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829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

宗法分封制崩溃。

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基础:

战国时期士阶层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

4.教育方面:

私学兴起和文化的觉醒。

5.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新旧制度交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

1.孔子:

(1)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思想核心:

“仁”和“礼”

“仁”:

A.内容:

“仁者爱人”。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

A.内容:

“克己复礼”。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B.实现途径:

“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C.实质:

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政治思想:

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哲学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④教育思想:

A.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

B.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C.学习方法:

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影响:

①当时: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后世:

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世界:

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2.孟子: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A.内容: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实现途径: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道德思想:

性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义利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2)地位及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荀子:

(1)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天命论):

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

“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

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思想特点及影响:

①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

1.老子:

(1)思想主张:

①道: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政治思想:

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2)地位及影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世界本原的哲学家.

②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庄子:

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齐物”:

即齐一万物。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观:

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三)墨家及墨子

1.思想主张

(1)“兼爱”:

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2)“非攻”:

,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力”、“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2.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四)法家及韩非

1.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2.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外儒内法”)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历史背景

1.形势发展: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学调整: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统治需求: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新儒学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三、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四、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神话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上:

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第4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危机: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潮流: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探索:

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宋明理学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程颐、程颢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3)“存天理,灭人欲”。

3.理学的实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发展: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它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主要内容

(1)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把握途径:

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主张用心学来更新理学,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2)把握途径:

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核心问题】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体验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

地位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维系专制统治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历史背景

1.政治:

专制统治极端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发;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开阔人们眼界。

4.阶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专制,发展商品经济。

5.外交:

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二、进步思想家

(一)明末:

“异端”李贽

1.思想主张: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

(2)认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和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世界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否定“天理”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权威的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1)世界本原:

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

(2)认识论:

“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3)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1)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批判君主专制。

(2)倡导平等的君臣关系

(3)倡导言论自由,提倡“法治”取代“人治”。

(4)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

(5)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

4.三大思想家共同主张:

(1)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

(2)经济:

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3)思想:

批判理学八股;主张经世致用。

三、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性: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局限性:

其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因此,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

【核心问题】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单元总结】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仁”、“礼”

2.继承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荀子:

礼法并施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

西汉(汉武帝)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新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发明

发明过程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

西汉:

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欧洲。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

路,殖民扩张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原料易得,质地细腻。

印刷术

唐朝: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北宋: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用胶泥活字,此后又出现木活字,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火药

唐朝:

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最早的记载见于孙思邈的《丹经》。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唐末:

火药已经应用于战争。

五代、宋:

火药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

指南针

战国

北宋

人们发明了司南。

发明使用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二、天文学成就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浑象仪

地圆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

候风地动仪

——---

唐朝

僧一行

与梁令瓒共同创制黄道游仪

世界首次恒星位置的变动

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

水运浑象仪

————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早300多年

编制《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成就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地位

春秋

战国

——

1九九乘法口诀

2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

东汉

——

《九章算术》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

领先世界达1000之久

四、农学成就——古代农书

书名

时间作者

地位

特点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

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侧重于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

《农书》

元代王祯

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五、医学成就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内容

地位

战国到西汉

《皇帝内经》

现存较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望、文、问、切”四诊疗法

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

精于方药针灸,还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五禽戏,这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

博采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剂

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核心问题】

一、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特点

1.世界领先,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二、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世界领先的原因

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能不断地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

三、16世纪以后中国未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及文化专制统治,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使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