元杂剧“存赵孤”的时代意义: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产生于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

蒙古人入主中原,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国内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迫切需要一种民族精神、英雄主义来唤醒民众,反抗残暴的黑暗统治。

……因此彰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形象,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爱国之情,带有很强的民族倾向。

程婴等人的行为正是饱受蒙古族歧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汉族人民所期待的。

他们希望能有英雄出现,复辟宋朝……”当然,纪君祥受封建时代愚忠思想的影响,程婴为什么就必须舍掉自己的儿子来换取赵氏孤儿的生命,两个幼小的生命不是一样平等吗,谁能保证赵氏孤儿长大后一定能为赵氏家族以及为救他而牺牲的人们报仇雪恨?

这只能由“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来解释,只有那些既具有普遍价值意义又具有独特时代意义的作品才可以传之久矣。

(二)由宣扬忠义到宣传启蒙思想

《赵氏孤儿》在没有流传到国外之前,基本是表达的忠义思想,1754年伏尔泰在被翻译到国外的《赵氏孤儿》的戏曲作品的启发下创作了《中国孤儿》。

伏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具有理性主义思想,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进步观念。

“他坚持理性的观点,不断揭露封建统治者和教会的罪恶,猛烈批判那一套蒙昧的经院哲学,可以说这是伏尔泰对于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做出的贡献。

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卢梭与他不同。

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自由解放,这也正是上升的资产阶级的时代要求。

卢梭不但在当时法国以致欧洲影响深广,而且为后来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开拓了道路。

”如果对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两人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的,伏尔泰侧重从文明理性的角度去改造社会,卢梭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号召人们返回大自然,返回童真,返回远古时代。

两人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让国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文明更和谐,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自然与文明之辩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话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就非常推崇自然,他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哲理鲜明的佳作名篇。

西方也有有关自然与文明关系问题的作品,尤其是当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使人异化和物化之后,这样的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无论是劳伦斯还是哈代,还是艾米利勃朗特,都写作过表达文明与自然矛盾的作品,尤其是艾米利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更是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要回归自然的呼吁。

伏尔泰创作《中国孤儿》一方面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喜欢,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卢梭的论辩。

卢梭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蒙古人、满族人的文明程度不及汉人,却一再征服汉人,证明了野蛮社会的力量比文明社会表现得更强大有力。

“伏尔泰则出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高度赞扬,出于对理性胜利和道德伟力的坚信不疑,指出蒙古人、满族人只能以武力征服中国,但最终他们不得不折服于中国道德的事实。

中国人的道德同样征服了成吉思汗的好战蛮风,伏尔泰有意将此写进《中》剧里,使之成为与卢梭进行论战并批驳他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也说过: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一位历史学家也说:

“伏尔泰摧毁了一个旧世纪,而卢梭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三)两个话剧版本对《赵氏孤儿》的重新解构

国话版的《赵氏孤儿》侧重的是对诚信的赞扬和呼唤,程婴最后说“我诚信赵家”,就点明了这出戏的一个主旨。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因为在混乱中答应了庄姬公主要救出孤儿并抚养孤儿长大,就坚守自己的诺言,为了救出孤儿铤而走险,为了保全孤儿献出了自己的骨肉。

程婴的这种做法深刻体现了他的一诺千金的光辉品格。

赵氏孤儿长大后,面对实情,他很迷茫、困惑。

一边是抚育之恩,一边是血海深仇。

对于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抉择的事情。

孤儿的一段话可以体现孤儿的这种心理:

“我想成为草泽医生,不用寻恶事来证明我的胆量……可我不甘庸碌,努力成为义父的模样……父亲,教我生而为人之道……义父,教我在世之勇……救命恩人,杀父仇人,还有我没有见过面的赵家父母,残阳浑浊一派,血光笼罩苍穹。

那迷狂的血色预兆着我的前程!

父亲,义父……我要上路了……。

”最后孤儿悲怆地喊出:

“今天以前我有两位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

”剧本告诉我们,要从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中挣脱出来,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立和完整。

人艺版话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了对复仇意识的思考。

剧本也对儒家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

对于一个在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孤儿来说,“养父程婴那一辈的血雨腥风、恩恩怨怨,已成为一个遥远陌生的故事,他有一套自己的活法和价值观念”。

在元杂剧中,众多忠臣义士为了一个孤儿舍生赴死的行为是被肯定的,但在这里,这种行为被否定,牺牲众多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前途未卜的婴儿的生命显得荒谬。

屠岸贾也一改传统戏剧中十恶不赦、罪不容诛的形象,他对孤儿如同己出,十六年的养育恩情不能轻易抛弃。

赵氏孤儿说:

“爹,您是我爹。

屠太尉养育了我十六年,他也是我爹。

”在这里,即使杀了屠岸贾,正义也没有得到伸张,正如公孙杵臼所说:

“这屠岸贾也只不过是棋盘上的一个棋子”。

当赵氏孤儿知道其真实的身份时,他回答说:

“您不懂,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也没有关系!

”赵氏孤儿的话否定了很多人用生命所作出的努力,对复仇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复仇是传统文化、传统的血亲观念强加在孤儿身上的责任和负担,他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人生道路呢,背着父辈的复仇重担,他的人生能走多远?

(四)对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解读

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忠义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于赵氏孤儿的解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对于人本身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于人性方面的问题也更加重视。

电影版基本上是以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设置与杂剧大致相同,但精神实质却相距甚远。

电影弱化了元杂剧故事的忠义色彩,淡化了孤儿复仇的主题。

反而,更多着眼于小人物的“人性”情怀,主题偏向了“父子情”和小人物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中的善良和坚守,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和杂剧中的英雄人物程婴,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被命运作弄,卷入一个危险的漩涡,家破人亡,而后才有了报仇的想法”的小人物,从头到尾没有以一个英雄姿态出现。

“在这个电影里,推动赵孤复仇的力量不是仇恨,而是孩子对程婴的爱”。

同样影片中屠岸贾这个手上沾满无数人鲜血的刽子手面对十数年养子情谊下不了手,发乎自然的亲子之爱和父子之情化解了血海深仇这一冲突。

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处理是跟现代人的心理有关的,人们觉得高大全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是极少的,社会中的英雄人物凤毛麟角,小人物才是社会的主体,随处可见,但小人物也有他自身的优秀品质。

电影中程婴舍子救孤的英雄壮举是无奈之举,这个过程中,程婴是被事情拖着走的,他不是一个英雄,跟公孙杵臼用性命挡在夹壁前相比,程婴的形象实在是相当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卑微的。

“程婴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因为仇恨而复仇,因为尊重生命而彷徨,这样的矛盾赋予他足够的张力,人性不是无法负担哪怕一点点的忠义,人性也不尽是简简单单的快意恩仇。

三、《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继承与发展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面对一个过去的文本,一方面我们聆听它们就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发问,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自身需要和已有构成出发向文本提出问题。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春秋流传到现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对它的改编,这种改编多数都是“以史明志”,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现在发生的事件的思考。

纪君祥借它表达了对元代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抗,京剧借它彰显忠义斗争,北京人艺借它来反复仇,国家话剧院借它来宣扬诚信。

不同时代的作家提倡的正是自身乃至社会的需要对以前历史文本提出的问题,旨在实现一种古今的交流。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作品文本自身的含义会根据阐释者的不同而改变。

“文本把阐释者引入一个陌生的世界,相应的,阐释者也总是把那个世界纳入自身视界所允许的范围。

”因此,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他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赵氏孤儿故事从《春秋》和《春秋左传》开始,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这是故事在流传中的第一次变革。

起初故事只是一个原因经过都不太完整的一个简单交代,司马迁把忠义主题引入,特别塑造了司马迁和公孙杵臼两名义士形象,程婴在这里还没有义薄云天到牺牲自己的儿子,更没有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赵孤投奔到屠岸贾府上,也没有韩厥将军为放走婴儿自刎的情节。

在这里,代替赵氏孤儿牺牲的婴儿是别人家的孩子,程婴带着赵孤投向的是山林,最后由于韩厥的进言,晋灵公找回孤儿并复立之,且除掉了屠岸贾。

《史记》中的记载,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赵朔的门客,救赵孤也是知恩图报的一种表现。

赵氏孤儿故事的第二次大改编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这里程婴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赵家门客变成了草泽医生,也就是庶民一个。

这一小小身份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变革,因为作为赵家门客也就是士的身份去救赵氏孤儿是一种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作为平民百姓去救助赵氏孤儿就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

这其实是与纪君祥创作杂剧的背景有关的,因为是宋末元初,当时元朝统治者铁蹄践踏大宋江山,作为大宋子民,国亡家亦不在,所以纪君祥也是借杂剧在呼唤平民百姓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号召宋朝百姓团结起来保护“赵氏遗孤”共同抵抗元朝的金戈铁马的入侵。

赵氏孤儿故事的第三次大的变革即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的改编是大刀阔斧式的。

赵氏孤儿不再是春秋时赵氏一族的遗孤,而成了大宋王朝的遗孤。

在这里,故事情节也不再是原本单纯的忠奸斗争,血雨腥风,添加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戏,戏剧化之中增加了生活化的成分,更加贴近现实,这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民众的思想状况有关。

《中国孤儿》的主旨是理想胜于感情。

文明胜于野蛮,才智胜于无知。

成吉思汗所代表的蒙古民族,文明程度不如大宋王朝,但他们用蛮力武力征服了大宋幅员辽阔的疆土,入主中原,奴役大宋百姓。

但成吉思汗作为统治者要想稳坐江山,他就必须用汉文化来治理天下,所谓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治天下却不能再靠强权和武力。

《中国孤儿》第五幕第六场有成吉思汗这样一句话:

“我本是一霸,而你们却使我成为王者。

”她用武力征服了大宋,但大宋子民却用德行感化了他。

伏尔泰就是利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来阐释他的民主启蒙思想的。

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创新不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在思想上把赵氏孤儿推进了一大步。

赵氏孤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更明显,主要有两个话剧版本及电影改编。

两个话剧版都产生在2003年,电影产生于2010年末,从时间上看,这两个时间都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时中国与世界已经形成了对话关系,西方世界的观念走进来,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两者相互碰撞。

人艺版的《赵氏孤儿》主要是表达反复仇的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仇的观念根深蒂固,精卫填海便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中有血债血偿的说法,所以也就会有屠岸贾把赵氏灭门之祸,赵氏又把屠岸贾一族灭掉的现象。

这种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方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是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

国话版中的程婴仍是一名草泽医生,只是因为在慌乱中答应庄姬公主要救赵氏孤儿,所以就信守诺言,为救赵氏孤儿赴汤蹈火。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标举的五德。

由于市场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剧作者看到这个现实,呼吁人们重拾诚信美德。

电影版《赵氏孤儿》是中国当代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导演陈凯歌的力作,陈导演想要借电影表现人性的冲突。

电影中,赵盾和赵朔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屠岸贾凶残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程婴只是个满足于小家幸福的普通人,韩厥有着自私的一面,总之,原本被看做是侠义英雄的人都被去掉了崇高的外衣,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正如范存芳在《从电影版〈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看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中写道:

“陈凯歌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逻辑:

没有绝对的大善大恶,也没有完美无瑕的人性,更多的时候,人的选择时被历史的客观因素和自身利益驱使着。

”《赵氏孤儿》肯定会继续被改编,也一定会有与以往不同的主题出现,但对《赵氏孤儿》的改编一定都会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