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144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题库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部分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

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

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

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例如:

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

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例如:

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例如: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

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

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

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

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

(1)一致对应性。

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

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

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

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的发散度:

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

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

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

什么是自主创新?

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

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

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

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

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

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

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

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2006-2007自然辩证法题库

一.名词解释:

65个

1.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

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

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

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

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

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

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

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

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

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

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

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

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

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

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

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

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9.科学进化:

人们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仅是对原有的补充、完善,无创新性理论出现。

30.科学革命:

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31.技术改良:

不改变原有技术体系,仅对其做出局部革新、调整,以提高原技术体系的功能。

32.技术革命:

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取得重大成果,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

33.范型:

在前科学发展阶段,在众说纷纭中有一个理论独占熬头,终于被科学工作者所接受,这就是范型。

34.范式:

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35.系统: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方法:

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

36.开放系统:

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37.非线形系统:

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38.涨落:

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9.稳定:

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40.有序:

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

41.无序:

事物之间无规则的联系。

42.进化:

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

43.熵:

度量无组织状态和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44.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系统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

45.层次结构:

若干要素经相关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效应,逐级递进形成的层次结构。

46.生态文化:

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压力,一些思想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前景的优患意识,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从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应有关系,提出了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主张称为生态文化。

47.何谓布朗克现象:

是指一种理论虽已被实验所确证,但并不总能得到普遍承认,与此相反,被大量实验所否定了理论,也不总是被抛弃的现象。

48.科学:

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9.技术:

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

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

51.知识体系:

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

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54.科学事实: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

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7.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8.类比法:

是根据两类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叫类比推理。

59、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

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

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2、功能:

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远离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二、简答题:

33个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1)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2)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

(3)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2.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