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205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

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

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

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

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

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

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

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带。

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

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

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

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①在城市经济中,增长势头往往会集中某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中,这些部门会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

②城市往往会成为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5.城市成为增长极所具备的条件:

①有一定具有创新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群或企业家群体;

②城市经济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

③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6.需求指向理论:

启动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城市外部市场对城市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并拉动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只有当城外对城市出口产品的需求通过乘数作用而最终决定城市经济增长的幅度

7.供给指向论

认为:

城市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

良好的城市供给基础,可以吸引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从而促使城市某些部门的扩张。

一方面,将新的投入形式纳入到城市经济增过程中;另一方面,通过连锁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供给基础包括:

城市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投资的聚集程度、城市投资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

8.内生长理论:

大卫·罗默提出

①非竞争性的创意产业和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并解决积累过程中收益递减问题的关键②知识的内生作用表现为开发新技术,生产制度和方式的创新等

③人力资本将经决定地区经济增长率,创新能改进生产技术,而好的创意来源于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的人

5.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要素;②劳动力;③资金和投资;

④技术;⑤经济结构要素⑥经济体制

6.技术进步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节省要素投入,增加产出数量,提高产出质量;

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③形成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7.经济增长方式:

①从需求角度,可以划分为内需增长方式与外向型增长方式;

②从供给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外延性增长方式与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

③从投入产出角度,可以划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8.粗放型增长方式:

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量增加起主要作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次要作用的增长方式。

9.集约型增长方式:

在经济增长中要素要素生产率提高起主要作用,要素投入量增加起次要作用的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

集约型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上

高投入、高消耗

低投入、低消耗

产出方面

低产出

高产出

发展形态上

外延性扩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内涵发展,质量提高

目标上

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追求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②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增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物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五章城市经济规模与效益

1.城市经济规模:

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2.城市经济规模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规模扩张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或者前提。

②从短期看,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域外市场的需求指向。

③从长期看,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它的供给基础。

 

消极影响:

①人口:

由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就业机会多,因此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不断涌入,不断涌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但是使城市整体劳动力素

质难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城市经济增长。

②土地:

城市向外拓展中,在城市外围容易形成非法占和城市土地利用率低现象。

3.城市经济规模收缩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城市资产贬值,明显的是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刚性的价格不断下跌;

②减少城市收入流量来源。

城市收入流量来源主要来源于各种税收和出让土地的收入。

企业税收、高收入阶层的个人税收都外流。

4.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城市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第六章城市经济结构

1.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2.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

产品直接取自自界然的部门

第二产业: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3.按产业功能分类法,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

主导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①生产规模大;②产业关联性强—产业链长。

4.关联产业(配套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关联产业的分类:

前向关联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生产产品的产业

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材料的产业

侧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服务的产业

4.按资源密集程度划分: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主要途径:

①产业结构重构:

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飞跃式变动

②产业结构转移:

狭义上,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流动时,产业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广义上,产业结构转移不仅是空间概念,还表现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进一步说是一个具有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③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定经济总量条件下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化过程

A.产业机构横向高级化:

技术经济条件不变,低效率产业比重降低,高效率产业比重增加,

通过资源向高效率产业的转移,提高宏观经济效率

B.产业结构纵向高级化:

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6.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①评价产业结构与城市资源结构相对应性;

②评价产业结构系统功能;

③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④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和转化能力;

⑤评价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⑥评价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第七章第七章城市经济空间

1城市经济空间理论:

①农业区位论(杜能);②工业区位论(韦伯);

③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④空间聚集理论;

2.工业区位论理论前提:

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劳动力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

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3.区位因子:

即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

分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区域性因子:

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子,是形成工业基本格局的基础

4.韦伯时期与区域有关的区位因子:

①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②劳动成本③物品运费

5.韦伯工业区位论构建步骤:

①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因子(运费指向论)

②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劳动费指向论)

③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集聚指向论)

6.运费指向论:

核心: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

最小费用原理:

①原料指数>1,工厂位于原料地

②原料指数<1,工厂位于消费地

③原料指数=1,工厂位于原料地、消费地均可

综合等费用线:

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

7.劳动费指向论的基本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费,即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占主导地位。

临界等费线:

与劳动费用节约额相等的综合等费线

8.集聚指向论基本思路: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9.CBD特征:

①区位特征:

一般位于城市经济重心

②地价特征:

地价最高的区位

③建筑特征:

高楼林立,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

④人口特征:

工作人口、居住人口、其他人口

⑤产业特征:

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区域(核心特征)

⑥功能特征:

占主导地位的商务性功能

10.CBD空间演化阶段:

①CBD平面延展式的扩张;

②垂直方向的发展;

③CBD空间跃移;

第八章城市土地经济学

1.土地的经济特征:

①城市土地的稀缺性②xx固定性③xx差异性和利用方式变更困难性;

④xx永久性;⑤城市土地市场的低效性;

2.土地的稀缺性的效应:

①使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地租形成成为可能,进而形成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地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经济关系;

②会促使人们发展科学技术,改进土地利用方法,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但是也有可能是掠夺式经营,破坏生态系统;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是有偿使用,通过经济杠杆——地租地价抑制一部分需求。

3.城市土地的基本理论:

①竞标地租理论;

②极差地租理论;

③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④地价理论

4.竞标地组理论:

杜能提出,阿隆索完善

阿隆索竞标地租理论:

①价高者得

②运输成本增加,土地租金下降,即竞标租金下降

基本原理:

在土地市场上,地租随距离的下降是由于运输成本随距离的上升而造成的

5.地租的分类:

级差地租:

土地经营者在优等土地上收取相对于次等土地的地租

绝对地租:

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实际上不管种植任何等级的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

即国家收的赋税,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的统一

6.产生极差地租的原因:

①土地的肥力不同;②土地的位置不同。

7.级差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等量资本投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的等量土地上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

成的地租差别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入等量资本产生的不同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差别。

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或在技术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每单位面积投资额增量从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递减。

9.城市的土地供给类型:

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自然供给: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天然可利用的土地,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

无弹性

经济供给:

土地具有多种用途,各用途之间相互竞争、相互置换,从而可以通过一定途径

使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变成另一种用途,并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动态有弹性的。

10.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联系与区别

①自然供给是土地供给的基础,土地的经济供给只能在土地的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②自然供给在相当长时间内一定,无弹性,经济供给有弹性

11.城市增量土地:

是通过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来实现的,属于城市土地供给外延式

增长模式。

12.城市存量土地: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存量国有土地:

是指在城市地域内已利用和已征用或出让但未充分利用的;

狭义的存量国有土地:

是指已征用、出让或确定使用方向但尚未充分利用的非农业国有

建设用地。

13.存量土地和增量土地的关系:

①从供给的角度讲,增量国有土地的供给属于土地的自然供给范畴;存量国有土地属于

经济供给的范畴,供给量有一定的弹性,但最终受到自然供给的制约。

②从供给模式,增量国有土地供给是外延型的,存量土地供给是内涵型的。

③成本和效益比较,利用增量土地成本低效益高;利用增量土地还会产生许多外在的社

会成本或负效益。

④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和相互替代的关系。

在土地需求既定的情况

下,增量土地供给增加,存量土地供给应适当减少,反之亦然。

14.如何客观辩证理解土地供求矛盾?

答:

城市土地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决定了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这个矛盾最集中反映在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比例结构上。

①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其中非农经济建设,包括城镇扩展,不能因为保护耕地而停止。

②我国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工业要发展,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必然要增加城市用地。

③城市土地利用水平高于农村;

④城市注意不能盲目扩展,要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

15.有偿土地使用时期(1979~20XX年)的三个市场机制:

①市场机制配置;②有偿有限期使用;③允许土地流转。

16.城市土地开发:

是指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对土地进行投资、改造和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和价值的过程,包括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

17.城市土地开发的类型:

①通过围海、围湖造地等方式,开拓并增加土地,并把这些土地用于城市建设;

②将废弃、闲置土地经过平整开发用于各项建设,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③改变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通过投资,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原有土地的使用功

能,将低效利用变为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④对已经或开始衰落的城市中某一区域,进行新的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第九章城市住宅经济学

1.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①先导产业(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②支柱产业(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③基础产业(房地产业关联程度大)

2.住宅的特性:

①多样性:

②依附性;③固定性;

④耐用性;⑤昂贵性;⑥密集性;

3.住宅的属性:

①商品属性;②福利属性;(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纲领)

4.城市住宅的经济特征:

①城市住宅是投资成本大,投资周期长的经济活动;

②城市住宅是具有复杂产权关系的经济活动;

③城市住宅经济的产业关联度高;

④城市住宅经济强烈依赖并支持金融业的发展;

⑤住宅市场具有竞争和垄断双重性质的市场;

5.住宅的供需的一般特征:

①住房的基本需求是刚性的;

②住房需求不仅是量的需求,更是质的追求;

③支撑住房需求的购买力与资产状况和收入预期有关;

④住房需求一般是在原住房基础上追加的增量需求;

⑤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还可以是投资需求;

6住宅供给的一般特征:

①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这里的资源包括土地、资金、建筑材料);

②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大;

③住房供给的周期性明显;

7.1994年以后城市住宅制度:

(了解)

①住宅的私有化,改革计划大幅提高租金;

②用三种价格出售公有住房(高收入家庭——商品房,中等收入家庭——微利房,低收入家庭——平利房);

③长达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

④推动二手房市场;(购买五年以上的二手房,可免除交易税)

8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

①住房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显现,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②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面向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面向中低收入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③住房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第十章城市交通经济学

1.交通拥挤产生的一般原理:

由个人成本所决定的交通量大于由社会成本所决定的交通量,从而产生了交通拥挤。

2.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选择:

①城市交通需求管理;②城市交通供给管理;

③城市公共交通;

3.交通需求管理:

①引导(包括人们的意识、公共交通设施);

②管制(包括管制法、经济调控法);

4.经济调控法的方法:

①通过购买时的税额高低控制小汽车的拥有量;

②通过购买停车位证控制小汽车购买量;

③通过使用的税额控制小汽车的使用。

5.城市交通供给管理的基本原理:

宽阔的公路上的行车成本和交通需求量所产生的交通量比狭窄的公路上要大,一般情况下或城市发展的初期,通过拓宽城市道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但要想彻底解决交通拥挤,增加交通供给的成本相对较大。

5.当斯定律:

新建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

6.公交价格弹性和时间弹性的区别:

公共交通价格缺乏弹性,而对行车时间的变化比较敏感。

通过价格弹性和时间弹性得出的结论:

①公交票价提高使整个车票收入增加,票价增加导致乘客量少量减少,因而总收入(票价乘以数量)增加;

②同时改进服务质量并提高票价可增加乘客量;

③减少步行和等待时间、减少长途时间能增加更多的乘客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